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十二指肠溃疡典型症状表现是什么
十二指肠溃疡有特定疼痛特点,部位多在上腹部,性质多样且具节律性,空腹发作进食缓解;还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体重变化等其他症状;儿童患者症状不典型,易哭闹拒食,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且常伴基础疾病致病情复杂。 一、疼痛特点 (一)疼痛部位 多位于上腹部,一般在剑突下和脐上方偏右的位置,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可能稍有差异,但总体在上腹部区域。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来说,疼痛部位表现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因年龄或性别的特殊分布差异。 (二)疼痛性质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剧痛等。例如有的患者感觉是一种隐隐的钝痛,而有的患者则会有较为剧烈的刺痛感。疼痛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多在空腹时发作,如饥饿时、夜间等,进食后疼痛可缓解。这是因为空腹时胃酸分泌后没有食物缓冲,直接刺激溃疡面引发疼痛,进食后食物中和部分胃酸,疼痛得到缓解。 二、其他伴随症状 (一)反酸、嗳气 由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可能增多,会出现反酸症状,即胃酸向上反流至口腔,感觉有酸味。同时,可能伴有嗳气现象,表现为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发出声响。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反酸嗳气,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拒食等间接表现,需要家长仔细观察。 (二)恶心、呕吐 部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的容物,一般为未消化的食物等。如果是儿童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出现恶心呕吐时需要特别注意其脱水情况,因为儿童身体水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频繁呕吐易导致脱水。 (三)体重变化 长期患有十二指肠溃疡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这是因为疼痛导致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营养状况。不同年龄人群体重变化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成年患者则可能出现体重减轻,体型消瘦等情况。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一)儿童患者 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由于儿童不能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进食情况、精神状态等。例如,儿童可能原本食欲正常,但突然出现拒食,或者在夜间睡眠中因腹痛而惊醒哭闹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节律性可能不明显,有的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等。而且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会使病情变得复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相关症状的同时,因为基础疾病的存在,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药物的使用也需要更加谨慎,要避免与基础疾病用药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等。
2025-10-16 13:21:31 -
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有特定疼痛特点,疼痛多在上腹部、有节律性;还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长期可致体重变化及引发焦虑抑郁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者表现略有差异。 一、疼痛特点 (一)疼痛部位 多位于上腹部,一般在剑突下或其偏右处,疼痛范围较为局限,直径约数厘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部位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儿童可能表述不够准确,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生活方式不规律者可能因胃酸分泌紊乱导致疼痛部位感受与常人有别;有既往溃疡病史者疼痛部位相对固定,但也可能因病情变化而稍有改变。 (二)疼痛性质 常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也可表现为饥饿样不适。疼痛具有一定节律性,多在空腹时发作,如餐后2-4小时左右,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这是十二指肠溃疡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不同性别患者对疼痛性质的感知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节律性表现相似;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疼痛性质,更多表现为哭闹、拒食等;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因疼痛节律改变而更容易察觉不适。 二、其他消化系统症状 (一)反酸、嗳气 患者常出现胃酸反流至口腔的情况,感觉口中有酸味,同时可能伴有频繁嗳气现象,即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体外。这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酸反流和胃肠道气体积聚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反酸、嗳气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使反酸、嗳气症状稍有不同;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如长期饮酒、吸烟等,可能加重反酸、嗳气症状。 (二)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当溃疡导致十二指肠痉挛或梗阻时,更容易引发恶心、呕吐。对于儿童来说,恶心、呕吐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需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恶心、呕吐后恢复相对较慢;有溃疡病史且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 三、全身症状 (一)体重变化 由于疼痛导致患者进食减少,长期可引起体重下降。不同年龄阶段影响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重下降可能影响身高、智力等发育;女性若因十二指肠溃疡导致体重下降,可能影响内分泌等功能;老年患者体重下降可能加重身体虚弱等情况。 (二)精神状态 长期受十二指肠溃疡困扰,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改变。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更容易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与男性有别,可能在精神状态上更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不规律且长期患病者,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
2025-10-16 13:20:17 -
到饭点不吃饭就胃里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到饭点不吃饭就胃里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胃酸分泌过多,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长期饮食不规律者更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中青年多见,男性可能略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压力大、常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者风险高;胃炎,饮食不规律、酗酒、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常服刺激胃药物者易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胃肠功能紊乱,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长期精神状态不佳、生活节奏紊乱者及特殊时期女性易出现,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并保持规律饮食习惯,儿童需家长培养规律饮食作息,老年人要关注消化功能变化。 一、胃酸分泌过多 机制:到饭点不吃饭时,胃内胃酸会持续分泌,而没有食物中和,过多的胃酸就会刺激胃黏膜,从而引发疼痛。例如,正常情况下进食后食物会缓冲胃酸,但空腹时胃酸直接接触胃黏膜,就易导致黏膜受刺激产生痛感。 相关人群: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比如经常加班、饮食无定时的上班族等。 二、十二指肠溃疡 机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典型症状是空腹疼痛,到饭点不吃饭时,胃排空后胃酸进入十二指肠,刺激溃疡部位引发疼痛,进食后食物缓冲胃酸可使疼痛缓解。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人群:中青年人群相对多见,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长期精神压力大、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风险更高。 三、胃炎 机制:各类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本身处于受损状态,到饭点不吃饭时,胃酸分泌刺激受损黏膜,就会引起疼痛。比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胃黏膜的炎症状态使得其对胃酸等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 相关人群:饮食不规律、长期酗酒、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药物的人群都易患胃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四、胃肠功能紊乱 机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到饭点不吃饭时,胃肠的蠕动和分泌等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胃部疼痛不适。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关人群: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长期精神状态不佳、生活节奏紊乱的人群。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更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的胃部疼痛。 如果经常出现到饭点不吃饭就胃里痛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以明确具体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和缓解此类情况非常重要。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培养其规律的饮食作息;对于老年人,要特别关注其消化功能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025-10-16 13:19:14 -
结肠憩室的症状
结肠憩室症状多样,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左下腹腹痛、便秘或腹泻、消化道出血、憩室炎(伴发热、腹痛加剧、恶心、呕吐等,有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症状表现及病情发展上有差异,如儿童、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免疫低下人群等各有不同情况。 无症状情况:部分结肠憩室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等其他医疗操作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在憩室较小且未发生并发症时较为常见,一般年龄较大、生活方式相对稳定且没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有症状情况 腹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疼痛发作时间不定,可能与进食有关,进食后尤其是进食高纤维食物后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引发腹痛;而一些患者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肠道功能相对减退,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肠道功能紊乱的风险,进而影响憩室相关腹痛的发生;有慢性肠道病史的人群,其肠道对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更易出现腹痛症状。 便秘或腹泻: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有的表现为便秘,有的则表现为腹泻,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便秘可能是因为憩室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腹泻可能是憩室炎症刺激肠道,使肠道蠕动加快所致。对于儿童来说,结肠憩室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其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会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功能,从而影响憩室相关的排便习惯;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的人群,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出现便秘或腹泻症状。 消化道出血: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黑便、血便等。出血原因是憩室黏膜糜烂或血管破裂等。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一旦发生出血可能病情相对较重;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人群,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且出血可能更难控制;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如阿司匹林等,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 憩室炎:当憩室发生炎症时,可出现发热、腹痛加剧、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可呈持续性,压痛部位多在憩室所在部位,可能伴有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儿童发生憩室炎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增加了憩室炎的发生风险,且孕期用药需谨慎,治疗上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发生憩室炎时感染可能更难控制,病情可能更严重。
2025-10-16 13:16:59 -
无痛胃镜后多久能进食
无痛胃镜后进食时间因是否活检、人群不同而有差异。未活检的成人1-2小时后可少量饮水再过渡到温凉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食物,4-6小时基本恢复正常但避刺激食物;儿童未活检需更谨慎循序渐进。活检的成人2-4小时先饮水观察再进温凉半流质;儿童活检后进食更严格。有基础疾病人群进食需考虑自身疾病影响,如糖尿病患者选对血糖影响小食物并监测血糖,老年人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进食。 未行活检的情况 成人:多数成人在无痛胃镜检查未进行活检时,1-2小时后可开始饮用少量温水,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若饮水后无异常,可进食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开始时量宜少,约50-100毫升,然后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摄入量。之后可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软面条等,一般在检查后4-6小时可基本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这是因为无痛胃镜检查时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使胃肠道蠕动暂时受到影响,而温凉、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儿童:儿童进行无痛胃镜后进食时间的掌握需更谨慎。通常在检查结束后完全清醒且无恶心呕吐等不适表现时,可先给予少量温水,观察15-30分钟,若患儿无异常反应,可从少量流质食物开始,如少量温米汤,且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等情况。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麻醉药物的代谢也可能与成人不同,所以进食需更加循序渐进。 行活检的情况 成人:如果在无痛胃镜检查中进行了活检,那么进食时间需要适当延长。一般建议在检查后2-4小时先饮用少量温水,观察有无腹痛、黑便等异常情况。若一切正常,可进食温凉的半流质食物,如鸡蛋羹等,开始时量要少,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这是因为活检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需要给胃黏膜一定的时间来修复,过早进食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儿童:儿童在无痛胃镜下进行活检后,进食时间的把控更为严格。通常要在检查结束后2-4小时先少量饮用温水,观察有无不适,然后从极少量的温凉流质食物开始,如非常少量的温米汤,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有无腹痛等情况。由于儿童的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成人可能有差异,且儿童对不适的表达可能不够准确,所以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谨慎进食。 另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进食时间和食物的选择还需要考虑血糖的情况。在进食时要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并且要监测血糖变化;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减退,恢复进食的时间可能需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适当调整,且进食过程中要更加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2025-10-16 13: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