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内镜的诊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内镜的诊疗等。展开
  • 胃炎的症状表现

    胃炎常见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反酸烧心、嗳气等其他伴随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需关注各症状表现及相关影响。 一、常见症状 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具体表现:胃炎患者上腹部可能出现隐痛、胀痛、钝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其疼痛特点没有特异性,可能与胃酸刺激胃黏膜、胃蠕动异常等因素有关。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时会有上腹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进食后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部分人进食后会稍有缓解,而部分人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不同年龄层的胃炎患者疼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胃炎患者表述可能相对模糊,需家长仔细观察其日常行为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上腹部不适。对于有基础胃部疾病病史的患者,胃炎复发时疼痛可能较平时更明显或有不同特点。 2.腹胀 具体表现:患者会感觉上腹部胀满,有饱胀感,进食少量食物就会有饱腹感。这是因为胃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比如,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更容易出现腹胀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胃炎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腹胀,因为运动少会影响胃肠蠕动。不同性别在腹胀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腹胀症状可能稍有不同。儿童胃炎导致的腹胀可能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 3.恶心、呕吐 具体表现:部分胃炎患者会出现恶心感,严重时可引发呕吐。恶心是一种上腹部不适并伴有欲吐的感觉,呕吐则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例如,急性胃炎患者常常会有比较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强烈刺激,如感染、药物刺激等引起胃蠕动紊乱导致。年龄较小的儿童胃炎出现呕吐时,要注意防止误吸,因为儿童的气道保护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胃炎出现恶心、呕吐时,要警惕是否有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呕吐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二、其他伴随症状 1.食欲减退 具体表现:患者进食欲望降低,不想吃饭。这与胃炎导致的胃部不适、消化功能下降有关。比如,患有胃溃疡合并胃炎的患者,由于胃部溃疡面的存在,进食后食物刺激溃疡面会引起疼痛等不适,从而导致食欲减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的人,患胃炎后食欲减退可能更明显,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加重胃部病变。对于儿童胃炎患者,食欲减退会影响营养摄入,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来保证营养供应。 2.反酸、烧心 具体表现:反酸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口腔感觉到酸性物质;烧心是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烧灼感。这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例如,反流性胃炎患者就常常会有明显的反酸、烧心症状,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导致烧心感。在不同性别中,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会加重反酸、烧心症状,因为孕期激素水平改变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使胃酸更容易反流。老年人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原因,也较易出现反酸、烧心情况,需要注意避免餐后立即平卧等加重反流的行为。 3.嗳气 具体表现:患者会不自觉地从口腔排出气体,也就是俗称的“打嗝”。这是由于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胃炎的患者可能会频繁嗳气。不同年龄层的人嗳气表现无特殊差异,但儿童嗳气如果是频繁发生,要考虑是否是饮食过快、吞咽过多空气等原因引起,同时也要排查是否有胃炎等胃部疾病因素。

    2025-09-29 13:39:22
  • 腹泻拉出黄色稀水是怎么回事

    儿童腹泻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食物过敏、不当)、气候(腹部受凉、温度变化)、其他(肠道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等,均可能导致儿童出现黄色稀水便等腹泻表现。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微绒毛破坏,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引起黄色稀水便,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全球每年有大量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出现腹泻,研究显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2.诺如病毒:可引起成人和儿童的急性胃肠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黄色稀水便,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易暴发流行。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导致黄色稀水便,可伴有腹痛、发热等表现。例如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后,患儿多表现为水样泻,大便呈黄色稀水状。 2.沙门菌:沙门菌感染也较为常见,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沙门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腹泻,大便可为黄色稀水便,常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食用牛奶或含有牛奶蛋白的配方粉后可能出现腹泻,大便可为黄色稀水便,同时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过敏表现。不同年龄的儿童对食物过敏的反应有所不同,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对其他食物如鸡蛋、鱼虾等过敏也会引起腹泻。 2.饮食不当: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时,如过早添加新的辅食种类、辅食量过多或过快改变辅食性状等,都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黄色稀水便。例如婴幼儿在添加新的水果泥时,一次性添加过多,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应而出现腹泻。成人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生冷食物,也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出现黄色稀水便。 (二)气候因素 1.腹部受凉:婴幼儿腹部保暖不当,腹部受凉后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状。因为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腹部受凉后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2.温度变化:季节更替时温度变化较大,儿童如果不能及时增减衣物,受到寒冷刺激后可能出现腹泻,大便为黄色稀水便。例如秋季气温下降时,儿童未及时添加衣物,容易因腹部和肠道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生腹泻。 (三)其他因素 1.肠道功能紊乱: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如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出现黄色稀水便。另外,一些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也可能出现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状。 2.乳糖不耐受:体内缺乏乳糖酶的人群,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引起肠道渗透压改变,出现腹泻,大便为黄色稀水便,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乳糖不耐受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出生后食用母乳或牛奶后即可出现腹泻等症状。

    2025-09-29 13:38:14
  • 胃糜烂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吃什么饭菜好

    不同人群适合食用易消化的主食类(如米粥、软面条)、富含蛋白质且易消化的肉类(如鱼肉、嫩鸡肉)、蔬菜类(如南瓜、胡萝卜)及汤类(如山药排骨汤、冬瓜汤),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食物选择。 一、易消化的主食类 1.米粥 大米粥是不错的选择,大米经过煮制后变得软烂,容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对于胃糜烂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喝大米粥可以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例如,小米粥也很适合,小米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其粘性较大,在胃内形成的保护膜相对较好,能一定程度上保护胃黏膜。一般煮制时,小米与水的比例大约为1:10,煮至小米软烂成粥即可。 2.软面条 面条属于细软的主食,容易消化。煮得软烂的面条,如清汤面,患者食用后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多的消化压力。可以在面条中加入少量蔬菜,如胡萝卜丝、菠菜等,增加营养摄入,同时蔬菜的纤维相对较细,不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煮面条时要注意煮至熟透,一般煮5-10分钟左右。 二、富含蛋白质且易消化的肉类 1.鱼肉 鱼肉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而且肉质细嫩,容易被消化。例如,鲈鱼,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2、烟酸等营养成分。可以采用清蒸的烹饪方式,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鱼肉的营养,且不会添加过多的刺激性调料。清蒸鲈鱼时,将鲈鱼处理干净后,放在蒸锅中,大火蒸10-15分钟即可。 2.嫩鸡肉 鸡肉中的蛋白质易于人体吸收利用。选择鸡胸肉或者鸡腿肉,将其煮至熟透,做成白切鸡或者鸡肉汤。白切鸡可以蘸取少量的生抽等清淡调料,鸡肉汤则可以在煮鸡肉时加入少量葱花等提味,避免使用辛辣调料。煮鸡肉时,一般需要煮15-20分钟,确保鸡肉熟透。 三、蔬菜类 1.南瓜 南瓜富含果胶,果胶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刺激。南瓜可以蒸煮后食用,蒸煮后的南瓜质地柔软。例如,将南瓜切成小块,放在蒸锅中蒸熟,大约需要10-15分钟,然后可以直接食用或者制成南瓜泥。 2.胡萝卜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可以将胡萝卜做成胡萝卜丝炒鸡蛋,鸡蛋富含蛋白质,与胡萝卜搭配营养均衡。炒胡萝卜丝时要注意火候,将胡萝卜丝炒至变软即可,避免炒得过老。一般先将鸡蛋炒熟盛出,再炒胡萝卜丝,待胡萝卜丝稍软后加入炒好的鸡蛋一起翻炒均匀。 四、适合的汤类 1.山药排骨汤 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排骨含有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将山药和排骨一起炖煮,炖煮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2小时,使排骨的肉质变得软烂,山药也变得软糯。这样的汤品既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能为患者补充能量和营养。在炖煮过程中,要注意将排骨的血水等杂质去除干净,保证汤的口感和卫生。 2.冬瓜汤 冬瓜具有清热利水的作用,对于胃肠道较为敏感的患者来说比较合适。冬瓜汤制作简单,将冬瓜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水炖煮,可加入少量的葱花等调味。煮冬瓜汤时,冬瓜煮至透明状即可,一般煮5-10分钟左右,这样的汤品清淡易消化,能补充水分和少量营养。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要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要更甚,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老年患者同样要遵循易消化的原则,并且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根据自身的消化能力适当调整食物的量和种类。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在选择主食和汤类时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例如米粥要避免煮得过于浓稠,汤类要少放油脂等。

    2025-09-29 13:36:12
  • 容易消化不良是什么原因

    容易消化不良的原因包括胃肠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其他疾病影响,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胃肠动力不足 胃肠动力不足是导致容易消化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胃肠蠕动能够推动食物的消化和排空,当胃肠动力不足时,食物在胃肠道内的运行速度减慢,就会引起消化不良。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胃肠蠕动也会相应减缓,增加消化不良的风险。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会在胃内定植,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胃酸的分泌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发生消化不良的概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进一步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状。 三、饮食因素 1.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食不规律,如不定时进餐、暴饮暴食等,会打乱胃肠的消化节律,影响胃肠的正常消化功能。比如,经常不吃早餐的人,胃内胃酸没有食物中和,会刺激胃黏膜,同时到午餐时胃肠消化功能不能及时恢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暴饮暴食则会使胃肠负担过重,超出其消化能力,导致消化不良。 2.食物种类不当:过多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糯米制品等,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例如,大量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和作用;糯米制品黏性大,不易被胃肠消化吸收,食用过多也会造成消化不良。 四、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干扰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比如,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消化不良。此外,儿童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家庭环境或学习压力下,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五、其他疾病影响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减慢,胃肠蠕动也会随之减慢,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胃轻瘫,影响胃肠的动力和消化功能。另外,肝胆疾病如肝炎、胆囊炎等,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所以肝胆疾病也常常导致消化不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消化功能本身较弱,应特别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进行运动以促进胃肠蠕动。同时,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加重消化不良,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病。 2.儿童:儿童出现消化不良时,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饮食规律且易于消化。家长要注意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儿童过大的精神压力。如果儿童消化不良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因为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一些疾病在儿童身上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谨慎对待。 3.女性: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经期等,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孕期女性要注意合理饮食,少量多餐;经期女性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以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2025-09-29 13:35:19
  • 大便带血块不疼是怎么回事

    大便带血块且不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肠道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肠道血管性疾病(缺血性肠病、肠道血管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肠道肿瘤 1.结肠癌 发病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机制: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逐渐发生癌变。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等情况可导致大便带血块且一般不疼。 2.直肠癌 发病情况: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长期吸烟、饮酒、不良排便习惯等生活方式与直肠癌发生相关,有直肠癌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升高。 机制:直肠黏膜的细胞发生恶变,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表面发生溃烂、出血等,血液混入大便中,表现为大便带血块且通常无疼痛症状。 二、肠道息肉 1.腺瘤性息肉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可能促进其发生。 机制:肠黏膜上异常增生的组织形成息肉,息肉表面的血管较脆弱,在排便过程中,粪便摩擦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出现大便带血块不疼的表现。 2.炎性息肉 发病情况:多因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易患。 机制:肠道慢性炎症导致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进而形成息肉,炎症部位的血管在排便时可能破裂出血,导致大便带血块且一般无疼痛。 三、肠道血管性疾病 1.缺血性肠病 发病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机制:由于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原因导致肠道缺血,肠黏膜发生损伤、溃疡等,引起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块不疼。例如,心房颤动患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栓塞肠道血管,导致肠道缺血、出血。 2.肠道血管瘤 发病情况:较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分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有关。 机制:肠道内存在血管瘤,血管瘤壁薄,容易破裂出血,血液混入大便中,出现大便带血块且一般无疼痛的现象。 四、其他情况 1.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有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生活压力大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机制:肠道黏膜发生自身免疫性炎症,肠黏膜出现溃疡、糜烂,病变部位的血管出血,导致大便带血块不疼,同时可能伴有腹泻等症状。 2.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容易出血,可表现为大便带血块不疼。血友病患者因体内缺乏凝血因子,也可出现肠道出血导致大便带血块不疼的情况,这类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易患病。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硬化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肠道黏膜下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出现大便带血块不疼的表现,此类患者多有长期肝病病史,如乙肝、丙肝等。 当出现大便带血块不疼的情况时,无论年龄、性别等因素如何,都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检查、大便潜血试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9 13:34: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