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哺乳期胃疼吃什么药
哺乳期胃疼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选清淡易消化食物、细嚼慢咽)和保持良好作息,若未缓解需谨慎用药,用药要权衡对婴儿影响,哺乳期女性出现胃疼应及时就医告知哺乳期情况,让医生精准评估并选择安全合理处理方式,遵循医嘱关注自身及婴儿状况以确保母婴健康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哺乳期胃疼首先可尝试非药物干预。调整饮食是重要方面,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易加重胃部负担引发疼痛,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且进食时细嚼慢咽,有助于减轻胃部消化压力。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休息也利于胃部功能的恢复,因为睡眠不足等不良作息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及消化功能。 二、谨慎选择药物 如果非药物干预后胃疼仍未缓解,需要用药时则要格外谨慎。一些抗酸剂类药物相对可能较安全,但也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例如铝碳酸镁,其在哺乳期的安全性相对有一定研究基础,但仍需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适用。不过总体而言,哺乳期用药需权衡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医生会综合考虑胃疼的严重程度、哺乳期女性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用药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的温馨提示 哺乳期女性本身处于特殊生理阶段,身体代谢和内分泌等情况与非哺乳期有所不同。在面对胃疼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自行随意服用药物,因为很多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一旦出现胃疼情况,应及时就医,向医生明确告知自己处于哺乳期这一特殊情况,以便医生能精准评估并选择最安全合理的处理方式,包括非药物干预或谨慎选择对婴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同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以及婴儿的反应,确保母婴健康。
2025-07-24 12:25:48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有皮肤瘙痒、黄疸等表现,皮肤瘙痒多在妊娠中晚期无原发性皮疹,程度不一夜间加重,机制与胆汁酸代谢异常有关,所有妊娠期女性可发生,多胎妊娠等风险高;部分患者黄疸在瘙痒后1-4周出现,程度轻;ICP对胎儿有影响,可致胎儿窘迫等,少数孕妇有乏力等非特异表现,年龄大等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风险高。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所有妊娠期女性都可能发生ICP相关的皮肤瘙痒,但具体发生概率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多胎妊娠、有ICP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皮肤瘙痒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没有明确的直接影响,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孕妇整体健康,间接可能对瘙痒的感受有一定调节作用。 黄疸 表现及特点: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一般在瘙痒发生后的1-4周内出现,程度较轻,表现为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黄疸的出现是因为胆汁酸淤积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黄染。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年龄、性别本身对黄疸出现的影响不显著,但孕妇的整体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会影响黄疸的程度。如果孕妇营养不均衡,可能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进而可能影响黄疸的表现。 其他表现 对胎儿的影响相关表现:ICP对胎儿的影响较为重要,可能会出现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粪污染等情况。胎儿窘迫可能表现为胎心率异常等,这是因为胆汁酸淤积影响了胎盘的血流灌注和胎儿的氧供等。 对孕妇自身的其他潜在影响:少数孕妇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但这些表现相对较少见,主要还是以皮肤瘙痒和黄疸等较为典型的表现为主。年龄较大的孕妇、有基础肝脏疾病相关病史的孕妇等发生ICP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管理。
2025-07-24 12:23:47 -
十二指肠溃疡怎么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其他检查方法包括X线钡餐检查、胃液分析等。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来明确,具体分析: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溃疡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并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溃疡的性质和病因。 普通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但一般都可以耐受。 无痛胃镜:在普通胃镜的基础上,通过静脉给予一定剂量的短效麻醉剂,使患者在短暂的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患者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检查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头晕、嗜睡等症状。 2.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检测幽门螺杆菌对于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呼气试验:让患者口服一颗含有碳13或碳14的尿素胶囊,然后收集患者呼出的气体,检测其中的碳同位素含量,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方法简单、快速、无创,患者无痛苦。 胃镜下取活检检测:在做胃镜检查时,医生会取一些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同时也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这种方法准确性高,但有一定的创伤性。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有感染。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除了上述检查方法外,医生还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检查方法,如X线钡餐检查、胃液分析等。 对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尤其是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025-07-24 12:21:31 -
乳糖不耐受母乳忌口
母乳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乳糖,乳糖不耐受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一般轻度不耐受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采用少量多次喂养;中重度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乳糖酶后继续母乳喂养,要密切观察婴儿喂养后反应,月龄小婴儿需谨慎处理,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要关注肠道感染恢复对乳糖耐受的影响,遵循综合建议。 一、母乳中乳糖情况 母乳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乳糖,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其体内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来分解母乳中的乳糖。乳糖不耐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与婴儿肠道乳糖酶活性较低有关,继发性可能因肠道感染等损伤了肠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等。 二、是否绝对忌口母乳 一般无需绝对忌口母乳。对于轻度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且部分母乳中的乳糖可被婴儿逐渐适应。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让婴儿肠道有一个逐渐适应乳糖的过程。对于中重度乳糖不耐受婴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添加乳糖酶,添加乳糖酶后仍可继续母乳喂养,乳糖酶能帮助分解母乳中的乳糖,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 三、特殊人群(婴儿)的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乳糖不耐受情况,除了上述喂养方式调整外,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喂养后反应,如是否有腹泻、腹胀、哭闹等情况。若婴儿因乳糖不耐受出现严重腹泻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脱水等问题,要及时关注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同时,不同月龄的婴儿对乳糖不耐受的耐受程度不同,月龄较小的婴儿更需谨慎处理喂养方式,以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另外,若婴儿存在肠道感染等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情况,在处理母乳喂养时,还需关注肠道感染的恢复情况对乳糖耐受的影响,遵循医生针对肠道感染治疗和乳糖不耐受处理的综合建议。
2025-07-24 12:18:03 -
胃溃疡最易常见部位是怎么回事
胃溃疡最易常见部位是胃角和胃窦小弯,解剖上胃角是胃体与胃窦移行部位受机械性摩擦压力大,胃窦小弯是胃酸集中作用区;病理生理上胃酸胃蛋白酶消化是关键,胃窦部胃酸多作用于此,保护机制破坏易致溃疡;不同人群有差异,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影响发病风险,老年人愈合慢易并,儿童虽少发但也符合规律需关注相关因素。 从病理生理方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关键因素。胃窦部是胃酸分泌的主要部位之一,大量的胃酸会不断作用于胃窦小弯等部位的胃黏膜。当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如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等)受到破坏时,胃酸和胃蛋白酶就会侵蚀胃黏膜,导致溃疡的形成。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胃溃疡患者中,通过胃镜检查等手段可以观察到胃角和胃窦小弯部位是溃疡的高发区域。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胃溃疡在胃角和胃窦小弯部位的发生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该部位仍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状态,进而增加胃溃疡在胃角和胃窦小弯部位发生的风险。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使得胃角和胃窦小弯等部位更容易受到胃酸等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溃疡。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其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一旦胃角和胃窦小弯部位发生溃疡,愈合相对较慢,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而儿童胃溃疡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也可能与上述一些因素有关,不过儿童胃溃疡在胃角和胃窦小弯部位的发生情况也符合整体胃溃疡的发病规律,需要特别关注其饮食等生活方式对胃黏膜的影响,尽量避免幽门螺杆菌等因素的侵害。
2025-07-24 1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