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内镜的诊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内镜的诊疗等。展开
  •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等)、抑制胰液分泌(抑酸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抗感染治疗(符合指征用抗生素)、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符合指征可行ERCP取石等)、外科治疗(出现并发症如胰腺坏死感染等考虑手术,根据病情选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方式)。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水电解质等情况,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监护。因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快,及时监护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2.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从而减轻胰酶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一般需持续到患者腹痛等症状缓解,胃肠功能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胃肠减压管放置正确,密切观察引流物情况。 3.营养支持:早期常采用肠外营养,以保证患者能量和营养物质供应;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进行肠内营养,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营养制剂,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营养需求不同,儿童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二、液体复苏 1.目的: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止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存在大量液体渗出,需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 2.液体选择与速度: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随后根据患者情况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等。补液速度要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尿量等调整,例如成人最初数小时可快速输入1000-2000ml晶体液,儿童则按体重计算补液量,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的原则。 三、抑制胰液分泌 1.抑酸药物:常用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抑酸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等。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显著抑制胰液分泌,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早期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胰液分泌,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四、抗感染治疗 1.指征: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或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因为胰腺坏死等情况易导致感染发生。 2.药物选择:根据病情、可能的病原菌等选择合适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等,覆盖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肝肾功能等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且有效的抗生素。 五、内镜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若患者符合内镜治疗指征,如胆总管结石等,可在发病初期(72小时内)或病情稳定后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治疗,解除胆道梗阻,从而缓解胰腺炎病情。 2.优势:相比外科手术,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时机。 六、外科治疗 1.手术指征: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例如胰腺坏死感染时,手术可清除坏死组织等。 2.手术方式: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手术风险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儿童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025-10-16 14:20:28
  • 换奶粉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换奶粉后出现腹泻,需先判断是否为正常适应反应,轻度腹泻且宝宝状态良好可能是正常适应,严重腹泻等异常情况则需重视。可暂时换回原奶粉、调整新奶粉喂养方式。婴儿和较大婴儿幼儿有不同注意事项,若腹泻超3天无改善、加重或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判断是否为正常的适应反应 1.轻度腹泻情况 宝宝更换奶粉后出现轻度腹泻,可能是肠道对新奶粉的适应过程。一般来说,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为主,而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肠道菌群有所不同。当更换奶粉时,肠道菌群需要一定时间调整以适应新的奶粉成分。如果腹泻不严重,宝宝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这种情况可能是正常的适应反应。例如,研究表明,约有10%-15%的宝宝在更换奶粉初期会出现轻度的肠道不适应表现,如轻度腹泻,但一般不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2.严重腹泻情况 如果宝宝更换奶粉后腹泻严重,每日腹泻次数较多(如超过5-6次),大便性状稀水样,同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哭闹不安等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可能不是正常的适应反应,而是对新奶粉不适应或者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二、处理方法 1.暂时换回原奶粉 如果怀疑是新奶粉不适应导致的腹泻,可以暂时换回原来的奶粉。这样可以让宝宝的肠道有时间恢复。在换回原奶粉后,要观察宝宝腹泻情况是否改善。一般来说,换回原奶粉后1-2天,腹泻可能会逐渐减轻。 2.调整新奶粉的喂养方式 稀释新奶粉:将新奶粉适当稀释后喂养宝宝。例如,按照1:1的比例将新奶粉与原奶粉混合,先让宝宝适应新奶粉的成分。然后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新奶粉的比例,每次增加的幅度不宜过大,一般每次增加1/4左右,观察2-3天,看宝宝的腹泻情况是否有改善。 缓慢过渡:更换奶粉时应该采取缓慢过渡的方法。可以在原奶粉中逐渐添加新奶粉,第一天原奶粉占2/3,新奶粉占1/3;第二天原奶粉占1/2,新奶粉占1/2;第三天原奶粉占1/3,新奶粉占2/3;第四天完全过渡到新奶粉。这样的缓慢过渡方式有助于宝宝肠道逐渐适应新奶粉的成分,减少腹泻等不适应情况的发生。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 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换奶粉时更易出现腹泻等不适应情况。在处理婴儿换奶粉腹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和尿量。如果婴儿出现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婴儿的肠道菌群较为脆弱,在调整奶粉喂养方式时要格外谨慎,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腹泻加重。 2.较大婴儿及幼儿 较大婴儿和幼儿在更换奶粉时,虽然消化系统相对婴儿有所发育,但仍需要关注其对新奶粉的适应情况。如果出现腹泻,要注意观察幼儿的饮食情况和活动状态。如果幼儿因为腹泻而食欲明显下降,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同时继续关注腹泻情况的变化。 四、何时就医 1.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宝宝更换奶粉后腹泻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无改善,或者腹泻情况加重,出现大便带血、发热(体温超过38℃)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大便常规检查等,以明确腹泻的原因,是对新奶粉过敏还是存在肠道感染等其他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2025-10-16 14:19:10
  • 肠息肉切除多久复查一次肠镜

    一般人群肠息肉切除后复查肠镜时间因息肉情况而异,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有家族史、既往有肠道恶性肿瘤病史人群复查肠镜各有注意事项,老年需关注基础疾病,儿童复查谨慎,有家族史者复查更频,既往有肠道恶性肿瘤病史者复查更短。 一、一般人群肠息肉切除后复查肠镜的时间安排 (一)单个良性非腺瘤性息肉 若肠息肉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单个良性非腺瘤性息肉,一般在切除后1年复查肠镜。因为此类息肉恶变风险极低,1年后复查主要是观察肠道其他部位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 (二)单个腺瘤性息肉 1.若腺瘤性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病理检查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后可在1年复查肠镜;若复查结果无异常,可适当延长至3年复查一次。 2.若腺瘤性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或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后3-6个月需复查肠镜,若未发现异常,1年后再复查,之后每3-5年复查一次。 3.若腺瘤性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或为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切除后3个月需复查肠镜,之后根据复查结果制定后续的复查间隔,通常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可能每1-2年复查一次。 (三)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对于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患者,切除后3-6个月应复查肠镜,之后根据息肉的复发情况和严重程度调整复查间隔,一般每1-2年复查一次,若病情稳定,可逐渐延长至3-5年复查一次,但总体复查频率会高于单个腺瘤性息肉患者。 二、特殊人群肠息肉切除后复查肠镜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肠道病变的发展可能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老年肠息肉切除患者的复查时间可参考上述一般人群的原则,但需更关注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复查肠镜前,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确保能够耐受肠镜检查。如果老年患者基础情况较差,可适当调整复查间隔,但需要密切关注肠道症状,如出现腹痛、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复查。 (二)儿童人群 儿童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并切除后,复查肠镜需要特别谨慎。儿童肠息肉多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对于儿童肠息肉切除后的复查,一般在切除后6-12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息肉的性质和家族史等情况制定后续的复查计划。由于儿童对肠镜检查的耐受性较差,复查时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三)有肠息肉家族史人群 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其肠息肉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即使本次切除的息肉为良性,由于家族遗传易感性,复查肠镜的时间应适当提前且频率相对增加。例如,若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腺瘤性息肉病,那么患者在肠息肉切除后6个月就需要复查肠镜,之后根据每次复查结果调整间隔,但总体复查频率会比无家族史人群高,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新息肉或复发息肉,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肠息肉恶变的潜在风险更高。 (四)既往有肠道恶性肿瘤病史人群 既往有肠道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肠息肉复发及新发的风险增加。在肠息肉切除后,复查肠镜的时间应更短。一般在切除后3-6个月复查肠镜,之后根据情况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密切监测肠道情况,因为这类人群再次发生肠道病变的可能性较大,通过频繁的肠镜复查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2025-10-16 14:18:20
  • 胃胀不消化是什么原因

    胃胀不消化可由胃肠动力不足、饮食因素、疾病因素引起。胃肠动力不足受年龄(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儿童饮食不规律等可致)和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精神压力大)影响;饮食因素包括食用过多易产气或难消化食物及不良进食习惯;疾病因素有胃肠道疾病(胃炎、胃溃疡等)和肝胆胰疾病(胆囊炎、胰腺炎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表现有差异。 一、胃肠动力不足 1.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胃肠蠕动本身就会减慢,而儿童如果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出现胃肠动力不足情况。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的肌肉功能、神经调节功能等都会衰退,导致胃肠蠕动缓慢,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就容易出现胃胀不消化。儿童如果经常暴饮暴食或者进食过快,会使胃肠负担加重,影响胃肠正常的蠕动节奏,进而引发胃胀不消化。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久坐不动的人,胃肠蠕动会减慢。比如一些办公室白领,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胃肠蠕动功能下降,食物不能及时被消化排空,就容易出现胃胀不消化。另外,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胃肠动力,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的人,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胀不消化。 二、饮食因素 1.食物种类影响:食用过多易产气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会导致胃胀不消化。比如豆类、洋葱、土豆等食物含有较多的低聚糖,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而油炸食品、糯米制品等不容易被胃肠消化,进食过多就会在胃肠内堆积,造成胃胀不消化。不同年龄人群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不同,儿童如果过多食用油炸食品,由于其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出现胃胀不消化;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过多食用这类食物也会加重胃肠负担。 2.进食习惯影响:进食过快、暴饮暴食等不良进食习惯会引发胃胀不消化。进食过快会使大量空气随食物一起进入胃肠道,而且食物没有被充分咀嚼,增加胃肠消化的难度。暴饮暴食则会超出胃肠的消化承受能力,导致食物在胃肠内不能正常消化和排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老年人,不良的进食习惯都会对胃肠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儿童如果经常暴饮暴食,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胃肠功能调节;老年人长期暴饮暴食可能会加重胃肠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疾病因素 1.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都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受到损伤,会影响胃的消化和蠕动功能,导致食物消化缓慢,出现胃胀不消化;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会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过程,进而引发胃胀不消化等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胃肠道疾病的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衰退等原因更容易患上胃肠道疾病;儿童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等也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导致胃胀不消化。 2.肝胆胰疾病:胆囊炎、胆结石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导致胃胀不消化;胰腺炎会影响胰液的分泌,胰液是消化多种营养物质的重要消化液,胰腺炎患者会出现消化功能障碍,引起胃胀不消化。不同年龄人群患肝胆胰疾病的原因和表现有所差异,老年人患胆结石等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儿童患肝胆胰疾病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相关疾病导致胃胀不消化。

    2025-10-16 14:16:31
  • 为什么总是便秘

    便秘受饮食、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多因素影响,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不够易致便秘;生活中缺乏运动、排便习惯不良会引发便秘;肠道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可导致便秘;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引起便秘,不同年龄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均可能出现便秘问题。 水分摄入不够:身体缺水时,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使粪便干结,难以排出。比如,有些人每天饮水量不足,尤其是在天气炎热或运动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出现便秘情况。不同年龄的人对水分的需求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需摄入1500~2000毫升水,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每天也需要保证相应的水分摄入,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补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给心脏等器官带来负担。 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会使肠道蠕动减慢。例如,上班族长时间久坐,缺乏体育锻炼,肠道蠕动功能下降,粪便在肠道内移动缓慢,容易导致便秘。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需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来促进肠道蠕动;老年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进行一定次数的运动,每次保持适当时长,以维持肠道正常蠕动;孕妇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也需要适当活动,避免因活动过少引发便秘。 排便习惯不良: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比如经常忽视便意,长时间抑制排便,会使肠道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导致便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能存在排便习惯不良的情况,儿童如果没有被引导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容易出现便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注意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对于一些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如熬夜、作息紊乱者,也容易打乱正常的排便节律。 疾病因素 肠道疾病:如肠梗阻,肠道发生梗阻时,粪便无法正常通过肠道,会引起便秘,同时还可能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肠道肿瘤也会导致肠道狭窄,影响粪便的通过,从而出现便秘情况,这类患者可能还会有便血、消瘦等表现。不同年龄的人都可能患上肠道疾病导致便秘,儿童患肠道疾病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生肠套叠等疾病引发便秘的可能;老年人是肠道肿瘤等疾病的高发人群,更要警惕肠道疾病导致的便秘。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肠道蠕动也会减慢,容易出现便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神经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出现便秘症状。不同年龄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患者都可能受到影响,儿童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老年人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的概率较高,需要密切关注内分泌及代谢情况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的副作用,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或神经传导,从而导致便秘发生。不同年龄的人群在使用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儿童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药物副作用;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可能引起便秘的药物时更要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孕妇在用药时也需要格外小心,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同时也可能导致自身便秘。

    2025-10-16 14:15: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