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内镜的诊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内镜的诊疗等。展开
  • 肠息肉0.3cm会是癌症吗

    肠息肉0.3cm通常非癌症,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性质,相关检查有结肠镜等,发现后一般人群建议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等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等需根据自身特点处理,生活方式等也需配合调整。 一、肠息肉0.3cm是否为癌症 肠息肉0.3cm通常不是癌症。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进行病理检查前,仅从大小来看,0.3cm的息肉大多为良性病变,但需要通过病理活检来最终明确其性质。病理活检是诊断肠息肉良恶性的金标准,通过获取息肉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情况来判断。 (一)从病理角度分析 良性肠息肉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肠黏膜细胞形态差异不大,生长相对有序;而癌症细胞分化差,与正常细胞形态差异明显,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特性。0.3cm的息肉相对较小,多数情况下良性的可能性大,但必须依靠病理结果来确定。 (二)从发病机制角度 大多数肠息肉的形成与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有关,例如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息肉发生率相对高一些,但0.3cm的息肉还没有达到癌症的发病程度相关的细胞异常累积程度。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结肠镜检查 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情况,并且可以在发现息肉时直接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对于0.3cm的息肉,结肠镜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它能清晰直观地看到息肉的情况,为后续诊断提供直接依据。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以进行结肠镜检查,但对于一些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检查的人群需要谨慎评估。例如老年人群如果心肺功能较差,在检查前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评估,确保检查安全。 (二)病理活检的意义 病理活检能明确息肉的性质,若为良性息肉,一般在结肠镜下就可以进行切除等处理;若提示有癌变倾向等情况,则需要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病理结果的处理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儿童的肠息肉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也需要通过病理明确性质后进行合适的处理。 三、发现肠息肉0.3cm后的处理建议 (一)一般人群 一般建议进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等治疗,因为虽然目前考虑良性可能性大,但为了防止其后续发生变化等情况,通过内镜下切除可以去除病灶。切除后要将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最终明确性质。生活方式方面,切除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短期内要进食少渣、易消化的食物,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后要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如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等。 (二)特殊人群 1.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应积极配合进行结肠镜检查及后续处理。由于老年人群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检查前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平稳,检查后要密切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情况,因为老年人群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精心的护理。 2.儿童人群:儿童肠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现0.3cm肠息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家族遗传等相关情况,病理检查更为重要,因为儿童肠息肉的性质判断对后续处理影响较大,而且儿童在检查及治疗后的护理需要更加注重安抚等人文关怀,确保儿童配合检查和治疗。 总之,肠息肉0.3cm大多不是癌症,但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明确,发现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及护理等。

    2025-10-16 14:25:17
  • 深呼吸胃疼是怎么回事

    出现深呼吸胃疼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胃部本身疾病如胃溃疡、胃炎会因相关机制致深呼吸时胃疼;膈肌痉挛时膈肌运动异常牵扯胃部可引发;心理因素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让深呼吸时感觉胃疼;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累及膈肌也会使深呼吸时牵涉胃疼,出现该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出现时更要重视。 一、胃部本身的疾病因素 (一)胃溃疡 1.发病机制及与深呼吸胃疼的关联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深呼吸时,胸腔压力变化可能影响腹腔内压力,进而刺激到溃疡部位的神经末梢,引发胃疼。例如,有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胃内压力的改变会对溃疡创面产生刺激,导致疼痛发作。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病,年轻人可能因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诱发,老年人则可能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有关。 (二)胃炎 1.急、慢性胃炎与深呼吸胃疼的关系 急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深呼吸时,腹腔内压力波动可能加重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引发胃疼。比如,大量饮酒后引发的急性胃炎患者,在深呼吸时可能会感觉到胃部不适疼痛。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慢性炎症长期存在于胃黏膜,深呼吸时的压力变化会干扰胃内环境,导致胃疼症状出现。不同性别在胃炎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女性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在某些时期更容易受胃炎影响而出现深呼吸胃疼的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饮食偏好辛辣刺激食物的人患慢性胃炎风险高,患病后深呼吸胃疼的症状可能更明显。 二、膈肌相关因素 (一)膈肌痉挛 1.膈肌痉挛引发胃疼的原理 膈肌痉挛时,膈肌的运动异常可能牵扯到胃部周围的组织,当深呼吸时,这种牵扯作用更明显,进而导致胃疼。例如,在一些受寒冷刺激等情况下可能引发膈肌痉挛,此时深呼吸就可能诱发胃疼。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膈肌痉挛,儿童可能因腹部着凉等原因引发,成年人可能因饮食过快过饱等因素诱发。 三、其他可能因素 (一)心理因素 1.心理因素对深呼吸胃疼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可能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当出现深呼吸时,可能因为心理暗示等因素感觉胃疼。比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同性别在心理因素影响上可能有差异,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波动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生活节奏下的人群患病风险高。 (二)呼吸系统疾病牵连 1.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深呼吸胃疼的情况 某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等,炎症刺激可能累及膈肌,当深呼吸时,膈肌运动受到影响,进而牵涉到胃部引起胃疼。例如胸膜炎患者,炎症波及膈肌,在深呼吸时就可能出现胃部牵涉痛。不同年龄都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这种情况,儿童可能因呼吸道感染等引发胸膜炎,成年人则可能因多种原因如肺炎迁延等导致胸膜炎进而出现相关胃疼症状。 如果出现深呼吸胃疼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胃镜、腹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饮食和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就医;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更要重视相关症状,及时诊断治疗。

    2025-10-16 14:23:32
  • 爱放臭屁是什么原因

    爱放臭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摄入易产气食物、进食过快;消化系统问题有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不良;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及代谢问题、药物影响,若长期持续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饮食因素 1.摄入易产气食物:某些食物本身富含可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气体的成分,比如豆类,其中含有低聚糖等,人体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到达肠道后被肠道细菌发酵,就会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爱放臭屁。像洋葱、西兰花等蔬菜也含有较多可产气的物质。高淀粉类食物,如土豆、红薯等,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时也会产生气体。对于有此类饮食情况的人群,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这类易产气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爱放臭屁的情况。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此类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应注意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入量;而成年人若长期大量食用,也容易出现肠道产气增多的现象。 2.进食过快:进食速度过快时,会吞咽较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肠道后,也会以放屁的形式排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进食过快都可能引发这种情况。儿童往往吃饭比较急,家长应引导其慢慢进食;成年人在忙碌时也可能不自觉加快进食速度,需要自我注意调整。 二、消化系统问题 1.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有害菌在分解食物过程中会产生更多有异味的气体,导致爱放臭屁。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的诱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成年人则可能与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因素相关。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尤其要考虑儿童的用药安全。 2.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会使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较多气体,从而出现放臭屁的现象。比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儿童则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导致消化不良。对于消化不良导致爱放臭屁的情况,老年人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促进胃肠蠕动;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及代谢问题:某些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爱放臭屁。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缓,胃肠蠕动也会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产生较多气体且气味较臭。不同性别在这类疾病的发生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容易患一些与内分泌相关的疾病。对于患有此类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关注肠道功能的变化。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爱放臭屁。比如一些降糖药等,具体的药物个体差异较大。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爱放臭屁情况时,需要关注是否与药物相关,必要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更要谨慎评估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 如果爱放臭屁的情况长期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消瘦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6 14:22:07
  • 胃息肉摘除后注意事项

    胃息肉摘除术后需从饮食、休息与活动、病情观察、药物使用方面进行注意,饮食上按时间逐步过渡且避刺激性食物;休息1-2天,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轻度活动;密切观察出血(大便颜色性状、呕血)和腹痛(性质程度等);严格遵医嘱用药,儿童等特殊人群遵相应方案。 一、饮食方面 1.初期进食时间:一般在胃息肉摘除术后6-24小时可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如温水、米汤等。这是因为胃息肉摘除后胃黏膜有创面,过早进食固体食物可能会刺激创面,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严格遵循医生规定的进食时间,避免因过早进食导致胃肠道不适。 2.逐步过渡饮食:术后1-2天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半流质饮食易于消化,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在过渡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温度,不宜过冷或过热,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左右,过低的温度可能引起胃肠道痉挛,过高的温度可能加重胃黏膜的充血。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减退,更要缓慢进行饮食过渡,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 3.避免刺激性食物:术后1周内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影响创面愈合,甚至可能导致出血。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在胃息肉摘除术后必须严格戒烟戒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延缓创面愈合。 二、休息与活动方面 1.休息要求:术后要注意休息,一般建议休息1-2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因为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耗氧量,使胃肠道得到充分的修复时间。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每天的休息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 2.活动注意事项: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以进行一些轻度活动,如散步等,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但要注意活动量不宜过大,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年轻患者,虽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过早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创面愈合;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活动时更要谨慎,如有不适要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三、病情观察方面 1.出血观察:要密切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若出现黑便或柏油样便,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同时,要注意有无呕血情况,一旦发现呕血,应立即就医。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大便情况,如发现大便颜色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反应可能相对迟钝,更要加强病情观察,家属要多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 2.腹痛观察:注意有无腹痛症状,如出现腹痛且进行性加重,要警惕是否有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腹痛的性质、程度等都要密切关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腹痛的感受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家长要仔细辨别;老年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晰,需要家属多留意其行为变化。 四、药物使用方面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摘除术后可能会使用一些抑酸剂等药物来保护胃黏膜,但具体用药需遵循医生的医嘱,患者不要自行增减药物或停药。对于儿童患者,更要严格按照医生根据其体重等情况制定的用药方案使用药物,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影响恢复。

    2025-10-16 14:21:05
  •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等)、抑制胰液分泌(抑酸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抗感染治疗(符合指征用抗生素)、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符合指征可行ERCP取石等)、外科治疗(出现并发症如胰腺坏死感染等考虑手术,根据病情选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方式)。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水电解质等情况,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监护。因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快,及时监护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2.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从而减轻胰酶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一般需持续到患者腹痛等症状缓解,胃肠功能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胃肠减压管放置正确,密切观察引流物情况。 3.营养支持:早期常采用肠外营养,以保证患者能量和营养物质供应;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进行肠内营养,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营养制剂,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营养需求不同,儿童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二、液体复苏 1.目的: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止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存在大量液体渗出,需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 2.液体选择与速度: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随后根据患者情况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等。补液速度要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尿量等调整,例如成人最初数小时可快速输入1000-2000ml晶体液,儿童则按体重计算补液量,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的原则。 三、抑制胰液分泌 1.抑酸药物:常用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抑酸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等。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显著抑制胰液分泌,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早期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胰液分泌,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四、抗感染治疗 1.指征: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或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因为胰腺坏死等情况易导致感染发生。 2.药物选择:根据病情、可能的病原菌等选择合适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等,覆盖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肝肾功能等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且有效的抗生素。 五、内镜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若患者符合内镜治疗指征,如胆总管结石等,可在发病初期(72小时内)或病情稳定后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治疗,解除胆道梗阻,从而缓解胰腺炎病情。 2.优势:相比外科手术,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时机。 六、外科治疗 1.手术指征: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例如胰腺坏死感染时,手术可清除坏死组织等。 2.手术方式: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手术风险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儿童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025-10-16 14:20: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