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慢性肠胃炎和急性肠胃炎的区别是什么
急性肠胃炎多因饮食不洁等起病急,有腹痛、腹泻等明显症状,病程短预后较好;慢性肠胃炎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症状缓和且反复发作,病程长难根治,有潜在发展为严重胃肠疾病风险,需长期调理。 一、病因方面 急性肠胃炎:多由饮食不洁,如进食被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等)污染的食物,或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等引起,起病较急,有明确的近期饮食相关诱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因不良饮食行为引发,儿童可能因好奇误食不洁物品导致,女性在经期前后若饮食不注意也易发病。生活方式上,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不洁食物是常见诱因,有胃肠病史者在饮食不当时更易急性发作。 慢性肠胃炎: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急性肠胃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有关;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持续存在相关;还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偏好辛辣油腻食物等)、胆汁反流、遗传因素等有关,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一般有较长时间的饮食、生活习惯异常史。不同年龄均可患病,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衰退更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为慢性肠胃炎,女性若存在自身免疫相关因素更易发病,有家族胃肠疾病遗传史者患病风险更高。 二、症状表现方面 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为突然出现的腹痛、腹泻,腹泻次数较多,可为水样便,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等表现,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起病后症状较为急促明显。儿童急性肠胃炎可能因腹泻呕吐严重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女性在急性发作时可能因疼痛影响生活和情绪。 慢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缓和且不典型,常见症状有间断性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性状可呈稀糊状等,有的患者可能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病程中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患者可能有消瘦、乏力等表现,症状持续时间长,受饮食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老年人慢性肠胃炎可能因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出现营养状况不佳,女性若与自身免疫相关可能在月经等特殊时期症状加重。 三、病程和预后方面 急性肠胃炎:病程较短,及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如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电解质等,一般数天内可痊愈,预后较好,少数严重者可能因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出现并发症,但多数可恢复。儿童急性肠胃炎经积极处理预后良好,女性急性发作后及时调理也多能较快恢复。 慢性肠胃炎: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难以完全根治,需要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可能的药物维持治疗,若不注意生活饮食调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少数慢性肠胃炎有发展为其他严重胃肠疾病(如胃癌等)的潜在风险,老年人慢性肠胃炎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女性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肠胃炎需关注自身免疫状态对病情的影响。
2025-10-17 12:53:48 -
上吐下泻原因
上吐下泻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及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饮食、药物副作用、过敏反应、腹部受凉、全身性疾病等,儿童需防脱水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要注意营养支持防电解质紊乱,孕妇严重时需及时就医避免盲目用药。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的如诺如病毒,多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传播,感染后主要侵犯胃肠道,引发急性胃肠炎,导致呕吐、腹泻,儿童及免疫力较低人群易受其影响;轮状病毒也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出现频繁呕吐、水样腹泻。 2.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常污染肉类、蛋类等食物,摄入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腹痛、呕吐、腹泻;大肠杆菌感染可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导致肠道炎症,出现上吐下泻症状,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更易发生。 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原虫侵入肠道后破坏肠黏膜,引发腹痛、腹泻,部分患者可伴有呕吐。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食用变质、受污染食物,其中的有害微生物、毒素等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进食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超出胃肠道消化承受能力,也可引起上吐下泻,此类情况在暴饮暴食人群中较常见。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或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胃肠道反应,出现呕吐、腹泻症状。 3.过敏反应:对食物(如海鲜、牛奶等)、药物等过敏时,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上吐下泻,过敏体质人群更易发生。 4.腹部受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可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功能失调,引起呕吐、腹泻,尤其在气温骤降或夜间腹部保暖不当人群中多见。 5.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上吐下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代谢亢进影响胃肠道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因激素水平异常也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病毒、细菌感染引发上吐下泻,且儿童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密切关注尿量、精神状态等,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2.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感染后恢复较慢,上吐下泻时需注意营养支持,防止电解质紊乱,因老年人对脱水等并发症耐受差,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孕妇:上吐下泻可能影响胎儿,需谨慎处理,优先选择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如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腹部保暖等,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影响胎儿健康。
2025-10-17 12:51:15 -
十二指肠球炎能治好吗
十二指肠球炎可以治好,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调理)、药物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考量),通过规范综合处理大多患者可治愈。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需要注意。比如,年轻患者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需要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女性患者如果存在情绪波动大的情况,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加重炎症。 饮食调理:所有患者都要遵循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不利于炎症恢复。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米饭等。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分餐,防止交叉感染。 二、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十二指肠球炎,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是含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一般会选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等药物组合。如果是其他病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引起的,需要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对症治疗:如果患者有腹痛症状,可使用一些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它可以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如果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十二指肠球炎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在治疗上更要谨慎。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刺激大且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注意喂养方式,小婴儿要按需喂养,较大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等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十二指肠球炎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饮食方面,要更加注重易消化、富含营养,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咀嚼和消化功能,必要时可将食物做得更细软。 总之,通过规范的一般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的药物治疗以及对特殊人群的个体化关怀,大多数十二指肠球炎患者可以治愈,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处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5-10-17 12:50:09 -
食管癌早期和晚期的症状表现如何
食管癌早期有吞咽哽噎感(进食固体食物偶发可缓解易被忽视)、胸骨后不适(隐痛胀痛烧灼样间断性,进食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加重)、异物感(食管内似有异物吞时明显吐不出咽不下易被当作咽部不适忽略);晚期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由吞咽固体食物困难发展至流质也难最终滴水难进)、体重减轻与消瘦(进食不足加肿瘤消耗致体重下降体型消瘦)、贫血与营养不良(进食不佳致营养匮乏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及皮肤干燥毛发干枯指甲无光泽等)、肿瘤转移相关症状(转移至肝有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转移至骨骼有骨痛局部压痛病理性骨折等,转移至肺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转移至脑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隐匿需家属关注进食情况变化,女性对自身轻微不适关注度低易延误就医,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过热过硬食物人群属高危应密切留意吞咽等相关症状出现异常尽快就医行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一、食管癌早期症状表现 1.吞咽哽噎感:多在进食固体食物时偶发,程度较轻,可自行缓解或消失,易被忽视,因进食速度过快或食物粗糙等因素易混淆,此症状可能间歇出现,随病情发展发作频率可能增加;2.胸骨后不适:患者可感觉胸骨后有隐痛、胀痛或烧灼样不适感,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可能诱发或加重该不适,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呈间断性;3.异物感:患者自觉食管内似有异物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明显,但吐不出咽不下,症状不具特异性,常易被当作咽部不适等情况而忽略。 二、食管癌晚期症状表现 1.进行性吞咽困难:随着肿瘤逐渐增大阻塞食管,患者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初始为吞咽固体食物困难,随后发展至吞咽流质食物也困难,最终可能滴水难进;2.体重减轻与消瘦:因进食困难致机体摄入营养不足,加之肿瘤持续消耗体内能量,患者会出现明显体重下降,体型消瘦,身体状况急剧变差;3.贫血与营养不良:长期进食不佳使营养摄入匮乏,可引发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同时存在营养不良相关表现,如皮肤干燥、毛发干枯、指甲无光泽等;4.肿瘤转移相关症状:若转移至肝脏,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转移至骨骼时,会引起骨痛、局部压痛,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若转移至脑部,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食管癌时早期症状可能更隐匿,需家属多关注其进食情况变化;女性患者因社会角色等因素可能对自身轻微不适关注度较低,易延误就医;有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过热过硬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属于食管癌高危人群,更应密切留意自身吞咽等相关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0-17 12:48:36 -
肝硬化TIPS手术危害
TIPS手术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其因门静脉血流绕过肝脏使有毒物质直接入体循环增加风险,不同肝功能基础的患者风险有差异,需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支架相关并发症,有狭窄或闭塞(受基础病情等影响,需影像学监测及必要时处理)和移位(活动量大者需注意避免剧烈活动);腹腔出血,由手术相关血管损伤等致,老年和年轻患者表现不同,需监测生命体征;肾功能损害,因门静脉压力骤降影响肾血流灌注,有基础肾功能不全者风险高,需监测肾功能指标并采取措施。 一、肝性脑病 1.发生机制:TIPS手术会使门静脉血流部分绕过肝脏,肠道产生的有毒物质未经充分肝脏代谢就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增加了肝性脑病发生的风险。 2.人群差异:对于已有一定肝功能损害基础的肝硬化患者,尤其是Child-Pugh分级较高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相对更高;而年轻、基础肝功能较好的患者相对风险稍低,但仍需密切关注。 3.表现及应对: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表现,需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和处理。 二、支架相关并发症 1.支架狭窄或闭塞 发生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支架内内皮增生等情况导致支架狭窄或闭塞,影响TIPS手术的长期效果。 影响因素:患者的基础病情如肝硬化的进展情况、是否有感染等因素会影响支架是否发生狭窄或闭塞;一般来说,肝硬化病情进展快、合并感染等情况时,支架更易出现问题。 应对: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血管造影等监测支架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再次介入等处理。 2.支架移位 发生可能: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患者剧烈活动等情况下,存在支架移位的可能,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会影响TIPS手术的正常功能。 人群注意:对于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尤其是年轻且活动较频繁的肝硬化患者,需更加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减少支架移位风险。 三、腹腔出血 1.出血原因:TIPS手术相关的血管损伤等可能导致腹腔出血,比如穿刺部位相关血管损伤等。 2.不同人群表现:老年患者可能对出血的耐受较差,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有血压下降等较隐匿的表现;而年轻患者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腹痛等症状提示腹腔出血。 3.应对与监测: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一旦怀疑腹腔出血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四、肾功能损害 1.发生机制:TIPS手术可能导致门静脉压力骤降等情况,影响肾脏血流灌注,从而引起肾功能损害。 2.人群差异:已有基础肾功能不全的肝硬化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更高;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相对风险较低,但也需关注。 3.监测与处理:需监测患者肾功能指标如肌酐等,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肾功能等措施。
2025-10-17 12:4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