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肝腹水一般能活几年
肝腹水患者存活时间受病因(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经规范治疗预后可改善,酒精性未戒酒易进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预后因个体而异)、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分级A级5年生存率较高,B级次之,C级较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会降低存活概率)、年龄(年轻患者有一定优势但需结合其他因素)、生活方式(良好生活方式利于病情控制,反之加速进展)、治疗干预(积极针对病因、规范处理腹水、防治并发症可改善预后延长存活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 肝腹水患者的存活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来说,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肝腹水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但具体存活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一、病因因素:1.若由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导致肝腹水,相比酒精性肝硬化引起者,经规范抗病毒等治疗,部分患者预后相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而酒精性肝硬化者若不能严格戒酒,病情易进展,影响存活时间。2.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引发肝腹水,预后也因个体病情及治疗反应不同而有差异。二、肝功能分级因素:采用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约70%-80%;B级约40%-50%;C级则较低,约10%-20%,因为Child-Pugh分级反映了肝功能受损程度,分级越差,肝脏合成、解毒等功能越差,对机体影响越大。三、并发症因素:1.出现肝性脑病时,提示病情严重,会显著降低存活概率,肝性脑病发作次数越多,预后越差。2.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并发症,首次出血死亡率约30%左右,反复出血会进一步影响存活时间。3.肝肾综合征发生后,肾功能进行性恶化,预后不良。四、年龄因素: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稍强,相比老年患者,在同等病情下存活时间可能有一定优势,但也不是绝对,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五、生活方式因素:严格戒酒、保持合理饮食、避免劳累等良好生活方式的患者,病情相对更易控制,对存活时间有积极影响;反之,继续饮酒、不注意休息等会加速病情进展,缩短存活时间。六、治疗干预因素: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如乙肝肝硬化进行抗病毒治疗)、规范处理腹水(如合理利尿、腹腔穿刺放腹水等)、防治并发症等,可改善患者预后,延长存活时间。
2025-10-27 11:13:30 -
什么原因造成了腹泻
腹泻成因包括感染因素中病毒(轮状、诺如等)侵袭肠道致损伤或功能紊乱、细菌(大肠杆菌等)繁殖释毒引发炎症反应、寄生虫(阿米巴原虫等)破坏黏膜结构功能,非感染因素有饮食不洁、摄入过敏食物、过多生冷油腻致消化负担重,药物长期不规范用致菌群失调,炎症性肠病、甲亢等疾病影响,腹部受凉使肠道平滑肌痉挛、精神心理因素通过神经调节致肠道蠕动紊乱等。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侵袭肠道引发腹泻,常见如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也是常见致病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可在学校、医院等场所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分泌增加、蠕动加快,从而引发腹泻,患者多有腹痛、腹泻伴黏液脓血便等表现。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寄生于肠道内,可破坏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导致腹泻,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痛、消瘦等表现。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食用不洁食物,如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可直接导致肠道感染引发腹泻; 摄入过敏食物,部分人群对特定食物过敏,进食后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泻症状,常见过敏食物有牛奶、海鲜等; 进食过多生冷、油腻食物,会加重肠道消化负担,影响肠道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发腹泻。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腹泻不良反应,例如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腹泻。 3.疾病因素: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存在慢性炎症,炎症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道分泌增多、吸收功能障碍,进而出现腹泻症状,常伴有腹痛、黏液脓血便等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会加快肠道蠕动,导致肠道排空加快,引起腹泻。 4.其他因素:腹部受凉可使肠道平滑肌痉挛,加快肠道蠕动,从而引发腹泻;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出现腹泻。
2025-10-27 11:11:00 -
查肝功五项
肝功五项包含谷丙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伤等、谷草转氨酶及比值有肝病等诊断意义、总胆红素等反映不同病症情况,检查需空腹8至12小时且避剧烈运动、饮酒,孕妇有生理性肝功变化需综合判断,老年人解读结果要考虑年龄生理变化,有肝病病史人群定期检查可监测病情。 一、肝功五项的具体指标及意义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0U/L,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当肝细胞受损时,ALT释放入血,导致其数值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疾病。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为5~40U/L,AST/ALT比值在肝病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如肝硬化时该比值常大于1,其升高也可见于心肌梗死等其他组织损伤情况。 3.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为3.4~17.1μmol/L,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其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如肝炎)、胆道梗阻(如胆管结石)或溶血性疾病等。 4.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为0~6.8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多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管癌、胆总管结石等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情况。 5.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为1.7~10.2μmol/L,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 二、检查注意事项 1.空腹要求:检查肝功五项一般需要空腹,空腹时间通常为8~12小时,避免进食后血液中某些成分变化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 2.避免干扰因素: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等,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使转氨酶短暂升高,饮酒会影响肝功能相关指标数值。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可能出现生理性肝功能变化,如总胆红素轻度升高,但需结合其他检查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若有异常需进一步排查病理性原因。 2.老年人:老年人肝功代谢功能减退,检查结果解读时要考虑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若数值异常需更全面评估是否存在肝脏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影响。 3.有肝病病史人群:此类人群定期检查肝功五项有助于监测病情进展,如病毒性肝炎患者需通过肝功五项了解肝细胞损伤及胆红素代谢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27 11:07:56 -
新冠感染后是先出现腹泻还是先发热
新冠感染后发热与腹泻出现先后无绝对固定模式,部分成年初始以发热为首要表现后现腹泻因病毒引全身性炎症反应刺激体温中枢后影响胃肠功能而另些先现腹泻因病毒直接侵袭胃肠黏膜致肠道炎症蠕动紊乱后续再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儿童群体中发热与腹泻先后不固定部分先现腹泻伴轻度发热或不发热因肠道黏膜敏感免疫反应特点病毒侵袭后较早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致腹泻发热后续逐步显现也有先现发热后伴腹泻取决于病毒感染作用路径,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因生理机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且基础疾病影响症状出现顺序更不规律有的先有腹泻后现发热因基础疾病下胃肠道功能调节易受病毒干扰发热因全身炎症反应逐步发展滞后出现也有发热与腹泻几乎同时发生与个体对病毒综合反应及基础疾病复杂影响相关。 一、新冠感染后发热与腹泻出现的个体差异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发热与腹泻出现的先后并无绝对固定模式。部分成年新冠感染者初始以发热为首要表现,随后可能出现腹泻等其他症状,这是因为病毒首先引发机体全身性炎症反应,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之后逐步影响胃肠道功能引发腹泻;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先出现腹泻,这是由于新冠病毒直接侵袭胃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蠕动紊乱等,从而率先表现为腹泻症状,后续再出现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 二、不同人群的表现特点 (一)儿童群体 儿童新冠感染者中,发热与腹泻出现的先后不固定。部分儿童可能先出现腹泻,同时伴有轻度发热或不发热情况,这与儿童肠道黏膜相对敏感,且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特点有关,病毒侵袭儿童胃肠道后较早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而发热可能在后续因全身炎症反应逐步显现;也有儿童先出现发热,随后伴随腹泻症状,具体取决于病毒感染儿童机体后的不同作用路径。 (二)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 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且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病毒的应答,其症状出现顺序更不规律。有的可能先有腹泻,后出现发热,这是因为基础疾病状态下胃肠道功能调节更易受病毒干扰,而发热因全身炎症反应的逐步发展滞后出现;也有的发热与腹泻几乎同时发生,与个体对病毒的综合反应及基础疾病的复杂影响相关。
2025-10-27 11:07:04 -
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有哪些
容易引发胀气的食物包括豆类及豆制品(含低聚糖难消化致产气)、高淀粉类蔬菜(含膳食纤维和淀粉易产气)、含糖饮料及人工甜味剂(糖分等分解产气)、十字花科蔬菜(含寡糖发酵产气)、乳制品(乳糖不耐受致产气),儿童对豆类更敏感需适量摄入,老年人胃肠蠕动慢要控易产气食物摄入,胃肠道疾病史人群需谨慎选择食物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一、豆类及豆制品 豆类(如黄豆、黑豆等)及豆制品中含有低聚糖,人体缺乏分解这类糖的特定酶,难以将其完全消化吸收,进入肠道后会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引发胀气。例如,每100克黄豆中含有的低聚糖成分,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时会产生较多气体。 二、高淀粉类蔬菜 土豆、红薯等高淀粉类蔬菜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和淀粉,在肠道内发酵过程中易产生气体。以土豆为例,其含有的淀粉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分解产生气体,进而导致腹胀等不适。 三、含糖饮料及人工甜味剂 汽水等含糖饮料以及含山梨醇、木糖醇等人工甜味剂的食品,其中的糖分或人工甜味剂进入肠道后,会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引起胀气。比如,饮用汽水后,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及糖分在肠道内代谢可导致产气增多。 四、十字花科蔬菜 西兰花、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棉子糖等寡糖,这类物质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后会产生气体,引发胀气。例如,食用花椰菜后,其中的棉子糖等成分在肠道内发酵可导致腹胀情况出现。 五、乳制品 部分人群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引起胀气。如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牛奶后易出现腹胀等胀气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豆类等产气食物更为敏感,过量食用易导致腹胀等不适,应适量摄入豆类及相关制品。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缓慢,食用高淀粉类蔬菜、豆类等易产气食物后,气体排出较慢,易加重胀气情况,需控制此类食物的摄入量。 胃肠道疾病史人群:有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史的人群,食用上述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时,可能诱发或加重胀气症状,应根据自身胃肠道功能情况谨慎选择食物,若出现明显不适需及时调整饮食并就医评估。
2025-10-27 11: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