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什么叫做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其病变范围局限,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忽视,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4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人群需定期胃镜筛查以便早期干预。 病变范围 从深度来看,仅侵犯到胃的最内层(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这是与进展期胃癌的重要区别点,进展期胃癌会侵犯到更深的层次,如肌层甚至浆膜层等。 其病变范围通常比较局限,相比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的病灶一般较小。例如,有些早期胃癌可能只是一个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病灶,但也有部分早期胃癌病灶相对大一些,但仍局限在黏膜或黏膜下层内。 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早期胃癌即便没有淋巴结转移,也属于早期胃癌范畴;而有些早期胃癌可能已经有淋巴结转移,但只要癌组织还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就被定义为早期胃癌。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浸润的深度是判断早期胃癌的关键因素,而不是以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为唯一判定标准,但淋巴结转移情况会影响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等。 临床表现特点 早期胃癌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可能只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轻微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常被当作胃炎等普通消化道疾病来对待。所以,对于有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且持续不缓解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家族胃癌病史、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的人群,需要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癌。比如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这类人群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消化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检查。 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所以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且可以在直视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诊断是否为早期胃癌。对于40岁以上且有消化道症状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进行干预治疗,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2025-10-27 10:31:17 -
灌肠一般挂什么科
灌肠可根据不同情况挂内科、外科或肛肠科。因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等挂内科;因外科疾病如肠道准备等挂外科;因肛肠部位疾病等挂肛肠科,不同人群在对应科室因相应情况接受灌肠治疗,医生会依据具体病情及人群因素制定合适灌肠方案。 一、内科 1.适用情况:如果灌肠是因为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例如便秘需要通过灌肠来促进排便,或者是某些消化系统疾病需要通过灌肠给药等情况时,可挂内科。消化系统内科疾病中,像炎症性肠病等可能会涉及到灌肠治疗。 2.人群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若因内科相关的消化系统问题需要灌肠,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胃肠蠕动功能减退导致便秘而需要灌肠,女性患者也可能因自身内分泌等因素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出现需要灌肠的情况,在挂内科时,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和处理。 二、外科 1.适用情况:当灌肠是因为外科疾病相关的情况,比如肠道准备用于外科手术前,像结直肠手术前需要清洁肠道以减少手术感染风险等,此时可挂外科。另外,一些因外科原因导致的肠道梗阻等情况可能也会涉及到灌肠治疗。 2.人群因素:不同年龄的外科患者,例如儿童外科中一些先天性肠道畸形可能需要术前灌肠准备,成年男性或女性因外伤等外科原因导致肠道相关问题需要灌肠时,外科医生会依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决定灌肠相关事宜,会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灌肠方案。 三、肛肠科 1.适用情况:如果灌肠是针对肛肠部位的疾病,比如痔疮术后恢复需要灌肠来清洁局部肠道环境,或者是肛肠疾病导致的便秘等需要灌肠治疗时,可挂肛肠科。因为肛肠科医生对肛肠疾病相关的灌肠治疗更为专业,能更好地针对肛肠疾病的特点来进行灌肠操作及后续处理。 2.人群因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在肛肠科相关疾病需要灌肠时都可能涉及。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因肛肠部位的特殊生理结构在某些肛肠疾病时需要灌肠,儿童患者若有肛肠相关疾病需要灌肠时,肛肠科医生会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灌肠方式和剂量等,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2025-10-27 10:30:10 -
胰腺炎可以吃藕粉吗
胰腺炎包括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不同病期对饮食要求不同,急性胰腺炎急性期需禁食,恢复期及慢性胰腺炎可适当食用藕粉,但其食用要注意量、搭配及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如儿童、老年、男女性患者因自身情况不同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急性胰腺炎急性期 饮食要求:急性胰腺炎发作时,胰腺处于水肿或坏死状态,需要严格禁食,通过胃肠减压等方式减少胰液分泌,此时不能吃藕粉等任何食物。 原因:进食会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加重胰腺自身消化,导致病情加重。一般经过治疗,当患者腹痛、呕吐等症状缓解,血淀粉酶下降至正常,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如出现排气排便等表现后,可考虑开始进食少量清淡流质饮食,此时藕粉可以作为选择之一,但要注意量要少,且观察进食后的反应。 急性胰腺炎恢复期及慢性胰腺炎 可以食用藕粉的情况:当患者进入恢复期或处于慢性胰腺炎阶段,胰腺功能有所恢复,藕粉易于消化吸收,能为身体提供碳水化合物等能量,且不会给胰腺带来过重负担。藕粉富含碳水化合物,每100克藕粉大约含有73.9克碳水化合物,能为机体提供能量;同时其脂肪含量极低,每100克藕粉脂肪含量约0.1克,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可能受损,脂肪消化能力受影响,低脂肪的藕粉相对更安全。 食用注意事项:虽然可以食用,但要注意搭配其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对于不同年龄的胰腺炎患者,如儿童胰腺炎患者,由于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即使是恢复期食用藕粉也需要控制量,并且要确保藕粉的温度适宜,避免过凉或过热刺激胃肠道;老年胰腺炎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食用藕粉时也要关注自身的消化耐受情况,如有不适需及时调整饮食。女性胰腺炎患者在食用藕粉时,也需要根据自身整体营养状况和病情来合理安排摄入量;男性患者同样如此,若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还需要考虑藕粉对血糖的影响,因为藕粉中的碳水化合物吸收较快,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这类患者食用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控制藕粉的食用量。
2025-10-27 10:29:08 -
脂肪肝病人不能吃什么
高糖食物会使肝脏合成更多脂肪加重脂肪肝病情需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中的油炸食品含大量饱和及反式脂肪酸、动物内脏胆固醇高均应减少食用,酒精在肝脏代谢长期饮酒损伤肝细胞致脂肪堆积有脂肪肝者应绝对戒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刺激胃肠道影响营养吸收对有脂肪肝者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弱的应减少摄入。 高糖食物会使肝脏合成更多的脂肪,加重脂肪肝病情。例如糖果、甜饮料等,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波动,促使肝脏将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储存。对于儿童脂肪肝患者,要避免过多食用糖果、含糖果汁等;成年脂肪肝患者也应减少甜饮料的摄入,如可乐等。 高脂肪食物 1.油炸食品:像炸鸡、油条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肝脏代谢脂肪的负担。研究表明,长期食用油炸食品会使体内血脂水平升高,进而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加重脂肪肝。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尽量远离这类食物,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影响。 2.动物内脏: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胆固醇含量较高,过多食用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不利于脂肪肝病情的控制。以成年人为例,每周食用动物内脏的次数应严格限制,儿童则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高的胆固醇摄入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酒精 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饮酒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对于有脂肪肝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绝对戒酒。因为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渐进性的,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加重脂肪肝的病情,进而发展为更严重的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刺激胃肠道,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对于患有脂肪肝的人群,尤其是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应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例如,患有脂肪肝的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减退,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健康和脂肪肝的控制。
2025-10-27 10:28:00 -
一天拉屎四五次是癌症吗
一天拉屎四五次不一定是癌症,可能由饮食因素、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某些肠道癌症也可能有此症状,出现该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儿童要注意感染性腹泻,老年人要考虑肠道肿瘤等,应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 饮食因素: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可能会导致排便次数增多,一般调整饮食结构后可改善。比如大量食用新鲜水果,像火龙果,其中的水溶性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可能使排便次数增加,但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停止相应饮食后排便会恢复正常。 肠道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肠道,引发肠炎时,也会出现腹泻,每天排便四五次甚至更多,同时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感染大肠杆菌,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情况,一般经过抗感染等治疗后可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可表现为一天拉屎四五次,还常伴有腹痛,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且会受情绪等因素影响,比如焦虑、紧张时症状可能加重。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可能一天拉屎四五次,同时还可能伴有心慌、多汗、消瘦等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当然,某些肠道癌症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直肠癌,除了排便次数增多外,还可能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带血等,需要通过肠镜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如果出现一天拉屎四五次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是否是感染性腹泻等情况,因为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感染等因素更容易引起排便次数改变;对于老年人,要考虑是否有肠道肿瘤等情况的可能,同时也要关注其整体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排便的影响。
2025-10-27 10:2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