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脊柱与关节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SCI文章8篇、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项,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常务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膝关节置换术后多久可以下床

    膝关节置换术后下床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术后1-3天开始床上活动,1周左右可在辅助设备下下床,老年患者可能推迟,年轻患者可能提前,有基础疾病患者需依基础疾病控制情况调整,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遵循个体化康复方案确保患者安全顺利恢复行走功能。 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及早期阶段 术后早期适当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胃肠蠕动恢复等。在术后1-3天,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先进行床上的坐起练习,将床头逐渐抬高,从3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次坐起时间可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同时进行下肢的直腿抬高练习,每次抬高下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有助于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为下床活动做准备。 下床活动的具体过程及注意事项 术后1周左右,患者一般可以在辅助设备(如助行器、拐杖等)的帮助下开始下床活动。首先在床边坐立,适应体位变化后,使用助行器或拐杖支撑身体,先将健侧下肢移到床外,然后患侧下肢缓慢移到床外,保持身体平衡,在他人搀扶或借助辅助设备的情况下,短距离行走,开始时行走距离较短,如数米,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下床活动过程中要避免摔倒,同时要根据自身的耐受情况进行活动,不可过度劳累。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速度可能较慢,下床时间可能会适当推迟。一般来说,可能在术后10天左右开始尝试下床活动,但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加强护理,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同时,要注重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下床时间可能会提前,有的可能在术后5-7天就可以开始下床活动,但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康复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争取早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下床时间需要根据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来调整。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确保伤口愈合良好后再考虑下床活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在下床活动过程中注意避免诱发心血管事件,下床活动时要缓慢进行,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活动。 总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床时间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确定,遵循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以确保患者安全、顺利地恢复行走功能。

    2025-10-11 12:09:01
  • 关于关节炎的治疗

    关节炎治疗包含非药物的物理治疗(热敷促局部血循环缓晨僵、冷敷急性炎症期消肿胀、水疗借浮力减关节负重)与运动疗法(低强度有氧运动适用大多患者、类风湿患者运动循序渐进),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抗炎镇痛(溃疡病史慎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需监测肝肾功)、生物制剂针对特定靶点(用前评估感染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遵儿科安全原则,老年药物需关注副作用、运动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一、非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炎患者常见的晨僵症状,中老年患者可每日适当进行受累关节的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冷敷适用于关节炎急性炎症期,能减轻肿胀,运动后出现关节肿胀的年轻患者可短期冷敷,时间不超过10分钟,避免冻伤。水疗借助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重,对肥胖型关节炎患者改善关节功能有帮助,每周可进行2~3次水疗,水温维持在30~35℃。 2.运动疗法: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适合大多数关节炎患者,能增强肌肉力量、维持关节活动度。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运动需循序渐进,根据病史调整运动强度,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关节损伤,运动频率可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以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用于轻中度关节炎疼痛缓解,但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患者需慎用,因其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该类药物适用于骨关节炎等常见关节炎的初期对症治疗。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例如甲氨蝶呤等,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病情进展型关节炎,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时更需密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3.生物制剂:针对肿瘤坏死因子等特定靶点,对部分难治性关节炎有效,使用前需全面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使用时需谨慎,以防引发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关节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物理治疗结合适度的低强度运动,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治疗方案。 2.老年关节炎:药物治疗时需格外关注药物副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老年人胃肠道、肾脏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平衡功能减退,运动疗法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选择安全性高、能维持关节功能的运动方式。

    2025-10-11 12:06:04
  • 脊柱侧弯的症状有什么

    脊柱侧弯有多种症状,外观表现为脊柱侧凸、胸廓畸形;身体功能受影响表现为疼痛、运动功能受限;其他系统相关表现有呼吸系统肺活量下降、心血管系统心脏移位等相关症状。 脊柱侧凸:这是最典型的外观症状,从正面看,脊柱不在一条直线上,向侧方弯曲形成弧度。在儿童或青少年中,可能在穿衣、系鞋带等日常活动中被家长发现背部不对称,比如一侧肩膀比另一侧高,或者背部一侧有隆起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脊柱侧弯可能在生长发育阶段进展较快,外观上的不对称会逐渐明显。 胸廓畸形:严重的脊柱侧弯可能会引起胸廓畸形,影响胸腔内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例如,胸廓可能会变得不对称,一侧胸廓塌陷,另一侧隆起,这种情况在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侧弯程度加重,可能会对心肺功能产生影响,因为胸廓的畸形会限制肺部的扩张和心脏的正常位置。 身体功能影响 疼痛:脊柱侧弯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青少年患者可能因为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异常受力,导致腰背部肌肉疲劳、紧张,进而引起疼痛;成年人脊柱侧弯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脊柱力学不平衡,导致椎间盘、关节等结构发生退变,从而产生疼痛,疼痛可能会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 运动功能受限:脊柱侧弯会影响身体的运动功能,患者可能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时受到限制,比如弯腰、转身、抬手等动作可能不如正常人灵活。严重的脊柱侧弯还可能影响到肢体的平衡能力,导致行走时步态异常,容易摔倒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脊柱侧弯可能会影响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和运动发育,比如在体育课上可能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参与活动。 其他系统相关表现 呼吸系统:严重的脊柱侧弯会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导致肺活量下降。因为胸廓畸形会限制肺部的扩张,使肺的通气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症状,尤其是在进行体力活动时更为明显。长期的呼吸功能受限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氧气供应,进而影响全身的代谢功能。对于青少年患者,这种呼吸系统的影响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间接的不良影响,因为充足的氧气供应对身体的正常生长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系统:部分严重脊柱侧弯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相关表现,比如心脏移位,心脏的正常位置可能会因为脊柱侧弯而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长期的心血管系统异常可能会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需要引起重视。对于有脊柱侧弯的患者,尤其是侧弯程度较重的患者,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2025-10-11 12:03:22
  • 大脚趾拇关节疼痛是怎么回事

    大脚趾拇关节疼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外伤因素如急性扭伤、骨折;关节炎相关如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感染因素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其他因素如穿鞋不当、先天性因素等,不同因素导致的疼痛表现及相关特点各异。 一、外伤因素 1.急性扭伤:多因行走或运动时大脚趾拇关节受到过度的扭转、牵拉等外力作用,导致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损伤,常见于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剧烈运动等情况。例如踢足球时突然变向,可能使大脚趾拇关节扭伤,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2.骨折: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导致大脚趾拇关节骨折,如重物砸压、高处坠落足部着地等。骨折后除了疼痛,还可能伴有局部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儿童由于骨骼发育未成熟,相对更易发生骨折,且恢复情况受骨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二、关节炎相关 1.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大脚趾拇关节等处引起的炎症反应。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与高嘌呤饮食、饮酒等生活方式有关。患者往往在夜间突然出现关节剧烈疼痛,疼痛如刀割样,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血尿酸水平通常会升高。 2.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大脚趾拇关节,多呈对称性发病。病情缓慢进展,除了关节疼痛外,还会出现关节肿胀、畸形、僵硬等症状,尤其在早晨起床时症状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好发于30-50岁的女性,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 3.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大脚趾拇关节软骨发生磨损、退变,骨质增生等,可引发骨关节炎。肥胖人群由于体重增加,关节负重增大,更容易患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可伴有摩擦音等。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大脚趾拇关节,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多有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常见于皮肤有破损后细菌入侵的情况。 2.真菌感染:如足癣等真菌感染蔓延至大脚趾拇关节,也可能导致关节疼痛等不适,常伴有足部皮肤瘙痒、脱屑等表现。 四、其他因素 1.穿鞋不当:长期穿着过紧、尖头的鞋子,会使大脚趾拇关节受到过度挤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疼痛,尤其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更为明显,女性由于常穿高跟鞋等,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先天性因素:部分人可能存在大脚趾拇关节先天性的结构异常,如拇外翻等,随着年龄增长或活动增多,可能出现疼痛等症状,儿童若存在先天性结构异常,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关节的变化情况。

    2025-10-11 12:00:59
  • 手指骨刺是怎么形成的

    手指骨刺形成与年龄增长、慢性损伤、疾病等因素相关,年龄增长致关节生理性退变,慢性损伤包括过度使用和急性损伤未彻底恢复,疾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会引发,其机制是关节软骨损伤退变后,软骨下骨承受异常应力,机体启动骨修复代偿机制,成骨细胞活跃致软骨下骨增生硬化形成骨刺。 一、手指骨刺形成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会发生生理性退变。手指关节也不例外,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软骨下骨会出现代偿性增生,从而形成骨刺。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手指骨刺,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的使用磨损以及自身修复能力的下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骨刺形成的概率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中手指骨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二)慢性损伤因素 1.过度使用手指: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手指的工作或活动,如长时间打字、弹钢琴、手工劳作等,会导致手指关节反复受到应力刺激。关节软骨在过度应力下会逐渐磨损,为了适应这种异常的力学环境,机体启动修复机制,软骨下骨会增生,进而形成骨刺。以长时间打字的办公族为例,由于手指频繁屈伸,指间关节长期受到摩擦和压力,增加了手指骨刺形成的风险。 2.急性损伤未恢复彻底:手指曾经受过急性外伤,如骨折、关节脱位等,如果在损伤恢复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充分的治疗,关节结构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关节受力不均,后续也容易引发骨刺形成。比如手指骨折后没有进行良好的复位和康复,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后就可能促使骨刺生成。 (三)疾病因素 1.骨关节炎:这是导致手指骨刺形成的常见疾病之一。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的退行性疾病,病因包括关节软骨退变、滑膜炎症等。在手指骨关节炎患者中,关节软骨破坏后,软骨下骨暴露,机体为了修复会刺激骨的增生,从而形成骨刺。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累及手指关节,引起关节的炎症、破坏,进而导致骨刺形成,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持续攻击关节组织,加速关节的退变和骨刺形成过程。 二、手指骨刺形成的机制简述 当手指关节受到上述各种因素影响时,关节软骨首先发生损伤、退变。软骨下骨失去了软骨的保护和均匀的应力缓冲,局部承受异常应力。此时,机体启动骨的修复和代偿机制,成骨细胞活跃,导致软骨下骨出现增生、硬化,逐渐形成骨刺。从微观结构来看,骨刺是由新生的骨组织构成,这些骨组织在异常的力学环境下不断增生堆积,最终形成突出于关节边缘的骨性赘生物。

    2025-10-11 11:57: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