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程田副主任医师(113)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程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脊柱与关节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SCI文章8篇、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项,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常务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腰椎骨质增生怎么锻炼

    腰椎骨质增生患者可通过有氧运动、腰背肌肉锻炼、柔韧性锻炼来改善状况。有氧运动可选游泳(水浮力减轻腰椎压力、锻炼腰背肌)、慢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腰背肌力量);腰背肌肉锻炼有小燕飞(俯卧抬身形似飞燕)、五点支撑法(仰卧以支点抬骨盆);柔韧性锻炼可做瑜伽(如猫牛式改善柔韧性),不同年龄患者锻炼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有氧运动 1.游泳:对于腰椎骨质增生患者而言,游泳是非常适宜的有氧运动。在游泳过程中,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重量对腰椎的压力,使腰椎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游泳时需要全身肌肉协调运动,尤其是腰背肌肉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游泳锻炼的腰椎骨质增生患者,其腰部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以及腰部功能的改善情况都较为显著。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进行游泳锻炼,但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因水温过低导致肌肉痉挛等情况。对于女性患者,游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重力因素对腰椎产生过多压力;男性患者同样能通过游泳增强腰背肌肉力量来稳定腰椎。 2.慢走:慢走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方式。患者在慢走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步伐均匀缓慢。慢走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一般建议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慢走,可分多次进行。对于有腰椎骨质增生的老年患者,慢走时要选择平坦的路面,避免在崎岖不平的路面行走加重腰椎负担;年轻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快速度,但也需注意不要过度疲劳。 二、腰背肌肉锻炼 1.小燕飞: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部、上肢和下肢尽量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抬起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一般每次做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进行小燕飞锻炼,但年龄较大或身体柔韧性较差的患者要注意动作幅度,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女性患者在进行小燕飞时要注意避免因腹部用力不当导致腰部不适,可在家人协助下调整动作幅度;男性患者可适当加大动作幅度以增强锻炼效果,但也要以自身舒适度为准。 2.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每次做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腰椎骨质增生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进行五点支撑法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支撑力过大导致骨折等情况;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动作的力度和频率。女性患者在进行五点支撑法时要注意腰部肌肉的用力均匀,避免一侧用力过大;男性患者可按照标准动作进行锻炼,但也要根据自身腰椎情况调整。 三、柔韧性锻炼 1.瑜伽:一些简单的瑜伽体式对腰椎骨质增生患者的柔韧性锻炼有帮助,例如猫牛式。患者四足跪地,双手与肩同宽,双膝与臀同宽,吸气时背部下沉,抬头看天花板;呼气时背部拱起,低头看腹部,重复进行。瑜伽锻炼能帮助患者改善腰部的柔韧性,增加腰部的活动范围。不同年龄的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瑜伽体式,年龄较小的患者可在专业瑜伽教练指导下进行较基础的体式练习,年龄较大的患者要避免过于剧烈的体式,以防加重腰椎负担。女性患者通过瑜伽锻炼还能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等,对腰部健康有一定好处;男性患者也能在瑜伽练习中增强腰部柔韧性和稳定性。不过,在进行瑜伽锻炼前要做好热身活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2025-10-10 12:25:25
  • 预防颈椎病的方式有哪些

    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锻炼、避免颈部过度劳累、合理饮食与营养补充有助于颈椎健康。坐姿要脊柱正直等;站姿双脚与肩同宽等;睡姿选合适枕头。颈部、肩部运动及全身性运动如游泳可锻炼相关部位。减少长时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均衡饮食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剂。 站姿: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收腹挺胸,双肩放松,头部保持中立位,避免歪头耸肩。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可适当交替让一只脚踩在矮凳上,减轻腰部和颈部的压力。 睡姿: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仰卧时枕头应能支撑颈部的生理曲度,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与肩宽一致,使颈椎在睡眠中保持自然的生理曲线。对于儿童,随着生长发育应选择合适高度的儿童枕头,婴儿睡觉时应避免使用过软的枕头,防止窒息风险。 适度运动锻炼 颈部运动:可进行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运动,每个动作缓慢进行,保持10-15秒,重复5-8次。例如,颈部前屈时尽量让下巴贴近胸部,后伸时尽量仰头看天花板,左右侧屈时耳朵尽量贴近肩部,左右旋转时眼睛尽量看向肩后。对于有颈椎病病史的人群,运动时应注意幅度,避免过度剧烈导致颈部损伤。 肩部运动:进行肩部的绕环运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绕10-15次。还可以进行肩部的上提、下沉运动,每次上提和下沉持续5秒,重复10-15次。运动可以增强颈部和肩部肌肉的力量,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对于老年人,运动应更加轻柔,避免关节损伤;对于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频率,但也应注意循序渐进。 全身性运动:游泳是预防颈椎病的良好运动方式,尤其是蛙泳,在游泳过程中颈部需要不断活动来维持头部在水面上,同时肩部和背部肌肉也能得到锻炼。每周可进行2-3次游泳,每次30-60分钟。对于儿童,可选择适合的儿童游泳课程,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游泳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预防颈椎病。 避免颈部过度劳累 减少长时间低头:尽量减少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时可将设备抬高至眼睛水平位置,采用语音输入等方式减少低头次数。对于学生群体,应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写作业,每30-40分钟应休息一下颈部。 避免颈部受凉:注意颈部的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或空调房间内,可佩戴围巾等保暖物品,防止颈部肌肉受寒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加重颈椎的负担。对于女性,在穿着露肩装等时应注意颈部保暖,老年人对寒冷刺激更为敏感,更应注意颈部保暖。 合理饮食与营养补充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是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C、D等对骨骼和软骨的健康有益,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可多食用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对于儿童,保证均衡饮食有助于正常的生长发育,预防颈椎病等疾病;对于老年人,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降低颈椎病的发生风险。 适当补充营养剂: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补充一些对颈椎健康有益的营养剂,如氨基葡萄糖等,有助于维护关节软骨的健康,但不建议自行盲目大量补充,应遵循科学的补充原则。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补充营养剂应更加谨慎,需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2025-10-10 12:24:26
  • 颈椎病跟富贵包的区别

    颈椎病是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由颈椎长期劳损等致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引发一系列症状,有神经根型等不同类型,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断;富贵包是颈胸交界处隆起硬包块,多因颈部不良姿势或肥胖致局部脂肪堆积,一般无颈椎结构异常,超声可辅助发现。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 富贵包:一般是指位于后背上部颈胸交界处,即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处隆起的硬包块,本质上是一种脂肪堆积或是颈椎的相关改变导致的局部隆起。 二、症状表现 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多见于中青年人,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史等人群易患,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低头办公,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增加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双足踩棉花感,行走困难,常有胸部或腹部的束带感,多见于中老年人,多由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压引起,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的发生率增加,发病风险相应提高。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如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等)、突然摔倒等,椎动脉受到颈椎病变影响导致供血不足引发,长期颈部不良姿势、颈椎退变等可诱发。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头晕、目眩、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心血管症状,以及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发病与颈椎退变导致交感神经受刺激有关,生活压力大、长期颈部不良姿势人群易受影响。 富贵包 通常可能没有明显的神经、血管压迫症状,但可能会有局部的酸胀、不适,尤其是在长时间低头、颈部保持不良姿势后,局部不适感可能加重,一般多见于长期低头、缺乏运动、肥胖等人群,长期低头使颈部肌肉紧张,脂肪容易堆积在颈胸交界处形成富贵包。 三、影像学表现 颈椎病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性结构,如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椎管狭窄情况、骨质增生的具体部位等,可发现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MRI检查:对颈椎软组织结构显示良好,能清楚看到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情况,可明确脊髓有无受压、变性,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富贵包 超声检查:可发现局部皮下脂肪增厚等情况,能看到颈胸交界处皮下脂肪层的异常增厚情况,一般没有颈椎骨质、椎间盘等结构的异常改变。 四、发病机制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年龄增长是颈椎退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颈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容易发生退变,同时骨质也会出现增生等改变;慢性损伤如长期低头工作、不当的睡眠姿势等会加速颈椎的退变过程。 富贵包:主要是因为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电脑等,导致颈后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脂肪堆积;另外,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高,也更容易在颈胸交界处形成富贵包。

    2025-10-10 12:22:57
  • 老年人骨质疏松会骨折吗

    老年人骨质疏松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其易骨折因骨量骨质量变化、骨骼承受力下降,常见部位有髋部、脊柱、腕部,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药物干预、环境改造等措施预防骨折以提高生活质量。 一、老年人骨质疏松易致骨折的原因 1.骨量和骨质量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代谢出现负平衡,骨量逐渐丢失,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皮质变薄,骨的微观结构受损。例如,正常骨组织中骨小梁像支架一样支撑骨骼,骨质疏松时骨小梁数量减少、连接性变差,骨骼承受外力的能力下降。研究表明,老年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加速,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也会逐渐减少,当骨量丢失到一定程度,骨骼就难以承受日常活动或轻微外力。 2.骨骼承受力下降 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在日常活动中如行走、弯腰、转身等动作时,骨骼所受应力改变,更容易发生骨折。比如,老年人在不平坦的路面行走时,由于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而骨质疏松的骨骼无法有效缓冲摔倒时的冲击力,从而增加骨折风险。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的常见部位 1.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并发症多,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据统计,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50%以上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2.脊柱骨折 老年人脊柱椎体松质骨含量高,骨质疏松时椎体容易被压缩变形,导致脊柱畸形,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长期的脊柱骨折还可能引起慢性疼痛,影响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心肺功能等。 3.腕部骨折 老年人跌倒时手掌撑地,力量传导至腕部,由于骨质疏松,腕部骨骼脆弱,容易发生桡骨远端骨折。虽然腕部骨折相对髋部骨折等严重程度稍低,但也会给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带来不便,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 三、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措施 1.饮食调整 老年人应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鱼虾等。例如,每天饮用300ml左右的牛奶可提供约300mg的钙。同时,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老年人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每天15-30分钟,注意避免暴晒)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获取维生素D。 2.运动锻炼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和平衡训练等。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可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平衡训练如站桩、单腿站立等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研究显示,坚持适当运动的老年人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缺乏运动的老年人。 3.药物干预 对于确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老年人的具体健康状况、肝肾功能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确定用药方案。 4.环境改造 家庭环境应进行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如在卫生间、走廊等易跌倒的地方安装扶手,地面保持干燥、无障碍物,使用防滑拖鞋等,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骨折发生风险。 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风险较高,通过采取上述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发生几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025-10-10 12:20:42
  • 耻骨肿瘤主要原因有哪些

    耻骨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原发性骨巨细胞瘤病因不明,好发20-40岁人群;骨肉瘤与遗传、病毒等有关,好发青少年儿童。转移性耻骨肿瘤中,乳腺癌通过血行转移,女性多见;前列腺癌通过血行转移,老年男性多见;肺癌通过血行转移,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慢性炎症刺激和放射性因素也会增加耻骨肿瘤发生风险,有相关病史人群需关注耻骨健康。 一、原发性耻骨肿瘤 (一)骨巨细胞瘤 1.发病机制 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骨巨细胞瘤发生在耻骨等部位的风险。从细胞层面看,肿瘤细胞主要是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单核基质细胞具有增殖活性,可能导致骨质的破坏和肿瘤的形成。 好发于20-40岁的人群,性别差异方面无明显严格区分,但在不同年龄段和个体中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倾向。 (二)骨肉瘤 1.发病机制 骨肉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易感性,如某些遗传性疾病患者发生骨肉瘤的风险可能增加。另外,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诱因之一,例如某些逆转录病毒可能参与了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 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这与骨骼在这个时期的快速生长有关,因为骨肉瘤多起源于骨生长活跃的部位,而青少年和儿童骨骼生长旺盛,所以相对更容易发生。 二、转移性耻骨肿瘤 (一)乳腺癌转移 1.转移途径 乳腺癌转移至耻骨主要通过血行转移途径。乳腺癌细胞可以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液流动到达耻骨部位。当肿瘤细胞到达耻骨的骨组织后,会在局部定植并生长,破坏耻骨的正常骨结构。 乳腺癌好发于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女性,所以转移性耻骨肿瘤中,女性因乳腺癌转移至耻骨的情况相对较多见。 (二)前列腺癌转移 1.转移途径 前列腺癌转移至耻骨主要也是通过血行转移。前列腺癌的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后,可到达耻骨部位。前列腺癌在男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男性,所以男性转移性耻骨肿瘤中,因前列腺癌转移的情况相对较多。 老年男性是前列腺癌的高发人群,这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转移。 (三)肺癌转移 1.转移途径 肺癌转移至耻骨同样通过血行转移。肺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到达耻骨部位并种植生长。肺癌的发病与吸烟、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因素有关,发病年龄跨度较广,但以中老年人群多见。 三、其他因素 (一)慢性炎症刺激 1.炎症与肿瘤关系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会增加耻骨肿瘤的发生风险。例如,慢性骨髓炎如果长期不愈,炎症刺激可能导致骨组织的异常增生和恶变,从而引发耻骨的肿瘤病变。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慢性炎症刺激而增加风险,但一般来说,本身有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更加关注耻骨部位的健康状况,及时处理慢性炎症,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二)放射性因素 1.放射性暴露与肿瘤发生 长期接受放射性物质暴露的人群,耻骨发生肿瘤的风险会增加。例如,曾因其他疾病接受过盆腔部位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放射性可能损伤耻骨部位的骨细胞,导致细胞的基因突变等,进而引发肿瘤。 接受过盆腔放射性治疗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属于耻骨肿瘤发生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耻骨部位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肿瘤病变。

    2025-10-10 12:19: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