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脊柱与关节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SCI文章8篇、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项,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常务委员
展开-
腰间盘突出可以做引体向上吗
腰间盘突出患者能否做引体向上分情况,病情稳定期适当做可能有益但要规范,急性发作期不宜做;青少年患者需谨慎,中老年患者做前最好咨询医生;有病史患者做引体向上作辅助锻炼,要结合其他运动并注意日常习惯以减少复发。 当腰间盘突出处于病情稳定期时,适当做引体向上可能有一定益处。引体向上主要锻炼背部、手臂等部位的肌肉,能够增强背部肌肉力量。而背部肌肉力量的增强有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对腰椎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合理的背部肌肉锻炼可以降低腰间盘突出复发的风险。但要注意正确的动作规范,避免因动作不当加重腰部负担。一般建议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次数和难度。 急性发作期患者 在腰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期,不建议做引体向上。因为急性发作期腰部神经根受压等情况较为严重,做引体向上时腰部会承受较大的拉力和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根,导致疼痛、麻木等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此时患者需要以休息为主,采取卧床等方式让腰部得到充分放松,待症状缓解后再考虑逐步进行康复锻炼。 不同年龄患者的注意事项 青少年患者 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在考虑能否做引体向上时要格外谨慎。青少年骨骼肌肉还在发育阶段,做引体向上时要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果是因运动损伤等因素导致的腰间盘突出,在急性发作期绝对不能做引体向上;在缓解期可以尝试非常少量、非常规范的引体向上,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因为青少年腰椎的柔韧性和稳定性与成年人不同,过度锻炼可能影响腰椎正常发育。 中老年患者 中老年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退变等情况。对于中老年腰间盘突出患者,做引体向上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意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情况较为常见,做引体向上时要评估自身腰部的耐受程度。如果腰部本身基础状况较差,做引体向上时要严格控制强度和频率,防止因腰部受力不当引发更严重的腰部问题。 有腰间盘突出病史患者的长期注意事项 有腰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即使病情稳定后做引体向上也要作为辅助锻炼方式,不能替代其他正规的康复治疗。要定期评估腰部情况,根据自身恢复状况调整引体向上的相关参数。同时,要结合其他如游泳、慢跑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来综合维护腰部健康,避免单一运动方式过度使用腰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腰间盘突出复发的可能性。
2025-10-15 14:08:53 -
脚扭伤脚背肿走路疼怎么办
脚扭伤脚背肿走路疼时,急性期要休息制动、48小时内冷敷,还可抬高患肢、加压包扎,若肿胀严重、疼痛剧烈或处理后无缓解甚至加重需及时就医,无严重情况医生会给相应治疗及康复建议,不同年龄人群处理和康复有差异。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脚扭伤脚背肿走路疼时,首先要停止活动,让受伤的脚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因为继续活动可能会加重局部的肿胀和疼痛,甚至导致韧带等组织损伤加重。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立即停止行走等会加重脚部负担的动作。例如儿童在玩耍时脚扭伤,应马上让其坐下或躺下,避免继续跑动。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脚背肿胀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冷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接触时间,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也不宜过低。 二、缓解肿胀疼痛的其他方法 1.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脚背的肿胀。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用枕头或其他合适的物品将脚垫高。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人可以协助完成抬高患肢的动作,儿童也需要在家长帮助下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 2.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脚背进行加压包扎,但要注意包扎的松紧度适中。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消肿的作用。加压包扎有助于限制肿胀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年龄人群在包扎时力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皮肤更薄嫩,包扎时需更加轻柔。 三、就医评估与后续处理 1.及时就医:如果脚扭伤后脚背肿胀严重、疼痛剧烈,或者经过简单处理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可能会通过X线等检查来排除骨折等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可能不准确,更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情;老年人脚扭伤后发生骨折等情况的风险相对较高,也应尽快就医。 2.根据病情治疗:如果没有骨折等严重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如使用消肿止痛的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指导康复训练等。在康复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脚部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人群的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影响恢复。
2025-10-15 14:07:50 -
崴脚怎么快速恢复
崴脚后需分阶段处理,即刻停止活动并冷敷(24-48小时内),48小时后热敷、抬高患肢,还需进行踝关节屈伸和内外翻锻炼,若出现剧烈疼痛等严重情况及时就医,轻度1-2周、中度2-4周、重度更长时间恢复,要依自身情况调整恢复措施。 冷敷:在崴脚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以儿童为例,使用儿童专用的冷敷袋,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冻伤皮肤,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观察皮肤状况,防止冷敷时间过长导致冻伤。 崴脚后的早期恢复(48小时后) 热敷: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儿童热敷时需家长在旁监护,防止儿童自行操作导致意外。 抬高患肢:将崴脚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休息时可以在脚下垫枕头等物品。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促进肿胀消退。 康复锻炼 踝关节屈伸锻炼:坐在椅子上,将崴脚的脚放在地上,缓慢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动作,每次屈伸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儿童进行该锻炼时,家长可在旁辅助引导,确保动作规范;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动作幅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用力。 踝关节内外翻锻炼:坐在椅子上,固定小腿,缓慢进行踝关节的内外翻动作,每次内外翻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这有助于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进行此锻炼,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力度。 就医评估 如果崴脚后出现剧烈疼痛、肿胀严重、无法站立行走、皮肤有明显瘀斑或变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X线等检查,排除骨折等严重损伤。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崴脚后的活动情况和身体反应;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崴脚后更要重视,及时就医排查骨折等严重情况。 一般来说,经过正确的即刻处理、早期恢复和康复锻炼,轻度崴脚在1-2周左右可逐渐恢复,中度崴脚可能需要2-4周,重度崴脚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恢复。在整个恢复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调整恢复措施,确保安全有效地恢复崴脚部位的功能。
2025-10-15 14:06:32 -
髋关节滑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髋关节滑膜炎有多种症状,疼痛表现为髋关节周围及放射部位疼痛,儿童与成人有不同动作表现差异;关节肿胀有不同程度及不同人群外观和触诊表现差异;活动受限体现在髋关节活动范围变化及对儿童生长发育和成人日常工作生活影响不同;部分患者有低热,感染性因素致炎时发热更明显,儿童对低热感知不如成人明显需家长留意,成人低热要警惕感染致病情加重。 部位与表现: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周围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内侧等部位。儿童患者往往不能准确表述疼痛位置,可能会出现哭闹、不愿行走或站立等情况。对于成年人,疼痛通常较为明确,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病情进展时,休息时也可能有疼痛。 年龄差异影响:儿童髋关节滑膜炎引起的疼痛,由于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多通过异常的肢体动作来体现,比如拒绝被人触碰髋关节区域、走路时步态异常等;而成年人能较清晰表达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变化。 关节肿胀 表现与程度:髋关节周围可出现肿胀,用手触摸能感觉到局部组织隆起。肿胀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肿胀可能仅能通过仔细触诊发现局部组织较饱满,重度肿胀时髋关节外观上明显膨隆。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的关节肿胀可能因皮肤较薄,更容易被观察到外观上的变化;成年人的肿胀则可通过视诊和触诊综合判断,并且肿胀可能会影响髋关节的活动范围。 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变化: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会受到限制。患者会发现自己不能像往常一样自如地弯腰拾物、上下楼梯等。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不愿抬腿、不敢正常跑动等。 年龄对活动受限的影响:儿童髋关节滑膜炎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活动能力,比如影响行走、奔跑等运动功能的发展;成年人则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影响上下车、坐立等日常活动。 体温变化 发热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但并不是所有髋关节滑膜炎患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如果是感染性因素引起的髋关节滑膜炎,发热可能相对较为明显,体温升高较显著;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髋关节滑膜炎,发热情况相对较少见。 特殊人群需注意: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于低热的感知和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来辅助判断是否有体温异常;成年人若出现低热,应警惕是否存在感染等因素导致的髋关节滑膜炎加重。
2025-10-15 14:03:23 -
抽筋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肌肉疲劳致长时间高强度运动或过度使用肌肉短时间持续收缩且代谢物堆积引发抽筋,电解质失衡因大量出汗未补致钠氯丢失或腹泻呕吐致钾镁缺乏干扰肌肉活动引发,寒冷刺激使肌肉受冷强制收缩引发,疾病中神经病变相关如糖尿病、癫痫及外周血管疾病致供血不足引发,药物中部分利尿剂等可致电解质紊乱引发,姿势不当因长时间不良姿势致肌肉紧张引发,年龄上儿童生长发育期、老年人钙质流失及女性孕期易出现抽筋。 一、肌肉疲劳因素 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或过度使用某群肌肉,会使肌肉在短时间内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且代谢产生的乳酸等物质堆积,从而引发抽筋,例如长跑、登山等运动后常见腿部抽筋现象。 二、电解质失衡因素 1.钠、氯丢失: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钠、氯等电解质随汗液流失,会干扰肌肉正常的电生理活动,导致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引发抽筋,常见于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运动人群。 2.钾、镁缺乏:腹泻、呕吐等情况会使钾、镁等电解质大量丢失,影响肌肉的收缩舒张功能,进而诱发抽筋,比如长期腹泻患者易出现腿部抽筋。 三、寒冷刺激因素 肌肉受到寒冷空气或冷水的直接刺激时,会发生突然的强制性收缩,从而引发抽筋,例如游泳时水温过低、冬季户外保暖不佳使腿部肌肉受冷后易抽筋。 四、疾病因素 1.神经病变相关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神经病变,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控,引发腿部等部位抽筋;癫痫患者发作时会出现肌肉抽搐性抽筋。 2.外周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肌肉供血不足,局部代谢废物堆积,易引发缺血性抽筋,常见于下肢动脉硬化等患者。 五、药物影响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发抽筋副作用,例如部分降血压药中的利尿剂,会通过增加尿量导致电解质排出增多,进而引发电解质紊乱性抽筋。 六、姿势不当因素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睡眠时腿部被长时间压迫,或久坐后突然改变姿势,会使肌肉处于不正常的紧张状态,影响其正常功能而诱发抽筋。 七、年龄因素 1.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时,骨骼生长速度较快,肌肉相对发育不完善,易出现生长性抽筋。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明显,肌肉功能减退,且常伴有血管等方面的退行性变化,更容易发生抽筋。 3.女性孕期:孕期体重增加使腿部负担加重,同时对钙等营养素需求增多,若钙摄入不足或钙代谢紊乱,易出现抽筋现象。
2025-10-15 14: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