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脊柱与关节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SCI文章8篇、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项,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常务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怎样判断骨盆左右倾斜

    通过观察双侧肩高和腰高、检查双侧下肢长度、观察脊柱形态、进行单腿站立测试来判断骨盆是否左右倾斜,观察双侧肩高和腰高时看被评估者站立时肩部和腰部高度,检查双侧下肢长度是仰卧位用尺子量髂前上棘至内踝尖距离,观察脊柱形态是站立位从后面看,单腿站立测试是看单腿站立时骨盆位置变化,儿童、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测试时各有注意事项。 具体操作:被评估者站立,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评估者从侧面观察其肩部和腰部的高度。若一侧肩部明显高于另一侧,或一侧腰部明显高于另一侧,提示可能存在骨盆左右倾斜。对于儿童,要注意其姿势是否自然,避免因紧张等因素导致的假性差异。 检查双侧下肢长度 原理:骨盆左右倾斜可导致双侧下肢有效长度不同。正常情况下,双侧下肢长度相等。当骨盆倾斜时,倾斜侧的下肢会相对较短(从体表测量)。 具体操作:被评估者仰卧位,双腿伸直。评估者用尺子测量双侧下肢从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的距离。若两侧距离差异超过一定范围(一般认为超过1cm有临床意义),则提示骨盆可能存在左右倾斜。对于婴幼儿,测量时要确保其体位舒适,双侧下肢充分伸直,测量要准确。 观察脊柱形态 原理:骨盆与脊柱相连,骨盆左右倾斜可引起脊柱代偿性侧弯等形态改变。 具体操作:被评估者站立位,评估者从后面观察脊柱的形态。正常脊柱从后面看是笔直的,若存在骨盆左右倾斜,可导致脊柱出现侧弯等异常形态。对于青少年,要注意其生长发育阶段,骨盆倾斜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需密切观察。 进行单腿站立测试 原理:正常情况下,单腿站立时骨盆可通过髋关节等结构的调节保持相对平衡。当骨盆存在左右倾斜时,单腿站立可能会出现骨盆代偿性倾斜加重等表现。 具体操作:被评估者单腿站立,尽量保持身体稳定。评估者观察其骨盆的位置变化。若单腿站立时,倾斜侧骨盆明显向下沉或出现异常倾斜,提示骨盆可能存在左右倾斜。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关节退变等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测试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2025-10-15 13:00:57
  • 骨质增生常用药有哪些

    骨质增生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软骨保护剂、中成药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炎止痛但特定人群需谨慎;软骨保护剂中氨基葡萄糖可延缓病理过程等,硫酸软骨素可协同改善关节功能等,特定人群使用需谨慎;中成药抗骨质增生丸等有相应功效,特定人群忌用或慎用。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能缓解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等症状。例如布洛芬,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风险;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等。 二、软骨保护剂 (一)氨基葡萄糖 氨基葡萄糖可以刺激软骨细胞产生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蛋白多糖,抑制损伤软骨的酶如胶原酶和磷脂酶A,并防止损伤细胞的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可延缓骨关节疼痛的病理过程和疾病的进程,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密切关注,因为药物需要通过肝肾代谢;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前应咨询医生,评估利弊。 (二)硫酸软骨素 硫酸软骨素能与氨基葡萄糖协同作用,改善关节功能,抑制骨质增生的发展。它可能通过促进软骨基质的合成,增加关节滑液的黏度等发挥作用。有出血倾向的人群使用时要谨慎,因为硫酸软骨素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使用。 三、中成药 (一)抗骨质增生丸 抗骨质增生丸具有补腰肾,强筋骨,活血,利气,止痛的功效。用于增生性脊椎炎(肥大性胸椎、腰椎炎),颈椎综合症,骨刺等骨质增生症。但孕妇忌服;高血压患者慎用,因为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对血压有一定影响;年老体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藤黄健骨丸 藤黄健骨丸有补肾,活血,止痛的作用。用于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增生性关节炎,大骨节病。孕妇禁用;运动员慎用,因为其中成分可能涉及一些违禁成分的风险;肝肾功能不全者要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2025-10-15 12:59:07
  • 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是什么

    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包括解剖因素(随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女性特殊生理时期易增加风险)、损伤因素(急性暴力和慢性积累性损伤致椎间盘突出)、遗传因素(具遗传易感性,家族有患者风险相对高)、职业因素(久坐久站、频繁弯腰或负重职业易患病)。 一、解剖因素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会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纤维环也会变得脆弱、弹性降低,这是椎间盘突出的基础解剖因素。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退变速度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退变相对更明显。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脊柱力学结构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增加椎间盘突出风险。 二、损伤因素 1.急性损伤:腰部受到突然的扭转、撞击等暴力时,如搬运重物时姿势不当,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青壮年人群由于体力活动较多,急性损伤导致椎间盘突出的情况较为常见,男性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发生急性损伤进而引发椎间盘突出的概率相对较高。 2.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腰部负重、弯腰动作等慢性积累性损伤,会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和纤维环的损伤。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长时间弯腰劳作的工人等,由于腰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和受力状态,容易引发椎间盘突出。 三、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的椎间盘结构和代谢特点与常人不同,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如果家族中有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增加,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还受到环境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职业因素 一些特定职业的人群患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较高。例如长期久坐、久站、需要频繁弯腰或腰部负重的职业,如司机、教师、农民等。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长时间保持坐姿,腰部缺乏活动,椎间盘承受压力较大;教师长时间站立授课,腰部肌肉容易疲劳;农民长期弯腰劳作,腰部反复受到应力刺激,这些职业因素都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概率。

    2025-10-15 12:57:30
  • 背部筋膜炎的表现症状

    背部筋膜炎有疼痛症状,表现为多样疼痛程度不一且有规律性;有肌肉紧张与僵硬感,久坐久站或受凉会加重;导致活动受限,不同人群影响程度不同,既往有外伤史者受限更明显;有特定部位压痛点,位置相对固定,不同人群压痛点表现有差异。 肌肉紧张与僵硬 患者常感觉背部肌肉紧张,有僵硬感。触摸背部肌肉时可发现肌肉紧张、痉挛,可触及条索状的硬结。这种肌肉紧张和僵硬在久坐、久站或受凉后会加重。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由于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背部肌肉更容易出现紧张和僵硬,进而引发背部筋膜炎。青少年如果长时间低头学习、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因背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而增加背部筋膜炎发生肌肉紧张与僵硬的风险。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僵硬,患者背部的活动会受到限制。表现为弯腰、转身、后仰等动作不灵活,严重时甚至难以完成日常的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活动受限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体力劳动者可能因背部活动受限而无法正常从事工作,影响收入和生活质量;而退休人群活动受限可能主要影响日常的家务活动和身体锻炼。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既往有背部外伤史,那么背部筋膜炎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外伤可能已经对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造成了一定损伤,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引发筋膜炎并加重活动受限的情况。 压痛点 在背部特定的部位可找到压痛点,这些压痛点通常位于肌肉的起止点或筋膜的附着处。常见的压痛点部位有肩胛骨内侧缘、胸椎两侧等。通过按压这些压痛点,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且压痛点的位置相对固定。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背部筋膜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压痛点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加仔细地检查以避免误诊。孕妇由于身体重心改变,背部肌肉和筋膜承受的压力增大,也可能出现背部筋膜炎的压痛点,且需要特别注意在检查和诊断时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5 12:48:16
  • 脚趾头疼痛怎么回事

    脚趾疼痛可由外伤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运动中被砸、走路踢硬物等)、关节炎相关的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紊乱及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痛风常见第一跖趾关节夜间突发剧痛等,类风湿晨起僵硬等)、感染因素的甲沟炎因皮肤破损感染及甲癣由皮肤癣菌感染、糖尿病神经病变致感觉异常、劳损因长时间行走等肌肉肌腱受力引起。 一、外伤因素 脚趾受到外力挤压、碰撞等情况较为常见,比如运动时脚趾被重物砸到、走路时踢到硬物等,可引起软组织损伤,出现局部肿胀、疼痛,若发生骨折,还可能伴有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这种情况在运动爱好者或穿鞋过紧人群中多发。 二、关节炎相关 (一)痛风性关节炎 因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沉积于脚趾关节所致,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多在夜间突然发病,疼痛剧烈,可伴关节红肿、发热,有高尿酸血症病史者更易发生,与长期高嘌呤饮食、饮酒等生活方式相关。 (二)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脚趾关节,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晨起时症状明显,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好发于女性,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三、感染因素 (一)甲沟炎 多因脚趾甲周围皮肤破损后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指甲修剪过短、撕倒刺等情况,表现为脚趾局部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化脓,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加重感染范围。 (二)甲癣 由皮肤癣菌感染脚趾甲引起,除了指甲外观改变外,也可能伴随局部疼痛不适,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播。 四、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脚趾感觉异常,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与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有关,需关注血糖监测及神经功能评估。 五、劳损因素 长时间行走、跑步、站立等,会使脚趾肌肉、肌腱反复受力,引起劳损,出现疼痛,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但长期累积可能加重症状,常见于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运动爱好者。

    2025-10-15 12:45: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