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脊柱与关节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SCI文章8篇、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项,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常务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颈胸腰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感染、外伤、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脚痛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其他疾病可能

    脚痛原因包括运动系统的肌肉劳损、韧带损伤、跖骨骨折、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异常等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足部呈慢性进展),神经系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致足部放射性疼痛麻木,血管性疾病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引起缺血性疼痛及间歇性跛行,其他疾病的糖尿病可致足部感觉异常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警惕血管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防足病,儿童脚痛需排查生长痛等并及时就医排除骨折。 一、运动系统相关原因 1.肌肉劳损:长时间行走、跑步、站立等活动可导致脚部肌肉疲劳,乳酸堆积引发疼痛,常见于长期站立工作者或运动爱好者,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但持续活动会加重症状。 2.韧带损伤:如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多因足部突然扭转等外伤引起,表现为相应部位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影响行走。 3.骨骼问题 跖骨骨折:多有明确外伤史,如重物砸压、剧烈运动中脚部受力不当等,局部出现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 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常突发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等可诱发。 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足部关节,出现关节疼痛、畸形、晨僵等,病情呈慢性进展,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二、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导致足部放射性疼痛、麻木,常见于长期久坐、腰部外伤等人群,疼痛程度随腰椎活动而变化。 三、血管性疾病原因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足部缺血性疼痛,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可缓解,病情进展可出现足部皮肤温度降低、色泽改变等。 四、其他疾病相关原因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糖尿病足,出现足部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疼痛,若合并感染还会有局部红肿、溃疡等表现,与血糖控制不佳及神经血管病变相关。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老年人动脉硬化风险较高,需警惕血管性疾病导致的脚痛;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查足部,预防糖尿病足;儿童脚痛需排查是否有生长痛等情况,若有外伤史要及时就医排除骨折等问题。

    2025-10-15 13:19:17
  • 脚后跟骨折可能有哪些后遗症

    脚后跟骨折可引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慢性疼痛等后遗症,老年人愈合能力差需在医生指导下尽早适度康复训练并关注愈合情况,儿童要注意骨折复位及后期生长并遵循其发育特点科学训练。 一、关节僵硬 脚后跟骨折后若长期固定,踝关节活动可能受限,这与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充分相关。骨折固定期间缺乏有效功能锻炼,会使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影响日常行走等活动。例如,一项临床研究显示,未规范进行康复训练的骨折患者中,约30%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 二、创伤性关节炎 若骨折复位不佳或关节面不平整,后期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当关节软骨受损后,关节在活动时会出现疼痛、肿胀,且活动时疼痛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功能会逐渐减退。有研究表明,骨折复位不良的患者中,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复位良好者高出约20%。 三、肌肉萎缩 由于骨折后患肢长时间制动,小腿肌肉会出现废用性萎缩。尤其是老年人或损伤较重者,肌肉萎缩可能更为明显,表现为小腿变细,肌力下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四、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骨折部位血供情况、损伤程度等因素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例如,跟骨骨折中,跟骨结节部骨折因血供相对较差,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风险较高。一般来说,严重粉碎性骨折或血供破坏严重的骨折,此类后遗症发生概率增加。 五、慢性疼痛 骨折愈合后仍可能存在局部慢性疼痛,这与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修复不完全、神经损伤等有关。患者在行走、负重时可能会感觉到足跟部持续或间歇性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愈合能力相对较差,发生后遗症的风险更高,需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适度康复训练,以降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后遗症发生几率,同时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预防骨折不愈合等问题。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脚后跟骨折可能影响肢体生长,需特别注意骨折复位及后期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警惕出现肢体不等长等情况,康复过程中要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2025-10-15 13:15:21
  • 崴脚后遗症有哪些

    崴脚后可能出现疼痛与不适、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及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受影响有差异,儿童可能影响下肢发育,老年人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运动爱好者影响运动表现等。 一、疼痛与不适 崴脚后可能遗留慢性疼痛,尤其是在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负重时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崴脚时可能损伤了韧带、关节囊等结构,导致局部组织修复不完全,形成瘢痕组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崴脚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遗留慢性疼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较弱,更易出现长期疼痛。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运动爱好者崴脚后更易出现疼痛后遗症。 二、关节不稳定 崴脚后韧带损伤可能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患者会感觉关节容易再次扭伤,走路时会有打软腿的情况。比如在不平坦的路面行走或进行一些快速变向运动时,关节不稳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对于女性来说,由于解剖结构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关节不稳定的情况;而对于有既往崴脚病史的人群,再次崴脚后关节不稳定的风险更高。 三、活动受限 受伤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可能会减小,比如背伸、跖屈等活动度不如正常侧。这是由于损伤后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瘢痕形成等原因导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崴脚后活动受限未及时纠正,可能影响下肢正常发育;老年人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上下楼梯、穿脱鞋袜等都会变得困难。 四、肌肉萎缩 长期崴脚后不活动或活动减少会导致受伤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尤其是小腿的腓骨长短肌等。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关节不稳定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运动爱好者,肌肉萎缩会影响运动表现;对于术后康复期的患者,肌肉萎缩不利于康复进程。 五、创伤性关节炎 如果崴脚时损伤较为严重,导致软骨损伤等情况,后期可能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活动时疼痛加剧。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就有一定退变,崴脚后更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有既往关节疾病史的人群崴脚后也增加了患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

    2025-10-15 13:13:00
  • 治疗肩周炎有效的方法有什么

    非药物治疗包含物理治疗的热敷、超短波及运动疗法的爬墙、钟摆,药物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注意副作用,中医治疗为针灸,局部封闭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非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可选择40~50℃的温热毛巾或热敷袋敷于肩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多次。需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尤其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更要谨慎控制温度和时长。 超短波治疗:通过高频电场作用于肩部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一般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根据病情确定治疗频率和时长。 2.运动疗法: 爬墙运动:患者面对墙壁,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尽量高举上肢,再缓慢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每日3~4次。此运动有助于恢复肩关节活动度,老年人进行时需动作缓慢,避免因关节退变等因素导致过度牵拉损伤;孕妇进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幅度,避免过度用力影响胎儿。 钟摆运动:身体前倾,患侧上肢自然下垂,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前后、左右摆动及顺时针、逆时针画圈运动,逐渐增大摆动范围。该运动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对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有帮助,有肩部骨折病史等特殊情况者需先咨询医生是否适合开展。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此类药物能减轻肩部炎症与疼痛,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特殊人群(如胃溃疡病史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是否使用及具体药物。 三、中医治疗 1.针灸:通过针刺肩部相关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需由专业针灸医师操作,对于皮肤感染、凝血功能异常等人群需避免针灸治疗,孕妇针刺时要注意避开腹部、腰骶部等敏感部位。 四、局部封闭治疗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考虑痛点局部封闭治疗,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缓解疼痛,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多次注射导致肩部组织退变等不良后果,有感染性疾病、全身严重感染等情况者禁忌该治疗。

    2025-10-15 13:09:39
  • 脚骨裂后应该如何处理

    脚骨裂后首先需停止受伤脚部活动并冷敷,用合适固定物制动后尽快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状况,依骨裂情况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早期以休息抬高患肢和足部肌肉等长收缩为主,后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及负重练习,儿童需严格固定制动,老年人骨质疏松愈合慢固定时间长要防并发症并补充营养助愈合。 一、立即初步处理 脚骨裂后首先应停止受伤脚部的一切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可使用冰袋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轻肿胀与疼痛,但需注意用毛巾等隔开冰袋与皮肤,避免冻伤。 二、固定制动 采用合适的固定物对受伤脚部进行制动,可选用木板、硬纸板等制作简易夹板,固定范围需涵盖脚腕及膝关节,以此限制脚部活动,防止骨裂部位移位。若条件允许,也可使用专业的医用固定支具。 三、及时就医检查 应尽快前往医院,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脚骨裂的具体状况,如骨裂部位、移位程度等。医生会依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若骨裂无明显移位,多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若骨裂移位明显,则可能需进行手术治疗。 四、康复阶段处理 早期康复(骨裂后1~2周):以休息、抬高患肢为主,将受伤脚部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进行足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维持肌肉力量。 后期康复(骨裂2周以上):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踝关节屈伸、内外翻等动作;并循序渐进进行负重练习,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修复能力较强,但需严格固定制动,避免不当活动影响骨裂愈合,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配合情况,确保固定装置合适。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较疏松,骨裂愈合相对较慢,固定时间可能较长,康复中需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饮食上应补充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助骨骼愈合,家属需协助老年人进行康复锻炼,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2025-10-15 13:04: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