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峰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足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甲亢突眼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硕士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糖尿病足专科主任 ,本院23456人才工程4阶段培养人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成员。曾在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学习内分泌及糖尿病足诊疗技术。国内领先开展糖尿病足足底减压技术,参与国内权威糖尿病足专著编写。曾受邀到北大一院、重庆医科大学一附院等知名医院讲学糖尿病足方面知识。 擅长各种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在糖尿病足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甲亢突眼等方面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分泌国内最权威学术期刊《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内分泌及糖尿病领域的疑难杂症临床诊治研究文章多篇。亚专业方向:糖尿病足病。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足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甲亢突眼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老年人该如何补钙

    老年人补钙可通过饮食摄取,奶类、豆类及深绿色蔬菜为钙的优质来源,饮食不足可选用碳酸钙(胃酸正常者适用)或枸橼酸钙(胃酸缺乏或胃肠病者适用)补充,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可通过食物或晒太阳获取,适当运动与适度晒太阳有助钙利用和维生素D合成,还应定期监测血钙骨密度等,有基础病者需遵医补钙且补充钙剂可分次服用并避影响吸收药物。 一、饮食补钙 老年人应通过饮食摄取充足钙质,奶类及奶制品为钙的优质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0-120毫克钙,建议每日摄入300毫升左右;豆类及豆制品(如豆腐)含钙量较高;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苋菜)也富含钙,烹饪时可先焯水以减少草酸含量,利于钙吸收。 二、钙剂选择 若饮食补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常见钙剂有碳酸钙、枸橼酸钙等,碳酸钙含钙量高,但需在胃酸作用下解离,适合胃酸分泌正常者;枸橼酸钙溶解度较好,对胃肠道刺激小,适合胃酸缺乏或有胃肠道疾病者,可遵医嘱按自身情况选用。 三、维生素D补充 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可通过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获取,也可适当晒太阳,每日日晒15-30分钟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需注意避免暴晒。 四、运动与晒太阳 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维持骨骼强度,促进钙利用;适度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间接帮助钙吸收,但需避免在紫外线过强时段暴晒,以防皮肤损伤。 五、定期监测 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血钙、骨密度等指标,了解钙营养状况及骨骼健康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补钙方案。若患有肾脏疾病等影响钙代谢的基础疾病,需在医生评估下补钙,避免高钙血症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可能减弱,补充钙剂时可分次服用以提高吸收效率,且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服影响钙吸收。

    2025-10-11 10:17:16
  • 糖尿病可以喝咖啡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喝咖啡,需注意咖啡成分对血糖影响,纯黑咖啡相对安全,添加糖或奶油的咖啡需避免,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饮用更要谨慎,要选合适类型、控制添加物且依自身状况合理饮用。 咖啡中主要成分包括咖啡因等。有研究表明,适量咖啡因摄入短期内一般不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但要注意避免添加大量糖和奶油等,因为添加糖会使血糖快速升高,而过多奶油中的脂肪会影响血脂和体重,进而间接影响血糖控制。 不同类型咖啡的注意事项 纯黑咖啡:糖尿病患者适量饮用纯黑咖啡相对较为安全。比如一些研究发现,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适量饮用纯黑咖啡后,血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但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有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对咖啡因更为敏感,饮用后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等不适,进而间接影响身体状态。 添加糖或奶油的咖啡:如果在咖啡中添加过多的糖,像一杯加入大量白砂糖的咖啡,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迅速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急剧上升。而加入过多奶油的咖啡,其中的饱和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本身就有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患者来说,会进一步加重健康问题。 特殊人群的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饮用咖啡时更要注意适量。因为老年人的代谢功能相对较弱,过量饮用咖啡可能会影响睡眠等,而睡眠不佳又可能影响血糖的稳定。一般建议每天饮用咖啡的量控制在适量范围,比如不超过2-3杯纯黑咖啡的量。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饮用咖啡需要谨慎。因为咖啡因可能会使心率加快,对于本身心脏功能就不太好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在饮用咖啡前最好咨询医生,根据自身心脏情况来决定是否饮用以及饮用的量。 总体而言,糖尿病患者可以喝咖啡,但要选择合适的咖啡类型,控制添加物的量,并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合理饮用。

    2025-10-11 10:14:34
  • 甲状腺瘤一定是癌吗

    甲状腺瘤多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可通过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鉴别,体积小、无症状且良性可能性大的定期随访,有恶变倾向、体积大压迫或影响美观等则手术,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 甲状腺瘤的诊断与鉴别 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瘤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位置、形态等,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观察结节内的血流情况,一般良性结节血流信号多不丰富,恶性结节往往血流信号较丰富。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常用方法,通过细针穿刺结节获取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能较为准确地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怀疑恶变的甲状腺瘤患者尤为重要。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瘤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儿童甲状腺瘤更需谨慎评估,通过更细致的检查来明确性质;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甲状腺瘤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但主要还是依据客观检查来判断良恶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等可能增加甲状腺瘤恶变风险,有相关辐射暴露病史的人群更要密切监测甲状腺瘤情况。 甲状腺瘤的处理原则 定期随访观察:对于体积较小、无明显症状且经评估良性可能性大的甲状腺瘤,可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随访,观察结节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比如一些体积非常小的滤泡状腺瘤,若没有不适症状,可间隔3-6个月复查超声,动态监测其变化。 手术治疗:当甲状腺瘤考虑有恶变倾向、体积较大产生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出现吞咽困难等)、影响美观等情况时,多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甲状腺瘤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时,要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来决定是手术还是保守观察。

    2025-10-11 10:13:08
  • 甲状腺结节患者能吃豆腐吗

    甲状腺结节患者通常能吃豆腐,豆腐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对身体有益,一般无绝对食用限制,不同情况患者适量食用即可,整体遵循均衡营养原则,有特殊病情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时可咨询医生获个体化饮食指导。 豆腐的营养成分与甲状腺结节的关系 豆腐主要由大豆制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每100克豆腐中蛋白质含量约为8克-10克左右,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甲状腺结节患者适量食用豆腐,可以为身体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目前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豆腐会对甲状腺结节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导致甲状腺结节增大或恶变等。 不同情况患者的食用建议 一般甲状腺结节患者:正常食用豆腐即可,保持均衡饮食,每天可适量摄入100克-150克左右的豆腐。 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如果甲状腺结节患者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豆腐中一般不含有大量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特殊成分,仍可以正常食用豆腐,但如果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且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因为豆腐中的植物蛋白等营养成分一般不会加重甲减或高胆固醇的情况,也可以正常食用,但同样要注意适量,保持整体饮食的平衡。 儿童甲状腺结节患者:儿童甲状腺结节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儿童食用豆腐时也需要注意适量,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需要保证营养全面均衡,豆腐可以作为蛋白质的来源之一,但要避免过量食用导致其他营养摄入不均衡。 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老年患者如果没有其他特殊的严重基础疾病,食用豆腐也是安全的,同样要注意控制量,结合自身的消化功能等情况合理摄入,以维持身体的营养需求。 总之,甲状腺结节患者通常可以吃豆腐,在饮食方面整体遵循均衡营养的原则即可,但如果有特殊的病情变化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时,可咨询医生进行更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2025-10-11 10:10:43
  • 糖尿病会不会传染

    糖尿病不会传染,其由遗传因素(如父母患病子女患糖尿病风险增加、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位点相关等)和环境因素(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运动量不足致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等)共同作用导致,有家族史人群需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影响,无家族史人群也可能因不健康生活方式患病,是代谢紊乱性疾病。 遗传因素相关情况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但这不是传染导致的。从遗传学角度看,是子女遗传了父母相关的易感基因等因素。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糖尿病,但这是基于基因传递,而非像传染病那样通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遗传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有所不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一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点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然而这不是传染过程。 环境因素相关情况 生活方式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比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运动量不足等环境因素可能促使糖尿病的发生。以肥胖为例,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引发血糖升高。但这不是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传染过程。不同性别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在同样的生活方式影响下,可能由于自身内分泌等特点,糖尿病发病情况会有不同表现,但这也不是传染导致的。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需要注意避免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保持健康的饮食,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等,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对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也可能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患上糖尿病,这都与传染无关。 总之,糖尿病不具有传染性,它是由多种内在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2025-10-11 10:09: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