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峰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足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甲亢突眼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硕士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糖尿病足专科主任 ,本院23456人才工程4阶段培养人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成员。曾在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学习内分泌及糖尿病足诊疗技术。国内领先开展糖尿病足足底减压技术,参与国内权威糖尿病足专著编写。曾受邀到北大一院、重庆医科大学一附院等知名医院讲学糖尿病足方面知识。 擅长各种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在糖尿病足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甲亢突眼等方面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分泌国内最权威学术期刊《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内分泌及糖尿病领域的疑难杂症临床诊治研究文章多篇。亚专业方向:糖尿病足病。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足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甲亢突眼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甲状腺偏高是甲减吗

    甲状腺偏高不是甲减,二者在指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不同,甲状腺偏高如TRAb、T4、T3等指标升高,可致相关症状,甲减则是TSH升高、甲状腺激素降低,有相应不同表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制定方案。 甲状腺偏高相关指标及意义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若TRAb升高,可能提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等疾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多,出现甲状腺偏高情况,可伴有怕热、多汗、心慌、手抖、体重减轻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加快但又有消瘦等;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此类疾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4、T3升高也提示甲状腺功能活跃,T3对诊断甲亢等甲状腺偏高相关疾病更为敏感,不同年龄段人群参考值有差异,新生儿有其特殊的参考范围,成人则依据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代谢等情况有相应标准,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人群更易出现甲状腺偏高情况。 甲减相关指标及意义 促甲状腺激素(TSH):甲减患者通常TSH升高,而甲状腺激素(T4、T3)降低,患者可出现畏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便秘等表现,不同年龄的甲减患者表现有区别,儿童甲减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老年甲减患者可能以乏力、反应迟钝、便秘等非典型表现为主;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患甲减风险可能增加,生活方式不规律、有甲状腺相关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病史等人群易患甲减。 甲状腺偏高和甲减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指标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若发现甲状腺相关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由专业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诊疗方案。

    2025-10-11 10:07:47
  • 尿酸高可以喝茶叶吗

    尿酸高可以适量喝茶叶,不同茶叶如绿茶、红茶对尿酸代谢可能有一定积极影响,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喝茶叶需注意,尿酸高管理还需结合多方面综合进行。 不同茶叶的具体情况 绿茶:绿茶中富含茶多酚等成分,有研究发现茶多酚可能对尿酸的排泄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项针对部分尿酸高人群的观察性研究显示,适量饮用绿茶的人群在尿酸指标的控制上可能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效果还因个体差异而异。 红茶:红茶经过发酵等工艺,但其也含有一定量的有益成分,同样对尿酸高的人群来说,适量饮用红茶一般不会对尿酸水平产生不良影响,不过同样要注意适量原则。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尿酸高:儿童尿酸高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尿酸高情况,一般不建议过早让其饮茶,因为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茶叶中的一些成分对儿童机体的影响还不明确,应以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为主来调节尿酸水平。 孕妇尿酸高:孕妇尿酸高时可以适量喝一些淡茶,但要注意避免过浓的茶。因为过浓的茶中咖啡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孕妇尿酸高需要特别关注饮食的均衡和合理,饮茶只是其中一个小的方面,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管理尿酸水平。 老年人尿酸高:老年人尿酸高可以适量饮茶,但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来调整饮茶量。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对茶叶中成分的代谢等可能与年轻人不同,所以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大量饮茶,以免引起身体不适,同时要结合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考虑饮茶对尿酸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 总之,尿酸高的人群可以喝茶叶,但要注意适量,并且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尿酸高的管理还需要结合整体的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等多方面来综合进行。

    2025-10-11 10:05:54
  • 甲状腺左叶结节ti-rads3类严重吗

    甲状腺左叶结节TI-RADS3类良性可能性大,恶性风险小于2%,有相关超声特征,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家族史人群有不同监测建议,与4类及以上分级恶性风险低很多,可据此分层管理指导临床处理。 相关超声特征及意义 超声下TI-RADS3类结节具有一些特征,比如结节的纵横比小于1,这提示结节偏向于良性生长方式;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等。这些特征都是基于大量临床超声观察总结而来,通过超声对结节的形态、边界、回声、血流等多方面的观察来进行TI-RADS分级,3类结节依据这些特征判定为良性可能性高。 后续监测建议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的监测建议。年轻患者如果发现甲状腺左叶TI-RADS3类结节,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相对更密切地监测,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观察结节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中老年患者,如果没有其他高危因素,可每12-24个月进行超声随访。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甲状腺结节,需要在产科和内分泌科共同监测下,根据妊娠不同阶段调整超声监测频率;男性患者同样需要定期超声监测结节情况。有家族甲状腺癌病史的人群,即使结节为TI-RADS3类,也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因为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患癌风险可能略有升高趋势。 与其他分级的区别 与TI-RADS4类及以上分级相比,3类结节恶性风险低很多。TI-RADS4类及以上结节恶性风险逐渐升高,4类又分为4a、4b、4c等,4a类恶性风险在2%-10%,4b类在10%-50%,4c类在50%-90%,而3类明显低于这些风险范围。通过这种分级体系可以初步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风险进行分层管理,指导临床医生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2025-10-11 10:00:57
  • 甲状腺600e就是恶性肿瘤吗

    甲状腺600e不是判断甲状腺是否为恶性肿瘤的指标,判断甲状腺病变是否为恶性肿瘤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如影像学检查中的超声、CT或MRI,以及病理学检查中的细针穿刺活检等,要由专业医生根据全面检查和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甲状腺超声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甲状腺超声检查时,要关注甲状腺结节的大小、边界、回声等情况,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成人不同,但超声主要通过结节的形态特征来初步评估,如恶性结节往往边界不清、纵横比大于1、内部有微小钙化等。 性别因素:性别本身不是超声判断良恶性的直接决定因素,但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通过超声可以初步筛选出可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但不能确诊。 2.CT或MRI检查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有长期辐射暴露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进行CT或MRI检查时,能更清晰地观察甲状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是否有周围组织侵犯等情况,帮助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等,但同样不能单纯依据CT或MRI确诊恶性肿瘤。 二、病理学检查 1.细针穿刺活检(FNA)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等病史,进行FNA时,病理医生会更仔细地观察细胞形态等情况来判断是否为恶性。通过获取甲状腺结节的细胞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是目前术前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较准确的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或假阳性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 要准确判断甲状腺病变是否为恶性肿瘤,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结果,不能仅依据所谓的“甲状腺600e”来判定,而是要由专业的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医生根据全面的检查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2025-10-11 09:59:00
  • 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

    空腹状态下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一般在5-20mU/L,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通常为空腹的5-10倍即25-200mU/L,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家族史者、老年人及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胰岛素分泌可能有异常情况,需关注其与正常范围差异及相关情况。 一、空腹状态下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 一般来说,空腹状态下人体胰岛素基础分泌量较低,正常范围通常在5-20mU/L之间。这是因为在空腹时,身体处于相对安静的代谢状态,胰岛素分泌主要维持基础的血糖调节需求。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空腹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可能会因年龄有所差异,但大致也在类似的生理调节范围内,需结合儿童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 二、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 进食后,机体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通常会明显升高,一般为空腹胰岛素值的5-10倍左右,即25-200mU/L。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比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其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在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可能存在相对不足或分泌高峰延迟等情况,需要进一步监测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来辅助诊断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可能不如年轻人那么理想,也需要关注其与正常范围的差异以及血糖控制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可能会长期处于较高负荷状态,久而久之可能影响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调节异常,所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及血糖调节至关重要。

    2025-10-11 09:53: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