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硕士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糖尿病足专科主任 ,本院23456人才工程4阶段培养人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成员。曾在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学习内分泌及糖尿病足诊疗技术。国内领先开展糖尿病足足底减压技术,参与国内权威糖尿病足专著编写。曾受邀到北大一院、重庆医科大学一附院等知名医院讲学糖尿病足方面知识。 擅长各种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在糖尿病足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甲亢突眼等方面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分泌国内最权威学术期刊《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内分泌及糖尿病领域的疑难杂症临床诊治研究文章多篇。亚专业方向:糖尿病足病。
展开-
什么药能治甲状腺结节
目前无特效药物直接消除甲状腺结节,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致结节时会用相应调节甲功药物,良性结节小且无症状多定期观察,恶性结节主要靠手术等治疗,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考虑。 对于良性甲状腺结节,一般如果结节较小且无明显症状,通常以定期观察为主,不需要药物治疗。而对于一些考虑为恶性的甲状腺结节,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等,药物一般不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如果出现甲状腺相关结节及功能异常需要用药时,甲巯咪唑可能会对胎儿有一定影响,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使用;哺乳期女性使用相关药物也需要考虑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影响,需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及监测相关指标。
2025-10-11 09:21:03 -
激素六项检测主要检查什么
激素六项中卵泡刺激素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女性月经周期呈周期性变化可反映卵巢储备功能,男性参与生精;黄体生成素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与FSH协同调节女性卵泡发育等,男性能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雌二醇主要由卵巢卵泡分泌,是反映卵巢分泌雌激素功能的重要指标,男女分泌情况不同;孕酮由卵巢黄体分泌,女性月经周期有变化,男性也有分泌;睾酮女性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男性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影响相关功能;泌乳素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分泌,非妊娠女性水平低,妊娠哺乳期升高,男性相对稳定,结果解读需结合具体生理状态等情况。 一、卵泡刺激素(FSH) 意义: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在女性月经周期中,FSH水平会呈现周期性变化,可反映卵巢的储备功能,比如FSH水平升高常见于卵巢功能减退等情况;在男性中,FSH参与生精过程的调节。一般成年女性卵泡期FSH参考值约为5~10mIU/mL,排卵期约7~22mIU/mL,黄体期约2~10mIU/mL;成年男性FSH参考值约为1.5~12.4mIU/mL。 二、黄体生成素(LH) 意义:同样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与FSH协同作用调节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过程。女性月经周期中,LH在排卵前会出现高峰,可促使卵泡破裂排卵;在男性中,LH能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成年女性卵泡期LH参考值约为2~15mIU/mL,排卵期约30~100mIU/mL,黄体期约4~10mIU/mL;成年男性LH参考值约为1.7~8.6mIU/mL。 三、雌二醇(E2) 意义:主要由卵巢卵泡分泌,是反映卵巢分泌雌激素功能的重要指标。女性不同生理期E2水平不同,卵泡早期E2水平较低,随着卵泡发育逐渐升高,排卵前形成高峰,排卵后有所下降;在男性中,E2由睾丸、肾上腺皮质等分泌,维持男性第二性征等生理功能。成年女性卵泡期E2参考值约为48~521pmol/L,排卵期约70~1835pmol/L,黄体期约272~793pmol/L;成年男性E2参考值约为50~200pmol/L。 四、孕酮(P) 意义:由卵巢黄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以利于受精卵着床。女性月经周期中,卵泡期孕酮水平较低,排卵后黄体形成,孕酮水平逐渐升高,若未受孕则黄体萎缩,孕酮水平下降;在男性中,孕酮由肾上腺皮质等分泌,对生殖功能有一定影响。成年女性卵泡期孕酮参考值约为0.2~0.6nmol/L,黄体期约2.4~25.6nmol/L;成年男性孕酮参考值约为0.3~2.6nmol/L。 五、睾酮(T) 意义:女性体内睾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卵巢也能少量分泌,可影响女性的性欲、生殖功能等;男性睾酮主要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是维持男性生殖功能及第二性征的重要激素。女性睾酮参考值约为0.2~2.9nmol/L,若睾酮水平过高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男性睾酮参考值约为9.0~45.8nmol/L。 六、泌乳素(PRL) 意义: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分泌,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发育及乳汁分泌。非妊娠状态下,女性PRL水平一般较低,妊娠及哺乳期会升高;男性PRL水平相对稳定。成年女性非妊娠状态下PRL参考值约为102~495mIU/L,男性约为72~511mIU/L,PRL升高可能导致月经紊乱、泌乳等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检测激素六项时,结果解读需结合具体生理状态,比如青春期女性激素水平处于逐渐发育阶段,与成年女性不同;男性若出现生殖相关问题也可通过激素六项辅助诊断,同时,若有相关疾病史等情况,激素六项结果的分析需综合考虑,以便准确判断内分泌功能状态。
2025-10-10 12:56:50 -
孕妇血糖低是贫血吗
孕妇血糖低不是贫血,两者成因、表现及影响不同。孕妇血糖低可通过饮食调整、监测就医应对;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补充铁剂、监测就医应对。孕妇要注重饮食均衡多样与卫生,密切监测血糖和血常规,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 孕妇血糖低是指孕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其成因多样,如孕期进食过少,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孕期身体代谢加快,对葡萄糖的消耗增加;某些特殊的妊娠状况,如妊娠剧吐导致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等。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0%-20%的孕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糖现象,主要与孕期生理变化及营养摄入情况相关。 贫血的定义与成因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在孕妇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孕期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而饮食中铁的摄入相对不足,同时孕期胎儿生长发育需要从母体获取铁,若母体铁储备不足或铁摄入不足,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据统计,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在20%-30%左右,与孕期铁的代谢特点及营养摄入情况密切相关。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血糖低主要影响的是机体的能量供应,孕妇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胎儿的能量供应。而贫血主要影响的是机体的携氧能力,孕妇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症状,长期严重贫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问题。 联系:部分孕妇可能同时存在血糖低和贫血的情况,但两者是不同的病理状态。例如,一些营养不良的孕妇,可能既存在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导致的血糖低,又存在铁摄入不足导致的贫血。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有所不同。 孕妇血糖低的应对措施 饮食调整:孕妇应保证规律进食,尤其是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如适量增加米饭、面条、面包等主食的摄入。可以少量多餐,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如吃一些水果、坚果等,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例如,每天可以安排3正餐和2-3次加餐,加餐选择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且易消化的食物。 监测与就医:孕妇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若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如频繁头晕、乏力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可能会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明确低血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孕妇贫血的应对措施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草莓、猕猴桃等,以促进铁的吸收。例如,每周可以吃1-2次动物肝脏,每天保证一定量的绿叶蔬菜摄入,并且在吃蔬菜时搭配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补充铁剂:如果通过饮食调整贫血改善不明显,医生可能会根据孕妇的情况建议补充铁剂。但在补充铁剂时,需要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过量补充铁剂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监测与就医:孕妇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若贫血情况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饮食方面:孕妇要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充分考虑自身及胎儿的营养需求。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营养的吸收。 监测方面:孕妇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血常规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贫血病史、孕期出现妊娠剧吐等情况的孕妇,更要加强监测频率。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如频繁低血糖症状或贫血相关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保障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2025-10-10 12:55:44 -
内分泌失调是什么原因
内分泌失调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方面随年龄增长内分泌腺功能变化及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表现;营养因素上长期饮食不均衡、不良生活方式破坏营养供给致失调;情绪因素中长期不良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引发失调,女性更易受影响;环境因素里接触环境污染物及辐射会破坏内分泌系统;疾病因素中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失调。 一、生理因素 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其自身的节律和调节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分泌腺的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性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功能减退,女性在35岁左右、男性在40岁左右,性腺功能开始出现生理性下降,这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相关的一系列表现,如女性月经紊乱、男性性功能下降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不同,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等不同阶段,内分泌失调的表现和原因也各有特点。儿童期内分泌失调可能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等有关;青春期则可能因性激素分泌变化引发痤疮等问题;育龄期女性可能因妊娠、分娩等情况影响内分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大幅波动,易出现潮热、情绪波动等内分泌失调症状。 二、营养因素 人体需要从饮食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成分,就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例如,长期缺乏蛋白质会影响激素的合成,因为许多激素是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缺乏维生素B族会影响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的调节功能,进而干扰内分泌平衡。不同性别对营养的需求略有差异,男性可能更注重蛋白质等的摄入,女性则更关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营养的摄入和利用,如过度节食、挑食、暴饮暴食等,这些都会破坏内分泌系统的营养供给,导致内分泌失调。 三、情绪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内分泌功能。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会被激活,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长期如此会打乱正常的内分泌节律,引发内分泌失调。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受情绪因素影响,因为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本身就更易受情感波动的干扰,长期的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多种内分泌失调相关疾病。 四、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到的环境污染物日益增多,如塑料制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化妆品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工业废气中的多环芳烃等,这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能模拟或干扰人体自身激素的作用,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群接触的环境污染物种类和量不同,城市人群可能接触更多的工业污染物,农村人群可能接触更多的农药残留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此外,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中,如接受过多的医疗辐射或生活在高辐射地区,也可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破坏内分泌的平衡状态。 五、疾病因素 许多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例如,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垂体疾病,垂体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调控中心,垂体肿瘤等疾病会影响多种促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相应靶腺的功能,引发内分泌失调;肾上腺疾病,如库欣综合征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引起,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等一系列内分泌紊乱表现。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内分泌系统,如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属于内分泌代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也属于疾病导致内分泌失调的范畴。
2025-10-10 12:53:40 -
糖尿病筛查什么时候做
糖尿病筛查需根据一般人群、特殊人群等不同情况进行。一般人群40岁起筛查,有高危因素可提前,正常者每3年重复,异常者每年查;特殊人群如肥胖、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有相应筛查要求;常用筛查方法有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随机血糖检测;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筛查各有注意事项,儿童青少年有特定情况需筛查且方法有特点,老年人筛查要细致防低血糖及关注并发症。 一、一般人群糖尿病筛查建议 (一)起始筛查年龄 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但如果存在某些高危因素,起始年龄可提前至30岁。例如,有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其遗传易感性较高,需更早开始筛查。 (二)筛查间隔 如果初次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3年重复进行一次糖尿病筛查。若初次筛查发现有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在6.1-7.0mmol/L)或糖耐量减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等异常情况,则需要每年进行筛查。 二、特殊人群糖尿病筛查 (一)肥胖人群 身体质量指数(BMI)≥24kg/m2的人群属于肥胖,这类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从20岁开始进行筛查,如果BMI≥28kg/m2,则应从成年后开始每年筛查。因为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使得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二)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的人群 患有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等)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往往与胰岛素抵抗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三)妊娠糖尿病史的人群 曾经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在产后5-10年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并且需要定期随访。因为这类人群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妊娠期间的代谢变化可能会对胰岛功能产生长期影响,导致糖尿病易感性增加。 三、糖尿病筛查的常用方法 (一)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定的血糖值。正常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若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提示空腹血糖受损;若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则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10分钟内饮完,分别测定空腹血糖及服糖后2小时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结合有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服糖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低。 (三)随机血糖检测 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上次进餐时间,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也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四、不同年龄人群筛查注意事项 (一)儿童和青少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若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黑棘皮症等情况,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但也有2型糖尿病逐渐增多的趋势。筛查方法可参考成人的相关方法,但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葡萄糖用量需按每千克体重计算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筛查时应更加细致,除了常规的血糖检测外,还应关注老年人的并发症情况,如是否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相关表现。同时,老年人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
2025-10-10 12: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