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女,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学会委员, 2013.06-2014.08在法国卡昂大学医疗中心访问学者,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研修。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的诊治。
展开-
什么是甲状腺结节低回声
甲状腺结节低回声是甲状腺超声检查的一种图像特征,不同人群中其特点和影响不同,儿童需结合多因素评估,成年人群受生活方式等影响,老年人群需综合判断,还可通过细针穿刺活检和甲状腺功能检查进一步评估低回声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及意义 超声检查中,结节的回声情况是评估结节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低回声结节相对高回声结节来说,往往提示结节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一般来说,低回声结节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并不是所有低回声结节都是恶性的,还需要结合结节的其他特征,如结节的形态、边界、有无钙化、纵横比等综合判断。例如,恶性甲状腺结节常常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有微小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特征;而良性结节可能表现为高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等。 不同人群中甲状腺结节低回声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人群 儿童甲状腺结节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低回声结节,需要特别谨慎。儿童甲状腺组织处于发育阶段,低回声结节可能与先天性因素、遗传因素或一些特殊的甲状腺疾病相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判断更为复杂,需要结合儿童的病史、家族史以及进一步的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核素扫描等)来综合评估。例如,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儿童出现低回声结节,其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要密切随访和进一步明确诊断。 成年人群 对于成年人群,不同性别之间甲状腺结节低回声的临床意义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还是基于结节本身的特征来判断。女性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相对有一定特点,但低回声结节的评估标准对于男女成年人群基本一致。成年人群中,长期处于高压力、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摄入含碘食物或碘缺乏等)的人,出现低回声结节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长期熬夜可能影响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增加甲状腺结节形成的风险,而低回声结节在这类人群中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其性质。 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的甲状腺结节低回声情况,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可能逐渐减退,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低回声结节在老年人群中,恶性的可能性相对需要更综合判断,因为老年人的甲状腺癌生长相对可能较为缓慢。但也不能忽视,需要结合超声的其他特征以及进一步的检查,如细针穿刺活检等,来明确结节的性质,因为即使生长缓慢的甲状腺癌,也需要及时处理。 甲状腺结节低回声的进一步评估 细针穿刺活检 对于发现的低回声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是明确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通过细针穿刺抽取结节内的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例如,若穿刺结果提示为恶性细胞,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手术等相应治疗;若为良性,可根据结节的大小、症状等情况决定随访观察还是采取其他适当的治疗措施。 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结节低回声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如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的检测。因为甲状腺结节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的功能,例如有些甲状腺结节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对于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整体病情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若甲状腺结节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需要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同时,进行抗甲状腺药物等治疗来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2025-10-11 14:13:22 -
糖尿病肚子大怎么回事
糖尿病患者肚子大的原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致脂肪合成及分布改变、水分潴留(如糖尿病肾病等因素)、脂肪代谢紊乱、胃肠道功能改变(如糖尿病性胃轻瘫等),不同人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有不同表现及风险差异,如胰岛素抵抗使2型糖尿病患者易腹部肥胖,老年、有家族史等人群风险更高;水分潴留与糖尿病并发症、药物等有关,老年及有肾病病史者更易出现;脂肪代谢紊乱随年龄增长等更易发生;胃肠道功能改变在儿童、老年等人群有不同特点,高血糖等会加重相关情况。 一、胰岛素抵抗相关 糖尿病患者若存在胰岛素抵抗,会影响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调节。胰岛素抵抗会使脂肪合成增加,且脂肪分布发生改变,更容易堆积在腹部,导致肚子大。例如,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进而出现腹部肥胖的表现。不同性别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腹部肥胖的机制上并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下,可能在相同胰岛素抵抗程度下更易出现腹部脂肪堆积的差异可能存在个体代谢特点不同;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相对更高,更易出现肚子大的情况;长期高热量、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使得肚子大的情况更显著。 二、水分潴留因素 某些糖尿病并发症或药物等因素可能导致水分潴留。比如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会影响水钠代谢,引起体内水分潴留,进而出现腹部膨隆,看起来肚子大。在年龄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肾功能等可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因水分潴留导致肚子大的情况;不同性别在水分潴留导致肚子大的表现上可能因个体身体结构不同有一定视觉差异,但本质是水分潴留;有糖尿病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水分潴留进而肚子大的风险明显增加;使用某些可能引起水钠潴留的糖尿病治疗药物时,也可能出现肚子大与水分潴留相关的情况。 三、脂肪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谢紊乱,甘油三酯等脂质代谢异常,会使腹部脂肪堆积。正常情况下,脂肪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糖尿病时这种平衡被打破,脂肪合成增加且分解减少,导致腹部脂肪堆积。不同年龄阶段的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代谢功能逐渐下降,更易出现脂肪代谢紊乱;男性和女性在脂肪代谢方面由于激素等差异,女性可能在雌激素对脂肪分布调节下,糖尿病时腹部脂肪堆积的表现可能有不同的视觉呈现,但核心是脂肪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持续影响脂肪代谢,使肚子大的情况逐渐明显;有肥胖相关糖尿病的患者,本身脂肪代谢基础就存在问题,更易出现肚子大与脂肪代谢紊乱相关的情况。 四、胃肠道功能改变 糖尿病可能影响胃肠道神经及蠕动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改变,出现腹胀等情况,进而让肚子看起来大。例如,糖尿病性胃轻瘫就是糖尿病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表现为胃排空延迟,患者会有腹胀、早饱等症状,肚子显得大。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发生胃肠道功能改变导致肚子大的情况可能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更易受糖尿病影响出现胃肠道功能改变;不同性别在胃肠道功能改变导致肚子大的感受和表现上可能因个体差异存在不同,但核心是胃肠道功能受糖尿病影响;有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胃肠道功能改变肚子大的风险较高;高血糖状态持续刺激胃肠道可能加重胃肠道功能改变,使肚子大的情况加重。
2025-10-11 14:09:34 -
促甲状腺素高是什么病
促甲状腺素高通常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由其他因素引起,如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状腺本身病变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反馈使促甲状腺素升高,儿童期发病影响生长发育等;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垂体或下丘脑病变致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可伴垂体或下丘脑病变相关表现;药物(如含碘药物、胺碘酮)、生活方式(碘摄入缺乏或过量)等也可致促甲状腺素高,需结合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其他指标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发病机制:当甲状腺本身存在病变,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等)、甲状腺手术切除或放射性碘治疗后等,甲状腺不能正常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此时下丘脑-垂体轴会反馈性地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素,以试图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导致促甲状腺素升高。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如果发生原发性甲减,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婴幼儿期起病者,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基础代谢率低下、智力发育障碍等;儿童期起病者,除了生长发育落后外,还可能出现学习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成年患者则可能出现畏寒、乏力、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便秘等表现。 性别因素影响: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因为自身免疫状态等变化而更容易出现甲状腺相关问题导致促甲状腺素升高。例如孕期女性如果发生甲减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二、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发病机制:由于垂体或下丘脑病变,导致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进而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此时甲状腺会反馈性地促使垂体分泌更多促甲状腺素,但由于垂体本身病变,不能正常分泌足够的促甲状腺素,所以促甲状腺素升高,但升高程度相对原发性甲减可能较轻。垂体病变如垂体肿瘤、垂体手术或放疗后等;下丘脑病变如下丘脑肿瘤、炎症等。 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表现与原发性甲减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是中枢性原因导致,可能还会伴有垂体或下丘脑病变相关的其他表现。例如垂体肿瘤引起的中枢性甲减,可能会出现垂体肿瘤压迫相关的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等,在儿童和成年患者中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垂体肿瘤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可能有一定差异。 三、药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促甲状腺素高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影响促甲状腺素水平,如含碘药物、胺碘酮等。胺碘酮含有较高的碘,长期服用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导致促甲状腺素升高。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甲状腺功能调节,成年患者则可能因为药物导致甲状腺功能暂时或长期异常。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摄入碘缺乏或过量也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例如长期居住在碘缺乏地区的人群,如果饮食中碘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促甲状腺素升高;而长期大量摄入含碘食物或药物的人群,也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促甲状腺素变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饮食结构不同的人群,甲状腺功能受影响的风险不同,年龄较小的人群如果碘摄入异常,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 促甲状腺素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的其他指标(如甲状腺激素T3、T4等)以及相关检查(如甲状腺超声、垂体磁共振等)来综合判断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或监测措施。
2025-10-11 14:08:25 -
口干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吗
口干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症状之一,糖尿病致口干是因血糖升高致渗透压改变使唾液分泌减少及多尿致水分丢失,可通过与环境干燥、药物副作用、干燥综合征致口干鉴别,儿童、老年、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出现口干需特殊注意。 一、糖尿病导致口干的机制 1.血糖升高引起渗透压改变:正常情况下,血液渗透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使得血液渗透压升高。根据渗透压原理,水分会从渗透压低的地方向渗透压高的地方移动,此时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向血液中转移,导致细胞内缺水。而口腔内的唾液腺细胞也会因为细胞内缺水,分泌唾液减少,从而出现口干症状。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每升高一定幅度,血液渗透压会相应改变,进而影响唾液分泌量。 2.多尿导致水分丢失: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超过了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阈值,过多的葡萄糖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形成糖尿。肾脏在排出葡萄糖的过程中,需要携带大量的水分,这就会导致尿量增多。大量排尿会使机体丢失过多水分,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进一步加重口干的症状。有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每日尿量可明显多于正常人群,水分丢失量也相应增加。 二、与其他原因导致口干的鉴别 1.环境干燥引起的口干:如果是由于所处环境空气干燥导致的口干,一般在改善环境湿度,增加饮水量后,口干症状会很快缓解。例如在气候干燥的季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适当增加室内湿度并多补充水分,口干情况就会改善。 2.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口干:某些药物引起的口干,在停用相关药物或者更换其他药物后,口干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比如一些高血压患者服用了某些利尿剂类降压药后出现口干,调整用药方案后口干情况会有所改善。 3.干燥综合征导致的口干: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口干之外,还常伴有眼干、鼻腔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同时血液中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如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而糖尿病导致的口干,一般还会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通过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可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出现口干时,除了上述糖尿病相关机制外,还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多。如果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口干,同时伴有多饮、多尿、消瘦等表现,要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可能。需要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血糖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口渴中枢的敏感性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口干症状时,可能不像年轻人那样明显,但血糖升高的情况可能依然存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口干,更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调整血糖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女性出现口干时,要区分是正常妊娠反应还是妊娠期糖尿病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由于孕期身体代谢变化,血糖容易出现波动,进而导致口干等症状。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都有影响,所以如果妊娠期女性出现口干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处理妊娠期糖尿病,保障母婴安全。
2025-10-11 14:07:25 -
糖尿病可以喝啤酒吗
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喝啤酒,因其会致血糖波动、加重肝脏功能影响、与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及儿童需特别注意,老年者各器官功能衰退,饮用更易蓄积不良影响;伴心脑血管病者饮酒可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酒损害多系统,均应禁饮啤酒。 1.血糖波动方面 啤酒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饮用后,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升高。有研究表明,酒精代谢过程中会影响肝脏对葡萄糖的代谢调节,饮用啤酒后短时间内血糖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波动。例如,健康人饮用含酒精饮品后血糖可能在饮用后0.5-2小时左右出现上升,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糖代谢紊乱,这种血糖波动可能更为剧烈且难以控制,不利于血糖的长期稳定管理。 啤酒中的酒精还可能会掩盖低血糖的症状,当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后,若同时饮用啤酒,可能在发生低血糖时,患者无法及时察觉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典型表现,从而延误低血糖的处理,增加低血糖风险,而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危害也较大,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脑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 2.对肝脏功能影响方面 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代谢功能异常风险,饮用啤酒会加重肝脏负担。长期饮酒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病等问题,而肝脏功能异常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的代谢和调控。例如,肝脏是糖原合成、分解以及糖异生的重要器官,肝脏功能受损会干扰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使血糖更难控制。对于合并有脂肪肝等基础肝病的糖尿病患者,饮用啤酒会加重肝脏脂肪变性等病变程度。 3.与药物相互作用方面 糖尿病患者常需服用降糖药物等,部分降糖药物与酒精会发生相互作用。比如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时,饮酒可能增强降糖作用,导致低血糖发生。常见的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等,酒精会干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强其降血糖效应,增加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不同的降糖药物与酒精的相互作用不同,但总体而言,饮酒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饮用啤酒等含酒精饮品以减少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带来的健康风险。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1.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肝脏和肾脏对酒精的代谢及排泄功能下降。饮用啤酒后,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更容易蓄积,从而加重对血糖调节和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不良影响。老年患者本身血糖波动的耐受能力较差,饮用啤酒导致的血糖波动和其他相关风险对其健康威胁更大,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严格禁止饮用啤酒。 2.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啤酒中的酒精会使心跳加快、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饮用啤酒可能诱发心绞痛、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例如,酒精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的血管,这种功能紊乱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喝啤酒。 3.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酒对其身体各系统的发育都会造成严重损害,包括干扰正常的内分泌和代谢调节系统,影响血糖代谢相关激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因此儿童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必须清楚儿童绝对不能接触啤酒等含酒精饮品,应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管理血糖,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2025-10-11 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