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鲁平,女,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学会委员, 2013.06-2014.08在法国卡昂大学医疗中心访问学者,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研修。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病的诊治。展开
  • 男生长高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男孩增高秘诀

    助力长高需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钙及维生素D摄入,充足睡眠促进生长激素分泌,适量进行纵向拉伸类运动并坚持,保持良好体态利于身高发育,定期体检监测生长状况及应对相关疾病因素。 一、均衡饮食助力长高 1.保证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原料,瘦肉(如牛肉、猪肉)、鱼类(如鲫鱼、鳕鱼)、豆类(如黄豆、黑豆)等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每日应摄入适量以支持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例如,每千克体重约需1.2~1.5克蛋白质,青少年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饮食中蛋白质的占比。 2.充足钙的摄取: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牛奶是钙的优质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有助于补充钙。此外,虾皮、海带等食物也富含钙,可适当搭配食用。 3.维生素D的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人体可通过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每天保证15~30分钟的户外活动晒太阳(避免正午强烈阳光),能满足身体对维生素D的部分需求;若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合适的维生素D补充剂。 二、充足睡眠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生长激素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最为旺盛,对身高增长起着关键作用。青少年每天需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昏暗等,有助于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保障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从而促进骨骼生长。 三、适量运动刺激骨骼生长 1.选择纵向拉伸类运动:篮球、跳绳、游泳等运动可刺激骨骼的纵向生长。例如,跳绳时双脚离地的瞬间能对骨骼产生一定的拉伸刺激,每天坚持跳绳15~20分钟,每周至少进行3次;游泳时的划水、蹬腿动作也能有效锻炼骨骼和肌肉,每周可进行3~5次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 2.运动坚持与频率:运动要长期坚持,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通过持续的运动刺激骨骼生长板,促进身高增长。 四、保持良好体态利于身高发育 不良体态如含胸驼背等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坐立时背部挺直、腰部靠紧椅背,站立时头部正直、双肩放松、双脚平稳着地,避免长时间弯腰、低头等不良姿势,以保证骨骼处于正常的生长发育方向,利于身高的最大化发展。 五、定期体检监测生长状况 定期进行体检,可监测身高增长速度以及是否存在影响长高的疾病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等内分泌疾病。通过体检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生长发育异常疑虑的男孩,更应定期进行体检,确保生长发育在正常轨道上。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男孩,体检时需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遵循医生关于运动、饮食等方面的特殊建议,以保障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身高增长。

    2025-10-17 12:53:24
  • 内分泌失调哪里容易长痘

    内分泌失调易致皮脂腺分泌旺盛从而长痘,不同部位皮脂腺分布密集处易长痘,不同人群内分泌失调长痘有特点且有应对建议,如青少年要保持清洁、充足睡眠等,成年女性关注月经等,成年男性减轻压力等,孕期女性清洁轻柔、饮食清淡等。 面部:面部尤其是T区(额头、鼻部及周围)皮脂腺丰富,内分泌失调时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增生和分泌,过多的皮脂若不能及时排出,就容易堵塞毛囊口,引发痘痘。例如,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很多青少年面部T区易出现长痘情况,这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密切相关;对于成年女性,月经周期前后内分泌波动,也常表现为面部T区痘痘反复。 背部:背部皮脂腺数量也较多,当内分泌失调影响激素平衡时,背部皮脂腺同样会过度分泌皮脂,加上背部皮肤相对不透气,毛囊堵塞后就容易长痘痘。长期伏案工作、背部皮肤清洁不及时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重背部长痘情况,比如一些办公室职员因长时间坐着,背部皮肤油脂不易散发,内分泌失调时更易长痘。 胸部:胸部皮脂腺分布也较为集中,内分泌失调导致皮脂分泌异常时,胸部也可能出现痘痘。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改变,胸部长痘情况也较常见。 不同人群内分泌失调长痘的特点及应对建议 青少年人群: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旺盛是常见的内分泌失调原因,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出现长痘情况,以面部、背部等部位为主。建议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挤压痘痘,以免引起感染和疤痕;生活上要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均衡,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例如,每天用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乳清洁面部1-2次,保证睡眠时间7-9小时。 成年女性人群:成年女性内分泌失调长痘常与月经周期、雌激素水平等相关。月经前雌激素相对减少,雄激素相对占优势,容易出现长痘情况,多集中在面部。建议关注月经周期变化,保持心情舒畅,因为长期焦虑等情绪也会影响内分泌;可以适当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例如,月经前注意放松心情,每天吃200-300克蔬菜、100-200克水果。 成年男性人群:成年男性内分泌失调长痘可能与生活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面部、背部是常见部位。要注意减轻压力,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皮肤清洁和保湿,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比如,每周进行1-2次背部清洁护理,使用保湿乳液保持皮肤水分平衡。 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孕期女性内分泌系统发生很大变化,容易出现胸部等部位长痘情况。此时皮肤清洁要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也可能影响内分泌进而加重长痘。例如,用温水轻柔清洁胸部皮肤,每天保证摄入20-30克膳食纤维。

    2025-10-17 12:51:11
  • 如何解决男性更年期的问题

    男性更年期可通过规律作息保证睡眠以维持激素平衡改善疲劳等症状、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及缓解情绪问题并结合力量训练维持肌肉量、合理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锌的食物摄入并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来调整,经专业医生评估存在明显雄激素缺乏且无禁忌证时可考虑雄激素补充但需严格权衡风险与收益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出现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社交活动等调适,严重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有基础疾病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或激素补充治疗时需格外谨慎,应在专业医生全面评估健康状况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应对方案体现人文关怀与精准医疗结合。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对激素分泌调节至关重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改善因男性更年期导致的疲劳等症状。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同时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改善男性更年期身体和心理状态有积极作用。此外,还可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维持肌肉量,避免因雄激素下降导致的肌肉流失。 3.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如深海鱼类、蛋黄等)、锌(如坚果、贝类等)的食物摄入,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钙代谢和神经肌肉功能,锌参与雄激素合成等多种生理过程,对改善男性更年期相关症状有一定帮助;同时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避免加重代谢负担。 二、激素补充治疗 男性更年期主要因雄激素水平下降引发相关症状,当经专业医生评估存在明显雄激素缺乏且无禁忌证时,可考虑雄激素补充。但需严格权衡风险与收益,例如雄激素补充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病史、健康状况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三、心理调节 男性更年期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可通过与家人、朋友充分沟通交流,释放压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兴趣小组等,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孤独感和情绪不适;若心理问题较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专业心理干预改善心理状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前列腺疾病等)的男性,在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或考虑激素补充治疗时需格外谨慎。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激素补充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需经详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应用;有前列腺疾病者,雄激素补充可能对前列腺产生影响,也需专业医生综合判断。此类人群应在专业医生全面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男性更年期应对方案,注重在医疗专业指导下进行相关干预,体现人文关怀与精准医疗结合。

    2025-10-17 12:50:00
  • 甲状腺结节是否能治愈

    甲状腺结节能否治愈分情况,良性结节部分可治愈部分易复发,恶性结节早期有治愈可能中晚期治愈难度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在甲状腺结节治疗及预后方面有不同特点。 良性甲状腺结节: 部分可治愈:一些较小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如因缺碘引起的结节,在补充碘剂后,结节可能缩小甚至消失,达到临床治愈。对于一些良性甲状腺腺瘤等,通过手术切除后,一般可治愈,术后复发概率较低,但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部分易复发: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其发病与甲状腺组织增生、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即使手术切除后,由于病因未完全去除,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难以完全杜绝再次出现结节的可能,但通过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可控制病情。 恶性甲状腺结节: 早期恶性结节有治愈可能: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甲状腺结节类型,早期患者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再结合术后可能的放射性碘治疗等,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且生存质量较好,长期生存率较高。例如,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 中晚期恶性结节治愈难度大:如果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出现了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等情况,治愈较为困难,治疗主要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控制病情进展,但完全治愈的概率相对较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甲状腺结节治疗及预后方面也有不同特点: 年龄因素: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儿童甲状腺结节更需重视评估,一旦发现应积极进一步明确性质。儿童甲状腺结节治疗时需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要更加谨慎。老年人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低于中青年,但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性别因素:女性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但在恶性结节的比例上,男性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略高于女性。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发现甲状腺结节时,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等变化,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结节的病情发展。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结节的病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病情的稳定有帮助,对于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康复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病史因素:有头颈部放射史的人群发生甲状腺结节的概率较高,且恶性风险增加。这类人群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需更加严密监测。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甲状腺结节的可能性也较大,在治疗甲状腺结节时需同时关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病情变化。

    2025-10-17 12:48:50
  • 甲状腺钙化会消失吗

    甲状腺钙化自身通常不会自行消失,其成因多样,不同良性病变导致的钙化在无有效干预下不会消失,恶性病变导致的钙化也不会消失且可能随病情进展变化。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风险及病史等因素对甲状腺钙化是否消失无直接影响,但会影响相关疾病评估及诊治,如儿童青少年、老年、有家族史或颈部放射暴露史人群的处理等,健康生活方式可辅助治疗但不能使钙化消退。 不同情况分析 良性病变导致的钙化:若甲状腺钙化是由良性病变引起,比如某些良性甲状腺结节出现的钙化,在没有针对病因进行有效干预的情况下,钙化一般不会自行消失。但如果良性病变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好转,部分情况下钙化可能不再进展,但也很难自行消退。例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可能伴有钙化,疾病稳定期钙化通常持续存在。 恶性病变导致的钙化:当甲状腺钙化是由甲状腺恶性肿瘤(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引起时,钙化更不会消失,而且还会随着肿瘤的进展可能发生变化。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砂粒体样钙化较为常见,这种钙化是肿瘤细胞演变过程中的表现,会持续存在并可能影响病情的发展。 相关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甲状腺钙化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儿童甲状腺钙化更应关注是否为恶性病变,因为儿童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钙化本身不会因年龄而自行消失,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而老年人群出现甲状腺钙化时,也需要综合评估,老年人体质较弱,在评估钙化性质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等多方面因素,但钙化本身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消失。 性别因素:性别本身一般不直接影响甲状腺钙化是否消失,但在评估甲状腺钙化相关疾病时,女性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导致钙化的发生率上可能有一定特点,如桥本甲状腺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改变钙化自身不会消失的本质,对于女性甲状腺钙化的处理同样要依据具体病情来定。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疾病的病情发展,但对于甲状腺钙化本身,生活方式改变一般不会使钙化消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甲状腺相关疾病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辅助疾病的治疗,但不能使已存在的钙化消退。 特殊人群风险及病史: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出现甲状腺钙化时,其钙化性质的判断需要更加全面。例如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出现甲状腺钙化,要高度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钙化不会因为家族史而消失,需要积极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曾有颈部放射暴露史的人群,出现甲状腺钙化时,发生恶性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钙化同样不会自行消失,需要及时规范诊治。

    2025-10-17 12:46: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