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女,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学会委员, 2013.06-2014.08在法国卡昂大学医疗中心访问学者,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研修。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的诊治。
展开-
甲状腺多发性结节会传染吗
甲状腺多发性结节不会传染,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碘摄入异常、自身免疫紊乱、环境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可致个体易感性增加,碘摄入异常会因过多或过少引发结节,自身免疫紊乱可因自身免疫病累及甲状腺导致,长期接触辐射等环境因素也可诱发。 遗传因素影响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甲状腺结节,若家族中有甲状腺结节病史,个体患甲状腺多发性结节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增加,但这不是因为传染,而是遗传易感性导致。例如,一些与甲状腺细胞生长、分化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变异,会使个体在相同环境因素刺激下更易形成结节。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受遗传因素影响,比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儿童或青少年,若存在相关基因异常,后续面临环境等因素作用时,发生甲状腺多发性结节的概率较无家族史者高。 碘摄入异常的作用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发甲状腺结节。比如,长期高碘饮食地区的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相对较高;而碘缺乏地区的人群,也易因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反馈性引起甲状腺增生结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碘摄入影响不同,像沿海地区居民若不注意控制高碘食物摄入,就易因碘过量增加患甲状腺多发性结节风险;而内陆碘缺乏地区居民未及时补充碘剂,也易出现甲状腺问题。 自身免疫紊乱的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甲状腺,引发甲状腺多发性结节。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滤泡损伤、修复,进而形成结节。不同病史的人群,若本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甲状腺发生自身免疫紊乱的概率增加,更易出现甲状腺多发性结节。女性由于自身免疫调节特点等因素,相对男性更易发生自身免疫相关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多发性结节。 环境因素的作用 长期接触辐射等环境因素也是甲状腺多发性结节的诱因之一。比如儿童时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治疗或过多放射性接触,会增加日后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受辐射影响不同,儿童时期头颈部受到辐射,对甲状腺细胞的损伤更具长远影响,因为儿童甲状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分裂活跃,辐射更易导致基因损伤和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引发甲状腺多发性结节。
2025-10-17 11:29:59 -
甲状腺功能减退后会有什么症状
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全身表现如疲劳乏力、畏寒、体重增加,代谢系统有食欲减退、便秘,神经系统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心血管系统有心动过缓、心包积液,儿童甲减影响生长发育与智力,孕妇甲减增加胎儿不良风险,老年甲减症状不典型且用药需谨慎。 一、全身表现 1.疲劳乏力:甲状腺激素不足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能量产生减少,患者常感极度疲劳,经休息难缓解,可贯穿全天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效率。 2.畏寒:甲状腺激素缺乏使机体产热减少,患者对寒冷耐受性明显下降,较常人更易觉寒冷,适宜温度环境中仍有畏寒表现。 3.体重增加:因代谢减慢、能量消耗减少,即便饮食量未明显增加,体重也可逐渐上升,部分患者体重较之前增加约10%。 二、代谢系统表现 1.食欲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胃肠道蠕动与消化功能,患者常出现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但因代谢消耗降低,仍可能有体重增加情况。 2.便秘:胃肠蠕动减慢使食物在肠道内通过时间延长,水分过度吸收,致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 三、神经系统表现 1.记忆力减退: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维持至关重要,缺乏时影响大脑记忆功能,患者近期记忆力下降,日常事物遗忘增多。 2.反应迟钝: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速度减慢,如与人交流应答迟缓,执行简单指令时间延长。 四、心血管系统表现 1.心动过缓:甲状腺激素不足致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静息状态下心率可能低于60次/分钟。 2.心包积液: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致心包腔内液体异常积聚,严重时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征象。 五、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甲减:影响生长发育致身高增长缓慢、骨龄落后;影响智力发育可出现智力低下、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需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2.孕妇甲减:未控制好甲状腺功能减退,增加胎儿流产、早产、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风险,孕期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补充甲状腺激素。 3.老年甲减:症状不典型,除常见疲劳、畏寒外,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嗜睡、心律失常等表现,老年患者对甲状腺激素治疗耐受性与反应可能异于年轻患者,用药时需谨慎评估。
2025-10-17 11:27:29 -
雄性激素过高的症状
女性雄性激素过高可致月经紊乱、多毛、痤疮、脱发、肥胖及皮肤出现黑棘皮症,男性有痤疮、脱发、性欲亢进等表现,疾病致的还可有睾丸肿大等,女性育龄期需关注受孕情况,男性出现相关症状要排查内分泌疾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等会加重,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调节激素水平。 一、女性雄性激素过高的症状 1.月经紊乱:雄激素过高可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甚至出现闭经,部分女性可能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周期超过35天)或不规则子宫出血。 2.多毛:雄激素刺激毛囊增生、变粗,常见于面部(如唇周、下颌)、下巴、胸背部、腹部等部位出现粗黑的毛发,呈现男性化分布特征。 3.痤疮:皮脂腺受雄激素刺激分泌旺盛,易引发毛囊堵塞和炎症,导致面部、胸背部等部位反复出现痤疮,且较难消退。 4.脱发:主要表现为头顶头发逐渐稀疏,发际线后移,符合雄激素性脱发的特点,与头皮毛囊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有关。 5.肥胖:雄激素过高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影响脂肪代谢,易出现腹部肥胖等中心性肥胖表现。 6.皮肤问题:可能出现黑棘皮症,表现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部位出现黑色、天鹅绒样增厚的皮肤改变,与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相关。 二、男性雄性激素过高的症状 1.痤疮:皮脂腺分泌活跃可导致面部、胸背部等部位痤疮频发。 2.脱发:同样可能出现雄激素性脱发,表现为头顶头发逐渐稀疏。 3.性欲亢进:部分男性可能出现短期内性欲明显增强,但长期可能因激素失衡影响生殖功能。 4.其他:若由疾病因素(如睾丸肿瘤等)导致的雄激素过高,还可能伴随睾丸肿大、乳房发育异常等表现(男性乳房发育可能与雌激素相对增多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育龄期:雄性激素过高可能影响排卵,导致受孕困难,需关注月经情况及生育需求,必要时就医评估生殖内分泌状态。 男性:若出现雄激素过高相关症状,需警惕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睾丸肿瘤等),及时排查病因,避免延误诊治。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促进雄激素分泌增多,因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对调节激素水平至关重要。
2025-10-17 11:25:56 -
喝饮料会的糖尿病吗
大量饮用高糖饮料是糖尿病风险因素,含人工甜味剂饮料对肠道菌群影响与糖尿病相关,不同人群饮用饮料需注意,儿童青少年要控含糖饮料,成年人有相关倾向或家族史要谨慎,老年人要合理选饮,预防糖尿病首选白开水,也可选低糖或无糖茶饮料、无糖咖啡等。 大量饮用高糖饮料是糖尿病的一个风险因素。高糖饮料中的大量添加糖会使人体血糖快速升高。例如,一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发现,长期每天饮用含糖饮料的人群,相比很少饮用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身体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 其他类型饮料的潜在影响 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目前有研究表明,长期饮用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而肠道菌群的改变与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相关,代谢综合征又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这一关联还需要更多长期大规模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不同人群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对热量的需求相对较高但代谢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如果大量饮用含糖饮料,更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家长应严格控制儿童和青少年饮用含糖饮料的量,鼓励他们多饮用白开水。 成年人 成年人如果本身有胰岛素抵抗的倾向或者有家族糖尿病史,那么饮用饮料时更要谨慎。比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饮用高糖饮料会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建议成年人选择无糖或低糖的饮品,如纯茶、无糖咖啡等。 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代谢能力下降。长期饮用含糖饮料可能会加重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同时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老年人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饮品,保持健康的饮水和饮食习惯。 预防糖尿病的饮品选择建议 首选白开水,白开水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没有额外的热量和糖分摄入风险。 如果喜欢喝有味道的饮品,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茶饮料,如绿茶、乌龙茶等,这些茶饮料中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如茶多酚等,但要注意选择不含额外添加糖的产品。 对于咖啡爱好者,选择黑咖啡或者无糖咖啡,避免添加大量糖和奶油的咖啡饮品。
2025-10-17 11:24:07 -
长期甲减不治疗有什么后果
长期甲减不治疗会对代谢、心血管、神经精神、消化、内分泌等多个系统造成严重且多方面损害,包括代谢率降低致体重异常增加、血脂异常,心脏功能受影响、引发心血管异常,神经系统及精神状态改变,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内分泌系统紊乱等,所以确诊甲减应及时规范治疗并制定个性化方案,密切监测病情以减少不良后果。 心血管系统损害 心脏功能会受到影响,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减慢,严重时可低于50次/分钟。长期下去还可能引发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腔内有液性暗区。有临床数据显示,约30%-50%的甲减患者未治疗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系统异常改变。对于女性患者,由于激素水平本身与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关联,甲减对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可能更为明显;而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功能已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甲减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神经系统及精神状态改变 神经系统方面,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智力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在精神状态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病。儿童时期若长期甲减未治疗,会严重影响大脑发育,导致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因为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消化系统功能异常 胃肠道蠕动减慢,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严重便秘可能引发肠梗阻等并发症。长期的消化功能紊乱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进一步削弱身体的抵抗力。 内分泌系统紊乱 除了甲状腺本身的功能异常外,还会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闭经等;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等问题。同时,对垂体-肾上腺轴等也会产生影响,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对不足等情况。 总之,长期甲减不治疗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严重且多方面的损害,因此一旦确诊甲减,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补充甲状腺激素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最大程度减少甲减不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2025-10-17 1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