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女,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学会委员, 2013.06-2014.08在法国卡昂大学医疗中心访问学者,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研修。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的诊治。
展开-
促甲状腺素高是什么病
促甲状腺素高通常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由其他因素引起,如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状腺本身病变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反馈使促甲状腺素升高,儿童期发病影响生长发育等;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垂体或下丘脑病变致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可伴垂体或下丘脑病变相关表现;药物(如含碘药物、胺碘酮)、生活方式(碘摄入缺乏或过量)等也可致促甲状腺素高,需结合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其他指标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发病机制:当甲状腺本身存在病变,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等)、甲状腺手术切除或放射性碘治疗后等,甲状腺不能正常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此时下丘脑-垂体轴会反馈性地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素,以试图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导致促甲状腺素升高。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如果发生原发性甲减,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婴幼儿期起病者,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基础代谢率低下、智力发育障碍等;儿童期起病者,除了生长发育落后外,还可能出现学习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成年患者则可能出现畏寒、乏力、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便秘等表现。 性别因素影响: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因为自身免疫状态等变化而更容易出现甲状腺相关问题导致促甲状腺素升高。例如孕期女性如果发生甲减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二、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发病机制:由于垂体或下丘脑病变,导致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进而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此时甲状腺会反馈性地促使垂体分泌更多促甲状腺素,但由于垂体本身病变,不能正常分泌足够的促甲状腺素,所以促甲状腺素升高,但升高程度相对原发性甲减可能较轻。垂体病变如垂体肿瘤、垂体手术或放疗后等;下丘脑病变如下丘脑肿瘤、炎症等。 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表现与原发性甲减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是中枢性原因导致,可能还会伴有垂体或下丘脑病变相关的其他表现。例如垂体肿瘤引起的中枢性甲减,可能会出现垂体肿瘤压迫相关的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等,在儿童和成年患者中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垂体肿瘤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可能有一定差异。 三、药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促甲状腺素高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影响促甲状腺素水平,如含碘药物、胺碘酮等。胺碘酮含有较高的碘,长期服用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导致促甲状腺素升高。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甲状腺功能调节,成年患者则可能因为药物导致甲状腺功能暂时或长期异常。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摄入碘缺乏或过量也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例如长期居住在碘缺乏地区的人群,如果饮食中碘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促甲状腺素升高;而长期大量摄入含碘食物或药物的人群,也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促甲状腺素变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饮食结构不同的人群,甲状腺功能受影响的风险不同,年龄较小的人群如果碘摄入异常,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 促甲状腺素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的其他指标(如甲状腺激素T3、T4等)以及相关检查(如甲状腺超声、垂体磁共振等)来综合判断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或监测措施。
2025-10-11 14:08:25 -
口干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吗
口干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症状之一,糖尿病致口干是因血糖升高致渗透压改变使唾液分泌减少及多尿致水分丢失,可通过与环境干燥、药物副作用、干燥综合征致口干鉴别,儿童、老年、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出现口干需特殊注意。 一、糖尿病导致口干的机制 1.血糖升高引起渗透压改变:正常情况下,血液渗透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使得血液渗透压升高。根据渗透压原理,水分会从渗透压低的地方向渗透压高的地方移动,此时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向血液中转移,导致细胞内缺水。而口腔内的唾液腺细胞也会因为细胞内缺水,分泌唾液减少,从而出现口干症状。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每升高一定幅度,血液渗透压会相应改变,进而影响唾液分泌量。 2.多尿导致水分丢失: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超过了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阈值,过多的葡萄糖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形成糖尿。肾脏在排出葡萄糖的过程中,需要携带大量的水分,这就会导致尿量增多。大量排尿会使机体丢失过多水分,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进一步加重口干的症状。有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每日尿量可明显多于正常人群,水分丢失量也相应增加。 二、与其他原因导致口干的鉴别 1.环境干燥引起的口干:如果是由于所处环境空气干燥导致的口干,一般在改善环境湿度,增加饮水量后,口干症状会很快缓解。例如在气候干燥的季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适当增加室内湿度并多补充水分,口干情况就会改善。 2.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口干:某些药物引起的口干,在停用相关药物或者更换其他药物后,口干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比如一些高血压患者服用了某些利尿剂类降压药后出现口干,调整用药方案后口干情况会有所改善。 3.干燥综合征导致的口干: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口干之外,还常伴有眼干、鼻腔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同时血液中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如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而糖尿病导致的口干,一般还会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通过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可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出现口干时,除了上述糖尿病相关机制外,还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多。如果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口干,同时伴有多饮、多尿、消瘦等表现,要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可能。需要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血糖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口渴中枢的敏感性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口干症状时,可能不像年轻人那样明显,但血糖升高的情况可能依然存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口干,更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调整血糖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女性出现口干时,要区分是正常妊娠反应还是妊娠期糖尿病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由于孕期身体代谢变化,血糖容易出现波动,进而导致口干等症状。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都有影响,所以如果妊娠期女性出现口干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处理妊娠期糖尿病,保障母婴安全。
2025-10-11 14:07:25 -
糖尿病可以喝啤酒吗
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喝啤酒,因其会致血糖波动、加重肝脏功能影响、与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及儿童需特别注意,老年者各器官功能衰退,饮用更易蓄积不良影响;伴心脑血管病者饮酒可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酒损害多系统,均应禁饮啤酒。 1.血糖波动方面 啤酒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饮用后,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升高。有研究表明,酒精代谢过程中会影响肝脏对葡萄糖的代谢调节,饮用啤酒后短时间内血糖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波动。例如,健康人饮用含酒精饮品后血糖可能在饮用后0.5-2小时左右出现上升,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糖代谢紊乱,这种血糖波动可能更为剧烈且难以控制,不利于血糖的长期稳定管理。 啤酒中的酒精还可能会掩盖低血糖的症状,当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后,若同时饮用啤酒,可能在发生低血糖时,患者无法及时察觉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典型表现,从而延误低血糖的处理,增加低血糖风险,而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危害也较大,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脑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 2.对肝脏功能影响方面 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代谢功能异常风险,饮用啤酒会加重肝脏负担。长期饮酒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病等问题,而肝脏功能异常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的代谢和调控。例如,肝脏是糖原合成、分解以及糖异生的重要器官,肝脏功能受损会干扰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使血糖更难控制。对于合并有脂肪肝等基础肝病的糖尿病患者,饮用啤酒会加重肝脏脂肪变性等病变程度。 3.与药物相互作用方面 糖尿病患者常需服用降糖药物等,部分降糖药物与酒精会发生相互作用。比如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时,饮酒可能增强降糖作用,导致低血糖发生。常见的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等,酒精会干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强其降血糖效应,增加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不同的降糖药物与酒精的相互作用不同,但总体而言,饮酒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饮用啤酒等含酒精饮品以减少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带来的健康风险。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1.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肝脏和肾脏对酒精的代谢及排泄功能下降。饮用啤酒后,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更容易蓄积,从而加重对血糖调节和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不良影响。老年患者本身血糖波动的耐受能力较差,饮用啤酒导致的血糖波动和其他相关风险对其健康威胁更大,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严格禁止饮用啤酒。 2.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啤酒中的酒精会使心跳加快、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饮用啤酒可能诱发心绞痛、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例如,酒精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的血管,这种功能紊乱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喝啤酒。 3.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酒对其身体各系统的发育都会造成严重损害,包括干扰正常的内分泌和代谢调节系统,影响血糖代谢相关激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因此儿童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必须清楚儿童绝对不能接触啤酒等含酒精饮品,应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管理血糖,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2025-10-11 14:06:20 -
促甲状腺激素偏低的原因
促甲状腺激素偏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如Graves病等,青年女性相对高发,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诱发)、垂体病变(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与垂体肿瘤、手术放疗等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下丘脑病变(下丘脑病变影响TRH分泌致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相关病史风险高)、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遗传性疾病,各年龄段可发病,有家族史风险高)、外源性因素(长期用含碘药物、过度摄入含碘食物等,不同年龄反应不同)。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例如,Graves病是最常见的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体内产生针对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的自身抗体,刺激甲状腺细胞过度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增加。 2.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女性相对高发,女性由于内分泌特点等因素更易受自身免疫等因素影响引发Graves病等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 3.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紊乱,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风险,进而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偏低。 二、垂体病变 1.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肿瘤、垂体手术或放疗等可损伤垂体前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垂体肿瘤如泌乳素瘤等,可压迫垂体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 2.年龄因素:任何年龄都可能因垂体病变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垂体肿瘤在成年人中相对多见,儿童垂体病变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 3.病史:有垂体手术、放疗病史或垂体肿瘤病史等人群,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进而促甲状腺激素偏低的风险增加。 三、下丘脑病变 1.发病机制:下丘脑病变可影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分泌,TRH减少会导致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下丘脑肿瘤、炎症等病变可影响TRH的合成和释放。 2.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下丘脑病变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等有关,成年人下丘脑病变可能与肿瘤、炎症等有关。 3.病史:有下丘脑肿瘤、炎症病史等人群,易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偏低情况。 四、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1.发病机制:机体对甲状腺激素的抵抗,外周组织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甲状腺为维持正常代谢会分泌更多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抑制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存在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等情况。 2.年龄因素: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儿童期发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需密切关注。 3.病史:有家族中类似疾病史的人群,患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可能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偏低。 五、外源性因素 1.药物影响:长期使用含碘药物(如胺碘酮等)可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偏低。胺碘酮含碘量较高,长期服用可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等过程。 2.生活方式:过度摄入含碘食物,如长期大量食用海带等,也可能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 3.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和高碘摄入的反应可能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受药物影响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偏低;儿童过度摄入高碘食物可能影响甲状腺正常发育和功能。
2025-10-11 14:05:01 -
糖尿病脚肿了不吃药怎么消肿
糖尿病患者出现脚肿可通过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控制血糖从根源改善、注意饮食避免水钠潴留及观察病情变化等非药物方法辅助消肿,但脚肿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抬高患肢 原理: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脚肿时,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例如,患者休息时可将脚部垫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能利用重力作用帮助血液从下肢回流至心脏,从而缓解脚部肿胀情况。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老年患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可采用此方法。对于生活方式中久坐久站的糖尿病患者,更应注重抬高患肢来改善脚肿状况。 具体操作:坐着或躺着时,用枕头或被子把脚垫高,保持脚部位置高于心脏平面,每次抬高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一般每次15-30分钟,可多次进行。 二、适度运动 原理:适当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脚肿。比如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可加快下肢血液流动速度。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年轻糖尿病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老年糖尿病患者则应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 具体运动:以散步为例,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散步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速度以微微出汗、不感觉疲劳为宜。也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前提是血糖控制稳定且脚部无严重病变)等。 三、控制血糖 原理:高血糖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等,从而导致脚肿。良好控制血糖可从根源上改善脚肿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例如,年轻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饮食不规律、运动量少,更要严格控制饮食并规律运动来控制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控制血糖时需综合考虑,避免因低血糖等情况引发其他问题。 控制方法: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来控制血糖。饮食上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摄入;运动要坚持;根据血糖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等。 四、注意饮食 原理:不合理的饮食可能加重水肿等情况,合理饮食有助于减轻脚肿。比如减少盐分摄入,因为过多盐分摄入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脚肿。不同年龄、性别糖尿病患者饮食注意事项有差异。年轻糖尿病患者如果喜欢吃高盐、高糖食物,需加以克制;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味觉减退,更要注意控制盐分摄入。 饮食建议:饮食要清淡,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控制水分过多摄入,尤其是本身有肾功能相关问题的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瘦肉、鱼类等。 五、观察病情变化 重要性:糖尿病患者脚肿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密切观察脚肿情况变化很关键。不同病史的糖尿病患者,脚肿可能预示着不同的病情发展。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脚肿更要引起重视。 观察要点:要观察脚肿的程度是否加重、是否伴有疼痛、皮肤颜色是否改变等。如果脚肿逐渐加重、出现疼痛加剧、皮肤发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不能仅依靠非药物方法消肿,需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非药物方法消肿只是辅助手段,如果脚肿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不能单纯依赖非药物方法而延误病情。
2025-10-11 14: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