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鲁平,女,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学会委员, 2013.06-2014.08在法国卡昂大学医疗中心访问学者,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研修。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病的诊治。展开
  • 糖尿病可以吃哪些水果

    糖尿病患者食用水果需区分适合与不适合的类型,适合的有苹果、蓝莓、草莓、柚子等,不适合的有葡萄、荔枝、甘蔗等,食用时要考虑血糖控制情况、年龄因素和合并其他疾病情况,血糖控制稳定时按需适量选合适水果,老年、儿童患者及合并其他疾病者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类型及原因 (一)苹果 苹果富含膳食纤维,如果胶等。果胶在肠道内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有研究表明,进食苹果后,机体的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其含糖量在10%左右,属于中等含糖量水果,适合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一般建议在两餐之间食用,每次食用量约150-200克。 (二)蓝莓 蓝莓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同时其升糖指数相对较低。升糖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蓝莓的GI值较低。每100克蓝莓中含糖量约8-10克,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每天可食用50-100克左右,有助于抗氧化以及维持血糖稳定。 (三)草莓 草莓的含糖量较低,每100克大约含糖7%左右,而且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对机体的抗氧化等功能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可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食用,每次食用量可控制在100-150克,一般也是建议在两餐之间食用。 (四)柚子 柚子含糖量较低,且含有类胰岛素成分,有助于降低血糖。其升糖指数也比较低,每100克柚子含糖量约9%左右。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每天食用量可在200克左右,分多次食用较好。 二、不适合糖尿病患者过多食用的水果类型 (一)葡萄 葡萄的含糖量相对较高,一般在10%-25%左右,而且升糖指数较高。如果糖尿病患者食用较多葡萄,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所以应尽量避免大量食用葡萄。 (二)荔枝 荔枝含糖量较高,并且升糖速度较快。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食用荔枝后血糖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明显上升,从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荔枝。 (三)甘蔗 甘蔗的含糖量很高,主要是蔗糖、果糖等,糖尿病患者食用后会使血糖急剧升高,对病情控制非常不利,应严格避免食用甘蔗。 三、食用水果时的注意事项 (一)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水果前,首先要确保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空腹血糖一般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应暂时避免食用水果,或者选择含糖量极低的水果如圣女果等少量食用,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二)年龄因素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可能下降,在食用水果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并且要选择升糖相对缓慢的水果,如苹果等,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水果的食用量。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水果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水果种类和食用量,避免因水果食用不当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影响生长发育等。 (三)合并其他疾病情况 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肾病,由于肾功能受损,对钾等电解质的排泄能力下降,而一些水果如香蕉等含钾量较高,此时应避免食用香蕉等含钾高的水果;如果合并有高血压,应避免食用过甜的水果,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

    2025-10-11 13:54:38
  • 女生为什么会雄性激素分泌过多

    女生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的原因包括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生活方式因素(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其他因素(如精神压力过大、药物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有关,约70%-80%患者有高雄激素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基因突变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障碍;高糖高脂饮食致胰岛素分泌增加刺激雄激素分泌,缺乏运动使脂肪堆积转化雄激素;精神压力大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雄激素分泌。 一、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 1.多囊卵巢综合征 发病机制: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导致女生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较为常见的原因。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有关。患者体内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频率增加,刺激垂体分泌过多的黄体生成素(LH),进而促使卵巢间质、卵泡膜细胞产生过量雄激素。研究表明,约70%-8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高雄激素血症。这种疾病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多见,会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排卵功能等,除了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外,还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胰岛素抵抗等情况。 2.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发病机制: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编码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相关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途径出现障碍。例如,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的类型,会使皮质醇合成减少,反馈性引起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并过量分泌雄激素。这种疾病在儿童期即可出现症状,女生患病后会表现出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的一系列表现,如出现男性化体征,像多毛、痤疮、月经不调等,同时可能伴有生长发育异常等情况。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 高糖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糖高脂的食物,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可以刺激卵巢和肾上腺分泌雄激素。例如,经常食用甜品、油炸食品等,会使身体处于胰岛素抵抗的状态,进而促使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女性,其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饮食结构合理的女性有所升高。 2.缺乏运动: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的脂肪堆积,而脂肪组织可以将雄激素前体转化为雄激素,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较多时,这种转化作用更为明显。长期缺乏运动的女生,身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雄性激素分泌相对过多。 三、其他因素 1.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的分泌。精神压力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促使肾上腺分泌更多的雄激素。例如,现代社会中学习压力较大的女学生,或者工作压力大的年轻女性,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可能会出现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的情况。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女生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例如,长期使用某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还有一些含有雄激素或具有雄激素样作用的药物,如果不恰当使用,也可能引起雄性激素分泌异常,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2025-10-11 13:52:08
  • 甲亢治疗后的影响有哪些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治疗后会产生多方面影响,包括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儿童和青少年、女性患者需特殊关注;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老年及有高血压病史者需关注心率、心律和血压;对骨骼系统有影响,绝经后女性、儿童需注意骨密度等情况;对精神神经系统有影响,老年及儿童患者需关注精神神经症状;对消化系统有影响,治疗后胃肠功能会恢复但需注意特殊患者的饮食调整等。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 甲亢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这是因为治疗甲亢的一些方法,如放射性碘治疗,可能会过度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例如,放射性碘治疗后,随着时间推移,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会逐渐增加。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因为儿童的甲状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等。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有妊娠计划或已妊娠的女性,甲亢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会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如增加流产、早产、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等风险。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率和心律:甲亢时患者常有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等。治疗后,心率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仍存在心律不齐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在老年患者中,甲亢治疗后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可能更为缓慢,需要密切关注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2.血压:甲亢患者常伴有血压升高,治疗后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仍需关注血压的长期稳定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甲亢治疗后血压的管理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血压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 三、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甲亢会导致骨代谢异常,治疗后骨密度可能会发生变化。部分患者在甲亢控制后,骨密度可能逐渐改善,但仍有一些患者可能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风险。在绝经后女性患者中,甲亢治疗后骨骼健康的维护更为重要,因为绝经后女性本身就面临骨质疏松的高风险,甲亢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阶段,甲亢治疗后骨代谢的恢复情况会影响其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注意钙、维生素D等的补充以及骨骼健康的监测。 四、对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 甲亢患者常伴有焦虑、烦躁、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治疗后这些症状可能会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仍存在情绪波动或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在老年患者中,精神神经系统的变化可能更为敏感,甲亢治疗后需要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认知功能评估。儿童患者的精神神经系统正在发育,甲亢治疗后精神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关注其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变化。 五、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甲亢时患者胃肠蠕动加快,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治疗后胃肠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需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对于患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等,甲亢治疗后消化系统的调整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治疗甲亢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观察消化系统症状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025-10-11 13:48:56
  • 性激素六项能查出什么病

    性激素六项中促卵泡生成素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作用于卵巢卵泡发育成熟,其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等,降低与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相关;促黄体生成素由垂体前叶分泌与促卵泡生成素协同调控卵巢功能,比值异常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其水平降低可见于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雌二醇由卵巢卵泡分泌反映卵巢功能状态,水平过低可能提示卵巢功能不良等,过高可见于卵巢颗粒细胞瘤等情况,青春期前异常升高需警惕性早熟,妊娠时异常升高需排查病理因素;孕酮由卵巢黄体分泌呈周期性变化,黄体期低提示黄体功能不全等,孕期低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异常升高可见于葡萄胎等;睾酮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女性升高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男性异常与睾丸疾病等相关;泌乳素由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异常升高常见于垂体泌乳素瘤等,降低多见于垂体功能减退等,特殊人群中女性青春期、育龄期、妊娠期及男性有相应性激素六项检测关注点。 一、促卵泡生成素(FSH) FSH主要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作用于卵巢卵泡的发育和成熟。若FSH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如卵巢早衰(女性40岁前出现闭经、雌激素水平低落、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在男性中,FSH升高可见于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等。若FSH降低,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相关,如席汉综合征(产后大出血导致垂体缺血坏死,进而影响激素分泌)等。 二、促黄体生成素(LH) LH同样由垂体前叶分泌,与FSH协同调控卵巢功能。LH/FSH比值异常(如比值升高)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PCOS患者常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多毛等;LH水平降低可见于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抑制垂体功能等情况。 三、雌二醇(E2) E2主要由卵巢卵泡分泌,反映卵巢的功能状态。女性E2水平过低可能提示卵巢功能不良、闭经等;E2水平过高可见于卵巢颗粒细胞瘤、多发性子宫肌瘤等情况。在青春期前女性,E2异常升高需警惕性早熟可能;成年女性妊娠时E2也会升高,属正常生理变化,但异常升高需排查相关病理因素。 四、孕酮(P) P主要由卵巢黄体分泌,在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若黄体期P水平低于正常,提示黄体功能不全,可导致不孕或流产;孕期P水平过低可能增加流产风险;P水平异常升高还可见于葡萄胎等妊娠相关疾病。 五、睾酮(T) T主要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女性T水平升高常见于PCOS,可表现为多毛、痤疮、月经紊乱等;肾上腺皮质增生、肿瘤等也可导致女性T升高。男性T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与睾丸疾病、垂体病变等相关。 六、泌乳素(PRL) PRL由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PRL异常升高常见于垂体泌乳素瘤,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泌乳、不孕等;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等)也可能引起PRL升高;PRL降低多见于垂体功能减退等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女性青春期需关注E2、LH等指标变化与性发育的关系;育龄期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情况需重点排查性激素六项;妊娠期女性PRL升高属生理适应,但异常升高需警惕病理情况;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不育等问题时也需检测性激素六项以明确病因。

    2025-10-11 13:46:26
  • 糖尿病患者能吃苹果吗

    糖尿病患者能吃苹果,需在血糖控制良好时,选合适时机,控制食用量,注意搭配与食用方式,如血糖控制好可两餐间吃100-150克中等大小苹果,儿童、老年患者有特殊食用情况,且忌与高糖食物同用,不建议榨汁喝,要直接吃以维持血糖稳定。 一、苹果的营养成分与对血糖的影响 苹果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同时也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3%-15%左右,其中包含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而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血糖的升高速度。有研究表明,食用苹果后,血糖上升幅度相对较为平缓,这是因为苹果中的果胶等膳食纤维成分发挥了作用。 二、食用苹果的时机选择 血糖控制良好时:当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且血糖波动相对平稳时,可以考虑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苹果,一般建议在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食用,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150克左右。例如,一位血糖控制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160cm,体重60kg,每天总热量控制在1500千卡左右,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在两餐间吃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150克)。 血糖波动较大或未控制时: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近期波动较大,空腹血糖经常高于10mmol/L,或者餐后血糖超过13mmol/L等情况时,不建议立即食用苹果,应先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或药物调整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后再考虑适量食用。 三、不同人群食用苹果的特殊情况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苹果时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其年龄、体重以及每日热量摄入情况来调整食用量。比如学龄期儿童,若血糖控制良好,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将苹果作为加餐食品,每次食用量控制在50-100克左右,并且要相应减少正餐中主食的摄入量,以保证每日总热量的平衡。同时,家长要监督儿童食用苹果的情况,避免过量食用导致血糖波动。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用苹果时可以选择将苹果切成小块或打成苹果泥食用,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老年患者食用苹果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早餐后1-2小时或晚餐后2-3小时,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克左右。同时,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食用苹果前后的血糖变化,以便更好地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四、搭配与食用方式注意 搭配情况:糖尿病患者食用苹果时,不建议同时饮用大量的碳酸饮料或吃一些高糖的食物,以免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可以搭配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一杯低脂牛奶,这样能够使血糖上升更加平稳。例如,吃苹果时喝1杯150毫升左右的低脂牛奶,既能补充营养,又有助于控制血糖的波动。 食用方式:尽量不要将苹果炸成汁饮用,因为榨汁过程中会破坏苹果中的膳食纤维,使苹果中的糖分更容易被吸收,导致血糖快速升高。所以,最好是直接食用苹果,这样可以利用膳食纤维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苹果,但要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合理选择食用时机、控制食用量,并注意搭配和食用方式,以更好地享受苹果带来的营养,同时维持血糖的稳定。

    2025-10-11 13:44: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