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血糖高可以喝豆浆吗
血糖高可以适量喝豆浆,饮用时要不加糖、现做现喝且不空腹大量饮,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血糖高患者及妊娠期血糖高女性需特殊注意,遵循正确饮用方式和特殊情况以利控血糖及利用豆浆营养。 不加糖:如果在豆浆中添加大量的糖,会使豆浆的升糖指数明显升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血糖高的人群应选择纯豆浆,避免额外添加蔗糖、果糖等糖类物质。 注意饮用方式:建议现做现喝,避免放置过久滋生细菌等。同时,不要空腹大量饮用豆浆,空腹时胃肠蠕动较快,豆浆中的蛋白质会很快转化为能量被消耗掉,不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作用。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对于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血糖高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豆浆的摄入量。因为豆浆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过多摄入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而对于妊娠期血糖高的女性,饮用豆浆时也需要遵循适量原则,并且要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调整豆浆的饮用量。 总体而言,血糖高的人群可以喝豆浆,但要注意正确的饮用方式和相关的特殊情况,以更好地利用豆浆的营养成分且不影响血糖的控制。
2025-10-11 09:23:16 - 
                        
甲亢二次复发症状
甲亢二次复发会出现多方面症状表现,代谢亢进相关有怕热多汗、体重下降;神经系统有烦躁易怒、失眠;心血管系统有心悸、心动过速;消化系统有食欲亢进与腹泻;甲状腺相关有甲状腺肿大;若为Graves病相关甲亢复发还有眼部突眼症状,不同人群在各症状上有不同表现及受生活方式影响。 一、代谢亢进相关症状 高代谢率表现:患者可能再次出现怕热、多汗的症状,即便处于相对凉爽的环境中,仍会比常人更容易出汗,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在年龄方面,儿童甲亢二次复发时,由于其新陈代谢本就相对旺盛,可能多汗症状会更为明显;而老年患者则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多汗表现可能不如中青年显著,但仍会有异常出汗情况。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在复发后仍保持较高强度的运动或处于高温环境下,多汗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体重下降: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尽管食欲可能正常甚至亢进,但由于机体能量消耗过多,导致体重持续下降。对于儿童患者,体重不增反降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体重下降可能会导致身体更加虚弱,抵抗力下降等问题。在生活方式上,如果患者没有刻意控制饮食却出现体重下降,需要警惕甲亢复发的可能。 二、神经系统症状 烦躁易怒:患者情绪容易激动,变得烦躁不安、易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儿童甲亢二次复发时,可能表现为哭闹增多、易激惹等;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性格改变,原本性格温和的可能变得脾气暴躁。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上,若患者处于压力较大的环境中,烦躁易怒的症状可能会加重。 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失眠的情况,难以入睡或睡眠浅、易惊醒。儿童患者睡眠受影响可能会影响其生长激素分泌,进而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长期失眠可能会导致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下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睡前若有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习惯,可能会加重失眠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跳不齐等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甲亢复发时,可能因心率过快影响心脏功能,需要及时监测心率变化;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血管基础疾病,甲亢复发引起的心悸可能会诱发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性别上一般无特殊差异,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后,心悸症状可能会加重。 心动过速:心率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成人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儿童甲亢复发时,心率加快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老年患者心动过速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要密切监测心率并及时处理。 四、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亢进与腹泻:部分患者再次出现食欲亢进的情况,但同时可能伴有腹泻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儿童患者出现腹泻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需要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老年患者腹泻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谨慎对待。生活方式上,若患者食用了不洁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 五、甲状腺相关症状 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再次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可在颈部触及肿大的甲状腺组织,质地可能较硬或韧。儿童患者甲状腺肿大可能会影响颈部外观和呼吸等,需要及时评估;老年患者甲状腺肿大若压迫周围组织,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六、眼部症状(若为Graves病相关甲亢复发) 突眼:表现为眼球突出,可分为单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单纯性突眼主要表现为眼裂增宽、瞬目减少等;浸润性突眼则会出现眼球明显突出、眼部异物感、怕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儿童患者突眼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和心理健康;老年患者突眼可能会因眼部不适影响生活质量,且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相对复杂。
2025-10-10 12:58:50 - 
                        
同时测3个手指血糖竟然差2倍怎么回事
同时测3个手指血糖差2倍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人体不同手指血糖分布因生理因素有差异、采血操作中采血深度和顺序的影响、血糖仪自身校准及试纸问题、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儿童、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若出现此情况需检查采血操作、血糖仪等,多次出现应咨询医生排查病理状况。 一、血糖分布差异的生理因素 人体不同手指的血糖可能存在差异,这与手指的血液循环、组织液成分等有关。一般来说,手指的毛细血管分布和血流速度不完全一致,比如无名指、中指、食指的血液循环情况略有不同,会导致血糖值有一定波动。正常情况下,同一时间不同手指的血糖差值通常较小,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出现一定变化。例如,有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不同手指间血糖差值一般在较小范围内,但当身体处于某些特殊状态时,这种差异可能会增大。 二、采血操作相关因素 1.采血深度 如果采血深度不一致,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采血过浅时,挤出的组织液较多,血液被稀释,测得的血糖值会偏低;采血过深时,可能会混入过多组织液以外的成分,也可能影响检测的准确性。不同手指的皮肤厚度有差异,采血时如果没有掌握好深度,就容易造成不同手指间血糖检测结果的偏差。比如,对于皮肤较厚的手指,采血过浅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血液样本,而皮肤较薄的手指采血过深可能会导致出血情况异常,进而影响血糖值的测量。 2.采血顺序 采血时如果先采了某个手指,再采另一个手指,可能会因为手指上残留的酒精等消毒剂未完全挥发,或者手指上的污染情况不同而影响结果。例如,先采的手指上可能残留有更多的消毒剂痕迹,再次采血时会对血糖值产生干扰,导致不同手指间血糖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差异。 三、血糖仪自身因素 1.校准问题 血糖仪需要定期校准,如果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不同手指采血时使用同一台血糖仪,如果血糖仪校准出现问题,就可能使得不同手指的检测结果不同。比如,血糖仪的试纸安装不正确或者校准程序出现故障,都会影响血糖值的测量准确性,从而造成同时测3个手指血糖差2倍的情况。 2.试纸差异 使用的血糖试纸如果存在质量问题或者不同批次试纸的差异,也会影响检测结果。不同手指采血时使用的试纸如果不是同一批次或者试纸本身有缺陷,就可能导致测得的血糖值不同。例如,试纸过期、试纸保存不当受潮等情况,都会影响血糖仪对血糖的检测准确性,进而造成不同手指血糖值的较大差异。 四、特殊人群情况 1.糖尿病患者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不同手指的血糖差异可能更明显。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机制异常,手指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使得不同手指的血糖值更容易出现较大偏差。比如,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手指的血液循环状况不稳定,导致不同手指采血时血糖检测结果差异增大。 2.儿童 儿童的手指血液循环和皮肤特点与成人不同。儿童手指皮肤较薄,采血时更难掌握深度,而且儿童在采血过程中可能不太配合,导致采血操作不够规范,容易造成不同手指间血糖检测结果的差异。同时,儿童的血糖代谢特点也可能使得手指间血糖差异相对成人更易出现,需要在采血和检测时更加谨慎操作。 3.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减慢等问题,手指的血液循环不如年轻人顺畅,这会影响血糖在手指部位的分布,从而导致不同手指采血时血糖检测结果的差异。此外,老年人的皮肤弹性和厚度也有变化,采血深度等操作因素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可能更显著,在进行血糖检测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如果发现同时测3个手指血糖差2倍,首先要检查采血操作是否规范,血糖仪是否校准正确、试纸是否有问题等。如果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咨询医生,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身体的特殊病理状况等问题。
2025-10-10 12:57:43 - 
                        
糖尿病饥饿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强度频率因人而异,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致身体缺糖大脑发饥饿指令;伴随血糖波动及全身乏力等表现,与甲亢等其他疾病饥饿表现不同,儿童、妊娠、老年糖尿病患者饥饿表现各有特点,需关注并合理应对。 一、饥饿感的强度与频率 糖尿病患者出现饥饿表现时,饥饿感的强度可能因人而异。一些患者会感到明显的、难以抑制的饥饿,频率也不固定,可能一天中会多次出现饥饿感。从科学研究来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血糖不能被有效摄取利用,身体处于“缺糖”状态,大脑接收到这种信号后会频繁发出饥饿指令。例如,有研究发现,在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约60%会经常出现较强烈的饥饿感。 二、伴随症状 1.血糖波动相关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饥饿时,往往伴随血糖的波动。可能在饥饿前血糖处于较低水平,比如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时,更容易出现明显饥饿感。同时,在饥饿感出现后,如果没有及时进食,血糖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出现头晕、心慌等表现。这是因为身体能量供应不足,神经系统等受到影响。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糖尿病患者在饥饿时,除了哭闹表达饥饿外,可能还会因为血糖波动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血糖变化更为敏感,血糖过低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干扰神经传导等过程。 2.全身表现 患者可能伴有全身乏力的症状。由于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机体处于代谢紊乱状态,肌肉等组织得不到充足能量供应,就会感到乏力。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这种乏力感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在能量供应不足时,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老年患者还可能因为饥饿导致体重下降,长期如此会影响身体的各项机能,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 三、与其他疾病饥饿表现的区别 糖尿病的饥饿表现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饥饿有区别。例如,甲亢引起的饥饿往往伴随怕热、多汗、心慌、消瘦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相关表现,其机制是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能量消耗加快。而糖尿病的饥饿主要与血糖代谢异常相关,通过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可以区分。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当出现饥饿感时,更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及时进行血糖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特殊人群的饥饿表现特点 1.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饥饿表现可能更难被准确识别。他们可能不能准确表达饥饿感,而是通过哭闹、躁动等行为来体现。同时,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饥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会影响身高、体重等的正常发育。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饮食情况和身体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进行血糖等检查。 2.妊娠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饥饿表现可能在孕期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孕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孕妇代谢加快,但妊娠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相对不足,更容易出现饥饿感。而且在孕期特殊的生理状态下,饥饿感可能会影响孕妇的饮食控制,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过大等问题。所以妊娠糖尿病患者出现饥饿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既要满足身体需求,又要控制血糖。 3.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饥饿表现可能伴有其他老年病的相关表现。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饥饿时出现的心慌等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作,需要仔细鉴别。而且老年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更差,饥饿时容易出现低血糖等严重情况,所以在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时,要更加注重血糖监测,当出现饥饿感时,及时评估血糖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如少量进食含糖食品等,但要避免盲目进食导致血糖过度波动。
2025-10-10 12:56:59 - 
                        
放射性碘治疗甲亢会引起钾低吗
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可能引起钾低,其有钾分布异常和肾小管功能影响等机制,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治疗前要评估,治疗后要监测,特殊人群要特殊护理。 一、可能导致钾低的机制 1.钾分布异常方面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可影响细胞的钠-钾-ATP酶活性,导致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而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后,甲状腺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钠-钾-ATP酶活性恢复,可能使钾离子重新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引起血钾降低。例如有研究发现,甲亢患者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前存在钾离子分布异常情况,治疗后这种分布异常的纠正过程可能与血钾降低相关。 2.肾小管功能影响方面 甲状腺激素对肾小管功能有一定影响,甲亢时可能存在肾小管对钾离子重吸收等功能的改变。放射性碘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肾小管对钾的重吸收,导致钾从尿液中丢失增加。有研究观察到部分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甲亢患者出现肾小管功能相关的钾代谢异常表现。 二、发生钾低的临床情况及表现 1.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甲亢患者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生钾低时,可能表现为肌肉无力、精神萎靡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钾低对其肌肉发育、神经功能等可能产生更明显影响。例如一些儿童甲亢患者在放射性碘治疗后出现肢体活动较前变差,检查发现血钾降低,经补钾等处理后症状改善。 成人:成人患者可能出现四肢酸软、心律失常等表现。心律失常方面,轻度钾低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有临床病例报道显示,部分成人甲亢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后出现心悸,经检查发现是血钾降低导致的心律失常。 2.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但需关注特殊情况 男性和女性在放射性碘治疗后钾低的发生机制相似,但女性若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如妊娠期甲亢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生钾低,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妊娠期女性的生理变化会影响钾的代谢和胎儿的发育,补钾等治疗需要更加精准,要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妊娠期甲亢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现钾低,在补钾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补钾方式和剂量。 3.有基础病史人群的情况 对于本身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甲亢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后更易发生钾低。因为这类患者的肾脏对钾的调节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放射性碘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会更加突出。比如有慢性肾炎病史的甲亢患者,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后出现血钾明显降低,且补钾后血钾回升较缓慢,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三、预防及应对措施 1.治疗前评估 在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前,要详细检查患者的血钾水平及相关钾代谢指标,对于有低钾倾向的患者,如既往有过低钾病史、存在可能影响钾代谢的基础疾病等情况,提前做好评估。例如对于有慢性腹泻等可能导致钾丢失的患者,在放射性碘治疗前要纠正可能存在的钾低情况,以降低治疗后发生严重钾低的风险。 2.治疗后监测 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后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一般治疗后定期(如1-2周)检查血钾。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监测频率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一些,以便及时发现钾低情况。成人患者也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血钾,一旦发现血钾降低,根据降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3.特殊人群护理 对于妊娠期甲亢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后钾低的情况,护理上要更加注重。要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补钾,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补钾途径和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孕妇的一般情况、胎儿的胎心等,确保母婴安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补钾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补钾时要注意防止加重肾脏负担,根据肾脏功能调整补钾量和补钾速度。
2025-10-10 12:5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