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尿酸高可以吃什么肉类
尿酸高人群可选择鸡肉、鸭肉、兔肉等低嘌呤肉类,食用时要控制量,不超每天100克生肉重量,且要避免加工肉类,因加工肉类含高盐等不利于尿酸代谢的成分。不同年龄人群都需遵循这些注意事项来合理食用肉类以控制尿酸水平。 一、低嘌呤肉类选择 1.鸡肉 鸡肉属于低嘌呤肉类,每100克鸡肉中的嘌呤含量相对较低。对于尿酸高的人群来说,适量食用鸡肉是比较合适的。一般建议选择去皮鸡肉,因为鸡皮中的嘌呤含量相对较高,去皮后可以进一步降低嘌呤的摄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鸡肉做成清蒸鸡等较为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等增加油脂和可能的嘌呤摄入风险的做法。不同年龄、性别的尿酸高患者都可以适量食用鸡肉,但要注意控制总量,一般每天食用量不宜超过100-150克。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尿酸高患者,更要注意鸡肉的烹饪方式和搭配的食物,确保整体饮食的均衡和嘌呤摄入的控制。 2.鸭肉 鸭肉也是低嘌呤肉类的良好选择。每100克鸭肉的嘌呤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尿酸高的人群可以适当食用鸭肉,烹饪时同样建议采用清蒸、炖煮等方式。例如可以做冬瓜炖鸭肉,冬瓜具有利尿的作用,有助于尿酸的排泄。不同年龄段的尿酸高患者,如儿童尿酸高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青少年尿酸高,也可以适量食用鸭肉,但要注意不要过量;成年男性和女性尿酸高患者都可以按照上述方式食用鸭肉。对于患有高血压的尿酸高患者,在食用鸭肉时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因为高血压患者本身需要限制盐的摄入,而鸭肉的烹饪如果加盐过多会增加血压升高的风险。 3.兔肉 兔肉是一种嘌呤含量很低的肉类。尿酸高的人群可以将兔肉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之一。兔肉可以采用多种烹饪方式,如红烧兔肉(但要注意少放调料,避免使用高嘌呤的调料)、兔肉煲汤等。对于儿童尿酸高的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兔肉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其低嘌呤的特点可以在满足蛋白质需求的同时控制尿酸水平。而对于老年尿酸高患者,兔肉易于消化吸收,适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营养,同时不会对尿酸水平产生较大波动。老年尿酸高患者食用兔肉时,可以搭配一些蔬菜,如胡萝卜、青菜等,使饮食更加均衡。 二、肉类食用注意事项 1.控制食用量 即使是低嘌呤肉类,尿酸高的人群也需要控制食用量。一般来说,每天摄入的肉类总量不宜超过100克(以生肉重量计算)。这是因为即使是低嘌呤肉类,过量食用也可能会在体内代谢后使尿酸水平升高。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控制食用量上有一定差异,儿童尿酸高相对少见,若有儿童尿酸高情况,更要严格控制肉类的摄入量,因为儿童的代谢系统相对不成熟,过量摄入肉类可能会对其代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成年男性和女性尿酸高患者也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如体重、活动量等调整肉类的摄入量,体重较重、活动量较少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肉类的食用量。 2.避免加工肉类 尿酸高的人群应避免食用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咸肉等。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添加较多的盐分、香料等,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尿酸代谢的物质。例如,香肠中含有较高的盐分,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影响尿酸的排泄;同时加工肉类中的添加剂等成分也可能会对尿酸高患者的身体代谢产生不良影响。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尿酸高患者,都要远离加工肉类,选择新鲜的天然肉类进行食用。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尿酸高患者,更要注意避免加工肉类,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已经对身体代谢产生一定影响,再摄入加工肉类会进一步加重代谢负担。
2025-10-10 12:41:26 - 
                        
妊娠期糖尿病尿酮体
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尿酮体异常需关注,其升高与糖代谢紊乱、能量摄入不足等有关,检测尿酮体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处理,对孕妇可致酮症酸中毒等,对胎儿可致不良妊娠结局,需通过定期监测尿酮体等指标及合理饮食、规范胰岛素治疗、适当运动等措施来监测与预防,以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尿酮体升高的原因及机制 糖代谢紊乱方面: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供能。在脂肪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例如,正常情况下,葡萄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当葡萄糖利用障碍时,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作用不足,细胞无法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就会启动脂肪分解来提供能量,脂肪分解代谢增强使得酮体生成增多,超出了机体的代谢能力,就会导致尿酮体阳性。 能量摄入不足方面: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饮食控制过于严格等原因,导致能量摄入不足,也会促进脂肪分解,进而使酮体生成增加。 尿酮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尿酮体阳性的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尿酮体阳性越明显,提示机体糖代谢紊乱越严重,脂肪分解程度越高。例如,尿酮体(+)相对(+++)来说,病情相对较轻,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指导临床处理:如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体阳性,提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可能需要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或者调整饮食结构等。若不及时处理,严重的酮症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危及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严重的尿酮体阳性可能引发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GDMKA),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等。而且酮症酸中毒还可能引起孕妇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孕妇的肝肾功能等多个脏器功能。 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体阳性,提示胎儿在宫内可能处于相对缺氧、营养供应异常的环境。长期如此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例如,胎儿可能因为母体糖代谢紊乱,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等原因,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者过大等情况。 监测与预防措施 监测方面: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尿酮体情况,一般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查来检测尿酮体。同时,还需要监测血糖、血压、胎心等指标。例如,每周至少进行1-2次尿酮体检测,以及时发现尿酮体的变化。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能量的合理摄入。要确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一般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50%-60%,同时要保证蛋白质、脂肪等其他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例如,可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单糖和双糖的过量摄入。 规范胰岛素治疗:如果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规范使用胰岛素,以良好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脂肪分解,降低尿酮体产生的风险。 适当运动: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运动也是预防尿酮体升高的重要措施。适当运动可以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例如,可以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30分钟左右,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体异常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密切监测和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0 12:37:45 -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糖尿病
判断是否患糖尿病可从典型症状、血糖检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三方面进行。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及皮肤瘙痒;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正常3.9-6.1mmol/L,≥7.0mmol/L伴典型症状可诊糖尿病)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11.1mmol/L伴症状可诊,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正常4%-6%,≥6.5%可作诊断标准之一。 判断是否患糖尿病可从典型症状、血糖检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三方面进行。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及皮肤瘙痒;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正常3.9-6.1mmol/L,≥7.0mmol/L伴典型症状可诊糖尿病)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11.1mmol/L伴症状可诊,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正常4%-6%,≥6.5%可作诊断标准之一 一、典型症状判断 1.多饮、多食、多尿与体重减轻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会出现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进而引起口渴多饮。同时,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反而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会出现多食易饥,但体重却减轻的情况。例如,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发现自己喝水比以前多了很多,总是感觉饿,但是体重却较之前下降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多饮、多尿症状更明显,而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皮肤瘙痒 高血糖状态下,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引起皮肤感染,导致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局部糖原含量升高,容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出现外阴瘙痒等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更容易因为皮肤感染而出现瘙痒症状,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则需要更加警惕皮肤瘙痒可能与糖尿病相关。 二、血糖检测指标判断 1.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物)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出的血糖值。正常空腹血糖范围是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就可以考虑糖尿病。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空腹血糖的监测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空腹血糖异常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容易被忽视。 2.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抽血检测的血糖值。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伴有糖尿病症状,也可诊断为糖尿病;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则为糖耐量异常,属于糖尿病前期。对于妊娠期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更为关键,因为妊娠糖尿病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妊娠期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8.5mmol/L。 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1.糖化血红蛋白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是4%-6%。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对于一些有长期血糖波动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更能全面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例如,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或者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其整体血糖控制状况,从而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2025-10-10 12:35:17 - 
                        
空腹血糖7.1需要吃药吗
空腹血糖7.1mmol/L是否需吃药要综合判断,先明确正常空腹血糖范围,再复查空腹及糖耐量试验、评估并发症、考虑患者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3个月严格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等情况通常需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要点。 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为3.9~6.1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且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时,可考虑糖尿病诊断。但仅一次空腹血糖7.1mmol/L还不能马上判定需要吃药,需要进一步评估。 进一步检查与评估 复查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应再次复查空腹血糖,同时可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即空腹状态下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测定服糖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以更准确判断糖代谢状态。如果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也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评估并发症情况:要检查患者是否已经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通过眼底检查)、肾病(通过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神经病变(通过神经系统检查等)。如果已经存在明显并发症,往往需要积极干预,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以延缓并发症进展。 考虑患者的一般情况 年龄因素:如果是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那么在血糖控制目标上可能相对宽松一些,可能先从生活方式干预开始,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再考虑药物;而年轻患者一般需要更严格控制血糖,可能更早考虑药物干预来控制血糖在较理想范围。 合并疾病情况: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在药物选择上需要谨慎,要综合权衡降糖药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等情况来决定是否用药及用何种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无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基础。包括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多吃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体重,避免肥胖,如果体重超重或肥胖,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轻体重,一般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对于空腹血糖7.1mmol/L的患者,首先应严格进行3个月左右的生活方式干预,然后再根据血糖复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果经过3个月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后,空腹血糖仍≥7.0mmol/L,或者伴有上述糖尿病相关症状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空腹血糖7.1mmol/L,需要非常谨慎评估,首先要明确是否为继发性糖尿病等情况,一般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治疗上胰岛素是主要的降糖手段,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内分泌的相关规范,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都需要精准考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空腹血糖7.1mmol/L,需要高度重视,因为妊娠糖尿病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首先要进行详细评估,可能需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以保障胎儿正常发育和孕妇的健康,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安全性尚不明确,多优先选择胰岛素。
2025-10-10 12:31:30 - 
                        
糖尿病并发症严重怎么办
糖尿病并发症严重时需及时就医评估,针对不同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足病等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饮食遵循糖尿病原则,运动根据并发症情况适度进行;儿童糖尿病并发症进展快需严格控糖及注意药物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易严重化且需谨慎用药、家人协助护理及选温和运动方式。 针对不同并发症的处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等情况,激光治疗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保存视力。如果病变非常严重,可能还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糖尿病肾病:严格控制血糖是基础,同时要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肾病进展。一般会选择具有保护肾脏作用的降压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饮食上要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的量,以减轻肾脏负担。 糖尿病神经病变:控制血糖仍然是关键,同时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神经病变,可能会使用一些止痛药物,但要谨慎使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还可以通过改善循环等方法来缓解神经病变症状,比如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糖尿病足: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对于有溃疡、坏疽等情况的,需要进行清创处理,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果有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但要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严重的糖尿病足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截肢等,但这是最后的手段,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和足部病变情况后决定。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无论哪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都需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体重、活动量等计算合适的热量。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严格限制蛋白质中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加优质动物蛋白摄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叶黄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糖尿病足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营养促进创面愈合,但要避免高糖食物。 运动方面:根据并发症情况适当运动,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眼底出血加重;糖尿病肾病患者如果肾功能不全较严重要适当限制运动强度;糖尿病足患者如果足部有严重病变要避免行走等加重足部负担的运动,可选择床上运动等。一般建议在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等,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左右为宜,每周运动3-5次。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并发症:儿童糖尿病并发症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病情进展较快。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血糖情况,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控制血糖。对于儿童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要更加严格控制血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发症对其影响更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更易严重化,且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处理并发症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大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可能下降,在足部护理等方面需要家人协助,要确保老年患者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等。在运动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前后要密切监测血糖等情况。
2025-10-10 12:2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