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什么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分为IGF-I和IGF-II,具促生长、代谢调节作用,与肿瘤、内分泌疾病等相关,IGF-I是介导GH促生长作用的主要内分泌因子,肿瘤组织中IGF相关成分常异常表达,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IGF-I水平显著降低,肢端肥大症患者IGF-I水平明显升高。 1.分类及基本特性 IGF-I:是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化学结构与胰岛素原相似。它主要由肝脏合成,其合成和分泌受生长激素(GH)的严格调控。GH通过刺激肝脏产生IGF-I来发挥大部分促生长作用。IGF-I的分子量约为7.6kD,在体内可以以游离形式和与结合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 IGF-II:编码基因与IGF-I不同,在胚胎发育早期由多种组织产生,出生后主要由肝脏外组织产生,其功能与胚胎期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在胎儿期的生长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出生后在某些肿瘤组织中表达会重新升高。 2.生物学功能 促生长作用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IGF-I是介导GH促生长作用的主要内分泌因子。它可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例如,在正常的儿童生长阶段,血液中IGF-I水平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青春期时由于GH分泌增加,IGF-I水平也会显著升高,推动身体的快速生长。对于不同性别儿童,其IGF-I水平在相应生长阶段有一定的正常范围,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前IGF-I水平相对较低且相近,青春期时男孩由于自身激素分泌特点,IGF-I水平升高幅度可能相对更大,但都遵循正常的生长发育相关的变化规律。 对成体组织的更新和修复也有一定作用,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数量。 代谢调节作用 对糖代谢有一定影响,可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调节血糖水平,类似胰岛素的部分作用,但作用强度相对较弱。在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高糖饮食的人群,体内IGF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糖代谢的调节平衡;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IGF系统可能会出现紊乱,需要关注IGF水平对糖代谢调节的影响。 在脂肪代谢方面,能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脂肪的分解代谢。例如,肥胖人群中往往存在IGF水平的异常,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相关,肥胖的生活方式会干扰IGF对脂肪代谢的正常调节作用。 3.与疾病的关系 肿瘤 许多肿瘤组织中IGF-I和IGF-II的表达会升高。例如,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中都观察到IGF系统相关成分的异常表达。肿瘤细胞可以自分泌或旁分泌IGF,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IGF受体结合,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转移。对于有肿瘤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关注IGF水平的监测,因为异常的IGF水平可能提示肿瘤发生的潜在风险,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诊断依据,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内分泌疾病 在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中,血液中的IGF-I水平会显著降低,这是因为GH分泌不足导致肝脏产生IGF-I减少。而对于肢端肥大症患者,由于体内GH过度分泌,IGF-I水平通常会明显升高。不同年龄的内分泌疾病患者,其IGF水平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儿童期生长激素缺乏导致IGF-I低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成人期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IGF-I变化则会导致相应的代谢和组织功能紊乱等问题。
2025-10-10 12:26:41 - 
                        
糖尿病如何自查
可通过观察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表现,测量空腹、随机血糖及糖耐量来判断是否患糖尿病,还需关注皮肤瘙痒、视力变化、手脚麻木刺痛等其他异常,自查异常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有不同需注意事项。 一、观察症状表现 1.多饮: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会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水分丢失过多,从而刺激口渴中枢,出现明显的口渴、多饮症状。比如,平时喝水量和往常差不多,但近期总是感觉口干,需要频繁饮水来缓解。 2.多食: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产生饥饿感,进而多食。表现为食量较以往明显增加,但仍有吃不饱的感觉。 3.多尿: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患者排尿次数增多,尿量也会明显增加,例如原本夜间起夜0-1次,现在可能达到3-4次甚至更多。 4.体重减轻:尽管食量增加,但由于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只能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逐渐下降。比如在未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5%-10%。 二、测量血糖值 1.空腹血糖检测:空腹状态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上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需考虑糖尿病可能。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更应定期检测空腹血糖。 2.随机血糖检测:一天中任意时刻的血糖,不受进餐时间影响。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也高度怀疑糖尿病。比如突然出现视物模糊,同时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就要警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糖尿病情况。 3.糖耐量试验: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5-10分钟内饮完,分别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一些空腹血糖正常,但怀疑有糖尿病的人群,糖耐量试验是重要的排查手段。比如体型肥胖,空腹血糖正常,但有糖尿病家族史,进行糖耐量试验能更准确判断是否患病。 三、关注身体其他异常 1.皮肤瘙痒:高血糖状态下,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神经末梢及引起皮肤干燥,可导致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较为常见。比如女性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反复瘙痒,经妇科检查无明显炎症等情况时,需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2.视力变化:血糖波动会影响眼内渗透压,导致视力模糊、下降等。例如近期发现看东西不如以前清晰,原本佩戴的眼镜度数不合适,经验光后度数无明显变化,就要检查血糖情况。 3.手脚麻木、刺痛: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手脚出现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比如双手或双脚经常有麻木感,像戴了手套或袜子一样的感觉,就要考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自查发现异常情况后,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不增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不典型,更要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要更加重视自查,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2025-10-10 12:24:31 - 
                        
糖尿病病人不能吃什么
糖尿病病人需避免高糖食物(如各类糖果、甜点心、含糖饮料等,会致血糖迅速升高不利控制)、精制谷物(消化吸收快致血糖升幅大不利控制)、高脂肪食物(影响血脂代谢致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酒类(干扰糖代谢致血糖异常波动)、高盐食物(增高血压发病风险加重血管损伤),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儿童糖尿病病人在饮食上有不同需注意之处。 影响及原因: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糖尿病病人摄入后,体内血糖水平短时间内大幅上升,超出机体正常调节范围,不利于血糖的控制,长期大量食用还可能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使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例如有研究表明,短时间内摄入高糖食物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对病情的稳定极为不利。 精制谷物 具体种类:精白米、精白面制作的食品,如白米饭、白面包、精白面制作的面条等。 影响及原因:精制谷物消化吸收速度快,会使血糖升高速度加快且幅度较大。相比全麦食品等粗粮,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丢失了很多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升糖指数相对较高。糖尿病病人过多食用精制谷物,会导致血糖控制困难,增加血糖波动的风险。比如与食用全麦面包相比,食用白面包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峰值会显著升高。 高脂肪食物 具体种类:油炸食品(如炸鸡、炸薯条、油条等)、动物内脏(猪肝、猪肠、羊肝等)、奶油、黄油等。 影响及原因:高脂肪食物会影响血脂代谢,同时也可能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体重增加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有研究发现,长期高脂肪饮食的糖尿病病人,往往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且血糖控制也相对更难。 酒类 具体种类:各种含酒精的饮品,如白酒、啤酒、葡萄酒等。 影响及原因:酒精会干扰体内的糖代谢过程。一方面,饮酒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尤其是在空腹饮酒时,酒精会抑制肝糖原的输出,使血糖降低;另一方面,长期饮酒还会损害肝脏等器官的功能,影响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不利于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控制。例如,糖尿病病人饮酒后,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血糖异常波动,增加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的风险。 高盐食物 具体种类: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鱼、酱菜等)、加工肉类(如火腿、香肠、午餐肉等)、各类方便面等。 影响及原因:高盐饮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糖尿病病人往往合并有血管病变等并发症,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整体控制。同时,高盐饮食也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平衡,间接对血糖产生不利影响。有研究显示,高盐摄入的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相对更高。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病人,由于其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对血糖、血脂等的调节能力更弱,在饮食上要更加严格地避免上述食物;妊娠糖尿病病人,除了要遵循一般糖尿病病人的饮食禁忌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控制饮食量和营养均衡,因为妊娠期间需要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确保营养供给合理,但也不能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等食物;儿童糖尿病病人,家长要格外注意控制其饮食,避免让孩子接触高糖、高脂肪等不利于病情控制的食物,要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既能够控制血糖,又能满足身体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
2025-10-10 12:23:16 - 
                        
糖尿病人可以喝黑芝麻糊吗
糖尿病人能否喝黑芝麻糊需综合考量,要依据黑芝麻糊制作成分(未加糖可适量且计碳水化合物摄入,加糖则不建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控制好可在特定条件下适量食用,控制不佳则不建议)以及特殊糖尿病人群情况(老年胃肠弱要适量,合并肾病者视病情限蛋白质摄入等)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一、取决于黑芝麻糊的制作成分 未添加糖的黑芝麻糊:如果是纯的、未添加额外糖分的黑芝麻糊,糖尿病人可以适量食用。因为黑芝麻本身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不是特别高,而且其中的膳食纤维等成分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不过即使是这种情况,也需要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在30-50克左右,并且要计入当天的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中。这是因为黑芝麻含有一定量的脂肪,过量食用也会导致总热量摄入过多,影响血糖控制。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每天的总热量摄入需要根据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进行精准计算,所以即使是未加糖的黑芝麻糊,也不能无限制食用。 添加糖的黑芝麻糊:如果是添加了较多糖的黑芝麻糊,糖尿病人则不建议食用。因为添加的糖会使黑芝麻糊的升糖指数升高,食用后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比如一些市售的即食黑芝麻糊,为了增加口感往往添加了较多的蔗糖等糖类物质,糖尿病人食用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血糖大幅波动,长期如此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考虑糖尿病人自身情况 血糖控制情况较好的糖尿病人:如果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在选择未添加糖的黑芝麻糊且适量食用的情况下,相对来说是可以的。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也需要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观察食用黑芝麻糊对血糖的影响。例如,在食用黑芝麻糊前测量一次血糖,食用后1-2小时再测量血糖,看看血糖的波动情况。如果血糖波动在可接受范围内,那么下次可以继续适量食用;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则需要调整食用量或者避免食用。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血糖经常居高不下的糖尿病人,无论是添加糖还是未添加糖的黑芝麻糊都不建议食用。因为此时需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来稳定血糖,黑芝麻糊不管是否添加糖,其中的碳水化合物都会对血糖产生影响,食用后可能会进一步打乱血糖的稳定状态,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三、特殊糖尿病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糖尿病人:老年糖尿病人通常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食用黑芝麻糊时更要注意适量。因为黑芝麻含有较多的脂肪,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而且老年糖尿病人往往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对于这类人群,控制血糖的同时还需要兼顾血脂等指标的控制,所以更要谨慎食用黑芝麻糊,严格按照上述的量来把控。 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人: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人在饮食上需要更加严格控制蛋白质等的摄入。黑芝麻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虽然适量食用问题不大,但也需要根据病情和肾功能情况来调整食用量。如果糖尿病肾病处于较严重阶段,可能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此时黑芝麻糊的食用量就需要进一步严格限制。 总之,糖尿病人是否可以喝黑芝麻糊要根据黑芝麻糊的制作成分以及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能或者不能喝。
2025-10-10 12:19:51 - 
                        
糖化血红蛋白6.5正常吗
糖化血红蛋白6.5高于正常范围(4%-6%),可能使糖尿病风险增加,处于糖尿病前期范畴,不同人群意义有别,还需结合其他血糖指标等确诊,需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并定期监测血糖,发现后应及时就医规范管理以降相关风险。 一、可能的健康状况 1.糖尿病风险增加 当糖化血红蛋白为6.5时,提示机体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偏高,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根据相关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在6.5%-7%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范畴。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不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很容易进展为2型糖尿病。例如,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处于6.5%左右的人群,未来5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相对正常人群显著增加。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6.5的意义有所不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若儿童糖化血红蛋白达到6.5,也需要高度警惕其血糖代谢异常情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高血糖可能会影响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如影响骨骼发育、神经发育等。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身体机能衰退,糖化血红蛋白6.5更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等,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等基础情况,高血糖更容易导致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 2.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仅仅依据糖化血红蛋白6.5不能直接确诊糖尿病,还需要结合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其他血糖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来综合判断。例如,需要检测空腹血糖,若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再结合糖化血红蛋白6.5,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当糖化血红蛋白6.5时,更应该积极进行全面的血糖相关检查,因为这类人群本身患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高。 二、应对建议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糖化血红蛋白6.5的人群,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摄入。例如,每天的主食可以以全谷物为主,如燕麦、糙米等,减少精米白面的比例;蔬菜每天的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选择多样化的蔬菜,如绿叶蔬菜、黄瓜、西红柿等。 运动方面:建议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6-7公里)、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可以选择跳绳、打篮球等趣味性运动来保证运动量;老年人则更适合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2.定期监测 要定期监测血糖,除了糖化血红蛋白外,还要经常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一般建议每周至少监测2-3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时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根据血糖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或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监测血糖的频率和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孕妇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糖以确保母婴健康,儿童则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与血糖的关系。 如果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为6.5,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规范的管理,以降低发展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2025-10-10 12:1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