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赵艳艳主任医师(112)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赵艳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无乳糖伊利舒化奶糖尿病人能喝吗

    糖尿病人可适量饮用无乳糖伊利舒化奶,但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要关注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等营养成分对血糖的影响,饮用时应监测血糖、注意饮用时机,还要考虑个体差异,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灵活调整饮用量以维持血糖平稳。 一、糖尿病人能否饮用无乳糖伊利舒化奶的总体情况 糖尿病人可以适量饮用无乳糖伊利舒化奶,但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量。无乳糖伊利舒化奶是通过乳糖酶水解技术,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降低了乳糖含量。对于糖尿病患者,关键在于关注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血糖生成反应等。 二、营养成分与糖尿病的关联 1.碳水化合物含量 无乳糖伊利舒化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乳糖分解后的产物以及牛奶本身含有的其他糖类等。一般来说,每100ml无乳糖伊利舒化奶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饮用时需要将其计入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总摄入量中。例如,若患者一天的碳水化合物总摄入限额是250g,饮用1瓶200ml的无乳糖伊利舒化奶,就需要相应减少其他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 其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相对牛奶来说,由于乳糖被分解,在血糖生成反应上可能与普通牛奶有所不同,但仍需关注整体对血糖的影响。 2.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 无乳糖伊利舒化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每100ml通常含有3g-3.5g左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于维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如维持肌肉量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钙等矿物质,钙对于维持骨骼健康等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常存在骨代谢异常风险,适量摄入钙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三、饮用时的注意事项 1.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在饮用无乳糖伊利舒化奶后,应密切监测血糖。一般建议在饮用后1-2小时监测血糖,了解饮用该奶对血糖的具体影响。因为不同个体对食物的血糖反应存在差异,有的患者饮用后血糖可能会有轻度升高,有的则可能影响不大。例如,本身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饮用后血糖可能在正常波动范围内;而血糖控制不佳或者胰岛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血糖升高。 2.饮用时机 可以将无乳糖伊利舒化奶作为两餐之间的加餐来饮用,这样相对来说对血糖的影响可能比在进餐时立即饮用要小一些。比如在上午10点左右或者下午3点左右饮用,此时血糖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饮用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可能相对容易控制。 3.个体差异 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饮用时需注意。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导致胃肠道不适等。而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其他特殊的胃肠道等问题,相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用,但也需要遵循上述血糖监测等原则。另外,有其他基础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如同时合并肾病的患者,需要关注蛋白质等摄入对肾功能的影响,无乳糖伊利舒化奶中的蛋白质摄入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四、总结 无乳糖伊利舒化奶糖尿病人可以适量饮用,但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每日碳水化合物总摄入量、个体的年龄、基础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饮用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饮用方式和饮用量,以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尽量维持血糖的平稳。

    2025-10-10 12:12:44
  • 血糖5.9正常吗

    成人血糖5.9mmol/L在空腹或餐后2小时均处正常范围;新生儿5.9mmol/L需结合日龄等综合判断,婴幼儿及儿童空腹5.9mmol/L略高于正常范围上限,需结合多因素评估;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饮食、运动因素会影响对5.9mmol/L血糖情况的判断;有病史人群中,糖尿病患者5.9mmol/L若在控制目标内属理想,其他疾病患者需结合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判定。 一、成人血糖5.9mmol/L情况 对于成人来说,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是3.9~6.1mmol/L,餐后血糖(一般指餐后2小时)正常范围小于7.8mmol/L,所以成人空腹血糖5.9mmol/L在正常范围内;若为餐后2小时血糖5.9mmol/L,也处于正常范围。 二、儿童不同年龄段血糖5.9mmol/L情况 新生儿:新生儿血糖正常范围较特殊,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为低血糖,高于7.0mmol/L为高血糖,5.9mmol/L处于相对正常区间,但需结合日龄等情况综合判断,因为新生儿血糖调节功能尚不完善,不同日龄正常范围有差异,如出生3天内新生儿全血血糖正常范围在1.1~3.3mmol/L,3天后逐渐接近儿童及成人水平,5.9mmol/L对于日龄较长的新生儿可能需关注其整体代谢等情况。 婴幼儿及儿童:儿童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在3.3~5.5mmol/L左右,餐后血糖等也有相应不同年龄段参考值,5.9mmol/L对于儿童空腹血糖来说略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对于餐后血糖需看具体餐后时间等,若为儿童餐后较长时间的血糖5.9mmol/L,需考虑是否存在饮食等因素影响,比如是否近期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等情况,同时要结合儿童整体健康状况、是否有基础疾病等综合评估。 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血糖5.9mmol/L情况 饮食因素:如果是刚进食较多高糖食物后检测血糖5.9mmol/L,那可能是食物影响导致的暂时血糖表现,一般在合理饮食后血糖会回归正常范围。而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人群,即使某次检测血糖5.9mmol/L,也需警惕未来发展为糖代谢异常的风险,因为这类生活方式易引起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影响血糖调节。 运动因素:经常运动的人群,运动后血糖可能会有一定波动,适量运动有助于血糖调节,运动后短时间内检测血糖5.9mmol/L,若身体无不适,一般是运动促进了血糖利用的正常表现;但长期缺乏运动人群,血糖调节能力相对较弱,5.9mmol/L的血糖情况也需关注是否存在潜在的糖代谢问题。 四、有病史人群血糖5.9mmol/L情况 糖尿病患者:对于已诊断为糖尿病正在治疗的患者,若血糖控制目标设定为空腹4.4~7.0mmol/L等,5.9mmol/L处于相对理想的控制范围,说明当前治疗方案对血糖控制有一定效果,但仍需继续监测血糖变化及整体病情控制情况。 其他疾病患者:若患者有甲状腺疾病等可能影响血糖的基础疾病,血糖5.9mmol/L需结合甲状腺疾病的控制情况等综合判断,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出现血糖暂时升高情况,若经治疗甲状腺功能好转后血糖5.9mmol/L,需看是否需要调整其他针对血糖的相关监测或干预措施。

    2025-10-10 12:10:39
  • 降低血糖的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管理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饮食调整(控制碳水、增加纤维)、运动锻炼(有氧和力量训练)、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及定期监测与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定期测血糖),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来控制血糖、改善健康状况。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蓝莓等)、豆类(如黑豆、红豆等)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波动。以每天为例,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通过多吃上述富含纤维的食物来达到。比如每餐搭配一份绿叶蔬菜,每天吃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等。 运动锻炼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快走为例,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每周坚持5天。运动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更好地摄取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当调整。年轻人可选择较剧烈的有氧运动,而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方式,且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要进行放松。 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使用弹力带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肌肉是消耗葡萄糖的重要场所,增加肌肉量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促进血糖的利用。一般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选择8-12种不同的力量训练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8-12次。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常见的有二甲双胍,它可以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适用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要注意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胰岛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需要使用胰岛素,如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出现严重并发症等。胰岛素的类型包括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来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制剂及使用方案。 体重管理 保持健康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糖。体重每减轻5%-10%,就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相结合来实现体重管理,例如计算每日能量摄入,使摄入的能量低于消耗的能量,同时坚持规律运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超重问题,家长要引导其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鼓励孩子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定期监测与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通过监测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建议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每天监测血糖,而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定期监测。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血管功能,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戒烟。过量饮酒会干扰血糖代谢,增加肝脏负担等,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约10毫升酒精度数为38%的白酒)。

    2025-10-10 12:08:48
  • 更年期失眠怎么办

    更年期失眠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适度运动)、饮食调节(合理膳食)、环境改善(营造睡眠环境)、心理调节(缓解压力)、中医辅助(穴位按摩)来改善,长期不改善需及时就医,医生会依情况考虑相关医疗干预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保证科学性安全性。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让睡眠中枢形成规律的作息节奏。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规律的作息能使身体各器官更好地协调工作,提升睡眠质量。一般建议每天睡眠时间保证7-8小时左右,年龄较大的更年期女性可能睡眠时间会相对减少,但也应维持在合理范围。 2.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更年期的一些不适症状,还能帮助放松身心,利于入睡。但要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一般可在傍晚或早晨进行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较为适宜。例如,每周进行3-5次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睡眠状况。不过,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更年期女性在运动前应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二、饮食调节 1.合理膳食:增加富含镁、钙等元素的食物摄入,如坚果、牛奶、豆制品等。镁元素可以放松肌肉,钙元素有助于神经传导,从而促进睡眠。同时,要减少咖啡因和刺激性饮料的摄入,如咖啡、浓茶等,因为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睡眠。晚餐不宜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更年期女性,在饮食调节时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三、环境改善 1.营造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较为舒适。可以使用窗帘、眼罩等营造黑暗的环境,使用耳塞等降低外界噪音的干扰。舒适的睡眠环境能让身体更快进入放松状态,利于入睡。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更年期女性,要注意卧室的通风情况,保证空气清新,但避免空气对流直吹身体。 四、心理调节 1.缓解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原因,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压力过大不利于睡眠。每天可以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或深呼吸练习,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让身心得到放松。对于有焦虑症等心理病史的更年期女性,可能需要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更系统的心理调节。 五、中医辅助 1.穴位按摩:可以尝试按摩一些有助于睡眠的穴位,如神门穴、内关穴等。神门穴位于手腕部,按摩该穴位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按摩内关穴能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按摩时用手指轻轻按压穴位,每次按摩1-2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穴位只是辅助手段,如果睡眠问题较为严重,不能单纯依赖穴位按摩,应及时就医。 如果更年期失眠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等相关医疗干预,但必须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025-10-10 12:07:25
  • 糖尿病牙龈出血是什么原因

    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是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免疫功能下降、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卫生状况相关因素以及特殊人群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重视口腔健康、控血糖、保口腔卫生以减少口腔并发症。 一、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为口腔内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高糖环境会促进致龋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等细菌的滋生,这些细菌在口腔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进而导致牙龈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等产酸菌数量明显多于非糖尿病患者,这些细菌产酸可使牙面脱矿,破坏牙周组织,引发牙龈炎症出血。 二、免疫功能下降 糖尿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往往会受到影响,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免疫力下降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口腔内的感染容易扩散,牙龈组织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炎症出血。比如,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可能出现异常,从而不能有效地清除口腔内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牙龈炎症持续存在并出血。 三、血糖控制不佳的影响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其体内的代谢紊乱更为严重,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高血糖状态下,微血管病变使得牙龈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局部组织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性炎症,进而出现牙龈出血症状。而且,高血糖还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等牙周组织的正常代谢过程,破坏牙周组织的完整性,加重牙龈炎症出血情况。 四、口腔卫生状况相关因素 糖尿病患者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口腔内的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堆积更多。菌斑中的细菌持续刺激牙龈,即使没有糖尿病,也可能引发牙龈炎症,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病理生理改变,这种炎症更容易加重和出现出血症状。例如,患者没有按时刷牙、使用牙线等,导致牙面清洁不彻底,菌斑堆积,刺激牙龈红肿出血,而糖尿病又进一步加重了这种牙龈的炎症反应。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若出现牙龈出血,除了上述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相关因素外,还需考虑儿童时期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儿童可能刷牙不认真等导致口腔卫生差,再加上糖尿病影响免疫和代谢,更容易出现牙龈炎症出血。家长需要更加注意帮助儿童保持口腔清洁,因为儿童自身口腔护理能力相对较弱,而高血糖环境对儿童牙周组织的影响可能更为迅速。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如骨质疏松等,且口腔组织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退行性变化,牙龈萎缩等情况较多见。在这种基础上,糖尿病导致的牙龈炎症出血可能更容易发生,且老年患者的愈合能力相对较差,牙龈出血可能更难恢复。同时,老年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可能存在困难,如行动不便等,进一步加重口腔局部刺激物的堆积,使得牙龈出血情况更复杂。 总之,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血糖环境、免疫功能下降、血糖控制不佳以及口腔卫生状况等都与之相关,需要糖尿病患者重视口腔健康,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以减少牙龈出血等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0 12:02: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