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糖尿病人吃南瓜好不好
南瓜对糖尿病人有一定影响,食用需注意控制摄入量、选择合适烹饪方式、合理搭配食物,不同病情糖尿病人食用有差异,老年和儿童糖尿病人还有特殊注意事项,要综合考虑控制血糖与健康需求。 一、南瓜的营养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 南瓜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等)和矿物质(如钾、镁等)。其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南瓜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内形成黏液状物质,减慢糖类的吸收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 二、糖尿病人食用南瓜的注意事项 1.控制摄入量:虽然南瓜对血糖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它仍含有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使血糖升高。一般来说,糖尿病人每次食用南瓜的量建议控制在100-150克左右(可根据个人血糖情况调整)。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南瓜约2-3斤,那么每次食用的量相当于一小部分。 2.烹饪方式:应尽量选择清蒸等简单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红烧等添加过多油脂和糖分的做法。油炸会增加南瓜的热量和脂肪含量,不利于糖尿病人控制体重和血脂;红烧可能会加入较多的糖,使血糖升高。 3.搭配其他食物:食用南瓜时可搭配蛋白质类食物(如瘦肉、豆类等)和蔬菜,这样可以使饮食结构更合理,有助于稳定血糖。例如,将南瓜与适量的鸡胸肉一起烹饪成菜肴,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三、不同病情糖尿病人的食用差异 1.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人:在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空腹血糖一般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下)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吃南瓜,但仍需严格控制量,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如果吃了南瓜,应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保持每日总热量的平衡。 2.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这类患者应谨慎食用南瓜,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食用以及食用量。因为他们的血糖本身波动较大,南瓜的碳水化合物可能会对血糖产生较明显的影响,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四、特殊人群糖尿病人的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糖尿病人,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南瓜时更要注意细嚼慢咽,一方面有助于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感知饱腹感,避免过量食用。同时,老年糖尿病人可能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食用南瓜时要综合考虑整体的饮食搭配,确保营养均衡且不加重其他疾病的病情。对于儿童糖尿病人,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饮食的要求更为特殊。一般不建议儿童糖尿病人随意食用南瓜,若要食用,必须在医生和营养师的精准评估下,严格控制量,并与降糖药物等治疗措施相配合,同时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确保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满足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
2025-10-10 11:32:57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局限性和缺点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存在不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受红细胞寿命影响、检测方法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受贫血患者影响以及某些药物干扰等局限性,这些因素会使其在反映血糖情况时存在不准确或受限的情况,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来评估病情。 一、不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葡萄糖非酶促结合形成的,其水平取决于血糖浓度、高血糖持续时间,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能反映瞬时血糖波动情况。例如,糖尿病患者在某一天因饮食、运动等因素导致血糖急剧变化,但HbA1c不会立即体现这种变化,所以不能用HbA1c来精准评估单次血糖的异常情况。对于需要密切关注短期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仅依靠HbA1c可能会有遗漏。 二、受红细胞寿命影响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HbA1c水平基于此计算平均血糖。但当患者存在红细胞代谢异常疾病时,会影响红细胞寿命,进而干扰HbA1c对血糖平均水平的反映。比如,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破坏加速,红细胞寿命缩短,此时HbA1c不能准确代表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患有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代谢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 三、检测方法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不同实验室采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有所不同,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比浊法等。这些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某些检测方法可能对血红蛋白的亚型识别不够精准,或者在样本处理过程中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不同实验室之间的HbA1c检测结果缺乏完全一致性。对于需要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对比HbA1c结果来评估病情的患者,这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可能会带来困扰。 四、贫血患者的影响 贫血患者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总量也减少,此时HbA1c的测定结果不能准确反映血糖情况。因为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贫血时血红蛋白基数低,即使血糖正常,HbA1c可能会偏低;而当血糖异常时,由于红细胞基数问题,HbA1c的变化可能不能真实反映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实际情况。对于患有贫血的糖尿病患者,HbA1c对其血糖评估的准确性会受到明显影响,需要结合其他血糖监测指标综合判断病情。 五、某些药物干扰 一些药物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例如,维生素C等具有还原性的药物可能会与葡萄糖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降低HbA1c的测定值;而某些高浓度的果糖等物质也可能干扰检测过程,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在临床中,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可能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药物,那么单纯依靠HbA1c来诊断和评估糖尿病病情就需要谨慎,需要考虑药物对结果的干扰因素,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2025-10-10 11:31:51 - 
                        
甲减有什么症状症状
甲减有多种常见症状,代谢率减低相关表现包括全身疲劳嗜睡、体重增加,皮肤毛发干燥粗糙、干枯易脱落且眉毛外1/3稀疏;神经系统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抑郁焦虑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偏低;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便秘;其他系统中女性月经紊乱,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有特殊面容,老年症状不典型,女性相对易患甲减且孕期需关注。 全身表现:患者常感到疲劳、嗜睡,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使机体代谢率降低,能量产生减少。例如,研究发现甲减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出现持续的疲劳感。体重增加也是常见表现,由于代谢减慢,机体消耗的热量减少,即使饮食量没有明显变化,也可能出现体重逐渐上升的情况,一般体重可增加5-10公斤甚至更多。 皮肤毛发改变:皮肤干燥、粗糙,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了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的保湿功能下降。毛发变得干枯、易脱落,眉毛外1/3稀疏是比较典型的表现,这与甲状腺激素对毛囊细胞的营养和生长调节作用有关。 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精神神经系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常见症状,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患者还可能出现反应迟钝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抑郁情绪,部分患者会有焦虑症状,这与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 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 心血管系统:心率减慢是甲减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缺乏时心率会低于正常范围,一般可低于60次/分钟。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脏功能受影响,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的量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这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等因素有关。 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较为常见,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患者进食欲望降低。便秘也比较多见,因为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起排便困难。 其他系统相关症状 内分泌系统: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儿童时期发生甲减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和骨骼、神经系统发育起着关键作用。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等表现。 不同年龄段的甲减患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甲减除了生长发育问题外,还可能有特殊面容,如头大、鼻梁低平、眼距宽等;老年甲减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和激素变化的特点,相对男性更容易患甲减,且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甲减的表现和影响也需要特别关注。
2025-10-10 11:29:47 - 
                        
糖尿病手脚发麻是什么原因
糖尿病手脚发麻主要与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血糖波动过大有关,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器官功能衰退等概率更高,儿童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不佳也可能出现,女性妊娠时血糖不佳也会影响。周围神经病变因高血糖致神经细胞异常等,病程长、年龄大、控制不佳者更易出现;血管病变致手脚部位血液供应不足致发麻,肥胖、吸烟的糖尿病患者风险高;血糖波动过大使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出现发麻,生活方式不规律等易致。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高血糖会使神经细胞内的山梨醇增多,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据相关研究,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约有60%-9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发麻、刺痛、蚁走感等感觉异常。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大、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因为年龄增长本身会使神经的修复能力下降,而血糖控制不佳则持续损伤神经。 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进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对于手脚部位的血管来说,当血管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局部的血液供应。如果手脚部位的神经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发麻等感觉异常。尤其是下肢血管病变时,这种情况可能更为明显。在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而这与手脚发麻可能存在一定关联。肥胖、有长期吸烟史的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往往更高,因为肥胖会增加血管的负担,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 血糖波动过大:短期内血糖急剧升高或明显降低,都可能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手脚发麻。例如,患者原本血糖控制较好,突然因为饮食不当或药物调整等原因使血糖大幅升高,会使神经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紊乱;而低血糖时,神经细胞缺乏能量供应,也会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手脚发麻等症状。这种情况在生活方式不规律、自行随意调整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比如部分患者为了控制体重过度节食,导致低血糖发生,进而出现手脚发麻。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神经修复能力更差,且往往合并多种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血管病变的风险更高,所以出现手脚发麻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更严重。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出现手脚发麻,但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也可能逐渐出现神经病变相关的症状。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因代谢变化等因素影响神经,出现手脚发麻情况,这是因为妊娠会改变患者的代谢状态,加重高血糖对神经的损伤。
2025-10-10 11:28:25 - 
                        
性激素六项是指什么
性激素六项包括卵泡刺激素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可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及分泌雌激素等、黄体生成素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与FSH协同作用等、雌二醇主要由卵巢卵泡分泌反映卵巢功能状态等、孕酮由卵巢黄体分泌促使子宫内膜转变等、睾酮女性来自肾上腺皮质等男性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等、泌乳素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分泌促进乳腺发育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参考值有差异,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可影响性激素水平,相关病史者性激素六项会有异常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一、卵泡刺激素(FSH) 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可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及分泌雌激素。女性青春期前水平较低,随月经周期波动,卵泡期浓度低,排卵期显著升高,黄体期下降,绝经期时显著升高;男性FSH能促进生精小管成熟及精子形成。 二、黄体生成素(LH) 同样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与FSH协同作用促进卵泡成熟、分泌雌激素、引发排卵并形成黄体。女性月经周期中,卵泡期LH浓度低,排卵前迅速达峰值,黄体期下降,绝经期显著升高;男性LH可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对生精有重要影响。 三、雌二醇(E) 主要由卵巢卵泡分泌,是女性雌激素的主要成分,反映卵巢功能状态。青春期前水平低,随月经周期变化,卵泡早期浓度低,卵泡晚期升高,排卵前达高峰,黄体期降低,绝经后处于极低水平;男性E主要来自雄激素在外周组织的芳香化作用,水平较低但对维持生殖功能有一定作用。 四、孕酮(P) 由卵巢黄体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女性月经周期中,卵泡期孕酮水平极低,排卵后黄体期升高,绝经期后显著降低;妊娠时,胎盘分泌孕酮以维持妊娠。 五、睾酮(T) 女性睾酮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分泌,卵巢也可少量分泌,对女性生殖系统作用包括促进阴蒂、阴唇和阴阜发育等,女性睾酮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相关;男性睾酮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是维持男性生殖功能及第二性征的重要激素。 六、泌乳素(PRL) 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发育及乳汁生成。非妊娠期女性PRL水平一般较低,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升高,某些因素(如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影响PRL水平,PRL异常升高可导致闭经、泌乳等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性激素六项参考值有差异,女性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参考值不同,青春期前、绝经期女性与育龄女性参考值有别;男性各年龄段也有相应参考范围。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可能影响性激素水平,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相关病史(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者性激素六项会有异常改变,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025-10-10 11:2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