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赵艳艳主任医师(117)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赵艳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女生雄性激素过多是因为什么引起的

    女生雄性激素过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下丘脑-垂体病变、卵巢疾病等内分泌相关因素,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以及某些疾病影响等,不同因素对女生雄性激素水平产生不同影响,如下丘脑-垂体病变会干扰卵巢功能致雄性激素相对过多,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卵巢疾病会使卵巢分泌过多雄性激素,高糖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代谢和内分泌致雄性激素升高,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疾病也会导致雄性激素过多。 卵巢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导致女生雄性激素过多较为常见的卵巢疾病。患者卵巢内会有多个小卵泡发育,但难以成熟排卵,同时卵巢间质会分泌过多的雄性激素。这种疾病在青春期女生中并不少见,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若家族中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后代发病风险可能增加;肥胖的女生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率相对更高,肥胖会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等机制,促使卵巢分泌更多雄性激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均衡: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过多摄入甜食会使血糖波动较大,刺激胰岛素分泌,而胰岛素能促进卵巢分泌雄性激素;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内分泌紊乱,使得雄性激素水平升高。比如,经常吃油炸食品、甜品的女生,患雄性激素过多相关问题的风险可能增加。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生,身体对营养需求旺盛,若饮食不注意,更容易受饮食因素影响出现雄性激素异常。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容易堆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缺乏运动的女生,身体的激素调节失衡,卵巢等内分泌器官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对于久坐办公或学习的女生,由于缺乏运动,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而长期宅家不运动的女生,也面临着雄性激素过多的风险增加的问题。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女生更容易出现雄性激素过多的情况。如果家族中有女性亲属存在雄性激素过多相关的问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那么后代遗传相关基因的概率较高,从而增加自身出现雄性激素过多的可能性。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女生,从青春期开始就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内分泌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疾病影响: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女生雄性激素过多,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会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导致肾上腺分泌过多的雄性激素前体物质,进而使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这类疾病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会对女生的生长发育等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2025-10-10 11:16:09
  • 正常人吃一个桃子血糖会升高吗

    正常人吃一个桃子血糖通常会升高但幅度有限,不同人群情况有别,糖尿病前期人群吃后血糖升高更明显,糖尿病患者一般不建议随意吃,除非血糖稳定且遵医嘱少量食用并密切监测。 桃子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对血糖的影响 桃子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0%左右,一个中等大小的桃子(约150-200克)所含碳水化合物量大约为15-20克。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后,血糖会在进食后的一定时间内上升,通常在进食后0.5-1小时达到血糖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由于正常人的胰岛功能正常,能够分泌适量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所以血糖升高幅度一般不会过高,一般空腹血糖在3.9-6.1mmol/L的正常人,吃一个桃子后血糖可能会升高到7.8mmol/L以下,但具体升高幅度还会因个体差异、桃子的品种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含糖量相对较高的桃子品种,可能会使血糖升高幅度相对大一些;而含糖量较低的品种,血糖升高幅度则相对小些。 不同年龄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正常食用一个桃子,由于其胰岛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但也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一般血糖升高幅度相对成人可能稍快一些,但也会在正常调节范围内,不过儿童食用时需注意适量,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桃子导致血糖短时间内波动过大。 成年人:成年人胰岛功能相对稳定,吃一个桃子后血糖升高通常能较好地被自身胰岛素调节,血糖会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老年人:老年人胰岛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吃一个桃子后血糖升高后下降的速度可能相对较慢一些,但如果本身血糖控制较好,一般也能维持在相对可控的范围。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情况 sedentarylifestyle(久坐人群):久坐人群运动量相对较少,吃一个桃子后,由于身体消耗碳水化合物的速度相对较慢,血糖可能会比经常运动的人升高幅度稍大一些,但总体仍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activelifestyle(运动人群):运动人群身体代谢相对较快,吃一个桃子后,身体能更快地消耗碳水化合物,血糖升高幅度相对较小,且血糖恢复正常的速度也可能更快。 有病史人群的情况 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胰岛功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吃一个桃子后血糖升高可能比正常人更明显,而且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可能会延长,这类人群食用桃子时需要更加谨慎,建议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 糖尿病患者:一般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随意吃一个桃子,除非血糖控制比较稳定,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时间少量食用,并密切监测血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吃一个桃子可能会导致血糖明显升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2025-10-10 11:14:06
  • 糖尿病患者吃什么食物好呢

    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高膳食纤维食物如燕麦、糙米,低糖水果如蓝莓、柚子,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胸肉、豆制品来辅助控制血糖,不同人群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高膳食纤维食物 1.燕麦:燕麦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如β-葡聚糖。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食用燕麦后,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其升糖指数相对较低,能在较长时间内提供能量,且不会引起血糖的快速波动。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如成年糖尿病患者,早餐食用一碗燕麦粥,可作为稳定血糖的良好选择;儿童糖尿病患者在家长的合理搭配下,也可适当摄入燕麦制作的点心,但要注意控制量。 2.糙米:糙米保留了外层的糠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与精制大米相比,糙米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使血糖上升速度减缓。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如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糖尿病患者,午餐或晚餐搭配糙米饭,可帮助控制血糖水平;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糙米时,可煮得软烂一些,便于消化吸收。 二、低糖水果 1.蓝莓:蓝莓富含抗氧化剂,如花青素等。研究发现,蓝莓中的成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100克蓝莓中含糖量相对较低,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一般每天可吃50-100克。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可将蓝莓作为加餐水果,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对血糖造成太大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蓝莓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反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食用量。 2.柚子:柚子含糖量低,且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柚子中的柚皮苷等成分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天可食用1/4-1/2个柚子。对于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并无明显差异,但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食用柚子要注意适量,因为柚子性偏寒凉;男性糖尿病患者食用柚子时也需遵循适量原则。 三、优质蛋白质食物 1.鸡胸肉:鸡胸肉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脂肪含量低。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鸡胸肉,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蛋白质,且不会引起血脂的大幅升高。烹饪方式建议选择清蒸、水煮等,避免油炸。对于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成年糖尿病患者可将鸡胸肉作为主菜的一部分,每餐食用约100-150克;儿童糖尿病患者在家长的监督下,可少量食用水煮鸡胸肉,以补充蛋白质,但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2.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以豆浆为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无糖豆浆,每天饮用200-300毫升。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饮用豆浆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过凉刺激胃肠道;年轻糖尿病患者可将豆浆作为早餐的一部分,搭配其他食物。

    2025-10-10 11:13:23
  • 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大血管、神经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无症状,进展后视力下降等,糖尿病肾病早期微量白蛋白尿,渐现水肿等;大血管并发症中糖尿病性心脏病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表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下肢发凉、麻木等;神经并发症中周围神经病变有手足麻木等感觉异常,自主神经病变累及多系统。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各类并发症,长期高血糖等是重要诱因。 一、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较高,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 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为大量白蛋白尿、水肿,水肿可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等表现。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罹患。 二、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可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心肌梗死时胸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长,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导致心血管系统受损,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下肢也会疼痛,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长期高血糖会损伤下肢血管内皮,影响血液循环,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下肢血管病变。 三、糖尿病神经并发症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手足麻木、刺痛、蚁走感等感觉异常,也可出现感觉减退甚至消失。部分患者还会有肢体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灼痛、刺痛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风险高,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纤维。 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受累时可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受累可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泌尿生殖系统受累可出现尿失禁、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有关,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自主神经病变。

    2025-10-10 11:12:27
  • 雌激素低原因

    雌激素低的原因包括年龄相关(女性随年龄增长尤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青春期前卵巢未充分发育致雌激素低)、病理性因素(卵巢疾病如早衰、肿瘤及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垂体疾病如肿瘤、席汉综合征,甲状腺或肾上腺疾病)、医源性因素(长期用抗雌激素等药物影响雌激素合成)、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长期营养不良、过度节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影响),特殊人群中围绝经期女性需监测,有卵巢病史者遵医嘱复查,长期服药者定期评估调整,年轻雌激素低者需排查内分泌疾病。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相关:女性随年龄增长,尤其进入围绝经期(通常45~55岁)及绝经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量显著减少,此为自然生理过程;青春期前女性因卵巢尚未充分发育,雌激素水平处于较低状态。 二、病理性因素 1.卵巢疾病: 卵巢早衰:指女性40岁前卵巢功能过早衰退,卵泡耗竭或被破坏,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等可破坏卵巢组织,影响雌激素合成与分泌。 其他: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遗传性疾病也可导致雌激素低。 2.垂体疾病:垂体肿瘤、席汉综合征(产后大出血导致垂体缺血坏死)等可影响促性腺激素分泌,进而使卵巢雌激素合成减少。 3.甲状腺或肾上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肾上腺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可干扰性激素前体合成,间接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 三、医源性因素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影响雌激素水平,例如抗雌激素药物(用于治疗乳腺癌等)、化疗药物(可能损伤卵巢功能)等,可抑制雌激素合成或破坏卵巢组织。 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营养与体重:长期营养不良、过度节食致体重过低,可影响机体激素合成代谢,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 2.作息与精神压力: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可扰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节律,影响雌激素分泌;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导致雌激素低。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围绝经期女性:需关注自身卵巢功能变化,定期监测雌激素水平,出现潮热、盗汗等雌激素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 有卵巢疾病史人群:如曾患卵巢早衰、卵巢肿瘤等,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密切监测雌激素状况,必要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长期服药人群:若因疾病长期服用可能影响雌激素的药物,需定期评估激素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年轻女性雌激素低者:需排查是否存在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甲状腺等部位病变,尽早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2025-10-10 11:10: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