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尿酸高可以喝豆浆吗早上吃好吗
尿酸高人群可适量喝豆浆,每天不超300毫升,个体差异影响耐受程度,特殊人群有不同限制;早上喝豆浆可作营养补充,一般不致血尿酸大幅波动,特殊尿酸高人群如合并糖尿病或肾功不全者有不同饮食要求,需注意搭配及控制量。 一、尿酸高人群喝豆浆的情况 1.豆浆的嘌呤含量:豆浆是由大豆制成,大豆属于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每100克大豆中嘌呤含量约为138毫克左右。但在制成豆浆的过程中,嘌呤会有一定程度的溶出,一杯200-300毫升的豆浆中嘌呤含量相对大豆会有所降低。对于尿酸高的人群,并不是绝对不能喝豆浆,但需要适量控制。有研究表明,适量饮用豆浆(每天不超过300毫升)一般不会对血尿酸水平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因为人体对嘌呤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食物来源,还与自身的代谢能力等有关。 2.个体差异影响:不同尿酸高的人群对豆浆的耐受程度不同。如果本身尿酸水平控制不佳,处于急性发作期或者合并有肾脏疾病等情况时,需要更加严格地限制豆浆的摄入;而对于尿酸水平控制相对稳定,且肾脏功能正常的尿酸高人群,可以在监测血尿酸水平的情况下适量饮用豆浆。 二、早上喝豆浆对于尿酸高人群的情况 1.营养搭配角度:早上喝豆浆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豆浆富含植物蛋白等营养成分,对于尿酸高人群来说,在控制量的情况下,早上喝豆浆可以提供一定的蛋白质等营养,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基本营养需求。但需要注意搭配其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比如搭配一些低嘌呤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等。 2.与尿酸代谢的关系:从尿酸代谢角度看,早上喝豆浆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导致血尿酸水平大幅波动。因为人体在早上的代谢有其自身的节律,适量的豆浆摄入通常不会打破尿酸代谢的平衡。不过,如果尿酸高人群本身有空腹血尿酸水平较高的情况,在选择豆浆时仍要注意控制量,并且可以在喝豆浆的同时,搭配一些能够促进尿酸排泄的食物,如多喝水等,以帮助维持尿酸水平的稳定。 对于特殊人群,如尿酸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早上喝豆浆要选择无糖豆浆,并且控制豆浆的量,因为豆浆中的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也会对血糖有一定影响;对于尿酸高合并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限制豆浆摄入,因为肾脏功能不全时对嘌呤等物质的代谢能力下降,过多摄入豆浆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此时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安排。
2025-10-11 11:35:40 -
甲亢可以母乳喂养宝宝吗
甲亢患者母乳喂养需分情况,病情控制稳定时一般可母乳喂养,病情未控制或治疗药物有影响时需谨慎,母亲要定期监测自身指标,宝宝要密切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甲亢病情控制稳定时可母乳喂养 当甲亢患者通过规范治疗使病情处于控制稳定状态,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或仅轻度异常且处于稳定阶段时,一般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此时,母亲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对稳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的甲状腺激素量通常不会对宝宝的甲状腺功能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甲亢病情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母乳喂养的宝宝生长发育、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可与正常婴儿无显著差异。 二、甲亢病情未控制或治疗药物影响时需谨慎 病情未控制时:如果甲亢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升高,那么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对宝宝尚未发育完善的甲状腺-垂体轴产生抑制作用,可能导致宝宝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所以在病情未控制前不建议母乳喂养。 治疗药物影响时:甲亢患者如果正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等,这些药物有可能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虽然目前有研究显示甲巯咪唑在乳汁中的含量相对较低,但仍存在一定风险。一般来说,在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需要综合评估药物对宝宝的潜在影响。如果选择丙硫氧嘧啶,相对而言在乳汁中的浓度可能相对更低一些,但仍需要密切监测宝宝的甲状腺功能等指标。此时是否能母乳喂养需要医生根据母亲的具体病情、药物使用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母亲和宝宝)的温馨提示 母亲方面:患有甲亢的母亲在决定是否母乳喂养时,应定期监测自身的甲状腺功能、肝功能等指标,确保病情处于稳定且可控状态。同时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规范使用药物(如果需要),并且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注意自身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休息,因为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病情的稳定以及乳汁的正常分泌。 宝宝方面:母乳喂养期间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重增长、精神状态、甲状腺功能等。如果发现宝宝出现食欲异常、嗜睡、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干预。同时,宝宝在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对营养需求较高,母亲要保证自身营养均衡,以提供优质的乳汁。
2025-10-11 11:32:47 -
糖尿病吃几个无花果
糖尿病患者食用无花果需关注其营养成分与对血糖的影响,每次宜食1-2个,血糖控制较好者可按建议食用并监测血糖,控制不佳者需谨慎,伴其他并发症者要依情况调整,儿童患者则需更严格控制数量并计算热量、关注反应。 无花果含有一定的糖分,同时也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内形成黏性物质,干扰葡萄糖的吸收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花果中的糖分仍会使血糖升高,只是其膳食纤维等成分可能带来相对缓和的血糖影响。 糖尿病患者食用无花果的数量建议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次可以食用1-2个无花果较为适宜。但这并不是绝对固定的,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整体饮食情况等来综合调整。例如,若患者当天的主食摄入较少,血糖控制较为平稳,可能可以适当多吃1个;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或者当天已经摄入了较多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那么食用量可能需要减少至1个甚至更少。 不同情况糖尿病患者的特殊考虑 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在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上述建议的数量食用无花果,但仍需密切监测食用后血糖的变化。一般在食用无花果后1-2小时监测血糖,观察血糖的波动情况。 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这类患者食用无花果需要更加谨慎,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因为其血糖水平本身波动较大,无花果的糖分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血糖的控制,可能需要限制食用量甚至避免食用,待血糖得到较好控制后再考虑适量食用。 伴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肾病等并发症,由于无花果中含有一定量的钾等成分,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来调整食用量。若肾功能不全,钾的排出受到影响,过多食用无花果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此时更需要严格控制无花果的食用量,甚至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能食用。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无花果时,需要更加严格控制数量。因为儿童的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一般建议在家长的严格控制下,每次食用不超过1个,并且要将其热量计算在全天的总热量摄入中,同时密切关注儿童食用后的血糖变化和身体反应。
2025-10-11 11:31:09 -
糖化血红蛋白6.1正常吗
糖化血红蛋白6.1属轻度升高,一般人群需进一步查血糖指标综合判断,要调整生活方式;孕妇此值偏高需更严监测血糖并遵医嘱调整;老年人要谨慎调整生活方式且评估药物影响;糖尿病患者说明血糖控制不佳需医生专业指导调整降糖方案。 1.对于一般人群的意义 可能的血糖状态:糖化血红蛋白6.1提示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处于偏高状态,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诊断标准一般是≥6.5%)。这时候需要进一步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来综合判断。例如,可以进行空腹血糖检测,若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4.4-7.8mmol/L之间,虽然糖化血红蛋白6.1偏高,但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不过需要关注生活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一般人群出现糖化血红蛋白6.1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2.对于特殊人群的情况 孕妇:孕妇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与非孕妇有所不同,一般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5.5%。如果孕妇糖化血红蛋白为6.1,属于偏高,需要更加严格地监测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过大、畸形等。孕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可能需要制定更严格的饮食计划,并且可能需要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必要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学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出现糖化血红蛋白6.1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因过度运动等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老年人的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考虑可能的医疗干预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其身体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干预方式。 糖尿病患者:对于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6.1说明血糖控制情况不佳,需要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糖波动特点、是否有并发症等,来调整药物治疗,可能需要增加降糖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降糖药物种类等,但具体的调整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随意调整。
2025-10-11 11:29:33 -
甲状腺结节到多大有危险
甲状腺结节危险程度不能仅依大小判定,直径>3厘米有压迫风险,直径>1厘米需评估性质,儿童>1.5厘米、老年人有恶性超声表现、有家族史、有放射性暴露史的结节危险程度更高,需综合多因素全面评估。 甲状腺结节危险程度不能仅依大小判定,直径>3厘米有压迫风险,直径>1厘米需评估性质,儿童>1.5厘米、老年人有恶性超声表现、有家族史、有放射性暴露史的结节危险程度更高,需综合多因素全面评估 结节较大时的潜在风险:当甲状腺结节直径大于3厘米时,相对而言存在一定风险。较大的结节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比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等。从超声等检查角度看,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结节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其性质,比如通过超声观察结节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有无钙化、血流情况等综合判断。若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有微钙化、血流丰富等,即使直径未达到3厘米,也有较大可能是恶性结节,危险程度较高。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甲状腺结节相对少见,但儿童时期的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较高。一般来说,儿童甲状腺结节直径>1.5厘米就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儿童甲状腺处于发育阶段,结节恶变的可能性相对成人更高,需要密切随访超声等检查,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老年人:老年人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也有一定比例,对于老年人的甲状腺结节,即使直径不大,比如直径在1-2厘米左右,如果结节有上述恶性超声表现,也需要考虑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为恶性病变,因为老年人一旦发生恶性结节,病情进展可能相对隐匿但也需要及时处理。 有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那么甲状腺结节不管大小,相对来说危险程度可能更高一些。即使结节较小,也更需要仔细评估其性质,因为这类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患恶性结节的风险相对增加。 有放射性暴露史人群:曾经有颈部放射性照射史的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恶性病变的概率增加。对于这类人群的甲状腺结节,不管大小,都需要更加严密地监测,一旦结节有可疑恶性表现,即使结节不大,也应积极进一步明确诊断。 总之,甲状腺结节的危险程度是综合多种因素来判断的,不能只看大小,需要结合结节的超声特征、患者的年龄、家族史、放射性暴露史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2025-10-11 1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