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妊娠期高血糖原因

    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胎盘分泌激素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遗传因素、孕期生活方式(饮食、活动量)、既往糖尿病病史以及年龄因素等,如胎盘分泌抗胰岛素物质使胰岛细胞代偿不足致血糖升高,肥胖孕妇孕期易因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发生高血糖,家族有糖尿病史孕妇风险增加,高糖高脂饮食、活动量少、既往有糖尿病史及高龄孕妇等都易引发妊娠期高血糖。 一、胎盘分泌激素的影响 妊娠期胎盘会分泌多种抗胰岛素样物质,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孕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为了维持正常的糖代谢,胰岛细胞必须增生、肥大以分泌更多胰岛素,若胰岛细胞代偿功能不足,就会导致血糖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胎盘生乳素可通过促进脂肪酸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增加,干扰母体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二、胰岛素抵抗增强 随着妊娠进展,孕妇体内胰岛素抵抗逐渐增强。一方面,胎盘分泌的激素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影响胰岛素对细胞摄取葡萄糖等代谢过程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孕期母体脂肪重新分布等生理变化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一般在妊娠中晚期,这种胰岛素抵抗现象更为明显,若孕妇本身胰岛功能储备不足,就容易出现血糖升高。比如,肥胖的孕妇在孕期由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更容易发生妊娠期高血糖。 三、遗传因素影响 遗传易感性在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孕妇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那么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糖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孕妇的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代谢以及对胰岛素抵抗的易感性等。例如,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导致孕妇在孕期糖代谢调节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出现血糖异常。 四、孕期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孕期如果孕妇摄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会使血糖负荷增加。例如,大量进食甜品、精细粮食等,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超出孕妇自身的糖代谢能力,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2.活动量因素:孕期活动量减少也是导致妊娠期高血糖的一个因素。随着妊娠月份增加,孕妇行动不便,活动量明显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易造成血糖堆积升高。比如,长期久坐或卧床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 五、既往糖尿病病史影响 如果孕妇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即使在非孕期血糖已恢复正常,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等环境的变化,也更容易发生妊娠期高血糖。这是因为既往的糖尿病病史可能已经对孕妇的胰岛细胞功能等造成了一定影响,孕期的生理变化会进一步诱发血糖异常。例如,曾经有过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妊娠期高血糖的概率比无糖尿病病史的孕妇要高很多。 六、年龄因素影响 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妊娠期高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高龄孕妇的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等生理变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逐渐下降,对胰岛素抵抗的调节能力减弱,在孕期更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比如,35岁以上的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糖,以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糖并进行干预。

    2025-10-11 13:44:31
  •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抗体高什么意思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抗体(TPOAb)高通常提示机体有针对甲状腺的异常免疫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重要标志物,与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等关联,需结合甲状腺功能检查、超声检查综合评估,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要结合临床等全面评估制定监测或治疗方案。 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联 桥本甲状腺炎: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TPOAb升高较为常见。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症,多见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0。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受损,进而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 Graves病:部分Graves病患者也会出现TPOAb升高。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由于机体产生了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抗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同时往往伴随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存在,所以TPOAb也可能升高。Graves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相关检查及意义 甲状腺功能检查:除了检测TPOAb外,还需要结合甲状腺激素(如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如果TPOAb升高,同时伴有TSH升高、T4和T3降低,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若TPOAb升高,TSH降低、T4和T3升高,则可能与Graves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况相关。 超声检查:甲状腺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超声可能会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如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回声不均匀等,有助于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对于准备怀孕的育龄女性,如果TPOAb升高,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妊娠结局,如增加流产、早产、胎儿智力发育异常等风险。如果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甲状腺激素,将甲状腺功能调整到正常范围后再考虑妊娠;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但TPOAb升高的育龄女性,也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因为部分人可能会在孕期发展为甲状腺功能减退。 儿童:儿童时期出现TPOAb升高,需要关注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如果儿童甲状腺功能正常,一般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形态的变化;如果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评估和管理。 老年人:老年人TPOAb升高时,由于老年人的甲状腺功能可能本身就有一定的生理性减退,所以更要关注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评估和处理甲状腺相关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药物治疗情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抗体高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甲状腺相关检查等进行全面评估,以制定合适的监测或治疗方案。

    2025-10-11 13:37:55
  • 为什么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多餐

    糖尿病患者少吃多餐益处多,可稳定血糖水平,减轻胰腺负担,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缓解饥饿感,对不同情况的糖尿病患者都有重要健康意义。 一、稳定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异常,血糖调节能力较差。少吃多餐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更趋于稳定。研究表明,一次性大量进食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而通过少吃多餐的方式,可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例如,将每天的饮食分成5-6餐,每餐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能够使血糖在一天中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损伤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糖尿病患者,这种稳定血糖的方式都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血糖波动过大更容易引发并发症,少吃多餐能更好地维持他们的血糖稳定;年轻糖尿病患者如果生活方式不规律,通过少吃多餐也能有效调节血糖水平。 二、减轻胰腺负担 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等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正常情况下,胰腺会根据进食量来分泌相应的胰岛素等物质来调节血糖。糖尿病患者如果一次性进食过多,会加重胰腺的负担,长期如此可能会进一步损害胰腺功能。而少吃多餐可以让胰腺在相对平缓的状态下工作,避免过度劳累。例如,每餐摄入适量的食物,胰腺分泌胰岛素等物质的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血糖的正常代谢。对于有不同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如既往有胰腺基础疾病的患者,少吃多餐能显著减轻胰腺的工作压力,促进胰腺功能的维护;对于没有明显胰腺病史但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也能从减轻胰腺负担中受益,延缓胰腺功能进一步受损的进程。 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有研究发现,少吃多餐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当患者频繁进食但每次进食量较少时,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会有所提高。这是因为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身体各个组织细胞能够更有效地接受和利用胰岛素来摄取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不同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通过少吃多餐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都具有积极意义。比如长期久坐、运动较少的糖尿病患者,在采用少吃多餐的饮食方式后,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能够更好地促进血糖的代谢,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而对于经常运动的糖尿病患者,配合少吃多餐可以进一步优化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提升血糖控制效果。 四、缓解饥饿感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过程中往往会有较强的饥饿感,少吃多餐可以有效缓解这种饥饿感。因为将一天的食物分成多次摄入,每次进食量不多,能让患者在较长时间内都有饱腹感,避免因过度饥饿而导致进食过量或选择不健康的食物。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缓解饥饿感都很重要。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因为饥饿而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通过少吃多餐可以让他们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减少饥饿带来的不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胃肠功能的变化等原因更容易有饥饿感,少吃多餐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并缓解饥饿感,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糖尿病患者少吃多餐是一种有助于稳定血糖、减轻胰腺负担、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缓解饥饿感的饮食方式,对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糖尿病患者都具有重要的健康意义。

    2025-10-11 13:36:23
  • 一过性甲亢的症状

    甲状腺相关病症可引发全身症状、甲状腺相关症状、代谢亢进相关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甲状腺相关症状包括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区域疼痛;代谢亢进相关症状涵盖心悸、多汗、食欲改变;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手抖,不同年龄人群各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因为机体在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状态下,炎症反应等因素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轻度异常从而引起发热,不同年龄人群体温调节有差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更不稳定,相对更易受影响出现发热情况。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影响了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使得能量产生和利用出现障碍,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老年人本身活动量相对少,乏力可能会更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二、甲状腺相关症状 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可呈轻至中度弥漫性肿大,质地多柔软,一般无压痛,肿大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自己可触摸到颈部前方甲状腺部位有肿大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肿大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甲状腺相对更易被触及,且肿大原因需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甲状腺区域疼痛:少数患者可伴有甲状腺区域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能较明显,这种疼痛与甲状腺组织受到炎症等刺激有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疼痛感知有一定影响。 三、代谢亢进相关症状 心悸:患者可感觉心跳加快、心慌,心跳频率可能超过正常范围,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不同年龄人群心率正常范围不同,儿童心率相对更快,出现心悸时更需关注,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基础心脏疾病,心悸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多汗:比平时更容易出汗,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有较多汗液,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代谢,使产热增加,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不同性别汗液分泌情况可能有差异,女性可能相对更敏感出现多汗,且不同生活方式下出汗表现也不同,活动量较大者可能本身出汗多,但一过性甲亢导致的多汗会更异常。 食欲改变:部分患者食欲亢进,食量较平常明显增加,但体重却不增反降;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情况,这与甲状腺激素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有关,甲状腺激素增多时胃肠蠕动加快,消化吸收虽增强但能量消耗也增多,所以体重可能下降,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改变可能更明显影响营养摄入。 四、神经系统症状 情绪易激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动、烦躁,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平衡等,不同年龄人群情绪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易哭闹等,老年人可能情绪波动相对更难控制,且有基础精神疾病的人群受此影响可能更严重。 手抖:双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多为细震颤,在拿东西等情况下更明显,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不同年龄手抖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手抖可能更需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老年人手抖可能与基础疾病等叠加影响。

    2025-10-11 13:32:22
  • 吃水果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吃水果多了一般不直接致糖尿病,但有高危因素时过量吃水果可能增患病风险。水果含营养但过量食会因糖分摄入致血糖代谢失衡,还可因总热量超致肥胖,而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老年人等人群过量吃水果患糖尿病风险更高,所以应合理控水果摄入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风险。 一、水果的营养成分与健康关系 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例如,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苹果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健康。正常适量摄入水果对身体有益,能为人体提供多种必需营养成分,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二、过量吃水果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机制 1.糖分摄入与血糖影响 水果中含有一定量的糖分,主要是果糖、葡萄糖等。如果过量食用水果,会使机体摄入过多糖分。对于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的人来说,机体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分泌胰岛素来应对暂时升高的血糖,但如果长期过量摄入水果,会加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而对于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功能逐渐减退的人群,过量吃水果会进一步扰乱血糖代谢平衡,长期如此可能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包括过量食用水果)的人群,其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饮食人群高。 2.与肥胖的关联 过量吃水果若同时伴随总热量摄入超标,会导致能量过剩,进而引起体重增加,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肥大,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血糖的调控,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比如,儿童如果过量食用水果且缺乏运动,导致体重超重,那么其未来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会明显升高;对于成年女性,长期过量吃水果不注意控制总热量,也容易因肥胖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三、不同人群过量吃水果患糖尿病的风险差异 1.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本身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潜在问题,过量吃水果会进一步加重这种代谢紊乱,使血糖更难控制,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很多。例如,体重指数(BMI)≥28的肥胖者,过量摄入水果后,血糖波动幅度大且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延长,长期下来患糖尿病的几率显著增加。 2.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 这类人群本身基因层面就存在一定的糖尿病易感性,过量吃水果会在已有的易感性基础上,加速糖尿病发病进程。比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糖尿病的个体,过量食用水果后,其血糖代谢异常的情况会比无家族史人群更严重,更易发展为糖尿病。 3.老年人 老年人的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胰岛功能也有所下降,过量吃水果更易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长期如此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例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过量食用水果后,血糖调节能力较差,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对胰腺等器官的损伤更明显,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 总之,吃水果多了本身不是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控制水果的摄入量,根据自身情况(如是否肥胖、有无家族史、年龄等)科学安排水果食用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2025-10-11 13:30: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