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糖尿病跟尿毒症有关系吗
糖尿病是导致尿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引发尿毒症机制是高血糖损伤肾脏血管致糖尿病肾病发展;不同性别中女性妊娠时患糖尿病易增加肾病进展风险,不同年龄中老年及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加速向尿毒症发展,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加速进展,有糖尿病病史者应严格控代谢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检查来延缓向尿毒症进展。 糖尿病引发尿毒症的机制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脏血管。肾脏的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球组成的,高血糖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生等,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早期糖尿病肾病可能仅有微量蛋白尿等表现,若病情持续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即尿毒症。据相关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定比例会逐渐进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尿毒症。 不同性别、年龄及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的影响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发展为尿毒症的过程中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若患有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肾脏的负担,增加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风险。例如,妊娠会使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本身有糖尿病的女性在妊娠期间肾脏的代谢负担加重,更易出现肾脏损伤进展。 年龄: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快出现肾脏病变。对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本身的生理功能也在逐渐衰退,高血糖对肾脏的损伤更容易累积,从而加速向尿毒症发展的进程。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肾脏的储备功能下降,对高血糖等损伤因素的耐受能力更弱。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肾脏血管,高血压会加重肾脏血管的压力,加速肾小球硬化等病变;高血脂会影响肾脏的微循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使糖尿病肾病更快进展到尿毒症。例如,长期久坐、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往往更难控制,肾脏病变发生的几率和进展速度都会增加。 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无论性别、年龄如何,都应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肾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向尿毒症的进展。例如,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进食,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总热量;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肾功能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1 12:13:19 -
何谓六项性激素
六项性激素包含卵泡刺激素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促卵泡发育等且不同时期水平不同;黄体生成素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与FSH协同作用且不同时期水平动态变化;雌二醇由卵巢卵泡分泌,不同生理状态水平差异大;孕酮由卵巢黄体分泌,不同时期及孕期水平有变化;睾酮女性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等,增高可能提示相关情况;催乳素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分泌,非孕期有正常范围,不同生理状态及疾病时水平异常。 一、卵泡刺激素(FSH) 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及分泌雌激素。女性青春期前水平较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在排卵期达高峰,绝经后会显著升高。不同年龄阶段女性FSH水平不同,青春期前处于低水平,青春期随身体发育逐渐上升,育龄期女性在排卵期出现特定变化,绝经后因卵巢功能衰退,FSH失去卵巢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分泌量大幅增加。 二、黄体生成素(LH) 同样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与FSH协同作用促进卵泡成熟、分泌雌激素、排卵并形成黄体及分泌孕激素。女性卵泡期时水平较低,排卵期会出现高峰,黄体期有所升高,绝经后则升高。育龄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LH水平呈现动态变化,青春期前LH水平较低,随性发育逐渐上升,妊娠时也会有相应变化。 三、雌二醇(E2) 是雌激素的主要成分,由卵巢卵泡分泌。女性青春期前水平很低,随卵巢发育逐渐升高,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有不同变化,绝经后水平降低。不同生理状态下雌二醇水平差异明显,如妊娠期胎盘也会分泌雌二醇使水平升高,卵巢病变等情况会影响其分泌导致水平异常。 四、孕酮(P) 由卵巢黄体分泌,排卵前水平较低,排卵后升高,妊娠时胎盘会分泌大量孕酮且随孕期增加。不同孕期孕酮水平不同,非孕期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孕酮也有变化,黄体功能不全等情况会导致孕酮水平异常。 五、睾酮(T) 女性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卵巢也能分泌,对维持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有一定作用。女性睾酮增高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情况,不同年龄女性睾酮水平有差异,青春期女性随性发育睾酮逐渐升高,绝经后女性睾酮水平会有变化。 六、催乳素(PRL) 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分泌,非孕期女性一般<20μg/L,妊娠、哺乳时会升高,过多时可导致闭经、溢乳、不孕等。不同生理状态下催乳素水平不同,如哺乳期女性因哺乳需求催乳素升高,垂体病变等情况会使催乳素异常升高。不同年龄女性催乳素水平有差异,青春期前处于较低水平,青春期后随生理变化可能有波动,患有垂体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催乳素可能异常。
2025-10-11 12:12:07 -
糖尿病分型哪几种类型
糖尿病分为一型与遗传易感性及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好发于各年龄段胰岛β细胞遭自身免疫攻击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起病较急有典型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二型为最常见类型多见于成年人近年青少年发病增多由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与遗传因素肥胖久坐生活方式高热量饮食等相关起病多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其他特殊类型由明确特定病因所致包括遗传缺陷相关内分泌疾病相关药物或化学物质相关;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因妊娠激素变化致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不能代偿性增分泌则血糖升高多数分娩后可恢复但这类女性日后患二型糖尿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子女未来发生肥胖糖尿病概率增加。 一、1型糖尿病 多与遗传易感性及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见于各年龄段。其发病机制是胰岛β细胞遭受自身免疫攻击而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常起病较急,临床可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 二、2型糖尿病 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多见于成年人,但随着肥胖率上升,青少年发病也呈增多趋势。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其发生与遗传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高热量饮食等密切相关。患者起病多隐匿,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异常。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由某些明确的特定病因引起,包括: 遗传缺陷相关:如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是一组单基因遗传性糖尿病,具有特定的遗传模式,发病年龄多在25岁以前,临床表型多样,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内分泌疾病相关:某些内分泌疾病可导致血糖升高,如库欣综合征(由于皮质醇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作用)、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过多抑制胰岛素作用)等,此类糖尿病是原发病的继发表现。 药物或化学物质相关: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等)可干扰糖代谢,导致药物性糖尿病,停用相关药物后部分患者血糖可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转为永久性糖尿病。 四、妊娠糖尿病 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妊娠过程中,孕妇体内激素变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若胰岛β细胞不能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则会出现血糖升高。多数患者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这类女性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其子女未来发生肥胖、糖尿病的概率也增加。
2025-10-11 12:08:28 -
牛肉胆固醇含量高吗
牛肉胆固醇含量适中,不同部位有差异,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可通过搭配富含膳食纤维和全谷物的食物来降低牛肉胆固醇摄入风险,健康人群可适量吃,高血脂患者严格控量选瘦肉,老年人适量选瘦肉,儿童适量吃且忌过多高胆固醇部位牛肉。 不同牛肉部位的胆固醇差异 牛瘦肉:例如牛里脊肉,每100克中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大概在50毫克左右。牛瘦肉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对身体有好处,其胆固醇含量相对稳定,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在控制总胆固醇摄入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食用。 牛肥肉:牛肥肉中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每100克可能达到80毫克甚至更高。对于本身胆固醇代谢异常或者患有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群,要尽量减少牛肥肉的摄入,因为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可能会加重血脂异常的情况。 不同人群食用牛肉时的注意事项 健康人群:可以正常适量食用牛肉来获取其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等。一般建议每周食用牛肉的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150-200克左右,这样既能享受牛肉的美味又不会使胆固醇摄入过高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高血脂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牛肉的摄入量,尤其是牛肥肉部分。在选择牛肉时尽量选择牛瘦肉,并且要注意整体饮食中胆固醇的总摄入量,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维持血脂的稳定。例如,高血脂患者每天从牛肉中摄入的胆固醇最好不超过300毫克,同时要配合其他低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以及适当的运动等。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也会减弱。老年人食用牛肉时要注意适量,选择合适的部位,像牛瘦肉是比较适合老年人的选择,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克左右比较适宜,以避免因胆固醇摄入过多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般可以适量食用牛肉来补充蛋白质等营养。但也要注意控制量,避免过度摄入胆固醇。不过儿童的胆固醇代谢相对成年人可能更具适应性,但仍要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不要让儿童过多食用高胆固醇部位的牛肉。 如何通过合理搭配降低牛肉胆固醇摄入风险 在食用牛肉时,可以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像西兰花、菠菜等)。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的吸收。例如,制作牛肉炒西兰花这道菜,西兰花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对牛肉中胆固醇的吸收利用。同时,也可以搭配一些全谷物食物,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中的成分也有助于调节血脂,进一步降低因食用牛肉可能带来的胆固醇摄入过高的风险。
2025-10-11 12:03:58 -
甲状腺炎遗传吗
甲状腺炎部分类型具遗传倾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遗传相关性较明显,有家族聚集性且性别有差异,生活方式会有影响;感染性甲状腺炎遗传因素作用不明显;产后甲状腺炎有一定遗传相关性但不如前两者突出。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桥本甲状腺炎: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其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基因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有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亲属患桥本甲状腺炎的风险较一般人群增高。例如,有家族聚集性的现象,同家族中多人发病的情况并不少见。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相对更易受遗传因素影响而患桥本甲状腺炎,可能与女性自身免疫调节等生理特点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碘饮食等可能会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增加发病风险。对于有桥本甲状腺炎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超声,以便早期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情况。 Graves病: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发病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化。有研究显示,Graves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性别差异上,女性患Graves病的概率远高于男性,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女性的内分泌等生理特性也可能参与其中。生活方式中,压力过大、吸烟等可能会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诱发Graves病,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减轻压力、避免吸烟等,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 感染性甲状腺炎 如病毒性甲状腺炎等,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遗传因素在这类甲状腺炎发病中作用不明显。其发病主要与病毒感染途径等有关,没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聚集性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感染相应病毒而患病,生活方式中接触病毒的机会等是主要影响因素,比如在病毒流行季节,接触病毒携带者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一般不存在明显的遗传相关的特殊应对情况,主要是针对病毒感染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对症处理。 其他类型甲状腺炎 产后甲状腺炎有一定的自身免疫相关因素,部分可能与遗传有关,但相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遗传相关性没有那么突出。产后甲状腺炎多见于产后的女性,与产后身体免疫状态变化等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协同作用,有过产后甲状腺炎病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因为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同时其子女患甲状腺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较一般人群略有升高,但不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桥本甲状腺炎等遗传相关性强。
2025-10-11 1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