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甲状腺什么症状有哪些
甲状腺疾病局部有颈部甲状腺呈对称或不对称性肿大可随吞咽移动及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需超声评估良恶性,全身有甲亢表现为代谢亢进及神经精神等症状、甲减表现为代谢减缓及相关症状,特殊人群中儿童甲状腺疾病影响生长发育,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影响胎儿发育,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结合基础健康状况判断甲状腺功能状态。 一、局部症状 1.甲状腺肿大:颈部前方可见肿块,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肿大,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常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等情况,肿大程度可从轻度不易察觉至明显突出颈部外观。 2.甲状腺结节:可触及颈部有单个或多个结节样突起,结节质地、活动度等需通过超声等检查进一步评估良恶性,良性结节多边界清晰、活动度好,恶性结节可能边界不清、质地硬等。 二、全身症状 1.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症状 代谢亢进表现:多汗,即使在安静环境下也易出汗;心慌,可出现心跳加快、心悸等;手抖,双手平举时可见细微震颤;体重下降,虽食欲亢进但体重却减轻;大便次数增多等,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所致。 其他表现:烦躁易怒、失眠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以及女性月经紊乱等内分泌相关表现。 2.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症状 代谢减缓表现:怕冷,比常人更易感觉寒冷;乏力,全身疲倦感明显;嗜睡,精神状态差、睡眠时间延长;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体重增加,即使饮食未明显改变也可能体重上升;便秘,胃肠蠕动减慢导致排便困难等,系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代谢率降低引发。 三、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甲状腺疾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儿童身高增长异常、智力发育受一定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出现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需密切监测儿童身高、智力发育指标及甲状腺功能情况。 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胎儿发育影响显著,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增加流产、早产风险,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智力低下、生长受限等,孕妇需定期产检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甲状腺问题。 老年人:甲状腺症状可能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能仅表现为心慌、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能以嗜睡、便秘等表现为主,需注意结合老年人基础健康状况综合判断甲状腺功能状态。
2025-10-17 11:42:06 -
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药物
针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药物包括甲状腺激素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左甲状腺素钠可补充甲状腺激素改善甲减及缩小甲状腺肿,适用于合并甲减患者;病情重有压迫或疼痛的患者可短期用糖皮质激素抗炎,但需注意副作用;病情顽固的患者可考虑免疫抑制剂,但该类药副作用多,使用需严密监测,儿童使用更需谨慎。 一、甲状腺激素制剂 (一)左甲状腺素钠 1.作用机制:桥本甲状腺炎常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左甲状腺素钠可补充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从而减缓甲状腺的肿大。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左甲状腺素钠能有效改善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的症状,如疲劳、畏寒等,同时使甲状腺肿缩小的有效率较高。 2.适用人群:适用于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均可使用,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因为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对胎儿发育有影响,需要维持合适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以保障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二、糖皮质激素 (一)泼尼松等 1.作用机制:对于少数病情较重、甲状腺肿大明显且有压迫症状或疼痛较剧烈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能迅速减轻甲状腺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压迫症状。例如,一些研究显示,短期使用泼尼松可以在数天内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情况。 2.适用人群:一般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由于糖皮质激素有较多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在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儿童使用时更需谨慎,因为儿童对糖皮质激素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更敏感,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三、免疫抑制剂 (一)硫唑嘌呤等 1.作用机制:对于一些病情顽固、反复发作且对其他治疗反应不佳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自身抗体对甲状腺的攻击。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增加感染风险等,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2.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病情复杂、常规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由于其副作用较多,在儿童中的应用需非常谨慎,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带来更严重的不良影响。
2025-10-17 11:39:24 -
甲状腺素高的危害
甲状腺素高即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对心血管、消化、神经、骨骼、生殖、眼部等多系统产生危害,如心血管系统可致心悸、心律失常等,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亢进但体重降、腹泻等,神经系统表现烦躁易怒等,骨骼系统致骨密度降低等,生殖系统影响女性月经、男性性欲等,眼部可引发突眼等病变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心血管系统:可使患者出现心悸、心动过速,严重时会导致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生心脏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长期甲状腺素高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原本就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甲状腺素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年轻患者则可能出现相对快速的心率变化等。女性患者由于内分泌特点,可能在甲状腺素高时心血管症状更为敏感。 消化系统:会引起食欲亢进,但体重却明显下降,还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长期甲状腺素高影响消化功能,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正常摄取,进而阻碍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老年患者则可能因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神经系统:患者常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手抖等。过度的甲状腺素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调节,对不同年龄段影响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成年女性可能因神经系统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男性也会受到情绪和神经功能方面的不良影响。 骨骼系统:长期甲状腺素高会导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时期甲状腺素高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导致骨骼发育异常;成年后会加速骨钙流失,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本身骨代谢就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甲状腺素高会进一步加重骨健康问题。 生殖系统: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影响生育能力;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对于育龄期的男女患者,会严重影响其生殖相关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生育困难等问题。 眼部:Graves病相关的甲状腺素高可能引起突眼等眼部病变,影响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不同年龄患者眼部表现有差异,儿童患者眼部病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会对其视觉发育等造成严重影响;成年患者突眼等情况会明显影响外观和视力,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025-10-17 11:38:10 -
尿崩症是什么意思
尿崩症是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引发肾小管重吸收水障碍出现多尿等综合征分中枢性与肾性,中枢性由合成分泌不足致常见病因有肿瘤等,肾性因肾脏不敏感分先天和获得性,临床表现为大量排尿、烦渴等,诊断靠禁水和加压素试验,治疗中枢性用去氨加压素替代,肾性针对病因及调整液体摄入,特殊人群儿童需监测生长等,其他人群依病史调整方案并关注心理。 一、定义 尿崩症是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精氨酸加压素(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ADH不敏感,引发肾小管重吸收水功能障碍,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及低比重尿、低渗尿的综合征。 二、分类及病因 (一)中枢性尿崩症 由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致,常见病因包括: 1.肿瘤:如颅咽管瘤、垂体瘤等压迫下丘脑-垂体轴。 2.创伤:颅脑外伤等损伤下丘脑或垂体柄。 3.手术:垂体瘤切除等手术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 4.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累及下丘脑-垂体。 (二)肾性尿崩症 因肾脏对ADH不敏感引起,分为: 1.先天性:多与遗传相关,如X连锁隐性遗传等。 2.获得性:由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电解质紊乱(如高钙血症)等导致。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大量排尿,24小时尿量可达5~10升甚至更多,尿液颜色清淡,尿比重常低于1.005,尿渗透压降低;同时伴有烦渴,需大量饮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 四、诊断方法 通过禁水试验观察患者禁水后尿量、尿比重及血渗透压变化;结合加压素试验鉴别中枢性与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经外源性加压素治疗后尿量明显减少、尿比重升高。 五、治疗要点 (一)中枢性尿崩症 主要使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替代治疗,补充缺乏的抗利尿激素。 (二)肾性尿崩症 针对病因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肾脏原发疾病等,同时调整患者液体摄入,避免脱水。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长期多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尿量、体重及生长指标,合理调整液体摄入,保证营养供给,且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式。 (二)其他人群 需根据基础病史调整治疗方案,如合并其他疾病者需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因多尿、多饮可能影响日常生活与心理情绪。
2025-10-17 11:36:38 -
血糖多少需要打胰岛素
不同人群使用胰岛素的情况不同,1型糖尿病确诊后多需立即启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初诊时血糖严重升高时需启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饮食运动干预血糖不达标需用胰岛素;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持续较高且口服降糖药不耐受等情况时可考虑用胰岛素且需密切监测血糖防低血糖。 1.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一旦确诊通常就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没有严格的血糖阈值限制,因为这类患者自身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高血糖会迅速引发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所以确诊1型糖尿病后多需立即启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患者 口服降糖药失效时:当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足量、足疗程的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不达标,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9%-10%,且伴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此时通常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空腹血糖>11.1mmol/L,或者伴有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创伤等)时,也需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初诊时血糖严重升高: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血糖就非常高,空腹血糖≥16.7mmol/L,或伴有酮症、酮症酸中毒等情况,这时候也会直接启动胰岛素治疗,通过胰岛素快速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 3.特殊人群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后,血糖仍不能达标,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时,就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能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当血糖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一些,但如果出现血糖持续较高且口服降糖药不耐受或效果不佳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胰岛素,比如空腹血糖>10mmol/L且伴有体重下降明显等情况时可考虑。同时老年患者使用胰岛素时要更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因为老年患者低血糖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
2025-10-17 1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