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妊娠糖尿病怎么检查
妊娠需进行血糖筛查试验,一般在24-28周筛查,存在高危因素者首次产检就筛,方法是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别抽空腹、服糖后1小时、2小时血,空腹≥5.1mmol/L、服糖后1小时≥10.0mmol/L、服糖后2小时≥8.5mmol/L可诊断妊娠糖尿病,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等情况孕妇有不同检查注意事项。 一、血糖筛查试验 筛查时间:一般建议在妊娠24-28周进行筛查。对于存在妊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体重指数≥28kg/㎡)、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巨大儿分娩史等,应在首次产检时就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先抽取空腹静脉血,然后将75g葡萄糖溶于200-300ml水中,5分钟内喝完,分别抽取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静脉血。 二、血糖指标判断标准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5.1mmol/L可考虑妊娠糖尿病。 服糖后1小时血糖: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服糖后2小时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三、不同人群的检查注意事项 肥胖孕妇:肥胖孕妇由于身体代谢的特殊性,在进行OGTT时可能需要更加关注血糖的变化情况,因为肥胖可能会影响葡萄糖的代谢,导致血糖检测结果出现偏差,需要按照标准流程准确进行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妇:这类孕妇本身存在患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在妊娠期间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血糖筛查,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所以要按时进行妊娠24-28周的OGTT检查,以及时发现妊娠糖尿病情况。 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等情况孕妇:既往有这些不良妊娠史的孕妇,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重视血糖的检查,通过规范的血糖筛查试验来排除妊娠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本次妊娠的顺利进行。
2025-10-11 10:33:08 -
低血糖喝葡萄糖有用吗
低血糖时喝葡萄糖通常有用,因其能快速被吸收提升血糖缓解不适。低血糖定义是成年人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原因多样。葡萄糖缓解机制是直接供能。儿童、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低血糖时喝葡萄糖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需监护、糖尿病患者要谨慎且遵方案、老年人要密切观察等。 低血糖的定义及常见原因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如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使用过量等)、长时间未进食、剧烈运动后等。 葡萄糖缓解低血糖的机制 人体摄入葡萄糖后,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被细胞摄取后,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为细胞提供能量,从而改善因低血糖导致的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的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低血糖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先天性代谢疾病等。儿童发生低血糖时,喝葡萄糖相对较为安全,但要注意选择合适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且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避免儿童误吸等情况发生。因为儿童的机体代谢和成人有所不同,低血糖对儿童大脑发育等可能造成更严重影响,所以一旦儿童出现低血糖表现,应及时补充葡萄糖。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喝葡萄糖需谨慎,应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和使用的降糖药物来合理选择。如果是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导致的低血糖,喝葡萄糖能快速提升血糖,但之后还需监测血糖变化,以防再次出现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过大。同时,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个体化的血糖管理方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比如定时定量进餐、合理运动等。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的原因可能与肝肾功能减退、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等有关。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喝葡萄糖有效,但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血糖波动的调节能力下降,所以在补充葡萄糖后,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身体状况,避免低血糖反复或出现高血糖等其他问题。并且老年人应定期评估降糖方案,确保用药安全合理。
2025-10-11 10:29:20 -
糖尿病人可以吃虾吗
糖尿病人可以吃虾,虾营养丰富且GI低,但要注意:对虾过敏者不能吃;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要控制量;血糖控制不稳时需谨慎食用,且应选清蒸、白灼等健康烹饪方式。 一、虾的营养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 虾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富含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较高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对于糖尿病人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有一定好处。同时,虾中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属于低脂肪食物,有助于控制体重,而体重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是有益的。此外,虾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镁、钙等,这些微量元素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食用虾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从血糖生成指数(GI)来看,虾的GI较低,食用后一般不会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烹饪虾的过程中添加过多的糖、油等调料,就可能会对血糖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油炸虾或者糖醋虾等烹饪方式,由于加入了较多的糖和油,会使虾的升糖指数升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较大。所以,糖尿病人吃虾时应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白灼等。 三、食用虾的注意事项 1.过敏情况:如果糖尿病患者本身对虾过敏,那么绝对不能食用虾,否则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影响身体健康。 2.合并其他疾病:若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由于虾属于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加重高尿酸血症的病情,甚至诱发痛风发作。所以这类患者食用虾时需要控制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每周食用次数也应适当限制。 3.血糖控制情况:在食用虾之前,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自己的血糖情况,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定,应谨慎食用虾,并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总之,糖尿病人可以吃虾,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并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是否过敏、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等来合理食用虾,以在获取虾的营养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血糖等健康指标的不利影响。
2025-10-11 10:28:03 -
糖尿病能吃樱桃么
糖尿病患者能吃樱桃但需适量,樱桃属低升糖指数水果,含多种营养成分但益处有限不能替代正规治疗,食用时要监测血糖、控制量,儿童和老年患者食用还有特殊注意事项,要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安排樱桃食用。 樱桃的营养成分与对糖尿病患者的益处 樱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钾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等;钾元素对于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等有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樱桃中的某些生物活性成分可能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潜在益处,但这种益处是相对有限的,不能替代糖尿病的正规治疗。 食用樱桃的注意事项 血糖监测方面: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樱桃后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个体差异,即使是低GI食物,不同患者食用后血糖反应可能不同。例如,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樱桃前和食用后1-2小时监测血糖,了解自身对樱桃的血糖响应情况。 食用量控制: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次食用樱桃的量控制在100克左右(约10-15颗)。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这样既能满足口感需求,又能尽量减少对血糖的波动影响。如果一次性食用过多樱桃,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可能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升高较明显。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樱桃时,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控制食用量。因为儿童的饮食管理相对更需要精细把控,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以及对血糖的影响,家长可以将樱桃作为一种健康零食,但要计算到每日的总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中。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可能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食用樱桃时除了关注血糖外,还需要考虑樱桃对心血管方面的潜在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咀嚼和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樱桃时要注意去核等操作,避免发生哽噎等情况。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樱桃,但要把握好食用量并注意监测血糖等情况,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樱桃的食用。
2025-10-11 10:23:23 -
甲状腺acr5类是怎么回事
甲状腺ACR5类是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中高度可疑恶性的分类,超声表现有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低回声、有微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需进行细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若证实恶性通常需手术治疗,儿童患者需谨慎处理,要及时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超声表现相关指标及意义 结节形态:5类结节多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这是因为恶性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破坏了结节的正常边界结构。 结节回声:通常为低回声,低回声提示结节内部细胞成分相对较多,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回声差异较大,恶性结节中细胞密集,回声较低。 微钙化:可见沙粒样微钙化,微钙化是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之一,由于癌细胞分泌的钙盐沉积形成,在超声下表现为微小的强回声光点。 纵横比:多大于1,即结节的前后径大于左右径,恶性结节往往呈垂直生长,导致纵横比大于1。 进一步的检查及处理建议 活检:对于TI-RADS5类结节,通常需要进行细针穿刺活检(FNA),通过获取结节的细胞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需要进行活检明确诊断,比如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现ACR5类时,更要重视活检以排除恶性可能。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有无特殊生活方式,都应遵医嘱进行活检。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甲状腺疾病史等,更需要通过活检明确当前结节情况。 手术评估:如果活检证实为恶性,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结节大小、是否有转移等因素来决定。对于儿童患者,甲状腺ACR5类结节更要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甲状腺组织对辐射等敏感,手术需要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术后的甲状腺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 总之,甲状腺ACR5类结节提示高度恶性可能,需要及时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1 1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