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是什么原因造成糖尿病的

    糖尿病的发病受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遗传方面有家族易感性及特定基因变异影响;环境因素包括肥胖、不健康生活方式(饮食、缺乏运动)、病毒感染;其他因素涉及年龄、妊娠、某些疾病等。 环境因素 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等物质,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以及胰岛素在体内的正常作用,使得身体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但久而久之,胰岛细胞的功能可能会逐渐受损,从而引发糖尿病。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24kg/m2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BMI18.5-23.9kg/m2)。肥胖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糖、高脂、高盐饮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过量摄入高糖食物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高脂肪饮食会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高盐饮食则可能与高血压等并发症相关,而高血压又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例如,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缺乏运动:运动量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进而引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缺乏运动还会影响身体对血糖的利用和调节能力。现代人由于工作等原因,长期久坐,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这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会诱发1型糖尿病。例如,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能会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引发1型糖尿病。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会发生,只是在一些易感人群中,病毒感染可能成为触发糖尿病发病的因素之一。 其他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会逐渐衰退,胰岛细胞的功能也会有所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可能会出现异常,同时身体的代谢能力也会降低,这些都使得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相对较高,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妊娠:部分女性在妊娠期间会发生妊娠糖尿病。这是因为妊娠期间身体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胎盘会分泌一些抗胰岛素的物质,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同时孕妇的身体代谢负担加重。如果孕期血糖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就可能发展为妊娠糖尿病,而且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升高。 某些疾病: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等,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血糖的代谢;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胰岛细胞,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2025-10-10 11:30:54
  • 血糖低跟血压低是一回事吗

    血糖低与血压低不同,定义、生理机制、症状表现、诊断监测及处理预防均有差别。血糖低是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有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靠血糖检测诊断,需补充碳水化合物等处理;血压低是动脉血压低于正常范围,有不同程度症状,靠血压测量诊断,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处理。 血糖低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为3.9~6.1mmol/L,当血糖低于2.8mmol/L时可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其主要是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生成减少(如肝脏疾病等)、消耗过多(如剧烈运动、胰岛素瘤等)等原因导致。 血压低是指动脉血压低于正常范围。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可视为低血压。血压的形成与心脏泵血、血管阻力、血容量等因素相关,常见原因有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基础血压偏低)、病理性低血压(如大出血、严重感染、过敏、心肌病等疾病导致)。 症状表现: 低血糖时,患者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严重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未按时进餐时易发生低血糖,出现上述相应表现。 低血压时,轻度低血压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头晕、乏力等;严重低血压可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如急性大出血导致的严重低血压,可迅速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对低血压的耐受性相对较差,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对于儿童,严重低血压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及脏器功能。 诊断与监测: 低血糖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同时结合症状表现。动态血糖监测等可进一步评估血糖波动情况。 血压低的诊断依靠血压测量,需要多次测量非同日血压来明确是否为低血压,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来明确病因。 处理与预防: 低血糖的处理:立即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等。若症状严重或不能口服,需静脉注射葡萄糖。预防方面,糖尿病患者应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定时定量进餐,运动前后注意调整饮食和药物等。 血压低的处理: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监测血压;病理性低血压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止血、抗感染、纠正过敏等,同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钠盐摄入、适量运动等)来改善血压,严重低血压时可能需要使用升压药物等,但需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避免快速站位等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儿童则需关注其基础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原发病因等。

    2025-10-10 11:29:47
  • 糖耐过程喝水会使血糖降低吗

    短期少量喝水一般不使血糖明显降低,长期大量喝水对血糖有间接影响,如影响体重间接作用血糖、影响肾脏功能关联血糖,不同人群情况有差异,健康人群正常饮水对血糖无明显影响,糖尿病患者需依自身情况合理控制饮水量,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需在医生指导下维持合理饮水量。 一、短期少量喝水对血糖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短期少量喝水一般不会使血糖明显降低。水是一种不含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液体,摄入后主要是稀释血液,但对于血糖水平的影响非常有限。例如,健康人一次性饮用200-300毫升清水后,血糖浓度不会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因为人体有自身的血糖调节机制,短时间内摄入的水分不足以打破血糖的稳态平衡。 二、长期大量喝水对血糖的间接影响 1.对体重的影响及间接作用 长期大量喝水可能会影响食欲,从而间接影响血糖。如果因为大量喝水导致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减轻可能会改善胰岛素抵抗,在一定程度上对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并非喝水直接降低血糖。例如,有研究表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减轻体重5%-10%后,胰岛素敏感性会有所提高,血糖控制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但这是通过体重变化间接影响血糖,而不是喝水本身直接降低血糖。 2.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及与血糖的关联 长期大量喝水可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对于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后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平衡。而肾脏功能异常又可能会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和调节。例如,肾功能不全时,某些参与血糖代谢的物质排泄受到影响,可能会间接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但这也不是喝水直接降低血糖,而是通过影响肾脏功能间接关联。 三、不同人群的情况差异 1.健康人群 健康人群正常饮水不会使血糖降低,因为其血糖调节系统完善,能够维持血糖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差异,正常量的饮水对健康人群血糖无明显影响。 2.糖尿病患者 对于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糖耐量试验等情况时,按照要求适量饮水一般不会对血糖的检测结果产生明显的、不利于病情判断的影响。但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如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大量饮水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进而间接影响血糖的代谢和控制。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肾功能不全,大量喝水后肾脏排水负担增加,可能会影响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对血糖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此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饮水量。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适量饮水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避免过量饮水对身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因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特殊,过量饮水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等,间接对血糖产生作用,所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维持合理的饮水量。

    2025-10-10 11:28:25
  • 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严重吗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严重性需综合多方面评估,其疾病本身发展有甲状腺功能状态变化(部分早期抗体升高、后期可出现甲减或少数甲亢)及甲状腺肿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与年龄(儿童影响生长发育智力,老年易合并心血管疾病)、性别(女性患病多,妊娠期影响胎儿)、生活方式(长期不良加重病情)、病史(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使病情复杂)等因素关联,大多患者规范监测治疗可控病情,不及时诊治会有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健康。 甲状腺功能状态变化: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部分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自身抗体升高,甲状腺功能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约50%的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如代谢率降低可导致患者出现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等表现,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使心率减慢、血脂异常等风险增加;对神经系统可引起记忆力减退、嗜睡等;在儿童时期发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而少数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心慌、手抖、多汗等,但相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较低。 甲状腺肿大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不同程度的肿大,严重的甲状腺肿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与其他因素的关联 年龄因素:儿童患桥本氏甲状腺炎时,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严重影响身高增长和大脑发育,因为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而老年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能更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就相对较弱,甲状腺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性别因素:女性患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特点等有关。女性在妊娠期如果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甲状腺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增加流产、早产、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等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压力状态、不合理的饮食(如碘摄入异常,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情)等,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例如长期高碘饮食可能会刺激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桥本氏甲状腺炎病情加重。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等,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时,病情可能相互影响,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也相对更困难。 总体而言,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严重性不能一概而论,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的监测和合理的治疗(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补充甲状腺激素等),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健康状态;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出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2025-10-10 11:27:31
  • 糖尿病人失眠多梦怎么办

    糖尿病人失眠多梦可通过多方面改善,一是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二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饮食;三是控制血糖水平;四是进行心理调节;五是有条件可中医调理,若非药物干预无效则及时就医,必要时谨慎用助眠药物。 一、改善睡眠环境 糖尿病人失眠多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以18~25℃为宜,光线暗淡,避免噪音干扰。同时,选择软硬适度的床垫和舒适的枕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二、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形成规律的睡眠周期。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人,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青少年每天睡眠7~9小时,成年人7~8小时,老年人5~7小时。 2.适度运动:白天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过量运动可能会兴奋神经,不利于睡眠。对于糖尿病儿童,家长可陪同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 3.控制饮食:晚餐不宜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等,这些都可能影响睡眠。糖尿病人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保证营养均衡。 三、控制血糖水平 血糖波动过大可能会影响睡眠,因此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血糖,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人,都要重视血糖的管理,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在家长和医生的共同监督下进行血糖控制,老年人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四、心理调节 糖尿病人长期患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失眠多梦。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冥想、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家人要给予糖尿病人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引导;老年人可能因为对疾病的担忧等产生心理问题,家人要多陪伴和沟通。 五、中医调理(如有条件) 一些中医方法可能对改善睡眠有帮助,如穴位按摩,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过要注意,中医调理不能替代正规的糖尿病治疗和失眠的常规干预措施。例如,按摩涌泉穴等可能有一定的促进睡眠作用,但要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如果通过以上非药物干预措施后失眠多梦仍无明显改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可考虑使用一些安全的助眠药物,但要谨慎选择,避免对血糖等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10 11:23: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