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尿酸值高怎么办

    尿酸高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医疗干预及定期监测来应对。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限高嘌呤、增低嘌呤蔬果、控量控重)和增加水分摄入;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及针对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的注意事项;需定期监测尿酸水平及相关并发症。 一、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控制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部分海鲜(沙丁鱼、贝类等)、浓肉汤等会显著升高尿酸水平,应严格限制。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的人群,尿酸升高的风险比正常饮食人群高很多。 增加低嘌呤食物及蔬果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可选苹果、梨等,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嘌呤含量低,有助于维持尿酸代谢平衡。例如,蔬菜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促进尿酸排泄。 控制饮食量与体重: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因为肥胖是尿酸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量,使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范围内,有利于尿酸水平的控制。 2.增加水分摄入 保证充足尿量: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般来说,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降低尿液中尿酸的浓度,减少尿酸结晶形成的可能。对于心肾功能正常的人群,多饮水是简单有效的降尿酸方法。 二、医疗干预 1.药物治疗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但使用时需要注意肾功能情况,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不适用,因为其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肾功能不全者使用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别嘌醇是常用的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它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但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如HLA-B5801基因检测,以评估过敏风险,尤其在亚裔人群中该基因检测更为重要。 2.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尿酸高相对较少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如果儿童尿酸高,首先要排查是否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情况。在生活方式干预上,要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度摄入高嘌呤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过量饮水对儿童肾脏等功能的影响。 孕妇:孕妇尿酸高需要谨慎处理。一般首先考虑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等。因为很多降尿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所以药物治疗要非常谨慎,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要密切监测孕妇尿酸水平以及胎儿的情况,保证母婴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尿酸高时,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的特点。饮食上要易于消化,同时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在药物治疗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选择药物时要权衡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肝肾负担。 三、定期监测 1.监测尿酸水平:定期到医院检测血尿酸水平,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以便及时了解尿酸控制情况,根据尿酸水平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监测尿酸水平的变化,可以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监测相关并发症:尿酸高可能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肾结石等并发症,所以要定期检查关节情况以及泌尿系统超声等,观察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例如,监测关节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痛风发作迹象,监测泌尿系统是否有结石形成等,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并进行干预。

    2025-10-11 14:13:35
  • 甲状腺激素作用

    甲状腺激素具有多方面基本作用及特殊人群特点,其最主要调节新陈代谢,还影响生长发育(对骨骼、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中甲状腺激素作用各有特点,如儿童缺甲状腺激素可致生长发育和智力问题,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影响胎儿,老年人甲低表现不典型、甲高少见且症状不典型。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骨骼系统:甲状腺激素是骨骼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激素。它能促进长骨的生长和成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在儿童时期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导致骨骼生长障碍,出现身材矮小、骨龄落后等情况,即呆小症;而甲状腺激素过多则可能导致骨成熟提前,影响最终身高。 对神经系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极大。它能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以及髓鞘的形成。胎儿期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出生后会出现智力低下、神经反射迟钝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表现;对于婴幼儿,甲状腺激素同样参与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完善。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它能使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活性增强,促进心肌细胞外钙内流,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提高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使心率加快。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悸等心血管症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可能出现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等心血管功能减退的表现。 对其他系统的作用 对消化系统: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消化腺的分泌,提高食欲。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出现食欲亢进但体重下降的情况,就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加速了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物质代谢;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功能低下的表现。 对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会抑制TSH的分泌;反之,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时,会促进TSH的分泌。此外,甲状腺激素也参与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调节,如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等。 特殊人群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特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甲状腺激素对其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显著。如果儿童甲状腺激素缺乏,除了会导致上述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外,还可能影响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而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则可能表现为生长加速,但随后又会出现骨成熟提前,最终身高可能受到影响,同时还可能出现情绪易激动、多动等神经系统症状。 孕妇: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在子宫内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生长受限等。所以孕妇需要维持正常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如果孕妇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良好控制,也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 老年人: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代谢率降低、乏力、嗜睡、反应迟钝等,容易被忽视。老年人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对较少见,可能表现为心悸、消瘦等,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需要谨慎诊断和治疗。

    2025-10-11 14:11:57
  • 雌激素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雌激素偏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如不同年龄段因病变、生活方式等致其功能紊乱)、卵巢疾病(如卵巢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活方式因素(饮食中大量摄入富含雌激素及高脂肪食物,生活习惯上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其他疾病影响(肝脏疾病致灭活雌激素能力下降,甲状腺疾病致雌激素代谢异常)。 一、内分泌失调相关原因 (一)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来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卵巢功能。若下丘脑-垂体功能出现紊乱,例如下丘脑肿瘤等病变可能导致GnRH分泌异常,或者垂体疾病如垂体腺瘤等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失衡,就可能引起雌激素偏高。在女性不同年龄段,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时可能出现功能紊乱,育龄期女性也可能因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而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本身波动大,也容易出现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的雌激素异常。 (二)卵巢疾病 1.卵巢肿瘤:某些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这些肿瘤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自主分泌雌激素,从而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对于女性各年龄段来说,卵巢肿瘤都可能发生,青春期女性若出现卵巢肿瘤需特别关注,因为可能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育龄期女性则可能影响生育和月经等,更年期女性也要警惕卵巢肿瘤导致的雌激素异常。 2.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卵巢存在多个小卵泡,但不能正常排卵,同时卵巢间质会分泌较多雄激素,而雄激素可在外周转化为雌激素,最终导致雌激素偏高。多囊卵巢综合征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肥胖、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病情。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食因素 长期大量摄入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蜂王浆、雪蛤等,可能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此外,过度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影响激素代谢,导致雌激素在体内蓄积。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饮食结构不合理都可能引发雌激素偏高,比如年轻女性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可能影响激素正常代谢,而中老年女性若长期大量食用含雌激素丰富的食物也易出现问题。 (二)生活习惯因素 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节律,进而影响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可能导致雌激素偏高。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干扰雌激素的正常代谢。例如,年轻女性长期熬夜加班、作息不规律,就容易出现雌激素相关问题;中老年女性若有吸烟酗酒习惯,也会增加雌激素异常的风险。 三、其他疾病影响 (一)肝脏疾病 肝脏是雌激素代谢的重要器官,当发生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时,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各种年龄段都可能患肝脏疾病,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肝脏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雌激素的灭活影响也不同,例如儿童患某些先天性肝脏疾病就可能影响雌激素代谢,进而导致雌激素偏高。 (二)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进而间接影响卵巢功能,导致雌激素代谢异常而偏高。甲状腺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程度和对其他内分泌轴的影响不同,雌激素异常的表现和程度也有所差异,如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激素平衡,进而涉及雌激素水平变化。

    2025-10-11 14:10:45
  • 糖尿病人晚上能喝牛奶吗

    糖尿病人晚上能否喝牛奶需综合多方面考量。纯牛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低,对血糖直接影响小,但要慎选调味牛奶;血糖控制稳定者可睡前1-2小时适量饮纯牛奶,波动大易低血糖者要谨慎,合并肾病者依肾功能定摄入量,合并高血脂者选低脂或脱脂奶;老年糖尿病人要注意时间和量并咨询医生,儿童糖尿病人需选合适牛奶、控量且关注血糖及发育情况。 牛奶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其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对于糖尿病人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等有重要意义。从碳水化合物含量来看,纯牛奶本身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每100毫升纯牛奶大约含4-5克碳水化合物,一般情况下适量饮用牛奶对血糖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需注意的是,市场上有一些添加了糖分等成分的调味牛奶,这类牛奶饮用后可能会导致血糖较快升高,糖尿病人应谨慎选择。 晚上饮用牛奶的具体情况分析 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人:如果糖尿病人晚上血糖控制较为稳定,在睡前1-2小时左右可以适量饮用一杯纯牛奶(约200-250毫升)。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饱腹作用,减少夜间因饥饿可能导致的血糖波动。例如,有研究表明,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延缓胃排空,使血糖上升速度相对平缓。不过,饮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调整饮用的量。 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人:对于晚上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人,尤其是容易出现夜间低血糖的情况时,不建议单纯在睡前大量饮用牛奶。因为如果发生夜间低血糖,可能会带来危险。此时可以选择在白天适当时间饮用牛奶,并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来调整夜间是否饮用牛奶以及饮用的量。比如,一些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人,可能在睡前饮用牛奶后,夜间血糖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导致低血糖发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谨慎对待。 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人:如果糖尿病人合并有肾脏疾病,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来调整牛奶的摄入量。因为牛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人,过多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肾功能指标来确定晚上能否饮用牛奶以及饮用的量。例如,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就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包括牛奶中的蛋白质。而对于合并高血脂的糖尿病人,建议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减少脂肪摄入,因为牛奶中的脂肪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加重高血脂的病情,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对血糖控制也不利。 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老年糖尿病人:老年糖尿病人晚上饮用牛奶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量。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建议在睡前不要饮用过多牛奶,以免引起胃肠不适。同时,老年糖尿病人往往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饮用牛奶前最好咨询医生,综合考虑自身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是否饮用以及饮用方式。例如,有些老年糖尿病人可能同时有骨质疏松,需要补充钙,此时可以适量饮用牛奶来补充钙,但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等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儿童糖尿病人:儿童糖尿病人晚上饮用牛奶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等来确定。一般来说,儿童糖尿病人晚上饮用牛奶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但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无糖或低糖牛奶,并且控制饮用量,避免因为牛奶饮用不当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饮用牛奶后的血糖变化以及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较为特殊,需要在保证血糖稳定的前提下满足营养需求。

    2025-10-11 14:09:34
  • 糖尿病病人最佳食物是什么

    糖尿病病人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豆类,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鱼类、低脂乳制品,以及低糖水果如蓝莓、柚子等食物,不同年龄、病史的病人食用需注意适量及方式等以辅助控制血糖、维持健康。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种类及作用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缓慢释放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平稳血糖。研究表明,食用全谷物食品的糖尿病病人,其餐后血糖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以燕麦为例,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6克,能在肠道中吸水膨胀,增加饱腹感,同时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对血糖的调控有积极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病人,如儿童糖尿病病人,可将燕麦制作成燕麦糊等易消化的形式;老年糖尿病病人则需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粗糙难以消化。 豆类:包括黑豆、红豆、绿豆等。豆类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其升糖指数较低。每100克黑豆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2克,植物蛋白含量约为36克左右。糖尿病病人食用豆类,不仅能提供营养,还能帮助控制血糖。在生活方式方面,若糖尿病病人有运动习惯,食用豆类可在运动前后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维持血糖稳定。 二、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食物 1.种类及作用 鱼类:如三文鱼、鳕鱼等。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且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Omega-3脂肪酸。三文鱼每100克含蛋白质约20.4克,Omega-3脂肪酸含量较高。对于糖尿病病人,鱼类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同时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不同性别糖尿病病人均可选择鱼类作为蛋白质来源,女性糖尿病病人在关注血糖控制的同时,也需注重心血管健康的维护,鱼类是很好的选择;男性糖尿病病人同样可从鱼类中获取优质蛋白质,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在病史方面,若糖尿病病人合并有心血管疾病风险,鱼类的摄入尤为重要,因为其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低脂乳制品:像牛奶、低脂酸奶等。牛奶每100克含蛋白质约3克左右,低脂酸奶蛋白质含量与之相近,且富含钙等矿物质。糖尿病病人适量饮用低脂乳制品,既能补充蛋白质和钙,又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对于儿童糖尿病病人,牛奶是重要的钙来源,有助于骨骼发育;老年糖尿病病人则可通过饮用低脂酸奶等方式补充蛋白质和益生菌,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对糖尿病病人的整体健康有益。 三、低糖水果 1.种类及注意事项 蓝莓:蓝莓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升糖指数较低。每100克蓝莓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4.5克左右,且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糖尿病病人可适量食用蓝莓,一般建议每次食用50-100克。在年龄方面,儿童糖尿病病人食用蓝莓需注意适量,可在两餐之间作为加餐;老年糖尿病病人食用时要关注自身血糖情况,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相对较弱,食用后需监测血糖变化。从生活方式角度,若糖尿病病人有规律运动的习惯,运动后适量食用蓝莓可补充能量,同时其含有的营养成分有助于运动后的身体恢复。 柚子:柚子含糖量较低,每100克柚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9.5克左右。柚子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有益。不同病史的糖尿病病人,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柚子中的成分还有助于辅助降低血压。但糖尿病病人食用柚子时也需注意,不能过量食用,以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影响血糖控制。

    2025-10-11 14:08: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