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低血糖严重了会有什么后果

    低血糖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重要脏器造成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有轻度表现及严重时的意识障碍、长期反复的不可逆影响等;心血管系统会致心率血压变化、引发心律失常等;肝脏和肾脏也会受不同程度影响,易发生低血糖人群需密切监测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以防严重后果,儿童和老年人等需特别防范。 心血管系统影响 低血糖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后果。低血糖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或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有临床研究显示,部分低血糖反复发作的患者,心电图会出现异常改变,如ST-T段改变等。对于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就相对较弱,严重低血糖时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系统的不稳定情况,增加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而对于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严重低血糖可能成为诱发心血管急症的重要因素,因为低血糖引起的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肝脏:低血糖时,肝脏原本储存的糖原分解以及糖异生作用会被调动来升高血糖,但长期严重低血糖可能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干扰肝脏对其他物质的代谢过程,长期下去可能损害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肾脏:严重低血糖时,肾脏的血流灌注可能会发生改变,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有研究表明,严重低血糖发作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肾功能的短暂异常,如尿蛋白排泄增加等情况,虽然多数可恢复,但反复严重低血糖可能对肾脏造成慢性损伤。 对于糖尿病患者等容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应密切监测血糖,预防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低血糖,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血糖,避免出现上述严重后果。对于儿童患者,家长更要加强对低血糖风险的防范,因为儿童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更差,严重低血糖对其健康的影响更为深远。老年人在使用可能导致低血糖的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自身血糖变化,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以降低严重低血糖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风险。

    2025-10-11 10:29:21
  • 糖尿病能吃荞麦面条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荞麦面条,食用时需控制量,一般生重50-100克,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要搭配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烹饪避免多加油糖盐,清煮少调味;老年患者要细嚼慢咽并监测血糖,年轻活跃者合理控制量灵活搭配,合并高血压者注意控盐。 控制食用量:尽管荞麦面条升糖指数低,但仍含有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使血糖升高。一般建议将荞麦面条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每次食用量控制在50-100克(生重)左右,可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运动量等因素适当调整。例如,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运动量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增加至100克左右;而血糖控制不佳或运动量较小的患者,则应控制在50克左右。 搭配其他食物:食用荞麦面条时,可搭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制品等,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这样搭配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血糖上升更平稳。例如,在吃荞麦面条时,搭配100克左右的瘦肉和200克以上的绿叶蔬菜,能更好地平衡营养和血糖。 注意烹饪方式:烹饪荞麦面条时,应避免加入过多的油、糖、盐等调料。建议采用清煮的方式,若要调味,可使用少量的生抽、醋、胡椒粉等,减少油盐糖的摄入。比如,煮荞麦面条时,油的用量控制在5克以内,盐的用量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额外添加过多的糖来调味。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荞麦面条时更要注意细嚼慢咽,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防止消化不良。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荞麦面条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后续的饮食和治疗方案。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生活方式较为活跃,在合理控制荞麦面条食用量的基础上,可以更灵活地搭配饮食,但也不能忽视整体的血糖管理。有其他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除了关注荞麦面条的食用量和搭配外,还要特别注意盐的摄入控制,因为高血压患者通常也需要限制盐的摄入量。

    2025-10-11 10:28:03
  • 利尿药是不能长期服用

    是的,利尿药通常不建议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血糖升高、血尿酸升高等问题,还可能影响肾功能。需要定期复查,并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剂量和饮食。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 是的,利尿药通常不建议长期服用。 利尿药是一类能促进肾脏排尿功能从而增加尿量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长期服用利尿药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具体包括: 电解质紊乱:利尿药会导致体内的电解质(如钠、钾、氯等)失衡。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影响心脏、肌肉等器官的正常功能。 血糖升高:利尿药可能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导致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可能会加重病情。 血尿酸升高:利尿药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 影响肾功能:长期大量服用利尿药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尤其是对于原本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此外,利尿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还可能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利尿药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利尿药时,需要密切监测血钾、钠、血糖、血尿酸等指标,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利尿药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潜在的风险: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钾、钠、血糖、血尿酸等指标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的评估。 补充电解质:根据医生的建议,在饮食中或通过药物补充缺失的电解质,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注意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高盐、高糖、高嘌呤的食物摄入。 监测身体状况: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及时就医。 需要强调的是,利尿药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如果对利尿药的使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使用利尿药更需谨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

    2025-10-11 10:25:57
  • 甲状腺结节0.3×0.2大不大

    甲状腺结节0.3×0.2厘米属较小结节,需结合性质(良恶性)等综合判断,良性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排除恶性,不同人群(儿童、女性、有家族史、有头颈部放射史者)关注要点不同,需结合超声特征及人群特点评估性质并定期随访观察。 关于结节性质判断 良性结节可能性:多数较小的甲状腺结节可能是良性的,比如常见的甲状腺囊肿、良性腺瘤等。但仅通过大小不能完全确定性质,还需要结合结节的边界、形态、有无钙化等超声特征来初步判断。例如,如果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砂砾样钙化等,良性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恶性结节情况:虽然这么小的恶性结节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有微小钙化等,需要进一步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明确性质。 不同人群的关注要点 儿童:儿童时期发现甲状腺结节需要更谨慎,因为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的概率相对成人略高一些。要密切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超声随访,监测结节大小、形态等的改变。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甲状腺功能可能有变化,对甲状腺结节的影响不同。比如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甲状腺结节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需要更密切关注超声下结节的情况,但一般不轻易进行有创检查,产后激素水平恢复后再复查评估。 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如果发现甲状腺结节,相对其他人更应重视结节性质的判断,因为有家族史者甲状腺结节恶性的风险可能略有升高,需要更积极地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去明确结节情况。 既往有头颈部放射史人群:既往有头颈部放射暴露史的人,发生甲状腺结节恶性的风险较高,对于0.3×0.2厘米的结节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更细致地评估结节特征,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 总之,甲状腺结节0.3×0.2厘米本身大小不算大,但需要结合其他超声特征及相关人群特点来综合评估其可能的性质,定期随访观察是比较重要的。

    2025-10-11 10:23:23
  • 孕妇尿糖1+会是妊娠糖尿病吗

    孕妇尿糖1+不一定是妊娠糖尿病,其可能由肾糖阈降低、生理性因素等引起,妊娠糖尿病需靠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仅尿糖1+不能确诊,非糖尿病原因致尿糖1+影响相对小,妊娠糖尿病不及时控制有不良后果,出现尿糖1+应完善OGTT,若是妊娠糖尿病需饮食、运动管理,必要时胰岛素治疗,孕妇要配合检查治疗、定期产检。 一、尿糖1+的可能情况 孕妇尿糖1+有多种可能原因。一是肾糖阈降低,孕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不足,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这种情况常见于孕期女性,并非由血糖升高导致的糖尿病引起。二是生理性因素,孕妇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也可能出现尿糖短暂阳性。 二、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其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仅尿糖1+不能确诊妊娠糖尿病,需要进一步进行OGTT检查来明确血糖情况。 三、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及应对 如果是肾糖阈降低等非糖尿病原因导致的尿糖1+,一般对孕妇和胎儿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而如果是妊娠糖尿病,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对孕妇产生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对胎儿可能导致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后果。所以当孕妇出现尿糖1+时,应进一步完善OGTT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妊娠糖尿病,若是妊娠糖尿病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控制(根据孕妇体重、孕周等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运动等方式进行管理,必要时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定期产检监测血糖、胎儿发育等情况。

    2025-10-11 10:21: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