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角膜疾病、干眼症、屈光不正、屈光手术、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崔馨,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从事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多年,专业特长:青光眼、角膜疾病和眼视光学。
展开-
幼儿眼白发蓝是怎么回事
小孩眼白发蓝存在多种情况。一、正常表现:小孩眼球壁尚在发育,比成人薄,可透见巩膜下脉络膜而呈现发蓝现象,刚出生小孩眼球常是白里透蓝,这属于正常,若没其他异常表现无需治疗。二、眼部疾病:若小孩伴有大角膜及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症状,要考虑先天性青光眼可能。高眼压下巩膜组织受压变薄,能透出巩膜下脉络膜颜色而呈蓝巩膜状态,需尽快到医院详细诊断,尽早开展青光眼治疗以降低眼压,避免视力受损。三、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遗传病脆骨综合征等也可能出现眼白发蓝;缺铁性贫血会使巩膜组织内胶原合成不足致巩膜变薄,同样可透见脉络膜颜色呈蓝色。由于小孩不能很好地表达不适,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各种异常情况,一旦有特殊异常症状,建议尽早到医院治疗,以便对先天性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小孩眼白发蓝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正常发育情况无需担心,但若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则需重视并及时诊治。
2025-05-30 17:18:58 -
眼袋跟卧蚕的区别是什么
眼袋和卧蚕的区别包括位置不同、形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一、位置不同:眼袋一般处于眼睑3cm内的区域,它主要是由脂肪构成,会持续存在;而卧蚕通常在睫毛根部3-5mm的范围内,且往往在笑时较为明显。正常情况下,眼袋的存在较为固定,而卧蚕只有在特定表情时才突出。 二、形态不同:眼袋凸起的形态类似半球,下眼睑的眼袋可分为三组,即中间一组、内侧一组以及外侧一组;卧蚕则形似长条,通常不会被分为几组,并且相对较为紧致。 三、治疗方法不同:眼袋多因眼部皮肤松弛和下眼睑脂肪堆积形成,可能影响外观,常可采用激光等方法去除;卧蚕主要是肌肉组织,且相对紧密,一般可通过注射玻尿酸来塑造卧蚕,从而让眼睛更具美感。在治疗期间,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对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总结:综上所述,眼袋和卧蚕在位置、形态和治疗方法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应正确区分并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处理。
2025-05-30 17:17:11 -
成人眼白发蓝是怎么回事
眼白发蓝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慢性缺铁、蛔虫症、维生素缺乏等有关。 眼白发蓝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与疾病有关,具体原因如下: 正常情况:部分人眼白的颜色较浅,看起来会有些发蓝,这是正常的,通常不伴有其他不适。 疾病因素: 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缺铁,影响了眼内巩膜的营养,导致巩膜变薄,眼白就会发蓝。 慢性缺铁: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烦躁、乏力等症状。 蛔虫症: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间歇性脐周疼痛、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D缺乏时,也可能导致眼白发蓝。 其他: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蓝色巩膜,也会出现眼白发蓝的现象。 如果发现眼白发蓝,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同时,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眼过度。对于儿童,如果出现眼白发蓝,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以排除蛔虫症等疾病。
2025-05-30 17:14:56 -
黑眼圈很严重,看起来没精神
气色差、黑眼圈、没精神可能由生活习惯不规律、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药物等进行调理,该症状还可能有其他因素,患者应前往专业门诊,在医生指导下调理。 一、生活习惯不规律:若患者生活压力过大,经常熬夜且缺乏休息,会致使静脉血管血流速度减缓,血液颜色逐渐暗淡,从而在眼周形成色素沉着。同时面部会变得松弛,导致患者看起来没有精神。对此,患者应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尽可能避免熬夜,保证身体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在饮食方面,不要摄入刺激性食物和过咸食物。 二、内分泌失调:生理因素或营养不足都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患者会出现面色暗淡、精神不佳等状况。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螺内酯片、地屈孕酮片、十一酸睾酮软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当出现气色差、黑眼圈、没精神等情况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治疗。
2025-05-30 17:12:31 -
三岁宝宝视力正常值
三岁宝宝的视力正常值在0.6-0.8之间,但每个宝宝的视力发育情况可能不同,如有疑虑应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注意保护宝宝视力。 如果家长对宝宝的视力有任何疑虑,可以带宝宝去眼科医生那里进行详细的检查。医生会使用专业的仪器和方法来评估宝宝的视力,并根据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宝宝保护视力,比如: 1.注意宝宝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看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 2.保持宝宝的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等营养素的食物。 3.定期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让宝宝的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 4.培养宝宝良好的用眼习惯,比如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 总之,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宝宝的视力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宝宝的视力健康。
2025-05-30 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