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角膜疾病、干眼症、屈光不正、屈光手术、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崔馨,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从事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多年,专业特长:青光眼、角膜疾病和眼视光学。
展开-
高度近视老了会失明吗
高度近视老了有一定失明风险,与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相关,可通过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用眼健康、避免剧烈运动、控制近视进展等降低风险,老年、女性高度近视者及有高度近视家族史人群需特别注意眼部健康。 一、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眼部并发症及对失明的影响 1.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者的眼轴延长,视网膜变得薄而脆弱,容易发生视网膜裂孔、脱离。据相关研究,高度近视是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组织进一步退变等因素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几率,如果发生视网膜脱离且未及时治疗,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2.黄斑病变: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较为常见,包括黄斑出血、黄斑劈裂、黄斑萎缩等。随着年龄增加,黄斑区的病变可能逐渐进展,影响中心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例如一些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黄斑病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病变程度会影响视力预后。 3.青光眼:高度近视与青光眼也有一定关联,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的风险比正常人高。青光眼会导致视神经逐渐受损,视野逐渐缩小,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二、降低高度近视老了失明风险的措施 1.定期眼部检查:高度近视者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眼压检查等。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黄斑、青光眼等病变并及时干预。对于年龄较大的高度近视者,更要加强眼部检查的频率,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病变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2.注意用眼健康: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用眼等。合理安排用眼时间,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眼睛,向远处眺望等。同时,注意用眼环境的光线,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刺激眼睛。 3.避免剧烈运动: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如蹦极、跳水、打篮球时的激烈碰撞等,因为这些运动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等眼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年龄增长后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更要注意避免可能导致眼部损伤的剧烈活动。 4.控制近视进展:对于未成年的高度近视者,可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使用角膜塑形镜等方式控制近视度数的进一步加深;成年后如果符合条件,也可考虑近视手术等方式改善视力,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谨慎选择。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高度近视者:老年高度近视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眼部病变发生风险增加。在生活中要更加留意自身视力变化,一旦出现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同时,家属要关注老年高度近视者的眼部健康情况,督促其定期检查和合理用眼。 女性高度近视者: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孕期、更年期等,身体内分泌等会发生变化,可能对眼部有一定影响。孕期要注意眼部的保健,避免因为身体变化导致眼部病变加重;更年期时也要加强眼部检查,因为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眼部组织的状态。 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人群:这类人群本身就属于高度近视的高危人群,即使年龄不大,也应重视眼部健康,更早开始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密切关注视力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眼部问题,降低老了出现失明等严重后果的风险。
2025-09-29 13:05:21 -
急性角膜炎怎么治疗
急性角膜炎一般治疗包括眼部清洁和避免刺激;药物治疗有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类、病毒感染用抗病毒类、特殊情况用糖皮质激素类;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需家长密切配合、用儿童专用药等,老年患者要综合基础疾病、关注眼部恢复等。 一、急性角膜炎的一般治疗 1.眼部清洁 对于因分泌物较多导致眼部不适的患者,可用生理盐水等温和的液体进行眼部清洁。例如,使用无菌棉球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眼部,以清除分泌物,保持眼部的清洁环境,这有助于减少细菌等病原体的进一步滋生,因为过多的分泌物可能为病原体提供繁殖的温床,从而加重炎症。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清洁时需注意力度,儿童由于眼部较为娇嫩,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眼部组织。 2.避免刺激 患者应避免佩戴隐形眼镜等可能刺激眼部的物品。因为隐形眼镜与角膜直接接触,在急性角膜炎期间佩戴可能会摩擦角膜,加重炎症反应。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用眼时间,让眼部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角膜的修复。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类药物 如果急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例如,对于常见的细菌性角膜炎,可选用妥布霉素等抗生素滴眼液。抗生素能够抑制或杀灭引起感染的细菌,从而控制炎症。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要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合适浓度等剂型的药物。儿童使用时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滴眼液,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眼部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 2.抗病毒类药物 若为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角膜炎,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炎需要针对性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炎症。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同样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等,以确保安全有效。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在某些情况下,如过敏因素引起的角膜炎或炎症较严重且无感染迹象时,可短时间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滴眼液等。但使用这类药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或不恰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对于有青光眼病史等特殊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角膜炎患者在治疗时,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眼部症状的变化,如眼部是否仍有红肿、分泌物是否减少等。在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儿童专用的药物剂型,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护理,保证儿童眼部的清洁,避免儿童用手揉眼等不良习惯,防止炎症加重或复发。 2.老年患者 老年急性角膜炎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药物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以避免与基础疾病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的眼部组织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一些退行性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眼部的恢复情况,定期复查,观察炎症的控制情况以及眼部组织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29 13:03:38 -
糖尿病会不会导致眼睛失明
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致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主因,分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非增殖期若不控制易向增殖期发展,增殖期是失明高危阶段,预防需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并定期眼部检查,不同患者需个体化管理以降低失明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与失明风险 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此阶段病情相对较轻,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视力下降症状,但视网膜已经出现微血管瘤、小出血点等改变。如果能及时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病情进展可得到一定延缓,失明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血糖对视网膜的损害可能进展更快,更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非增殖期可能较快向增殖期发展。 对于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长期高血糖病史、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的患者,非增殖期也需要积极干预,以阻止病情向更严重阶段发展。 2.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该阶段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失明的高危阶段。新生血管破裂出血、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易在增殖期发生。一旦发生这些严重并发症,视力会急剧下降,若不及时治疗,失明的风险极大。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对并发症的耐受能力更差,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的风险更高。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并发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预防糖尿病导致眼睛失明的措施 1.严格控制血糖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基础。无论是儿童、成年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手段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例如,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需要更加精细,避免高血糖对视网膜等器官的持续损害。 2.控制血压和血脂 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加重糖尿病对眼部血管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肾病等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更严格。血脂方面,要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甘油三酯等也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改善整体代谢状况,从而降低眼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眼底。儿童糖尿病患者从确诊糖尿病起就应开始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因为儿童糖尿病患者眼部病变可能进展较快。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等眼部异常,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止病情向失明方向发展。成年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眼部症状,也不能忽视定期眼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糖尿病是导致眼睛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及定期眼部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眼睛失明的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在预防和治疗眼部并发症时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管理。
2025-09-29 13:02:18 -
治疗高度近视有什么办法
高度近视可通过佩戴眼镜(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屈光手术(准分子激光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巩膜加固术进行矫正,同时要注意日常保健与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合理用眼、饮食调整、适度运动。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正及保健方式。 一、佩戴眼镜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高度近视的方法,通过合适度数的镜片来矫正视力,能快速改善视力状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佩戴,但需定期验光以确保度数合适。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材质、舒适度高的镜框,且要督促其正确佩戴和保养;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款式的框架眼镜。 隐形眼镜:分为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等。RGP对矫正高度近视有较好效果,能有效控制近视度数的发展,尤其适合一些不想戴框架眼镜的人群,但佩戴时需注意严格的卫生操作,避免引起眼部感染等问题。佩戴隐形眼镜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要求不同,未成年人由于自我护理能力相对较弱,佩戴需谨慎,成年人若眼部健康状况良好且能严格遵循佩戴和护理规范可考虑。 二、屈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手术:包括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等,通过切削角膜来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矫正近视。但该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般要求患者年龄在18-50周岁之间,近视度数稳定两年以上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年轻人若符合条件且近视度数合适可考虑,但需充分了解手术风险;中老年人则要综合考虑眼部健康等多方面因素。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适用于高度近视且不适合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来矫正近视。该手术对患者的眼部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如角膜厚度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只要符合手术适应证均可考虑,但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来评估是否适合该手术。 三、后巩膜加固术 主要适用于进行性加深的高度近视患者,通过加固后巩膜来阻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性高度近视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眼轴的延长,从而控制近视度数的加深。儿童患者进行该手术时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家长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术后的相关护理等工作。 四、日常保健与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用眼: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用眼一段时间后要适当休息,例如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都要注意合理用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成年人要注意工作中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期盯着电子屏幕等。 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等。这些营养物质对眼睛健康有益,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通过合理饮食来获取这些营养,儿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饮食来保证营养均衡,成年人也应注重饮食中这些营养的摄入以维护眼部健康。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儿童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户外活动,成年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规律的运动锻炼。
2025-09-29 13:00:51 -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高发人群包括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眼部卫生不佳及过敏体质人群,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者因环境刺激及缺乏防护易患病;长期使用电子设备者因眨眼减少致眼表干燥易发病;眼部卫生不佳者因病原体带入或原有眼部疾病易患病;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易引发过敏反应致慢性炎症。 一、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的人群 1.环境因素影响: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工业废气排放密集区域、沙尘天气频繁地区等,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化学物质等会刺激眼部,增加患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居民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污染较轻地区。这些污染物会持续刺激眼结膜,破坏眼表的正常防御功能,使得结膜容易发生慢性炎症反应。 2.生活方式关联:此类人群往往因工作或生活需要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缺乏有效的眼部防护措施,如未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等,进一步增加了眼部与有害物质接触的机会,从而提升了患病几率。 二、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 1.用眼习惯影响: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会使眨眼频率明显减少。正常情况下,眨眼有助于泪液均匀分布在眼表,起到湿润和保护结膜的作用。而长期眨眼减少会导致眼表泪膜不稳定,结膜处于相对干燥的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引发慢性炎症。据相关研究统计,每天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超过4小时的人群,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发生率比使用时间较短的人群高出约30%。 2.年龄与性别体现:在该人群中,各个年龄段都有涉及,但年轻人相对更为常见,因为年轻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更高。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偏向,但由于使用电子设备的普遍性,整体分布较均衡。 三、眼部卫生不佳的人群 1.卫生习惯影响:不注意眼部卫生,如经常用手揉眼、与他人共用毛巾等,容易将外界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带入眼内,引发结膜的慢性炎症。例如,用手揉眼时,手部的细菌很容易污染眼结膜,长期如此会导致结膜的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研究发现,有揉眼习惯且不注意眼部清洁的人群,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发病风险比卫生习惯良好的人群高2-3倍。 2.病史相关情况:本身有眼部其他疾病史,如沙眼、睑缘炎等,会使得眼部的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慢性卡他性结膜炎。因为原有眼部疾病可能破坏了眼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为慢性炎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使得这类人群成为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高发群体。 四、过敏体质人群 1.过敏因素影响:过敏体质人群接触到过敏原时,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会引发眼部的过敏反应,进而导致慢性卡他性结膜炎。过敏原刺激眼结膜后,会引起结膜的炎症反应,若过敏反应长期存在,就会转变为慢性炎症状态。有数据显示,过敏体质人群中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发病率是非过敏体质人群的1.5倍左右。 2.季节与环境体现:在花粉传播季节或尘螨较多的环境中,过敏体质人群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例如,春季花粉飘散时,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更容易出现眼部的过敏相关炎症反应,从而增加了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发病可能。
2025-09-29 12: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