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担任多种权威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6篇,中华核心文章5篇。 2011.2-2011.8,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
展开-
癌症的表现有什么
癌症有局部表现、全身表现及肿瘤转移相关表现。局部表现包括可触及异常肿块及不同癌症引发的疼痛;全身表现有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等;肿瘤转移相关表现包含淋巴结肿大及肺、肝、骨等器官转移的相应表现,不同人群患癌后各表现有其特点及需注意的鉴别情况。 一、局部表现 1.肿块:身体某部位可触及异常肿块,体表或深部都可能出现。例如乳腺癌可在乳房摸到无痛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体表的脂肪瘤一般呈扁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质地柔软。不同癌症的肿块有其各自特点,其形成是肿瘤细胞异常增殖聚集所致。 对于儿童,家长需留意孩子身体各部位有无异常包块,尤其是短期内迅速增大的包块,因为儿童肿瘤也较为常见,如神经母细胞瘤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 2.疼痛:肿瘤生长可能压迫、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引起疼痛。比如骨肿瘤常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开始可能是间断性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剧痛;肝癌晚期可能出现右上腹持续胀痛等。不同癌症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因肿瘤累及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可能与年轻人不同,且一些老年癌症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疼痛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来判断。 二、全身表现 1.发热:肿瘤组织坏死、代谢产物释放等可引起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例如肾癌患者可能有低热表现,这是因为肿瘤坏死物质被吸收等原因导致。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癌后发热情况可能更复杂,需更谨慎鉴别发热原因,因为其自身免疫力低,感染等其他因素也易导致发热,需与肿瘤性发热相区分。 2.体重减轻:肿瘤是消耗性疾病,会消耗人体大量营养物质,患者可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如肺癌、胃癌等患者常伴有明显消瘦,体重在短时间内可减轻数公斤甚至更多。 对于老年人,本身代谢率降低,体重减轻可能更易被忽视,但其实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需高度警惕癌症可能,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肿瘤的消耗影响更明显。 3.乏力:患者常感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由于肿瘤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营养物质消耗等多种因素引起。例如白血病患者常表现为明显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可能也会有乏力表现,但如果是癌症引起的乏力,往往是持续且进行性加重的,与单纯生活方式导致的乏力不同,需注意区分。 三、肿瘤转移相关表现 1.淋巴结肿大: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如鼻咽癌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乳腺癌常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可摸到腋窝淋巴结肿大。 儿童若出现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要考虑淋巴瘤等儿童常见肿瘤的可能,需及时就医检查。 2.其他器官转移表现: 肺转移:肺癌转移至肺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肺部生长,破坏肺组织和血管等。 肝转移:如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因为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肿瘤转移至肝会影响其正常功能。 骨转移:某些癌症易发生骨转移,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可出现转移部位的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痛可能较为剧烈,影响患者活动。 对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骨转移相对常见,需关注骨痛等相关表现,定期进行骨相关检查;而对于老年人,骨转移引起的骨痛可能容易被误诊为骨质疏松等疾病,需仔细鉴别。
2025-10-17 14:36:35 -
早期腮腺癌能治愈吗
早期腮腺癌有一定治愈可能,其与肿瘤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低级别、高级别)相关,治疗方式中手术完整切除是关键,辅助放疗、化疗可提治愈概率,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需针对性处理,规范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一、与治愈相关的因素 1.肿瘤分期 肿瘤大小:早期腮腺癌通常肿瘤相对较小,若肿瘤直径较小,比如小于2cm,此时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范围有限,手术完整切除的可能性较大。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直径小于2cm的早期腮腺癌患者,通过规范的手术等综合治疗后,预后往往较好。 有无淋巴结转移:如果早期腮腺癌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那么治愈的机会相对更大。因为没有淋巴结转移意味着肿瘤还局限在原发部位附近,通过手术等治疗手段更有可能将肿瘤完全清除。 2.病理类型 低级别肿瘤:一些低级别病理类型的腮腺癌,如黏液表皮样癌中的低级别亚型等,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侵袭性较低,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后,治愈的可能性较高。例如,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经过手术等治疗后,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往往较好。 高级别肿瘤:虽然高级别病理类型的腮腺癌相对侵袭性稍强,但如果处于早期阶段,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也有一定的治愈机会。不过相对低级别肿瘤来说,其复发等风险可能会略高一些,但早期干预仍能显著改善预后。 二、治疗方式对治愈的影响 1.手术治疗 完整切除肿瘤:早期腮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是手术切除,完整切除肿瘤是实现治愈的关键。手术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包括位置、大小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腮腺部分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等。例如,对于位于腮腺浅叶的早期肿瘤,多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面神经等重要结构,以保证患者的面部功能和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治愈的可能性。 2.辅助治疗 放疗:对于一些切缘阳性、肿瘤分化差等情况的早期腮腺癌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辅助放疗。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从而提高治愈的概率。有研究显示,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显著减少早期腮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进而对提高治愈率起到积极作用。 化疗:一般来说,早期腮腺癌单纯化疗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于一些高级别、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早期腮腺癌患者,可能会在术后辅助化疗。化疗可以进一步杀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从而有助于提高治愈的机会。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 1.儿童患者 儿童早期腮腺癌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对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要尽量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面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术后的随访也需要更加密切,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可能会影响肿瘤的复发等情况,密切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老年患者 老年早期腮腺癌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能否耐受手术等治疗。例如,对于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改善患者心功能等基础状况后再考虑手术。同时,术后的康复也需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以促进患者的整体恢复,提高治愈的可能性。 总之,早期腮腺癌有一定的治愈可能,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包括合适的手术方式、必要的辅助治疗等,再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能够提高早期腮腺癌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5-10-17 14:35:14 -
直肠癌早期能抽烟吗
直肠癌早期不建议抽烟,因其对身体恢复有诸多不利影响,包括影响免疫系统、血液循环、呼吸道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受影响情况不同,且与患者生活方式和病史综合考量下抽烟均不利于康复。 一、直肠癌早期不建议抽烟 (一)对身体恢复的不利影响 1.影响免疫系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直肠癌早期患者本身身体处于相对虚弱、需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来促进恢复的状态,抽烟会使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受到干扰,不利于身体对疾病的抵御和修复。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会降低白细胞的活性和数量,而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功能受损会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等情况,从而影响直肠癌早期患者的康复进程。 2.影响血液循环: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包括肠道组织的血液供氧不足。直肠癌早期患者的肠道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损伤或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来进行修复,血液循环不畅会阻碍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不利于肠道组织的恢复,还可能增加肠道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对呼吸道的不良影响:抽烟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状,对于直肠癌早期患者来说,频繁的咳嗽可能会增加腹压,而腹压的增加可能会对肠道吻合口等部位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手术伤口等的愈合,尤其是对于接受过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早期患者,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二)不同年龄、性别的特殊情况考虑 1.年轻患者:年轻的直肠癌早期患者通常身体基础状况相对较好,但抽烟对其身体的损害同样存在。由于年轻患者可能存在更长期吸烟对身体潜在损害的积累,抽烟对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会进一步影响其疾病的恢复和未来的健康状况。例如,年轻患者如果继续抽烟,可能会导致其身体恢复周期延长,且未来患其他与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对其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直肠癌早期患者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衰退,抽烟对其身体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老年人的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功能本就不如年轻人,抽烟会进一步加重这些系统的功能障碍,使老年患者在疾病恢复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健康风险,如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心血管并发症等,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3.女性患者:女性直肠癌早期患者抽烟除了面临上述一般的身体损害外,还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影响。例如,烟草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女性的内分泌系统,而内分泌失调可能会对身体的恢复产生间接的不利作用。同时,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身体调养,抽烟会干扰这种调养过程,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三)生活方式与病史的综合考量 1.生活方式方面:直肠癌早期患者一般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促进康复,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抽烟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相悖,抽烟会破坏患者努力构建的有利于康复的生活环境。例如,患者如果计划通过适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恢复,但是同时又抽烟,那么运动所带来的身体机能改善会被抽烟所抵消部分甚至大部分,因为抽烟对身体各系统的损害会削弱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2.病史方面:患者已经患有直肠癌早期,其病史中存在肠道相关的病变情况。抽烟会进一步影响肠道的微环境和血液循环等,与患者本身的肠道病变病史产生不良的协同作用。比如,患者肠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相关因素,抽烟会加重这种血液循环的不良状况,从而对肠道病变的恢复产生更不利的影响。
2025-10-17 14:32:52 -
如何确定小肝癌
确定小肝癌需综合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必要时的病理活检等多种手段,结合患者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其中影像学检查是重要手段,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辅助诊断,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不同人群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小肝癌的重要手段 (一)超声检查 1.常规超声:超声检查是筛查小肝癌常用的方法,经济简便且无辐射。通过常规超声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一般来说,小肝癌在超声下多表现为低回声、高回声或等回声结节,边界可能清晰或不清晰,但常规超声对于一些较小且位置较深的病灶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2.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小肝癌通常血供相对丰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肿瘤内有动脉血流信号,有助于辅助判断病变性质,但单纯依靠血流情况不能确诊小肝癌,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CT检查 1.平扫CT:平扫可初步发现肝脏的占位病变,能了解病变的密度等基本情况。小肝癌在平扫CT上一般表现为低密度灶,但部分等密度或高密度小肝癌可能不易被发现。 2.增强CT:是诊断小肝癌的重要方法。动脉期小肝癌多表现为明显强化,因为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动脉期肿瘤血管丰富,对比剂快速充盈;门静脉期正常肝组织强化,而肿瘤强化程度迅速下降,表现为低密度灶,通过动脉期的明显强化和门静脉期的快速廓清,有助于准确诊断小肝癌,能发现1cm左右的小肝癌。 (三)MRI检查 1.平扫MRI: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多方位成像。小肝癌在T1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多呈稍高信号,但同样存在部分小病灶可能显示不清晰的情况。 2.增强MRI:动态增强MRI在诊断小肝癌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对比剂退出,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这一强化特征对于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对一些等密度或等信号的小病灶,MRI增强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可发现更小的肝癌病灶。 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诊断 甲胎蛋白(AFP)是常用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之一,虽然约30%的小肝癌患者AFP正常,但AFP升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AFP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例如,AFP升高同时结合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更有助于小肝癌的诊断,但需要注意AFP升高还可见于其他情况,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所以不能仅依靠AFP来确诊小肝癌,必须结合影像学等多方面检查综合判断。 三、病理活检是确诊小肝癌的金标准 对于一些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灶,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特征,以明确病变是否为肝癌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但病理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有创检查的患者需谨慎选择。在儿童中,由于小肝癌相对少见,进行病理活检时更要充分评估风险,优先考虑无创或低风险的检查方法先行初步判断,若必须进行活检则要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进行,确保患儿安全。对于老年患者,也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决定是否适合进行病理活检。 总之,确定小肝癌需要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必要时的病理活检等多种手段,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才能准确诊断小肝癌,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17 14:31:38 -
直肠腺癌症可以治愈吗怎么治疗
直肠腺癌能否治愈与分期相关,早期有较高治愈可能,中晚期也可通过综合治疗改善预后;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早期局部切除、中晚期根治术)、放疗(术前缩小肿瘤、术后降低复发率)、化疗(辅助和新辅助)、靶向治疗(针对特定靶点)、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直肠腺癌能否治愈 直肠腺癌的治愈情况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直肠腺癌通过积极治疗,有较高的治愈可能。例如,Ⅰ期直肠腺癌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直肠腺癌治愈难度相对较大,但通过综合治疗也可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二、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早期直肠腺癌:对于早期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直肠腺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小,能最大程度保留肛门功能,尤其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大范围手术的患者,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监测复发情况。 中晚期直肠腺癌:通常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包括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和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等。Miles手术适用于肿瘤距肛缘较近的情况,需永久性人工肛门;Dixon手术适用于肿瘤距肛缘较远的情况,可保留肛门,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手术的成功实施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等因素。 2.放疗 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尤其适用于肿瘤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的患者。通过放射治疗使肿瘤周围的癌细胞活性降低,减少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的风险。 术后放疗:对于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肿瘤分期较晚、存在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放疗会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但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一定影响,如可能导致放射性肠炎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 3.化疗 辅助化疗:用于手术前后,帮助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例如,在直肠癌根治术后,对于Ⅱ期及以上伴有高危因素(如淋巴管、血管浸润等)和Ⅲ期的患者,通常会给予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等药物联合方案。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并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新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的直肠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也有助于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4.靶向治疗 针对直肠腺癌的某些特定靶点进行治疗,如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等。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相比传统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相对较小,但也可能会出现如皮疹、腹泻等特定的不良反应,在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筛选适合的患者。 5.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直肠腺癌的治疗中也逐渐发挥作用,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等,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身体耐受性,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直肠腺癌较为罕见,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在保证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治疗对儿童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优先考虑对身体损伤较小的治疗方式,并密切关注长期预后和生长发育情况等。
2025-10-17 14: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