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担任多种权威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6篇,中华核心文章5篇。 2011.2-2011.8,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
展开-
贝伐单抗能治好直肠癌吗
贝伐单抗不能治好直肠癌但在其治疗中很重要,可联合化疗用于转移性直肠癌一线治疗及二线后线治疗,但有耐药问题和不良反应,医生需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 一、贝伐单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1.联合化疗用于转移性直肠癌的一线治疗 作用机制:贝伐单抗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能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等指标。例如,在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以延长转移性直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使肿瘤进展风险降低一定比例。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只要符合适应证,都可以考虑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但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身体耐受性,因为化疗本身可能对老年患者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等影响更需关注,而贝伐单抗的使用也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因为其可能有影响伤口愈合、增加出血风险等情况,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需注意贝伐单抗相关的肺部不良反应风险可能增加。 2.用于转移性直肠癌的二线及后线治疗 效果体现:当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后,贝伐单抗仍可参与后续治疗。在一些研究中,对于经过一线治疗后的转移性直肠癌患者,继续使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等方案,能为患者争取一定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既往肠道手术史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时需特别注意出血等风险的评估,因为肠道手术史可能增加肠道相关出血的潜在风险,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病史来权衡贝伐单抗治疗的利弊。 二、贝伐单抗治疗直肠癌的局限性 1.耐药问题 产生原因:部分患者在使用贝伐单抗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耐药现象,导致药物疗效下降。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改变等多种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耐药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可能因为机体整体功能衰退等原因,耐药相关的生理变化可能与年轻患者有差异,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及影响:贝伐单抗可能引起高血压、蛋白尿、出血(如胃肠道出血、鼻出血等)、伤口愈合不良等不良反应。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因为贝伐单抗可能加重高血压病情,需要调整降压药物等治疗方案;对于有出血倾向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时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女性患者在使用贝伐单抗时,需关注对生殖系统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但目前相关研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不过一般会建议有生育计划的患者提前与医生沟通治疗相关事宜。 总之,贝伐单抗在直肠癌治疗中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但不能治愈直肠癌,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2025-10-17 13:04:45 -
占位性变病是癌症的诊断标准吗
占位性病变不是癌症的诊断标准,占位性病变是影像检查中异常团块样病变描述,有良恶性之分,需经病理活检等初步判断性质,癌症确诊靠病理组织学发现癌细胞,还结合其他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是辅助,最终确诊依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判断 1.影像学初步提示 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后,会根据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或密度等初步判断性质。例如,良性占位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或密度均匀;恶性占位往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能有毛刺征、分叶征等表现,但仅依靠影像学很难definitive(确切)诊断为癌症。 2.进一步的确诊检查 病理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金标准。病理活检可以通过穿刺活检(如经皮肺穿刺活检、粗针穿刺活检等)、手术切除活检等方式获取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判断是良性增生还是恶性的癌细胞。例如,对于肺部的占位性病变,经皮肺穿刺活检可以获取病变组织,病理医生通过对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是否为肺癌细胞。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进行病理活检时需要考虑各自的特点。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活检前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有吸烟史的人群肺部占位性病变需要重点排查肺癌等疾病。 二、癌症的诊断依据 1.病理组织学诊断 癌症的确诊必须有病理组织学的依据,即在病变组织中发现癌细胞。癌细胞具有不同于正常细胞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质比增大,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等。例如,乳腺癌的诊断需要在乳腺病变组织中找到癌细胞,通过免疫组化等进一步明确癌的分型等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癌症的好发部位和类型有所不同,儿童癌症有其独特的类型,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中老年人群常见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女性和男性在癌症好发类型上也有差异,女性乳腺癌、宫颈癌相对多见,男性肺癌、胃癌等相对多见。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群患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排查。 2.结合其他检查 除了病理诊断外,还会结合其他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的动态变化等。但肿瘤标志物只是辅助诊断指标,不能单独用于癌症的诊断。例如,CA125升高在卵巢癌患者中较为常见,但一些良性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CEA升高可见于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也可见于良性疾病如结肠炎等。影像学检查在癌症的分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CT等检查可以了解癌症病灶的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转移等情况,但最终确诊还是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总之,占位性病变只是提示有异常的团块病变,而癌症的确诊必须依靠病理组织学发现癌细胞,占位性病变不能作为癌症的诊断标准。
2025-10-17 13:03:28 -
反流性食管炎和食道癌的症状区别
反流性食管炎与食道癌均有吞咽困难症状,但典型症状有别。反流性食管炎各年龄段可发,烧心多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等加重,反流有酸、碱之分;食道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不良习惯者风险高,呈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乏力、胸痛背痛等,鉴别需综合年龄、生活方式等,靠胃镜等检查区分。 一、症状表现的相似之处 反流性食管炎和食道癌都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不过两者在吞咽困难的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典型症状区别 (一)反流性食管炎 1.烧心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与饮食等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比如年轻人可能因经常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暴饮暴食等诱发。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易出现烧心症状。 具体表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这是因为平卧时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 2.反流 生活方式影响:肥胖人群由于腹内压高,更容易出现反流;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加反流风险。 表现形式:有酸性反流和碱性反流,酸性反流为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感觉口中有酸味;碱性反流则是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中可感觉有苦味。 (二)食道癌 1.进行性吞咽困难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人群风险更高,比如长期每日吸烟20支以上且饮酒量较大的人群,食道癌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发展过程:初期可表现为吞咽固体食物时有哽噎感,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吞咽半流质食物困难,最后甚至唾液也难以咽下。例如,患者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吃馒头等较硬食物时感觉吞咽不顺,慢慢吃面条等半流质食物也会有困难,最终连喝水都很困难。 2.其他症状 消瘦、乏力:由于进食困难,患者摄入营养不足,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身体乏力等情况,这在食道癌中更为明显,因为其进食受限是进行性加重的。 胸痛或背痛:当癌肿侵犯食管外组织时可引起胸痛或背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表现为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 三、通过症状鉴别需注意的要点 对于出现吞咽不适等症状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比如年轻患者出现吞咽不适,多考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性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食道癌,需要进一步检查;而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要高度警惕食道癌,应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加重缓解因素、伴随症状等,结合相关检查来准确区分反流性食管炎和食道癌。例如,胃镜检查是诊断两者的重要手段,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而食道癌在胃镜下可直接观察到食管黏膜的占位性病变,取病理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
2025-10-17 13:02:19 -
胰腺癌一旦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怎么办
中晚期胰腺癌治疗策略含局部的姑息性放疗及胆道梗阻时行ERCP放胆管支架,全身有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与对症处理,心理与人文关怀需心理疏导并针对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等做个性化关怀。 一、治疗策略 1.局部治疗:对于局部病灶仍有一定控制可能性且患者身体状况可耐受的中晚期胰腺癌,姑息性放疗可用于缓解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的疼痛、梗阻等症状,例如针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进行放疗以减轻痛苦;若存在胆道梗阻,可考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放置胆管支架,解除黄疸等问题。 2.全身治疗: 化疗:是中晚期胰腺癌常用的全身治疗手段,通过静脉输注或口服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扩散,不同化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 靶向治疗:需检测患者肿瘤相关靶点,如存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等合适靶点时,可选用相应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靶向药物能更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相对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免疫治疗:利用药物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部分患者经免疫治疗后可获得肿瘤缓解,但需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及相关禁忌证后选择是否应用。 二、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常伴随营养不良,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营养方案。对于能经口进食但摄入不足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对于无法经口进食者,可采用鼻饲等肠内营养方式补充营养,若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则需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肠外营养,保证机体获得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 2.对症支持: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对于严重腹痛患者,可在评估后采用合适的镇痛措施缓解疼痛;若出现感染等并发症,需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症状。 三、心理与人文关怀 1.心理疏导: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往往面临较大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及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必要时可借助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干预。 2.个性化关怀: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治疗时需更注重安全性与耐受性,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儿童罕见患胰腺癌,但若涉及特殊情况,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最小创伤和风险为前提制定方案。 性别因素:女性患者在心理承受等方面可能有不同表现,医护人员需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与关怀,关注其心理需求。 基础病史因素: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兼顾基础病的管理,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营养支持及药物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糖,避免因治疗胰腺癌而加重基础病病情。
2025-10-17 13:00:51 -
患有胰腺癌会出现什么症状
胰腺癌可出现上腹部隐痛或胀痛位置多样性质各异部分向腰背部放射仰卧加重前倾或屈膝稍缓,约九成胰头癌有肿瘤阻塞胆总管致胆汁排出受阻的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伴尿色加深粪便变浅等,多有明显消瘦因肿瘤消耗等且伴乏力,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排便习惯改变因肿瘤影响消化吸收及胃肠蠕动,部分有新发或加重糖尿病因肿瘤影响胰岛素分泌等,肿瘤较大时上腹部可触及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的包块提示进展期,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有背部疼痛程度重持续性夜间尤甚,不同年龄性别症状有差异,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及有慢性胰腺炎家族遗传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出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腹痛 胰腺癌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位置多在中上腹或左上腹,疼痛性质多样,可为持续性钝痛、钻痛或隐痛,部分患者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尤其在仰卧位时加重,前倾坐位或屈膝位时可稍有缓解,这与肿瘤侵犯腹腔神经丛等周围组织有关。 二、黄疸 约90%的胰头癌患者会出现黄疸,主要因肿瘤阻塞胆总管下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逆流进入血液。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且进行性加重,同时可伴有尿色加深如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这是由于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粪便缺乏胆色素所致。 三、消瘦与乏力 患者多有明显消瘦,短期内体重可显著下降,这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常伴有乏力感,精神状态较差,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 四、消化道症状 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或便秘等排便习惯改变。这是因为肿瘤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肿瘤对胃肠道的压迫或侵犯也可能干扰正常的胃肠蠕动和消化过程。 五、血糖异常 部分胰腺癌患者会出现血糖异常,可能表现为新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可能分泌某些物质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或肿瘤侵犯胰腺组织导致胰岛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糖代谢紊乱。 六、腹部包块 当肿瘤较大时,在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多提示肿瘤已处于进展期。 七、背部疼痛 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时,患者可出现背部疼痛,疼痛程度可较重,呈持续性,夜间尤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在症状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需结合各自生理特点综合判断。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胰腺癌风险较高,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提高警惕;有慢性胰腺炎、家族遗传等病史的人群,属于胰腺癌高危人群,更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一旦出现上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0-17 12: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