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担任多种权威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6篇,中华核心文章5篇。 2011.2-2011.8,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
展开-
癌症是命中注定的,无法逃避父母患有5种癌症,可以遗传给后代
部分癌症存遗传易感性但后代非必然发病,乳腺癌等5种具遗传倾向癌症与相关基因关联,可通过基因检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癌症筛查应对,有家族癌症史人群需遵医嘱针对性筛查,一般人群也应保健康习惯并重视体检及异常信号及时就医排查。 一、遗传相关性癌症的基本概念 癌症并非全然命中注定,部分癌症存在遗传易感性,即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会增加个体患癌风险,若父母携带相关致癌基因,后代携带该基因的概率升高,但并非一定会发病。 二、父母患有且具遗传倾向的常见5种癌症及相关情况 (一)乳腺癌 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因素相关,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重要诱因,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人群患乳腺癌风险显著高于常人,且可能同时增加卵巢癌发病风险。 (二)结直肠癌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MLH1、MSH2等基因缺陷有关,携带相关突变基因者患结直肠癌风险明显升高,发病年龄可能较早。 (三)胃癌 某些遗传性弥漫性胃癌与CDH1基因胚系突变相关,携带该突变基因的个体患胃癌风险大幅增加,需密切关注胃部健康。 (四)肺癌 部分非小细胞肺癌存在遗传易感性,如EGFR、ALK等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或胚系突变可能与家族性肺癌相关,有家族肺癌史者需重视肺癌筛查。 (五)卵巢癌 BRCA1/BRCA2基因突变不仅与乳腺癌相关,也是卵巢癌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携带突变基因的女性患卵巢癌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三、遗传风险≠必然发病的应对策略 即使父母患有上述有遗传倾向的癌症,后代也并非一定会发病。一方面,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相关致癌基因;另一方面,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能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同时,有家族癌症史者应定期进行癌症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有家族癌症史人群 此类人群需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遵循医生建议定期进行针对性癌症筛查,如携带BRCA1/BRCA2突变基因的女性,建议从较年轻年龄开始增加乳腺、卵巢等部位的筛查频率。 (二)一般人群 虽无家族癌症史,但也应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常规体检,重视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如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便血、咳嗽等,及时就医排查。 总之,父母患有某些具遗传倾向的癌症时,后代需正确认识遗传风险,通过科学手段监测与健康生活方式来降低患癌几率,并非癌症必然会遗传且无法逃避。
2025-10-17 12:10:28 -
前列腺癌最怕什么
前列腺癌需避免延误规范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遵医嘱规范随访,延误治疗会致肿瘤进展及并发症,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其进展,未规范随访易漏检复发转移致病情不受控。 一、延误规范治疗 前列腺癌最怕延误规范治疗。若未能及时进行合理的诊断与治疗,肿瘤可能会迅速进展,侵犯周围组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例如,当肿瘤转移至骨骼时,会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均需重视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与规范诊疗,如老年男性应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和直肠指检等,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排尿异常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因拖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二、不良生活方式持续存在 1.长期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食物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平衡,可能促进前列腺癌的发展。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会改变体内激素水平和炎症状态等,为前列腺癌的进展提供不利环境。对于有前列腺癌风险的人群,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取,保持均衡饮食,降低前列腺癌进展风险。 2.缺乏运动: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代谢功能紊乱等。长期不运动的人患前列腺癌后更易出现病情进展较快等情况。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减缓前列腺癌可能的进展速度。 3.吸烟酗酒: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及酗酒引起的酒精代谢紊乱等,都会对身体各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影响前列腺局部的微环境,增加前列腺癌恶化的可能性。吸烟酗酒人群若患有前列腺癌,需积极戒烟限酒,同时配合规范治疗,因为不良生活习惯会干扰治疗效果并加速病情发展。 三、未遵医嘱规范随访 前列腺癌患者若未遵医嘱进行规范随访,可能无法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等情况。随访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如前列腺MRI、骨扫描等)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的不同,随访的频率和项目有所差异,比如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PSA检测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监测复发情况,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随访计划进行,以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因忽视随访而导致前列腺癌进展不受控。
2025-10-17 12:09:08 -
肠癌的晚期症状
肠癌晚期有局部、全身及转移相关症状,局部有肠道梗阻致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全身有消瘦、乏力、贫血等;转移至肝会有肝区痛、黄疸、消化道症状等,转移至肺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转移至骨有疼痛、病理性骨折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关注。 肠癌晚期的全身症状 消瘦与乏力: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晚期肠癌患者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患者食欲往往不佳,摄入减少,导致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进而出现明显消瘦,体重可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由于营养物质缺乏、代谢紊乱等原因,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感觉疲惫不堪。年轻患者若患肠癌晚期,可能因身体原本状况较好,消瘦和乏力的症状相对老年患者可能更易被察觉,但也更需积极干预以改善生活质量。 贫血: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侵犯肠道血管,导致慢性失血,另外肿瘤代谢产物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使患者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气短等症状。长期贫血会影响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对于女性肠癌晚期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月经等生理性失血情况,再加上肿瘤导致的贫血,症状可能会更明显,需及时关注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肠癌晚期转移相关症状 肝转移相关症状:如果发生肝转移,转移灶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转移灶增大,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隐痛;肝功能受到影响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老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黄疸等肝功能异常表现可能更为突出。 肺转移相关症状:肠癌肺转移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痰,痰中可能带血;如果转移灶较大,压迫气道,可出现呼吸困难;若发生胸腔积液,会导致胸闷、气短加重,端坐呼吸等。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肠癌晚期肺转移患者,咳嗽等症状可能容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 骨转移相关症状:骨转移常见部位为腰椎、骨盆、股骨等,患者会出现转移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可为持续性钝痛,夜间痛较为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活动,导致行动困难;骨转移处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脊柱骨转移可能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进而出现截瘫等严重后果。儿童肠癌晚期发生骨转移的情况极为罕见,但成人患者需密切关注骨转移相关表现,尤其是有疼痛症状时要及时排查。
2025-10-17 12:08:00 -
癌症病人吃什么食物好
癌症病人饮食需关注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富含维C的柑橘类蔬果和青椒菠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西兰花胡萝卜等,全谷物的燕麦糙米等,健康脂肪的橄榄油深海鱼类等,接受化疗者选易消化食物,术后按阶段逐步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一、优质蛋白质类食物 癌症病人需要充足蛋白质来维持机体蛋白水平,保障身体正常功能。瘦肉(如鸡肉、牛肉)、鱼类(如三文鱼、鳕鱼)、蛋类、豆类(如黄豆、黑豆)等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例如,鱼类富含的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且其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癌症患者维持肌肉量、增强免疫力,利于身体恢复。 二、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一)维生素C丰富的蔬果 橙子、猕猴桃等柑橘类水果以及青椒、菠菜等蔬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帮助修复受损细胞。有研究显示,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癌症患者的机体抗氧化能力,对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有一定益处。 (二)富含胡萝卜素的蔬果 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富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对癌症患者的身体恢复有积极意义。 三、全谷物食物 燕麦、糙米等全谷物食物含有丰富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癌症患者常见的便秘问题;B族维生素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能量代谢等生理功能,对改善癌症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有帮助。 四、健康脂肪类食物 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如金枪鱼)中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癌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适量摄入健康脂肪类食物,如橄榄油、深海鱼类等,有助于调节机体炎症状态,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有一定益处。 五、特殊人群饮食注意事项 (一)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 化疗可能导致食欲不佳,此时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小米粥、南瓜粥等)、软面条等,保证热量和营养摄入。同时,可根据患者口味适当调整食物的烹饪方式,增加患者进食意愿。 (二)术后癌症病人 术后患者需根据恢复阶段逐步调整饮食。早期可能从流食(如米汤、藕粉)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如蛋羹、软面条),再到正常饮食。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同时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便于消化吸收,遵循个体化的渐进式饮食恢复原则。
2025-10-17 12:06:54 -
为何癌症初期常常无症状
癌症初期无症状可因肿瘤细胞处于缓慢增殖阶段体积小未致周围组织明显变化、人体器官有代偿功能可弥补早期肿瘤轻微影响、肿瘤生长部位隐蔽未严重干扰功能、早期肿瘤细胞分泌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含量低未达触发明显症状水平及个体差异致对肿瘤反应不同等因素所致。 一、肿瘤细胞生长特性因素 癌症初期肿瘤细胞往往处于缓慢增殖阶段,体积较小,尚未对周围组织造成明显压迫或破坏。例如,一些实体肿瘤在初期时,其占据的组织空间有限,还未触发人体产生典型的不适症状相关的生理信号传导。如肺部早期肿瘤,若肿瘤细胞数量少且未侵犯重要的肺组织结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未受显著影响,因而不会出现咳嗽、咯血等明显症状。 二、人体代偿机制因素 人体某些器官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早期肿瘤对器官功能的轻微影响。以肝脏为例,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丰富的储备功能,即使部分肝细胞被肿瘤细胞取代,剩余的肝细胞仍能维持肝脏的基本代谢、解毒等功能,所以早期肝癌患者可能无特殊症状。再如肾脏,双侧肾脏共同工作,单侧肾脏发生早期肿瘤时,另一侧肾脏可代偿其部分功能,使得患者在癌症初期无明显的肾脏相关症状表现。 三、肿瘤所在部位特殊性因素 肿瘤生长的部位若较为隐蔽,也可能导致初期无症状。例如,消化道的早期肿瘤,如胃窦部的早期胃癌,肿瘤局限在胃黏膜或黏膜下层时,可能仅引起轻微的消化不良样表现,易被忽视,因为该部位的早期病变未对消化道的正常蠕动、消化等功能产生严重干扰,患者可能仅感觉偶尔的上腹部隐痛、饱胀等不典型症状,易与胃炎等常见疾病混淆。 四、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因素 早期癌症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含量较低,尚未达到能触发人体产生明显症状的水平。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在癌症初期浓度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如疼痛、发热等典型的症状反应。例如,某些血液系统肿瘤早期,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处于相对较低的范围,不足以引起患者出现贫血、发热等明显的全身性症状。 五、个体差异因素 不同个体对肿瘤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人群体质较好,机体的耐受性较强,早期癌症带来的微小病理改变尚未超出其自身的耐受范围,因而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例如,年轻且身体素质良好的人群,早期癌症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出现可察觉的不适,而老年人群或体质较弱者可能相对更早出现一些轻微症状,但个体差异仍是导致初期无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5-10-17 12: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