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担任多种权威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6篇,中华核心文章5篇。 2011.2-2011.8,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
展开-
癌性疼痛特点
癌性疼痛具有疼痛性质多样(有钝痛、刺痛、胀痛等)、程度逐渐加重、时间具持续性、与肿瘤相关因素(部位、进展阶段、病理类型)相关且常伴随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的特点。 钝痛:较为常见,多为肿瘤生长导致组织牵拉、压迫等引起,如肺癌患者肿瘤侵犯胸膜时可能出现胸部的钝痛,这种疼痛往往持续存在,程度相对较稳定。 刺痛:肿瘤侵犯神经等结构时可引发,例如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压迫神经可能出现上肢的刺痛,疼痛较为尖锐,可突然发作。 胀痛:肿瘤造成器官包膜紧张时出现,像肝癌患者肝脏体积增大,包膜受到牵拉会有右上腹的胀痛感。 疼痛程度逐渐加重 早期癌性疼痛可能较轻,随着肿瘤的进展,如肿瘤不断增大、转移等,疼痛会逐渐加剧。例如骨转移癌患者,初期可能仅在特定体位时有轻微疼痛,随着转移灶的增多、增大,疼痛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睡眠。在儿童癌性疼痛中,也会呈现出随着病情发展疼痛程度逐步升级的特点,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但可通过行为改变等体现疼痛加重,如原本能正常玩耍的儿童逐渐变得烦躁、活动减少等。 疼痛时间具有持续性 多数癌性疼痛不是间断性发作后完全缓解,而是持续存在,除非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比如胰腺癌患者,由于肿瘤浸润周围组织和神经,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对于女性患者,若发生妇科肿瘤相关癌性疼痛,也多为持续状态,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与肿瘤相关因素相关 肿瘤部位:不同部位的肿瘤引起的疼痛部位具有特异性。如脑肿瘤会引起头痛,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肝癌引起右上腹疼痛,还可能放射至右肩背部。 肿瘤进展阶段:肿瘤早期可能疼痛不明显或疼痛较轻,随着肿瘤的进展到中晚期,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例如结直肠癌早期可能仅有腹部隐痛等不典型表现,中晚期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转移等会导致剧烈且持续的疼痛。 肿瘤病理类型:某些病理类型的肿瘤侵袭性强,更容易引起疼痛。比如高分级的胶质瘤比低分级的胶质瘤更易导致严重的头痛等疼痛症状。 伴随全身症状 癌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因为肿瘤是消耗性疾病,疼痛又会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等,进一步加重全身状况的恶化。在老年癌性疼痛患者中,由于机体功能本身相对较弱,伴随的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不仅要关注疼痛缓解,还要注重整体身体状况的维持,比如加强营养支持等。
2025-10-17 12:02:51 -
胃癌进入三期的表现是什么
胃癌三期局部有腹痛加重无规律、可触及质地硬活动差的上腹部肿块及出现吞咽困难、呕吐隔夜宿食等消化道梗阻表现,全身有体重明显下降、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贫血表现、低热(37.5℃-38℃左右无寒战),转移相关有左锁骨上或腹腔内淋巴结肿大,肝转移致右上腹隐痛、黄疸,肺转移现咳嗽咯血胸痛等,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者表现更典型需综合评估。 一、局部症状表现 1.腹痛:疼痛程度较二期胃癌加重,疼痛规律改变,原本可能有与进食相关的节律性疼痛(如胃溃疡型胃癌的餐后痛),但三期时疼痛无明显规律,且呈持续性加重。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出现背部放射痛。 2.腹部肿块:腹部触诊可发现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多位于上腹部,是肿瘤本身增大及周围组织浸润形成的团块。 3.消化道梗阻表现:肿瘤生长导致胃腔狭窄或梗阻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呕吐物多为隔夜宿食,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因为食物无法顺利通过狭窄的胃腔下行。 二、全身症状表现 1.体重下降: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患者食欲减退等原因,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可伴有消瘦、乏力等表现,患者体型逐渐消瘦,精神状态欠佳。 2.贫血:肿瘤可能导致慢性失血,或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引起缺铁性贫血或营养不良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活动后症状加重。 3.低热: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可引起机体吸收热,表现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左右,一般不伴有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 三、转移相关表现 1.淋巴结转移:常见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是因为胃癌细胞可通过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也可能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如肝门淋巴结、胃周淋巴结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 2.远处转移表现:若发生肝转移,可出现右上腹隐痛、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是因为肿瘤侵犯肝脏,影响胆汁排泄;若发生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与肿瘤转移至肺部,刺激肺部组织有关。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体质较弱,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在心理状态等方面可能受疾病影响更大,需关注其心理疏导。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胃癌三期表现可能相对更典型,需在临床诊断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2025-10-17 12:01:22 -
口腔癌怎么诊断
临床需观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与口腔癌症状的关联,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口腔情况,采用切取、钳取、穿刺等活检方法,依据病理结果明确肿瘤性质以制定治疗方案。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患口腔癌的概率可能相对略高一些,男性在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时更需留意口腔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口腔黏膜颜色改变、粗糙感等。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口腔癌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这类人群要密切观察口腔是否有异常,比如口腔内有无硬结、斑块等。有嚼槟榔习惯的人群也是口腔癌的高危人群,需关注口腔黏膜的变化。 病史因素:有口腔癌前病变病史的人群,如口腔白斑、红斑等患者,属于口腔癌的高危人群,更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口腔癌。医生会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口腔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情况,以及是否有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生活习惯,还有既往口腔疾病史等。同时会对口腔进行全面的视诊,观察口腔黏膜颜色、形态,有无溃疡、肿块、结节等异常表现。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了解口腔骨组织的情况,比如颌骨有无破坏等,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颌骨等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进行X线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好防护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辐射剂量问题,尽量采用合适的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影响;对于特殊病史患者,如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检查风险。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显示口腔癌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关系方面有优势。不同人群在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体内有无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如有则可能不适合行MRI检查,需提前沟通。 病理活检 活检方法:常用的有切取活检、钳取活检、穿刺活检等。切取活检适用于位置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医生会在病变部位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要尽量轻柔,减少患儿的痛苦;对于特殊人群,如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先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进行活检,避免出血过多等情况。 病理诊断: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病理结果是诊断口腔癌的金标准,不同患者的病理表现会根据肿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2025-10-17 11:58:42 -
胃癌晚期不能走路还能撑多久
胃癌晚期不能走路能撑多久不确定,受肿瘤相关因素(肿瘤进展速度、营养状况)和患者自身因素(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影响,医疗上会对症支持治疗,家属要关爱照顾。 肿瘤相关因素 肿瘤进展速度:如果胃癌晚期肿瘤进展极为迅速,广泛转移并侵犯重要器官及组织,会严重影响身体各个系统功能,导致患者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生存期可能较短,可能仅数周甚至更短时间。例如肿瘤广泛转移至肝脏、肺部等重要脏器,影响脏器功能正常运转,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会大幅缩短生存时间。 营养状况:不能走路的胃癌晚期患者往往食欲差,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容易出现恶病质。恶病质会进一步削弱患者机体抵抗力,使身体各方面机能加速衰退,从而影响生存时长。若患者长期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身体无法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生存时间会明显缩短。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年轻患者相对年老患者可能机体储备功能稍好一些,但胃癌晚期病情的发展是关键因素,年龄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不过年老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耐受性更差,在面对胃癌晚期不能走路这种情况时,生存时间可能相对更短。比如老年患者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身体状态更脆弱,难以承受肿瘤带来的多重打击。 基础健康状况:本身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相对基础健康状况差(如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耐受肿瘤带来的不良影响更久。但总体来说,胃癌晚期不能走路已提示身体机能严重受损,基础健康状况只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一个辅助因素,关键还是肿瘤的进展和身体整体的衰竭程度。 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但对于胃癌晚期不能走路的患者,心理状态并不是决定生存时间的主导因素,不过消极悲观的心理可能会加速患者身体机能的衰退,从而间接影响生存时长。 应对与关怀 医疗支持: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比如缓解疼痛、改善营养状况等,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升生存质量。 家属关怀: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照顾,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注重患者的营养补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让患者在身心相对舒适的状态下度过剩余时光。对于年老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基础护理。
2025-10-17 11:57:31 -
肺癌晚期患者有哪些治疗方式
肺癌治疗包含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有化疗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裂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靶向治疗需基因检测明确靶点有合适靶点时精准作用且不良反应可控,免疫治疗能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识别攻击为晚期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局部治疗包括放疗分根治和姑息性、介入治疗通过向肿瘤供血动脉注药或栓塞控制肿瘤、姑息性手术针对少数有单发转移灶且身体状况耐受者;同时考虑治疗时要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综合考量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 一、全身治疗 1.化疗:基于多项临床研究,化疗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裂来发挥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如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2.靶向治疗: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相应靶点突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等),对于有合适靶点的患者,靶向药物可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相比化疗能带来更特异的抗肿瘤效应且不良反应相对可控。 3.免疫治疗: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众多临床研究证实其能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尤其对于PD-L1表达阳性等特定人群效果较为显著。 二、局部治疗 1.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等,根治性放疗针对局部肿瘤负荷较大但身体状况允许的患者,姑息性放疗主要用于缓解晚期肺癌引起的疼痛、咯血等症状,通过高能射线照射局部肿瘤病灶以控制其生长。 2.介入治疗:例如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等,可通过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或栓塞剂,达到局部杀伤肿瘤细胞或阻断肿瘤血供的目的,对于部分晚期肺癌患者能起到控制肿瘤进展的作用。 3.姑息性手术:对于少数晚期肺癌患者,若存在单发转移灶且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可考虑姑息性手术切除局部肿瘤病灶,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切除引起梗阻的肺部肿瘤等,但需严格评估手术获益与风险。 同时,在考虑治疗方式时需充分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需关注治疗对机体耐受性的影响,选择相对温和且能最大程度获益的治疗方案;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在选择化疗等治疗时需谨慎评估心肺功能对治疗的承受能力等,注重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综合考量。
2025-10-17 11: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