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担任多种权威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6篇,中华核心文章5篇。 2011.2-2011.8,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
展开-
癌症患者也会盗汗吗
癌症患者可能出现盗汗现象,其原因与癌症本身致身体代谢改变等有关,不同癌症类型如血液系统癌症、实体肿瘤与盗汗关联不同,盗汗会使患者身体虚弱等,需积极治癌并加强护理,儿童、老年癌症患者盗汗需特别关注及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不同癌症类型与盗汗的关联 血液系统癌症: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造血细胞大量增殖,导致机体代谢率升高,常常伴有盗汗症状。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白血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盗汗表现,这与白血病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物质影响体温调节有关。 实体肿瘤:肺癌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肿瘤组织分泌的一些活性物质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机制,从而出现盗汗。胃癌患者在晚期时,由于身体消耗较大,营养状况不佳,也容易出现盗汗情况。 盗汗对癌症患者的影响及应对 对身体状况的影响:长期盗汗会导致癌症患者身体虚弱、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例如,大量出汗会使患者丢失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进而出现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这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的抗肿瘤能力,因为虚弱的身体可能无法更好地耐受后续的治疗等。 应对措施:对于癌症患者的盗汗,首先要积极治疗癌症本身,随着肿瘤病情得到控制,部分患者的盗汗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同时,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避免患者着凉。在饮食上,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以补充因盗汗丢失的水分和营养,维持身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对于儿童癌症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盗汗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明显的影响,更需要密切关注其皮肤状况和水分、电解质平衡,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比如适当增加水分的补充,选择透气性好、吸汗的衣物等。而老年癌症患者出现盗汗时,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身体虚弱可能导致行动不便,在更换衣物等活动时容易摔倒。
2025-10-17 10:37:59 -
直肠癌便血颜色
直肠癌便血颜色多为暗红色,受肿瘤部位、出血量等影响,与痔疮、结肠息肉便血有别,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出现不明原因便血需重视,要通过检查鉴别。 一、具体情况分析 肿瘤部位影响:当直肠癌肿位于直肠中下段时,血液排出相对较及时,可能表现为鲜红色便血,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若肿瘤位置较高,出血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就会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现暗红色。 出血量大小时的表现:如果短期内出血量较大,可能会出现较鲜艳的红色便血,但整体仍有别于痔疮等疾病引起的单纯鲜红色便血,因为直肠癌便血往往还会伴有黏液,粪便性状也可能改变。例如,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可能会变细、变扁等。 二、与其他疾病便血的鉴别 痔疮便血:痔疮引起的便血通常是在排便后滴血,颜色多为鲜红色,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合,一般是附着在粪便表面,或者在排便时点滴而下。 结肠息肉便血:结肠息肉导致的便血颜色也可为鲜红色,但一般量相对较少,且息肉引起的便血往往不伴有粪便形状的明显改变,不过结肠息肉与直肠癌在某些表现上有相似之处,需要通过内镜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直肠癌患者出现便血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的耐受和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锐,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便血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和基础疾病的负担,所以对于老年人群出现的不明原因便血要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直肠癌等疾病。 儿童人群:儿童患直肠癌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便血,也需要考虑到直肠癌的可能。儿童直肠癌便血可能会被家长误认为是普通的肠炎等疾病,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医生仔细进行检查鉴别,因为儿童直肠癌如果延误诊断,会对其生长发育等造成严重影响。
2025-10-17 10:35:36 -
毒胶囊事件始末 毒胶囊重金属超标可致癌
2012年曝光部分药企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致毒胶囊铬超标,铬超标会蓄积干扰细胞代谢、产生过量活性氧自由基损伤生物大分子埋下致癌隐患,科学证实铬某些化合物具致癌性,长期接触铬超标人群患癌风险高,儿童因代谢解毒能力弱受危害更重家长选药查质检报告,老年人因器官代谢功能衰退蓄积风险高用药应谨慎,特殊病史人群代谢处理能力差用药前详询医生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一、毒胶囊事件背景 2012年曝光部分药企违规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工业明胶本为非食用用途,却被不法企业用于制造药用胶囊,由此引发毒胶囊重金属超标问题。 二、重金属超标详情及致癌关联 1.超标指标与危害原理 主要是铬元素超标,药用胶囊有严格铬限量标准,超标后铬进入人体会蓄积。铬能干扰人体细胞正常代谢,影响DNA结构功能,因铬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可产生过量活性氧自由基,损伤细胞生物大分子,为致癌埋下隐患。 2.致癌机制研究支撑 科学研究证实铬的某些化合物具致癌性,铬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达各组织器官,长期DNA损伤未及时修复致细胞癌变,如长期接触铬超标物质人群患癌风险显著升高,毒胶囊铬超标通过此机制构成致癌威胁。 三、不同人群受影响及注意要点 1.儿童群体 儿童生长发育中机能未成熟,对重金属代谢解毒能力弱,接触铬超标毒胶囊危害更重,影响细胞分裂、器官发育等,家长选药需查质量检测报告,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2.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器官代谢功能衰退,重金属清除能力弱,摄入铬超标毒胶囊蓄积风险高,患癌等健康问题可能性大,用药时应谨慎,选严格检测药品,就医时告知身体状况。 3.特殊病史人群 患肝脏、肾脏等基础疾病者,代谢处理重金属能力差,受危害更严重,用药前需详询医生,了解药品质量,用药中密切关注身体变化,不适及时就医。
2025-10-17 10:34:34 -
AFP升高多少就有肝癌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重要肿瘤标志物之一,不能仅依其升高数值确诊肝癌,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等后,AFP持续升高且大于400μg/L等情况高度怀疑肝癌,部分肝癌患者AFP不升高称“阴性肝癌”,不同人群中AFP升高与肝癌关联不同,活动性肝病、妊娠等会干扰AFP升高对肝癌的判断,AFP升高是肝癌诊断辅助指标,需综合多因素判断。 不同人群中AFP升高与肝癌的关联 成年人:对于成年男性和女性,当AFP检测值出现异常升高时,需密切结合其他检查。比如有长期肝炎病史(如乙肝、丙肝)的人群,本身就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此时AFP升高更要警惕肝癌可能。若AFP在400μg/L以上持续1个月,或200-400μg/L持续2个月,同时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有占位性病变,就需考虑肝癌的诊断。 儿童:儿童肝癌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AFP升高,也需要排查肝癌可能。儿童肝癌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一旦发现AFP异常升高,要及时进行腹部超声、CT等检查来明确肝脏情况。 AFP升高的其他相关情况及对肝癌判断的干扰 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等活动性肝病患者也可能出现AFP升高,一般其AFP升高幅度相对较低,多在100μg/L以下,且随着肝病的好转,AFP会逐渐下降。这就需要医生仔细鉴别是活动性肝病导致的AFP升高还是肝癌引起的AFP升高。 妊娠:妊娠妇女在妊娠3-4个月后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400μg/L以下,分娩后3周左右恢复正常。所以妊娠妇女出现AFP升高时,要注意与肝癌导致的AFP升高相区分。 总之,AFP升高只是肝癌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不能单凭AFP升高的数值就确诊肝癌,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2025-10-17 10:33:37 -
增强cT能确诊胰腺癌吗
增强CT是诊断胰腺癌重要方法之一,可显示胰腺肿块等情况及辅助肿瘤分期,但不能仅据此确诊,确诊金标准是病理活检,不同人群做胰腺癌相关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患胰腺癌风险高需重视胰腺检查筛查。 影像学表现:增强CT可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等。胰腺癌在增强CT上多表现为胰腺局部肿块,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呈相对低密度影。通过观察肿块的强化特点、边界情况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胰腺病变性质,但这只是初步的影像学提示。 辅助判断:可以帮助评估肿瘤有无侵犯周围血管(如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肿瘤的分期有一定帮助,而肿瘤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非常重要。然而,增强CT的表现可能与一些胰腺的良性病变(如胰腺假囊肿、慢性胰腺炎等)有相似之处,不能单纯依靠增强CT来确诊胰腺癌。 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 病理活检:通常需要通过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因为只有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明确病变组织的细胞类型、形态等特征,从而确定是否为胰腺癌以及胰腺癌的具体病理类型等。例如,在病理切片下可以观察到癌细胞的异型性、排列方式等典型的胰腺癌病理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进行胰腺癌相关检查时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增强CT检查前需要评估其心肾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造影剂进行增强CT检查时要特别谨慎,提前做好过敏预防措施等。而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本身患胰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重视胰腺相关的检查筛查。
2025-10-17 10: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