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蔚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担任多种权威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6篇,中华核心文章5篇。 2011.2-2011.8,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等。展开
  • 巨块型肝癌手术后甲胎蛋白是多少

    巨块型肝癌手术后甲胎蛋白(AFP)正常范围一般低于25μg/L,术后不同时间点AFP变化有不同临床意义,术后早期1-2周内AFP应开始下降,中期1-3个月应继续下降趋近正常,长期6个月及以上应保持正常,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有基础肝病患者术后AFP监测各有注意事项,AFP下降不明显或持续升高提示肿瘤有残留或复发。 不同时间点的AFP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 术后早期(1-2周内):术后1-2周内,AFP会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手术切除了大部分肿瘤组织,肿瘤细胞产生AFP的量减少。如果此阶段AFP下降不显著,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比如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MRI等)来判断是否有肿瘤残余。 术后中期(1-3个月):术后1-3个月时,AFP应继续呈下降态势,且逐渐趋近于正常范围。若在这个阶段AFP出现上升,往往提示肿瘤有复发的可能。此时需要密切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例如,患者出现肝区疼痛、乏力等症状加重,同时AFP升高,应高度怀疑肿瘤复发。 术后长期(6个月及以上):术后6个月及以上,AFP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水平。如果AFP再次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这时候需要积极采取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措施,如进行PET-CT检查来寻找肿瘤复发或转移的部位。 特殊人群在巨块型肝癌术后AFP监测中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术后AFP的监测需要更加密切。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肿瘤复发或残留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通过定期监测AFP并结合其他检查,可以更早地发现问题。例如,老年患者术后应每1-2个月进行一次AFP检测,同时加强影像学检查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肿瘤复发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巨块型肝癌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术后AFP监测同样重要。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使得其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AFP的变化也可能有其特殊性。儿童术后应按照儿科相关的监测规范进行AFP监测,一般建议每1-3个月检测一次AFP,并且结合儿童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因为儿童对肿瘤复发的耐受性较差,早期发现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本身合并有乙肝、丙肝等基础肝病的巨块型肝癌患者,术后AFP监测更为关键。这类患者由于基础肝病的存在,肝脏本身的代偿功能等可能受到影响,肿瘤复发的风险相对更高。术后需要每1-2个月检测AFP,同时积极治疗基础肝病,因为基础肝病的控制不佳也可能影响AFP的变化和肿瘤的预后。例如,乙肝患者术后需要继续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并且通过AFP监测来评估综合治疗的效果。

    2025-09-25 11:59:59
  • 肝癌术后复发率高吗

    肝癌术后复发率较高,1年内达40%-60%,5年超70%。受肿瘤本身特性(大小、数目、血管侵犯)、患者自身情况(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治疗相关因素(手术切除范围、辅助治疗情况)影响。可通过定期复查、改善生活方式、规范辅助治疗降低复发率,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2年后每6-12个月复查,戒烟戒酒、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符合条件者规范辅助治疗。 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因素 肿瘤本身特性 肿瘤大小:较大的肿瘤细胞数量多,手术难以完全清除,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高。例如,直径大于5cm的肝癌术后复发几率比直径小于5cm的明显增高。 肿瘤数目:多个肿瘤结节的肝癌,手术时很难将所有肿瘤组织彻底切除,术后复发可能性增大。 血管侵犯:若肝癌存在门静脉、肝静脉等血管侵犯,肿瘤细胞容易通过血管转移,导致术后复发。 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免疫功能下降,对肿瘤的监视和清除能力减弱,术后复发风险可能更高。而年轻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免疫功能相对较强,但也不能忽视复发问题。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态和肝脏功能恢复,增加术后复发几率。吸烟会影响肺部功能,进而间接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酗酒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肝脏的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 基础病史:合并有肝硬化等基础肝病的患者,肝脏本身的代偿和修复能力较差,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因为肝硬化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肿瘤更容易复发和进展。 治疗相关因素 手术切除范围:如果手术切除范围不够,残留的肿瘤细胞会继续生长导致复发。例如,对于部分边界不清或靠近重要血管难以完全切除干净的肿瘤,术后复发可能性大。 辅助治疗情况:术后没有规范进行辅助治疗,如没有进行适当的化疗、靶向治疗等,肿瘤细胞容易残留并复发。规范的辅助治疗可以进一步清除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 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的措施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测以及肝脏超声、CT或MRI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迹象。一般建议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2年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在复发肿瘤较小时就发现并及时处理。 改善生活方式:患者应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等,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降低复发风险。 规范辅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等,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规范的辅助治疗。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或化疗等,以杀灭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几率。

    2025-09-25 11:57:14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成功率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成功率约50%-70%,受患者自身状况(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肿瘤相关因素(分期、大小)及医疗技术水平影响,特殊人群需针对性优化身体状况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其成功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相对较多的情况,这会增加手术风险,从而影响手术成功率。例如,老年患者心肺储备功能下降,在手术创伤应激下,出现心肺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导致手术相关风险增加,进而影响手术的顺利程度和最终的成功率。 性别:性别本身并不是直接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但不同性别的患者可能在基础健康状况上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女性患者可能在某些妇科基础疾病方面与男性不同,但这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成功率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的是通过整体健康状况起作用。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患者,其肺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手术中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术后肺炎等,这会影响手术成功率。而长期酗酒的患者可能存在肝功能等方面的潜在损害,也会对手术耐受性产生不良影响。 病史:如果患者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手术切口愈合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手术成功率;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中血压波动较大时,可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影响手术的进行和最终效果。 肿瘤相关因素 肿瘤分期:早期肝门部胆管癌相对来说手术成功率可能相对较高,因为肿瘤局限,能够更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而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可能已经侵犯周围重要血管、脏器等,手术切除难度增大,手术成功率会相应降低。例如,肿瘤侵犯门静脉等重要血管时,手术中完整切除肿瘤并保证血管等重要结构的安全是非常困难的,这会显著降低手术成功的概率。 肿瘤大小:较大的肿瘤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分离难度大,容易导致肿瘤残留或者周围组织损伤,从而影响手术成功率。 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手术团队的经验等也会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成功率。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在处理复杂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心肺功能评估等,尽可能优化患者的身体状况,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处于相对稳定且合适的范围,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术前要劝其戒烟戒酒一段时间,改善身体状况以利于手术。总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成功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各方面情况来评估具体的手术成功概率。

    2025-09-25 11:54:16
  • 肝癌b超是低回声吗

    肝癌在B超下回声表现多样,有低回声、高回声、等回声等,不同病理基础对应不同回声表现,临床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肝癌B超表现差异不大,有基础病史人群发现异常回声结节需高度警惕肝癌,要结合背景综合分析。 低回声肝癌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病理基础:从病理角度看,肝癌组织的细胞排列、组织结构等因素会影响其超声回声表现。低回声肝癌可能与肿瘤内部的细胞密度、血管分布等有关。一般来说,肿瘤细胞排列相对松散,内部液体成分相对较多等情况可能导致超声回声低于周围肝组织。 临床意义:B超发现低回声结节时,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是否为肝癌。例如结合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检查,AFP对于肝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若AFP明显升高,再结合B超的低回声表现等,会高度提示肝癌可能。但最终确诊还需要靠穿刺活检等病理检查。 非低回声肝癌的情况及分析 高回声肝癌:部分肝癌在B超下表现为高回声,这可能与肿瘤内部的成分,如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等有关。纤维组织的回声相对较高,从而使肿瘤呈现高回声表现。 等回声肝癌:等回声肝癌是指肿瘤回声与周围肝组织回声相近,这种情况在B超检查时较难发现,需要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仔细观察,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人群肝癌B超表现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儿童肝癌,相对成人较少见,但儿童肝癌在B超下的表现也遵循上述一般规律,但由于儿童肝脏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诊断时需要更谨慎地结合其他检查。比如儿童肝癌可能有其独特的病因,如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的肝癌,在B超表现上可能有一定特点,但总体还是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对于老年人群,肝脏可能存在一些生理性退变等情况,在判断肝癌B超时,需要考虑这些生理性改变对回声判断的影响,可能需要更细致地对比肝脏不同区域的回声情况。 不同性别人群:性别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影响肝癌在B超下的基本回声类型,但在病因方面,男性和女性肝癌的发病诱因可能有差异,如男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后肝硬化相关的情况可能相对较多,女性肝癌可能与一些其他因素有关,但这些病因差异在B超回声表现上并无直接体现,主要还是依靠肿瘤本身的病理等因素决定回声表现。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乙肝病史的人群,本身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在进行B超检查时,若发现异常回声结节,更要高度警惕肝癌可能。即使B超表现不是典型低回声,也不能放松警惕,需要进一步检查。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肝脏本身存在结构改变,此时发现的结节更要仔细鉴别是否为肝癌,因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癌较为常见,在判断回声时要结合肝硬化的背景情况综合分析。

    2025-09-25 11:53:18
  • 为什么会得肝癌

    肝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致肝细胞持续受损再生引发癌变、长期大量饮酒致酒精性肝病增加风险、肥胖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为肝癌、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损伤肝细胞DNA、某些遗传性疾病及家族性肝癌提示遗传易感性、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相关,特殊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需做好母婴阻断,长期饮酒人群应限酒并定期检查,肥胖人群要控体重,有肝癌家族史人群需定期筛查甲胎蛋白和做肝脏超声检查等早期发现肝癌迹象及时干预。 一、病毒性肝炎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病毒感染会使肝细胞持续受损、再生,进而引发基因突变与癌变。全球约50%的肝癌与HBV感染相关,约15%-25%与HCV感染相关,病毒持续复制刺激肝细胞异常增殖,逐步发展为肝癌。 二、酒精性肝病影响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在此基础上显著增加肝癌发生风险。酒精进入人体后代谢产生乙醛,乙醛具有致癌性,长期大量饮酒者肝细胞受乙醛损伤,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饮酒者。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用 随着肥胖率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增加,该病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引发肝癌。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等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为肝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脂肪堆积导致肝细胞微环境改变,促进癌变发生。 四、黄曲霉毒素暴露危害 黄曲霉毒素B1是强致癌物,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如霉变的花生、玉米等)可损伤肝细胞DNA,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在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与肝癌高发存在相关性。 五、遗传因素影响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增加肝癌发病风险,家族性肝癌提示遗传易感性在肝癌发生中可能起作用,部分基因突变可使个体对肝癌的易感性增加。 六、其他相关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氯乙烯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糖尿病等也与肝癌发生有一定关联。糖尿病患者患肝癌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需做好母婴阻断,降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减少后续肝癌发生隐患。 长期饮酒人群:应限制饮酒量,定期进行肝脏检查,早期发现肝脏病变。 肥胖人群:需通过合理饮食、运动控制体重,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风险,维持健康体重可改善代谢状态,减少肝癌诱因。 有肝癌家族史人群: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包括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癌迹象,及时干预。

    2025-09-25 11:50: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