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蔚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担任多种权威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6篇,中华核心文章5篇。 2011.2-2011.8,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等。展开
  • 肝癌脸色发黑是怎么回事

    肝癌脸色发黑与肝功能减退致雌激素蓄积引起色素沉着、铁代谢紊乱致铁沉积及营养不良有关,其往往伴右上腹疼痛等其他症状,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定期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不同人群就医需注意相应事项。 铁代谢紊乱:肝癌患者可能出现铁代谢的异常,导致铁在体内沉积。铁沉积可通过一系列机制影响肤色。铁可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氧自由基会损伤细胞,包括皮肤细胞,导致皮肤色素沉着,表现为脸色发黑。有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血清铁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与面色发黑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营养不良:肝癌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营养不良可导致患者身体状态差,皮肤失去光泽,显得暗沉发黑。比如,患者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使得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等,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出现脸色发黑的现象。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肝癌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营养储备不同,营养不良对脸色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差异,一般老年患者由于基础营养状况相对较差,可能更容易出现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脸色发黑加重的情况。女性肝癌患者可能因为生理特点,在营养摄入和吸收方面若存在问题,也会较明显地表现出色脸发黑。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肝癌患者,本身可能就存在营养吸收障碍,再加上疾病的消耗,脸色发黑情况往往更突出。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肝脏功能本就有一定损伤,患肝癌后更易出现上述导致脸色发黑的情况。 其他相关情况及应对建议 与其他症状的关联:肝癌脸色发黑往往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右上腹疼痛、消瘦、乏力、黄疸等。如果出现脸色发黑同时伴有右上腹持续隐痛或胀痛、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情况,应高度警惕肝癌进展,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CT、甲胎蛋白检测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这些伴随症状的感知和表现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等症状感知相对迟钝,而年轻患者可能更易察觉体重变化等情况。男性肝癌患者和女性肝癌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生活方式影响方面有所不同,男性患者若有酗酒等习惯可能加重病情及脸色发黑程度。 监测与就医:对于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乙肝、丙肝患者、长期酗酒者等,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影像学等指标。一旦发现脸色发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症状表现、既往病史、生活方式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特殊人群如老年肝癌患者,就医时家属应陪同,协助提供详细的病史资料,因为老年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或记忆力减退等。女性肝癌患者就医时也应准确提供自身的生理相关情况,如月经史等,这些可能对医生判断病情有帮助。

    2025-09-25 11:49:05
  • 肠癌肝转移是不是就不能治愈

    肠癌肝转移有治愈可能,同步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且达R0切除、转化治疗后实现可切除的部分患者有治愈机会,肝转移灶特征、原发灶情况、患者一般状况等会影响治愈,需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一、可治愈的情况及相关治疗 1.同步切除情况 当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均能达到R0切除(显微镜下切缘无肿瘤残留)时,部分患者有治愈可能。例如,对于同时性肠癌肝转移(肠癌与肝转移灶同时发现),若肝转移灶局限且能与原发灶一并切除,经过规范的手术等综合治疗后,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可以长期生存。研究表明,部分同时性肠癌肝转移患者经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30%-50%左右。对于异时性肠癌肝转移(先发现肠癌,之后出现肝转移),如果肝转移灶可切除且患者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同样有治愈的可能,其5年生存率也有相应的可观数据。 2.转化治疗后切除情况 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肠癌肝转移患者,可通过转化治疗使原本不可切除的病灶变为可切除。转化治疗通常包括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等。例如,在肠癌肝转移中应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等方案,使部分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获得切除机会,进而为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经过有效的转化治疗后实现R0切除的患者,预后也较好,有一定的治愈可能。 二、影响治愈的因素 1.肝转移灶特征 肝转移灶的数量、大小和部位等会影响治愈可能性。一般来说,肝转移灶数量较少、单个且局限在可切除区域的患者,治愈机会相对较大。例如,肝转移灶为单个且直径小于5cm,位于肝脏边缘等可较安全切除的部位时,手术切除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治愈可能性更高。而肝转移灶数量多、弥漫分布或侵犯重要血管等难以切除的部位时,治愈难度大大增加。 2.原发灶情况 原发灶的生物学行为也很关键。如果原发灶分化程度较高、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那么发生肝转移后通过治疗达到治愈的可能性相对更好。相反,原发灶分化差、增殖活跃、易复发转移的情况,则会降低整体的治愈几率。 3.患者一般状况 患者的年龄、身体基础状况等也有影响。年轻、身体状况好、心肺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的患者,更能耐受手术及后续的放化疗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从而更有可能完成规范的治疗流程,增加治愈的机会。而老年患者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可能会限制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而影响治愈的可能性。 总之,肠癌肝转移有治愈的可能,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025-09-25 11:47:49
  • 结直肠癌的发病病因是什么

    结直肠癌的发生受遗传、生活方式、肠道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约20%-30%与遗传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生活方式中高动物脂肪和蛋白、低膳食纤维、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及年龄增长均有影响;肠道慢性疾病里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等是重要诱因,结直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大腺瘤癌变几率高,病程长的溃疡性结肠炎风险明显增加。 年龄、性别与病史影响: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发病风险都高于普通人群。对于有此类家族史的人群,应更早且更密切地进行结直肠相关筛查。比如男性和女性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如果有相关家族遗传病史,女性可能还需关注子宫内膜癌等相关伴随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 高动物脂肪和蛋白质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和中性固醇浓度增加,这些物质可能会诱发结直肠黏膜的癌变。例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摄入较多,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稀释致癌物质,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致癌物质的排出。若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与饮酒 吸烟: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破坏肠道黏膜屏障,还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饮酒:过量饮酒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酒精可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增加癌变几率。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减缓,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相对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年龄因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一般40岁以上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肠道内环境逐渐改变以及长期积累的各种致癌因素有关。 肠道慢性疾病因素 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直径大于2cm的腺瘤,癌变几率较高。腺瘤性息肉会逐渐增生、恶变,经过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炎症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的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癌变。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2025-09-25 11:46:25
  • 怎么检查直肠癌

    直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直肠指检,可初步判断直肠内情况;粪便隐血试验,作为初筛方法;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最直接准确方法并可取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中的直肠腔内超声可了解肿瘤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盆腔磁共振成像利于肿瘤分期;胸部X线或CT排查肺部转移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检查。 1.操作方式:医生戴上手套或指套后,将手指插入患者肛门进行触摸。 2.意义:是检查直肠癌非常重要的初步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可以摸到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直肠指检都适用,通过触摸能初步判断直肠内是否有异常新生物等情况。比如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都能通过该检查来排查直肠病变。 粪便隐血试验 1.检测方法: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潜在的、肉眼不可见的出血。常用免疫法等检测手段。 2.意义:可作为直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之一。如果试验结果呈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出血原因。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以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比如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通过该试验能辅助排查直肠癌风险。 结肠镜检查 1.操作过程:医生将结肠镜从肛门插入,循腔进镜,观察直肠、结肠黏膜情况。 2.意义:是诊断直肠癌最直接、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肠道内病变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结肠镜检查都是排查直肠癌的重要手段,比如儿童如果有相关肠道症状怀疑直肠病变,也可能在必要时进行,但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谨慎操作。性别差异在此检查中主要是操作时的一般注意事项,无本质区别。 影像学检查 直肠腔内超声 1.检查原理:将超声探头放入直肠内,直接观察直肠壁各层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 2.意义:可以了解直肠癌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有助于肿瘤分期。不同年龄患者,只要能配合检查,都可以进行该检查,比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时可进行。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 1.检查原理: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2.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对直肠癌的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性别患者在检查中无特殊差异,年龄方面需根据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决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检查,比如儿童一般较少首先选择MRI检查直肠病变,除非有特殊情况。 胸部X线或CT 1.检查意义:用于排查直肠癌是否有肺部转移等情况。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需通过此类检查来全面评估病情。

    2025-09-25 11:42:31
  • 胃癌的发病高危因素

    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慢性胃部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慢性炎症增加胃癌风险,儿童时期感染风险相对更高;高盐、烟熏油炸食品、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会损伤胃黏膜或刺激致癌;某些遗传综合征及胃癌家族史会增加发病风险;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病变,长期不愈的胃溃疡也可能癌变,相关人群需重视筛查、治疗、监测等以降低胃癌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长期高盐摄入会使胃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增加胃癌发生风险。从年龄来看,各年龄段长期高盐饮食都可能影响胃黏膜健康;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偏好腌制、熏烤等高盐食品的人群风险较高;有高盐饮食病史的人群应调整饮食结构降低胃癌风险。 烟熏、油炸食品:烟熏和油炸食品中含有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诱发胃癌。年龄较小开始长期食用这类食品的人群,胃黏膜长期受致癌物质刺激,增加恶变可能;性别因素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中经常食用此类食品的人群需警惕;有长期食用烟熏、油炸食品病史者应改变饮食习惯。 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导致胃黏膜修复功能紊乱,容易引发胃部疾病进而增加胃癌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不规律饮食都可能影响胃功能;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上饮食无规律的人群需调整为规律饮食;有饮食不规律病史者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与胃癌发病相关,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等。有胃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在年龄方面,家族遗传因素对各年龄段都有影响,但如果家族中有年轻发病的胃癌病例,后代需更密切关注;性别因素在遗传导致的胃癌风险中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对遗传因素导致的胃癌风险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胃癌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应加强监测,如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 慢性胃部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病变,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会逐渐向胃癌发展。年龄较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对风险更高;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不注意胃部保健的患者风险增加;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者需定期复查胃镜,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胃溃疡:虽然胃溃疡恶变几率相对较低,但长期不愈的胃溃疡也可能发生癌变。不同年龄的胃溃疡患者都存在一定癌变风险,年龄较大且胃溃疡长期不愈者风险更高;性别因素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中不积极治疗胃溃疡、继续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风险增加;有长期不愈胃溃疡病史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定期检查。

    2025-09-25 11:40: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