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腹膜后纤维化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娟,女,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9年获北京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大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和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内科知识全面,对待患者细致、耐心,擅长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腹膜后纤维化等。展开
  • 高尿酸血症的症状表现有什么

    高尿酸血症有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肾脏病变期等阶段。无症状期表现为血尿酸升高,中老年人、男性等易患;急性关节炎期多夜间突然发作,40岁以上男性等易患,过劳、暴饮暴食等可诱发;间歇期症状缓解但血尿酸仍高,年龄大等发作更频;慢性关节炎期关节有肿胀等表现,老年等受影响大;肾脏病变期有尿酸性肾病早期夜尿增多等及尿石症等表现,中老年等易患。 急性关节炎期 发作特点:多在夜间突然发作,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可在数小时内达到疼痛高峰。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部位。 年龄性别影响: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后女性也可发生。这是因为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尿酸代谢,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相关的内分泌环境改变,使得该年龄段和性别更容易在诱因下出现急性关节炎发作。例如有研究表明,男性在40岁后血尿酸升高引发急性关节炎的风险明显增加;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对尿酸代谢的保护作用减弱,也成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易感人群。 诱因相关:过度劳累、暴饮暴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酗酒、受冷、外伤等都可能诱发急性关节炎发作。比如大量食用海鲜后,体内嘌呤代谢产生大量尿酸,超出机体排泄能力,就容易引发急性关节炎。 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后,一般会进入间歇期,此期间患者症状缓解,关节功能恢复,但血尿酸仍处于升高状态。部分患者可能数月或数年再次发作,也有部分患者若不进行规范的尿酸控制,发作频率会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受累关节增多。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间歇期可能会更短,发作更频繁,因为年龄越大机体代谢调节能力越差。生活方式上,如果仍不改变高嘌呤饮食、酗酒等不良习惯,会加快病情进展,缩短间歇期。 慢性关节炎期 关节表现:关节会出现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由于尿酸盐结晶不断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导致关节破坏,形成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肾脏等部位出现痛风石。 对不同人群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慢性关节炎期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关节功能,导致行动不便,生活质量下降,因为老年人本身关节等组织功能就相对较弱,尿酸盐结晶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女性患者在慢性关节炎期也可能面临关节功能受限等问题,且需要关注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等对女性特殊生理周期等的影响。生活方式上,长期高尿酸状态未得到控制的人群,慢性关节炎期到来的时间会提前,病情也会更严重。 肾脏病变期 尿酸性肾病: 早期表现:早期可出现夜尿增多,提示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年龄性别因素:中老年人群更易发生尿酸性肾病相关病变,因为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尿酸代谢相关的肾脏调节功能也随之下降。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在这方面风险相对较高,男性的代谢特点以及女性绝经后的内分泌变化都影响尿酸在肾脏的代谢和排泄。 尿石症:尿酸盐在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形成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尿路感染等表现。对于有高尿酸血症的人群,尤其是长期尿酸控制不佳者,更容易形成尿石症,年龄较大者由于肾脏等器官功能减退,尿液中尿酸等成分更易沉积形成结石。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尿液酸碱度等变化,也可能影响尿石症的发生风险。

    2025-09-30 12:54:44
  • 产后手指关节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产后手指关节痛的原因包括激素变化致关节囊韧带松弛、劳累(孕期产后手部劳作及过度使用)、缺钙影响关节功能、抱持姿势不当致关节受异常力、腱鞘炎(屈肌腱和桡骨茎突腱鞘炎)、产后风湿受风寒湿邪侵袭等,产后妈妈需注意休息、补充营养、保暖等,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就医并注意保持正确姿势。 一、激素变化导致 产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种激素波动可能会影响关节周围的组织,导致关节囊、韧带等松弛,进而引起手指关节痛。例如,有研究发现,产后激素水平的改变会使关节部位的滑膜等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水肿,从而引发疼痛。 二、劳累因素 孕期及产后的手部劳作:孕期为了适应身体变化和为分娩做准备,身体会产生一些变化,产后又需要照顾婴儿等,手部会有较多劳累。比如长时间抱婴儿、频繁给婴儿喂奶、进行手部清洁护理等,手部关节、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劳累状态,容易引发疼痛。尤其是一些姿势不正确的手部劳作,会加重手指关节的负担,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劳损,进而引起疼痛。 过度使用手部:产后妈妈可能会频繁使用手部进行各种家务等活动,如洗衣服、做饭等,手部反复进行屈伸等动作,使手指关节磨损增加,也容易出现疼痛。 三、缺钙情况 产后妈妈身体处于恢复阶段,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者身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不好,就容易出现缺钙现象。而钙对于维持骨骼和关节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缺钙会影响骨骼的代谢等,导致手指关节等部位出现疼痛。有研究表明,缺钙的产后女性发生手指关节痛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钙参与了维持关节软骨的完整性等生理过程,缺钙时关节软骨等组织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疼痛。 四、抱持姿势不当 产后妈妈在抱婴儿时,如果抱持姿势不正确,会使手指关节承受异常的压力和拉力。例如长时间采用不正确的抱婴儿姿势,会导致手指关节的关节囊、韧带等受到不正常的牵拉,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疼痛。不同的抱婴儿姿势对手指关节的影响不同,不正确的姿势会使手指关节的受力不均衡,进而损伤关节周围组织引起疼痛。 五、腱鞘炎 屈肌腱腱鞘炎:产后妈妈频繁地用手指进行捏、握等动作,容易引发屈肌腱腱鞘炎。比如反复地屈伸手指给婴儿喂奶、操作奶瓶等,屈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手指关节疼痛,通常还会伴有手指屈伸时的弹响等症状。 桡骨茎突腱鞘炎:手腕部的桡骨茎突处有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的肌腱通过,产后妈妈如果经常用手腕部进行活动,如抱婴儿时手腕的频繁运动等,容易导致这两处肌腱在桡骨茎突处的腱鞘发生炎症,引起局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手指等部位。 六、产后风湿 部分产后妈妈可能会出现产后风湿的情况,这与产后身体虚弱、受风寒等因素有关。产后身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如果不注意保暖等,风寒湿邪容易侵袭身体,影响关节部位,导致手指关节等出现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产后风湿的发生还可能与产后身体的免疫调节等功能变化有关,风寒湿邪入侵后,会引起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手指关节痛。 对于产后手指关节痛的情况,产后妈妈要注意休息,避免手部过度劳累,适当补充钙等营养物质,注意手部保暖等。如果疼痛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照顾婴儿等活动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减少对手指关节的不良影响。

    2025-09-30 12:54:12
  • 治疗痛风的食疗方法是什么

    痛风患者可通过低嘌呤蔬果类(如黄瓜、冬瓜)、低嘌呤谷物类(如大米、小米)、低嘌呤蛋白质类(如鸡蛋、牛奶)进行食疗,同时要注意控制总热量、多饮水、避免饮酒,且不同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需精细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低嘌呤蔬果类食疗 1.黄瓜:每100克黄瓜含嘌呤约9.3毫克,属于低嘌呤蔬果。黄瓜富含水分,能增加尿量,帮助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可凉拌黄瓜,将黄瓜洗净切丝,加入适量蒜末、香醋、香油等调味,清爽解腻又利于痛风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痛风患者,如儿童痛风患者,可适当调整调味的刺激性,避免过辣等刺激;成年痛风患者日常均可食用。 2.冬瓜:冬瓜嘌呤含量极低,每100克约含2.8毫克嘌呤。冬瓜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能促进尿液生成,加速尿酸排泄。常见做法有冬瓜海带汤,将冬瓜切块,海带泡发后切段,一起煮汤,清淡可口。老年痛风患者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清淡,避免过于油腻影响消化,加重痛风负担;女性痛风患者在不同生理周期食用一般无特殊禁忌,但需关注自身尿酸波动情况。 二、低嘌呤谷物类食疗 1.大米:大米是主食的重要选择,每100克大米含嘌呤约11.2毫克,属于低嘌呤谷物。可以煮成白米饭,为痛风患者提供碳水化合物能量。不同年龄的痛风患者均可将大米作为主要碳水来源,儿童痛风患者注意保证营养均衡搭配其他食物;对于有糖尿病合并痛风的患者,要注意控制大米的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影响病情。 2.小米:小米嘌呤含量低,每100克约含6.1毫克嘌呤。小米粥易于消化,适合痛风患者作为早餐或加餐。老年痛风患者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小米粥是较好的选择;女性痛风患者在孕期或经期等特殊时期,食用小米粥可补充能量且不会加重痛风病情,但要注意整体饮食的嘌呤控制。 三、低嘌呤蛋白质类食疗 1.鸡蛋:鸡蛋是优质蛋白质来源,每100克鸡蛋含嘌呤约3.7毫克。鸡蛋可以煮食、蒸蛋等。对于痛风患者,每天吃1-2个鸡蛋能补充蛋白质,且不会明显升高血尿酸。儿童痛风患者在保证不过量的情况下可适当食用鸡蛋补充营养;有肾病合并痛风的患者,要根据肾功能情况咨询医生后合理控制鸡蛋摄入量,因为过多蛋白质摄入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2.牛奶:牛奶嘌呤含量低,每100克约含1.4毫克嘌呤。痛风患者可以每天饮用300毫升左右的牛奶来补充蛋白质和钙等营养。不同年龄的痛风患者均可饮用,儿童痛风患者通过饮用牛奶促进骨骼发育;老年痛风患者饮用牛奶有助于补钙预防骨质疏松,且对尿酸影响较小。 四、食疗的注意事项 1.控制总热量: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调整饮食总热量,避免超重或肥胖加重痛风。例如,年轻活动量大的痛风患者可适当增加热量摄入保证能量供应,而老年活动量少的患者则要控制热量防止体重增加。 2.多饮水:无论哪个年龄、性别和病史的痛风患者都应保证每天饮水2000毫升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但有心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要注意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避免饮酒: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无论是啤酒、白酒还是红酒等都要禁止饮用,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痛风患者,必须严格戒酒以控制病情。 4.个体差异:不同痛风患者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如有的患者对某些低嘌呤食物仍有尿酸波动反应,这部分患者需要更精细地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食疗方案。

    2025-09-30 12:52:59
  • 大关节痛是什么原因

    大关节病变由多种原因引起,炎症性疾病中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30-50岁女性,感染性关节炎各年龄均可发病,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外伤性因素包括急性外伤和慢性劳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少年男性;退行性关节病50岁以上人群多见且肥胖者风险高,不同原因导致大关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不同表现及相关伴随症状、诱因等。 一、炎症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3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出现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肿胀、僵硬,晨起时僵硬感明显,一般持续超过1小时。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吸烟也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2.感染性关节炎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致病微生物。例如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通过血行传播或直接侵入关节引起感染性关节炎,导致大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史影响:有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病史可能增加细菌入血感染关节的机会;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导致关节炎。 3.痛风性关节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也可发病。因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大关节(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出现剧烈疼痛,疼痛常在夜间突然发作,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生活方式影响: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是重要诱因,长期饮酒也会影响尿酸代谢。 二、外伤性因素 1.急性外伤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活泼好动,易因跌倒、碰撞等导致大关节外伤,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踝关节扭伤等;成年人可能因运动损伤(如篮球运动中膝关节的交叉韧带损伤)、车祸等导致大关节外伤,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有明确外伤史。 生活方式影响:从事高危职业或剧烈运动时防护不当易发生外伤。 2.慢性劳损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的人群易患,如矿工、运动员等。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变,长期过度使用大关节,如膝关节长期负重、磨损,可导致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炎等,引起大关节慢性疼痛,活动后加重。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1.系统性红斑狼疮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育龄女性,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累及关节时可出现大关节疼痛,同时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强直性脊柱炎 年龄因素:多见于青少年男性,主要累及脊柱及骶髂关节,也可累及大关节,如髋关节,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早期常表现为下腰部疼痛,逐渐向上蔓延。 四、其他原因 1.退行性关节病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逐渐出现,50岁以上人群多见,膝关节是最常受累的大关节之一,表现为大关节疼痛、活动时摩擦感、关节畸形等。 生活方式影响:肥胖人群由于关节负重增加,退行性关节病发病风险更高。

    2025-09-30 12:52:08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食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通过摄入抗炎类食物(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深色蔬菜)、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浆果类、坚果)、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的食物(如蘑菇、全谷类食物)来改善状况,不同年龄段及特殊状况患者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抗炎类食物 1.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关节疼痛和肿胀程度有所缓解。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鱼类都是较好的抗炎食物来源,但儿童食用时需注意避免鱼刺卡喉等风险。女性在饮食中增加鱼类摄入也有助于改善炎症状况,而有海鲜过敏史的患者则应避免食用。 2.深色蔬菜:像西兰花、菠菜等深色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多种抗氧化剂,具有抗炎特性。维生素C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对关节软骨有保护作用;维生素E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可减轻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段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可通过食用深色蔬菜获取这些营养成分来辅助抗炎,但儿童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生硬难以消化,女性食用时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搭配其他食物,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将蔬菜烹饪得更软烂些。 二、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 1.浆果类:蓝莓、草莓等浆果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剂。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关节的损伤,从而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研究显示,经常食用浆果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关节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儿童,可将浆果制作成果酱等较易食用的形式,但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女性食用浆果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抗氧化状态,而有糖尿病的患者则需要选择低糖的浆果品种或控制食用量。 2.坚果:核桃、杏仁等坚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硒等抗氧化物质。维生素E能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硒具有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适量食用坚果对身体有益,但要注意坚果的摄入量,因为其脂肪含量较高。不同年龄的患者食用坚果时需注意方式,儿童要防止呛噎,老年患者若有咀嚼困难可将坚果研磨后食用,女性食用坚果要考虑自身的血脂等情况,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三、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的食物 1.蘑菇:香菇、平菇等蘑菇含有多糖体等物质,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一些研究发现,蘑菇中的多糖体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食用蘑菇,但儿童食用时要确保蘑菇完全煮熟,避免食物中毒;女性食用蘑菇可辅助调节免疫系统,而有免疫系统疾病加重倾向的患者在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2.全谷类食物:燕麦、糙米等全谷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成分,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健康的肠道菌群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通过食用全谷类食物可以改善肠道环境。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全谷类食物的食用量可根据其能量需求和消化能力进行调整,儿童食用全谷类食物要注意粗细搭配,老年患者若有胃肠功能较弱的情况可将全谷类食物制作得更软烂些,女性食用全谷类食物要考虑自身的血糖情况,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并注意搭配。

    2025-09-30 12:51: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