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腹膜后纤维化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娟,女,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9年获北京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大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和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内科知识全面,对待患者细致、耐心,擅长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腹膜后纤维化等。展开
  • 尿酸是什么病

    尿酸相关疾病主要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高尿酸血症是男性超420μmol/L、女性超360μmol/L,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等致晶体相关性关节病,有血清尿酸升高等特征,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对尿酸相关疾病需综合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管理。 一、高尿酸血症 1.定义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尿酸水平有一定范围,男性血尿酸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则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2.影响因素及人群差异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中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可能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嘌呤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等可能发生变化。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相对较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病率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的人群,会使体内嘌呤摄入过多,导致尿酸生成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抑制尿酸的排泄,从而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减慢,也容易出现尿酸代谢异常。 病史: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可能受损,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影响尿酸的正常代谢,易引发高尿酸血症。 二、痛风 1.定义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等。 2.发作表现及人群差异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多见于绝经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是因为雌激素对尿酸的代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痛风患病率上升。 生活方式:有高尿酸血症基础且长期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的人群更易发作痛风。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海鲜、喝啤酒的人,体内尿酸水平持续升高,当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时,就容易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病史:有高尿酸血症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痛风发作的风险更高。如果高尿酸血症患者不注意饮食控制、不进行规范的尿酸监测和治疗,尿酸盐结晶不断沉积,就会反复刺激关节等部位,导致痛风反复发作。 尿酸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管理尿酸相关疾病非常重要。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低嘌呤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

    2025-09-30 11:25:22
  • 风湿病怎么引起来的

    风湿病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使有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增加;细菌、病毒感染可引发;自身免疫紊乱是重要机制;女性内分泌因素影响发病;寒冷潮湿等环境易诱发,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相关。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引发风湿病。比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的发生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出现异常,进而累及关节、心脏等多个系统,导致风湿热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关节炎、心肌炎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在链球菌性咽炎等细菌感染后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相关风湿热的症状。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风湿病的发病有关。例如,EB病毒感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存在一定关联。EB病毒持续感染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从而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对于有EB病毒感染史的人群,要注意自身免疫系统的监测。 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等异物,但在自身免疫异常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细胞和组织,导致皮肤、肾脏、关节等多系统受损。对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如存在自身抗体阳性但尚未发病的个体,需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阳光暴晒等,以减少风湿病的发病风险。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在风湿病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在女性生理期、孕期等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时期,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会被激活,增加风湿病的发病风险。处于这些特殊生理时期的女性,要更加注意自身的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在寒冷、潮湿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寒冷潮湿的环境可能会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组织的营养供应不足,同时可能会刺激关节滑膜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增加患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几率。对于生活在寒冷潮湿地区的人群,要注意关节的保暖,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 其他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与风湿病发病有关。例如,长期接触硅等物质可能与硅沉着病伴发的关节病变等情况相关。接触这些特殊环境因素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减少与这些有害物质的接触。

    2025-09-30 11:25:02
  • 痛风止痛的方法有哪些

    痛风止痛有非药物和药物方法。非药物有冰敷(降低温度、收缩血管减轻肿痛,注意避免冻伤等)和抬高患肢(促进回流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注意姿势舒适稳定);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抗炎止痛消肿,消化道溃疡病史及老年人慎用)、秋水仙碱(抑制中性粒细胞相关作用止痛,儿童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糖皮质激素(强大抗炎作用,不能耐受前两者可考虑,长期用有不良反应,糖尿病、儿童等需严格掌握)。 一、非药物止痛方法 (一)冰敷 1.原理及方法:痛风急性发作时,冰敷可以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炎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可以用冰袋或冰块包裹毛巾后敷于疼痛的关节部位,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需控制冰敷时间和冰袋温度。对于有血管疾病或感觉障碍的人群,冰敷需谨慎,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感知温度变化,容易造成冻伤。 (二)抬高患肢 1.原理及方法:将疼痛的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局部肿胀,从而缓解疼痛。例如,患者在休息时可使用枕头将脚垫高。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要确保抬高的姿势舒适且稳定,避免患肢长时间下垂加重肿胀和疼痛。 二、药物止痛方法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及适用情况: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消肿的作用。常用的有布洛芬等。适用于大多数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要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并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 (二)秋水仙碱 1.作用机制及适用情况: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及吞噬作用,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但秋水仙碱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对于儿童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特别谨慎,儿童使用秋水仙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后药物排泄受阻,更容易蓄积中毒。 (三)糖皮质激素 1.作用机制及适用情况: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对于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血糖难以控制;对于儿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2025-09-30 11:24:19
  • 脊柱炎是怎么引起的

    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相关。遗传方面HLA-B27与发病密切,有家族史等需关注;感染包括肠道(如肺炎克雷伯杆菌)和泌尿生殖系统(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可引发;免疫失调致促炎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引发炎症;环境中寒冷潮湿、外伤等可诱发,相关人群需注意对应防护。 感染因素 肠道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与脊柱炎的发病有关,比如肺炎克雷伯杆菌等。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中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携带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该细菌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其菌体成分与人体组织抗原相似,人体免疫系统在攻击细菌时误将自身组织当作攻击目标,从而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脊柱等关节出现炎症,引发脊柱炎。对于肠道感染高发的人群,如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减少肠道感染的发生风险,降低脊柱炎的发病几率。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沙眼衣原体等泌尿生殖系统病原体感染也可能与脊柱炎相关。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可能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诱导炎症因子释放,影响脊柱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逐渐引发脊柱炎。性生活活跃的人群,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需要注意性卫生,减少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可能,从而降低脊柱炎的发病风险。 免疫因素 人体免疫系统失调在脊柱炎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等参与了脊柱炎的炎症过程。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维持着机体的免疫平衡,但在脊柱炎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失衡,导致这些促炎细胞因子过度分泌,持续刺激脊柱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使得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进而逐步破坏脊柱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如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患有其他免疫性疾病的人群,要注意通过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方式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降低脊柱炎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可能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得脊柱关节周围的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刺激。例如,在一些山区、寒冷地区生活的人群,脊柱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以减少脊柱炎的发病诱因。 外伤:脊柱部位的外伤可能会诱发脊柱炎。当脊柱受到急性或慢性外伤后,局部组织的损伤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长期以往可能逐渐发展为脊柱炎。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有脊柱外伤风险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脊柱外伤的发生,降低脊柱炎的发病可能性。

    2025-09-30 11:23:58
  • 补体C3低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吗

    补体C3低不一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导致补体C3低的情况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和肝脏疾病(肝硬化、急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期补体C3多降低且常伴其他自身抗体阳性,要明确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仅依补体C3低确诊。 一、其他导致补体C3低的情况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引起补体C3降低。例如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细菌内毒素等成分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导致补体消耗增加,从而使血清中补体C3水平下降。一般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补体C3水平可逐渐恢复。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细菌感染时更易出现补体C3的波动,需要密切监测感染指标与补体水平的变化。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影响补体C3水平。如乙肝病毒感染,在乙肝活动期,机体的免疫反应会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补体消耗,进而出现补体C3降低。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补体C3的变化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其补体系统的反应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要综合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估。 2.肝脏疾病 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补体C3降低的情况。肝脏是合成补体蛋白的重要场所,肝硬化时肝脏功能受损,补体合成减少,同时可能存在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补体代谢,导致补体C3水平降低。对于老年肝硬化患者,由于其肝脏储备功能更差,补体C3降低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关注患者的肝功能、免疫状态等多方面指标。 急性肝炎:在急性肝炎发作期,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会激活补体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补体C3降低。不同年龄的急性肝炎患者,补体C3降低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急性肝炎时,除了关注补体C3水平,还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对补体代谢的影响。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补体C3低的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补体C3降低。通常在疾病活动期,补体C3降低更为明显,且往往伴随其他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阳性。对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需要特别关注其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对补体C3水平的影响,在妊娠期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补体C3水平可能会出现波动,需要密切监测以评估病情活动情况。 要明确补体C3低是否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除了补体C3检测外,还需进行自身抗体谱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评估,不能仅依据补体C3低这一项指标就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5-09-30 11:23: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