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腹膜后纤维化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娟,女,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9年获北京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大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和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内科知识全面,对待患者细致、耐心,擅长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腹膜后纤维化等。展开
  • 治疗痛风最好的方法

    痛风急性发作以抗炎止痛为核心,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短期糖皮质激素;发作间歇及慢性期降尿酸可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注意汉族HLA-B5801基因者慎用)、非布司他(安全性较好适肾功能不全者但关注心血管风险),促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有尿路结石病史者慎用);生活方式需低嘌呤饮食、多饮水保证摄入2000-3000毫升左右、控制体重使BMI达18.5-23.9kg/m2;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需谨慎,肾功能不全者依eGFR调整药,儿童痛风罕见需先明病因且慎用药。 一、急性发作期的处理 痛风急性发作时主要以抗炎止痛为核心。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选择,如依托考昔等,可有效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症状;秋水仙碱也能发挥抗炎作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的患者,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抗炎减轻急性炎症反应。 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的降尿酸管理 (一)药物降尿酸 1.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来降低血尿酸水平,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过敏风险,尤其是汉族人群中携带HLA-B5801基因者需慎用。2.非布司他:同样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相较于别嘌醇,其安全性相对较好,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但也需关注心血管等方面的潜在风险。3.苯溴马隆:属于促尿酸排泄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来降低血尿酸,但对于有尿路结石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增加尿路结石复发风险。 三、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 (一)饮食控制 需严格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沙丁鱼、贝类等)、浓肉汤等;限制中等嘌呤食物摄入,如肉类、豆类等;多食用低嘌呤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通过控制饮食中嘌呤的摄入来减少尿酸生成。 (二)多饮水 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建议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左右,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降低血尿酸水平。 (三)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的痛风患者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范围内,因为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痛风患者的代谢紊乱状况,降低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作频率。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在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例如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痛风患者,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可优先选择不依赖肾功能排泄的降尿酸药物;同时,在使用抗炎止痛药物时,需关注药物对胃肠道、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肾功能不全患者 肾功能不全患者降尿酸治疗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调整药物。当eGFR较低时,促尿酸排泄药物可能不适用,应优先选择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非布司他(需根据eGFR调整剂量)等,并且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尿酸水平,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尿酸在体内蓄积加重肾脏损害。 (三)儿童痛风患者 儿童痛风较为罕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首先需明确病因,排除继发性痛风可能。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同时需谨慎使用降尿酸药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在专业医生严格评估下权衡利弊后谨慎选择药物治疗。

    2025-09-30 13:08:44
  • 痛风应该怎么治好

    痛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保证水分摄入、管理体重、避免诱发因素;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用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药物;手术治疗用于痛风石大影响功能等且药物无效的患者,特殊人群手术需评估。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痛风患者需严格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如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低嘌呤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例如,有研究表明,每日饮用足够量的水可使尿酸排泄量增加,降低痛风发作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调整的具体细节略有不同,儿童痛风患者需在保证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低嘌呤饮食控制;老年患者则要兼顾基础疾病等因素合理安排饮食。女性痛风患者在月经、孕期等特殊时期,饮食调整需综合考虑激素等因素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体重管理: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的痛风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运动方面,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频率和强度需根据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老年患者运动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关节损伤;儿童痛风患者运动需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监督下进行,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方式。 2.避免诱发因素:避免过度劳累、寒冷刺激、酗酒等诱发痛风发作的因素。劳累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诱发尿酸升高;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影响尿酸排泄;酗酒尤其是饮用啤酒,会显著增加尿酸生成并减少尿酸排泄。 二、药物治疗 1.急性发作期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但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关注胃肠道功能及心血管风险等。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等。目前临床使用相对谨慎,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糖皮质激素:在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无效或有禁忌时可考虑使用,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2.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药物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但使用时需保证患者肾功能正常,且要碱化尿液,防止尿酸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等,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但别嘌醇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需进行基因检测,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非布司他也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相对别嘌醇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价格可能较高,在使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三、手术治疗 对于痛风石较大影响关节功能或压迫周围组织,以及经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痛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痛风石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等,且术后仍需继续进行降尿酸等综合治疗以防止痛风复发。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儿童痛风患者一般不首先考虑手术治疗,需以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为主。

    2025-09-30 13:08:19
  • 十个手指关节疼痛是什么原因

    手指关节疼痛可能由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腱鞘炎、感染性关节炎等引起,不同疾病发病机制、年龄性别因素及症状表现各异,类风湿关节炎与遗传等多因素相关,多见于30-50岁女性,有对称性多关节痛、晨僵等;骨关节炎与年龄等相关,中老年人易患,女性绝经后增,有关节痛等;痛风性关节炎因嘌呤代谢紊乱致尿酸高,40岁以上男性易患,急性发作剧痛等;腱鞘炎因手指过度活动,各年龄可发,有疼痛、弹响等;感染性关节炎由病原体感染,各年龄均有,有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 一、类风湿关节炎 1.发病机制: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 2.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3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3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发病,但成年女性相对更易受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症状表现:十个手指关节疼痛是常见症状,多呈对称性,疼痛程度可因病情活动程度而异,同时可伴有晨僵,即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持续超过1小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等。 二、骨关节炎 1.发病机制: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年龄增长是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化,软骨下骨受力不均,导致骨质增生等改变。此外,肥胖、关节过度使用、创伤等也可诱发骨关节炎。 2.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肥胖人群由于关节承受压力增大,更容易发生骨关节炎。 3.症状表现:手指关节可出现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可伴有关节肿胀、压痛,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等。 三、痛风性关节炎 1.发病机制: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均可导致血尿酸升高。 2.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在绝经后发病。饮食上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饮酒等生活方式可增加发病风险。 3.症状表现:急性发作时,手指关节可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疼痛往往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呈刀割样或咬噬样。 四、腱鞘炎 1.发病机制:多因手指长期过度活动,如频繁打字、织毛衣等,导致肌腱与腱鞘之间反复摩擦,引起腱鞘炎症、水肿、增生等。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从事手部频繁劳作的人群易患,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由于手部精细活动较多,相对可能有一定影响。 3.症状表现:手指关节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可伴有弹响或卡顿现象,即所谓的“扳机指”,严重时可出现手指屈伸困难。 五、感染性关节炎 1.发病机制: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关节引起。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直接感染等途径进入关节腔,引起关节炎症反应。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更易发生感染性关节炎。生活中皮肤破损后细菌感染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症状表现:除手指关节疼痛外,还可伴有关节红肿、发热、明显压痛,全身可出现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

    2025-09-30 13:07:11
  • 手脚关节痛是什么原因

    手脚关节痛的原因多样,包括退行性病变(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免疫、骨关节炎的关节结构力学等因素)、外伤(急性外伤、慢性劳损及寒冷潮湿加重)、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感染累及)、代谢性疾病(痛风的嘌呤代谢、糖尿病性关节病的血糖控制不佳)。 一、退行性病变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退化,尤其常见于中老年人。例如膝关节,长期的磨损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可能有摩擦感。在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失衡,也会加速关节退变,增加手脚关节痛的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频繁进行关节活动的人群,关节磨损更快。比如经常爬山、深蹲的人,膝关节、髋关节等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进而可能累及手脚关节。 二、关节炎 1.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免疫因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关节炎症。多见于30-50岁女性,常累及小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表现为关节晨僵、疼痛、肿胀,且呈对称性,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 病史影响: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若既往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增加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从而引发手脚关节痛。 2.骨关节炎 关节结构与力学因素:关节先天发育异常、创伤等导致关节结构异常,使关节受力不均衡,加速关节软骨磨损。例如扁平足患者,行走时足部受力不均,可能影响下肢关节,进而波及手脚关节。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骨代谢变化有关。长期不正确的关节使用方式,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手指关节过度劳累,也易引发骨关节炎,出现手脚关节痛。 三、外伤 1.急性外伤:如手脚关节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会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韧带撕裂或骨折等,引起明显的疼痛、肿胀、淤血等症状。例如运动时摔倒导致手腕关节扭伤,会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2.慢性劳损:长期重复性的手部或脚部动作,如打字员长期打字导致手指关节慢性劳损,建筑工人长期搬抬重物导致膝关节、踝关节慢性劳损等,都可能引起手脚关节痛。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会加重劳损引起的关节疼痛症状,因为寒冷潮湿会影响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导致炎症物质积聚,加重疼痛。 四、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如化脓性关节炎,多由细菌通过血液传播、直接蔓延等途径感染关节。常见于儿童,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可导致手脚关节突发红肿、热痛,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关节,如风疹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手脚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一般具有自限性,但也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五、代谢性疾病 1.痛风 代谢因素: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累及手脚其他关节。多见于中年男性,饮酒、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后易诱发,发作时关节剧烈疼痛、红肿。 病史与生活方式:有痛风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长期高嘌呤饮食、肥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尿酸代谢更容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痛风性手脚关节痛的发生可能。 2.糖尿病性关节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关节营养供应和神经感觉,容易引发关节病变,出现手脚关节痛、关节畸形等症状,尤其在足部关节更为常见,糖尿病足就是其严重表现之一。

    2025-09-30 13:06:56
  • 脚拇指痛风怎么办

    脚拇指痛风分急性期、缓解期及预防复发三阶段处理。急性期需休息制动、冷敷、药物治疗;缓解期要饮食控制、降尿酸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复发要定期监测、避免诱因,频繁或严重发作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治疗 1.休息制动: 当脚拇指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立即休息,避免活动该脚拇指,防止疼痛进一步加重。因为活动会使局部炎症反应更剧烈,不利于病情恢复。例如,对于日常需要频繁行走或站立的人群,急性发作时更要严格制动,减少脚部的负担。 2.冷敷: 在发作初期(一般24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脚拇指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轻局部的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等感觉神经不太敏感的人群,更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时间和温度,防止造成皮肤损伤。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的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和炎症的药物,如依托考昔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需要谨慎选择。秋水仙碱也可用于急性痛风的治疗,它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吞噬作用,发挥抗炎止痛效果,但使用时要注意其可能导致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调整剂量。 二、缓解期治疗 1.饮食控制: 低嘌呤饮食是关键。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因为高嘌呤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诱发痛风发作。例如,对于喜欢吃海鲜的人群,在痛风缓解期要严格限制海鲜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低嘌呤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2.降尿酸治疗: 如果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非布司他的作用机制与别嘌醇类似,但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相对更安全;苯溴马隆则是通过促进尿酸排泄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在使用降尿酸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血尿酸水平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和肝肾功能等指标。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苯溴马隆可能不适用,而需要选择其他合适的降尿酸药物。 3.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控制体重,如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波动和脚拇指关节损伤。对于有饮酒习惯的患者,要严格戒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三、预防复发 1.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肾功能等指标,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发现血尿酸水平控制不理想时,及时调整降尿酸药物的剂量或种类。 2.避免诱因: 除了饮食和饮酒外,还要避免其他可能诱发痛风发作的因素,如寒冷刺激、突然的剧烈运动等。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尿酸的排泄,从而诱发痛风。所以在寒冷季节要注意脚拇指的保暖。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要注意运动前后的身体状况,避免因运动导致痛风发作。 如果脚拇指痛风发作频繁或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2025-09-30 13:05:4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