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心电图正常值
心电图各指标有正常范围及意义,心率正常60-100次/分钟,不同年龄段有差异;P波形态在特定导联有要求且时间有范围;PR间期0.12-0.20秒;QRS波群时间有范围且形态电压有正常情况;ST段为等电位线有正常偏移范围;T波形态方向有正常标准;QT间期受心率影响有校正后范围,各指标异常可能提示不同心脏问题及受不同因素影响。 一、心率 正常范围通常为60-100次/分钟。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率有差异,儿童心率相对较快,新生儿心率可在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近于成人范围;老年人心率可能偏慢,但一般不低于50次/分钟,这与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功能特点相关,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心率较快,老年人心脏功能有所减退,心率相对缓慢。 二、P波 形态: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形态多为钝圆形。其形态反映心房除极的情况,若P波形态异常,可能提示心房有病变,如心房肥大等。 时间: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秒,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时间延长可能见于心房内传导阻滞等情况。 三、PR间期 PR间期是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的起点,正常范围为0.12-0.20秒。它反映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PR间期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缩短可见于预激综合征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PR间期可能有细微差异,儿童相对较短,但一般也在正常范围内。 四、QRS波群 时间:QRS波群时间正常小于0.12秒,代表心室除极的时间,时间延长可能提示心室传导阻滞等心室传导系统的问题。 形态和电压:在不同导联上QRS波群的形态和电压有一定正常范围,例如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V5、V6导联呈qRs、qR型等,肢体导联中每个导联QRS波群的电压有一定标准,若QRS波群电压异常,可能提示心室肥大等心脏结构异常情况,不同性别在正常范围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运动者心脏可能更强大,QRS波群可能有一定适应性变化。 五、ST段 ST段正常情况下为等电位线,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上抬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V4-V6导联不超过0.1mV。ST段的改变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老年人ST段可能有一定生理性改变,但若超出正常范围仍需警惕心脏病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者ST段异常的风险可能增加。 六、T波 形态:T波在Ⅱ、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但倒置一般不超过0.2mV。T波形态异常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T波特点有差异,儿童T波相对更直立,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一些生理性的T波改变。 方向:T波方向的异常变化与心脏的复极过程相关,如心肌缺血时T波可倒置等。 七、QT间期 QT间期正常范围受心率影响,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心率越慢,QT间期越长,一般校正后的QT间期(QTc)男性小于0.45秒,女性小于0.47秒。QT间期延长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如尖端扭转型室速等,特殊人群如电解质紊乱者、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者QT间期可能延长,需特别关注。
2025-10-15 15:54:16 -
血压140/90正常吗
血压140/90mmHg处于正常血压高值与高血压临界状态,不同人群情况不同,一般成年人、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需分别关注,生活上要从饮食、运动、体重、戒烟限酒等方面干预,若多次测量仍如此建议就医完善检查制定管理方案。 一、血压的正常范围界定 正常血压的收缩压(高压)一般应小于120mmHg,舒张压(低压)小于80mmHg;而血压140/90mmHg处于正常血压高值与高血压的临界状态。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属于正常高值血压,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则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二、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分析 一般成年人:对于一般成年人群体,血压140/90mmHg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只是偶尔一次测量得到这个数值,可能与测量时的状态有关,比如测量前剧烈运动、情绪紧张、饮酒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暂时的血压升高。但如果在非同日、多次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仍然处于140/90mmHg左右,就需要考虑高血压的可能。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血压相对更容易波动。对于老年人来说,血压140/90mmHg也需要关注。因为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这种临界高血压状态也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老年人在测量血压时,要注意在安静休息5-10分钟后进行测量,且尽量在不同时间多次测量以准确判断血压情况。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本身有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压140/90mmHg则更需要积极关注。因为这类人群的靶器官更容易受到血压升高的损害,比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等。这类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监测血压,并且在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可能需要更加积极。 三、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饮食方面:对于血压140/90mmHg的人群,首先要注意饮食控制。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应小于6g。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运动方面: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有助于血压的控制。但要注意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体重管理:如果体重超重或肥胖,需要进行体重管理。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体重减轻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身体的代谢状况。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等,不利于血压控制,所以要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的酒精量每天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四、再次测量与就医建议 如果发现血压为140/90mmHg,首先要在非同日、安静状态下再次测量血压,以明确血压的真实情况。如果多次测量后血压仍然处于这个水平或更高,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评估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以及明确高血压的病因等,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2025-10-15 15:53:22 -
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可由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钠盐摄入过多、静脉输液过多或过快)、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擅自停用药物、不恰当使用某些药物)等因素诱发,不同人群受各因素影响诱发心力衰竭的情况有差异,如儿童免疫系统弱病毒感染易诱发,老年心脏功能弱受心律失常等影响更显著,患者需注意避免相关诱因及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 具体情况: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率不规则,这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而老年人群本身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心律失常对其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基础疾病,心律失常也可能成为诱发心力衰竭的诱因,因为异常的心律会打乱心脏正常的节律和血流动力学。 血容量增加 具体情况: 钠盐摄入过多:当人体摄入过多钠盐时,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加重。例如,一些口味较重的人群,长期高盐饮食,就容易使血容量增加,从而诱发心力衰竭。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因为即使是少量的钠盐摄入过多,也可能引发血容量变化,加重心脏负担。 静脉输液过多或过快: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为患者静脉输液过多或过快,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需要在短时间内泵出过多的血液,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尤其是儿童患者,其心脏功能相对不成熟,对输液量和速度的耐受性更差,过快或过多的静脉输液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储备下降,静脉输液过多过快也会明显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引发心力衰竭发作。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 具体情况:过度的体力消耗会使心脏的负荷增加,对于原本就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比如一些本身患有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后,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情绪激动,如极度紧张、愤怒等,会导致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做功增加,从而诱发心力衰竭。儿童如果受到过度惊吓等强烈情绪刺激,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情绪激动更易诱发心力衰竭发作。老年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也容易因为心脏负担加重而诱发心力衰竭,需要注意情绪的平稳控制。 治疗不当 具体情况: 擅自停用药物:一些心力衰竭患者如果擅自停用治疗药物,如利尿剂等,会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例如,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突然停药会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诱发心力衰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擅自停药的危害不同,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擅自停药可能会严重影响心脏恢复,引发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擅自停药则可能因血压、心脏负荷等控制不稳定而诱发心力衰竭。 不恰当使用某些药物:如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像一些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心力衰竭。在临床用药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不恰当使用这类药物。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和药物反应与成人不同,不恰当用药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
2025-10-15 15:52:40 -
二尖瓣重度返流原因
二尖瓣重度返流的原因包括瓣叶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叶受损、二尖瓣脱垂致瓣叶不能正常对合)、瓣环病变(风湿性心脏病致瓣环变形、退行性变致瓣环僵硬)、腱索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腱索、原发性腱索病变致牵拉失常)、左心室病变(扩张型心肌病致瓣环变形、缺血性心肌病致左心室功能减退及重构)。 一、瓣叶病变相关原因 1.感染性心内膜炎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感染性心内膜炎影响。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增加感染风险,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而容易感染细菌等病原体。 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侵袭二尖瓣,导致瓣叶受损、赘生物形成,影响瓣叶的正常闭合功能,从而引起重度返流。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在瓣叶上形成赘生物,破坏瓣叶结构,使二尖瓣关闭时出现缝隙,血液返流。 2.二尖瓣脱垂 性别因素:女性相对多见。 发病机制:二尖瓣叶过长或瓣环扩大等原因导致二尖瓣在收缩期脱入左心房,使瓣叶不能正常对合,出现重度返流。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存在胶原蛋白代谢异常等遗传相关因素,导致瓣叶结构异常,进而引发二尖瓣脱垂及重度返流。 二、瓣环病变相关原因 1.风湿性心脏病 年龄和性别因素: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较多。 发病机制: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二尖瓣,引起瓣环及瓣叶的炎症、纤维化和挛缩,导致瓣环变形,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关闭。风湿热的病原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使二尖瓣瓣环结构改变,瓣叶粘连、钙化等,最终导致重度返流。 2.退行性变 年龄因素: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二尖瓣瓣环和瓣叶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如瓣环钙化等。 发病机制:老年患者的二尖瓣瓣环和瓣叶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发生退变,瓣环钙化使瓣环僵硬,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启闭,导致血液返流加重,逐渐发展为重度返流。 三、腱索病变相关原因 1.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腱索 年龄和发病机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瓣叶类似,病原体感染累及腱索,导致腱索断裂或受损。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赘生物可能累及腱索,使其结构破坏,无法正常牵拉瓣叶使其闭合,从而出现重度返流。 2.原发性腱索病变 发病机制:部分患者存在原发性腱索病变,如腱索过长、断裂等。可能与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腱索结构异常导致其对瓣叶的牵拉功能失常,引起二尖瓣重度返流。 四、左心室病变相关原因 1.扩张型心肌病 年龄和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 发病机制:扩张型心肌病导致左心室扩大,二尖瓣瓣环随着左心室扩大而被牵拉变形,瓣叶不能正常对合,从而出现重度返流。左心室扩大使二尖瓣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瓣环扩张,瓣叶相对短小,无法紧密关闭,引起血液返流。 2.缺血性心肌病 年龄和病史因素:多见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左心室功能减退,左心室扩张,进而影响二尖瓣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二尖瓣重度返流。例如,心肌梗死等冠心病事件后,左心室重构,二尖瓣瓣环位置和形态改变,瓣叶关闭不全,出现重度返流。
2025-10-15 15:52:22 -
心肌肥大有什么症状
心肌肥大症状表现因个体等因素而异,常见呼吸困难、乏力、心悸、心绞痛、水肿、晕厥或接近晕厥等,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有高危因素者应定期查心脏。 呼吸困难:是心肌肥大较为常见的症状,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发生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这是因为心肌肥大使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受损,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所致。例如,高血压性心肌肥大患者,随着血压控制不佳,心肌进一步肥大,肺淤血加重,呼吸困难会逐渐明显。对于儿童心肌肥大患者,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因为儿童心脏功能储备相对较弱,心肌肥大对其呼吸功能影响更易早期显现。 乏力: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心肌肥大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起机体乏力。比如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心肌肥大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各脏器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就会持续出现乏力症状。在老年人群中,本身活动耐力就相对较弱,心肌肥大导致的乏力可能会使其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如原本能爬几层楼梯,患病后可能只能爬一层就感觉乏力不堪。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甚至有心脏漏跳感等。这是因为心肌肥大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脏电生理异常,导致心脏跳动节律或频率改变。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使心室壁增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从而出现心悸症状。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心肌肥大,由于妊娠期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大,更容易出现心悸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 心绞痛:部分心肌肥大患者会出现心绞痛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一般持续数分钟。这是因为心肌肥大导致心肌需氧量增加,而肥大的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像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心肌肥大患者,心脏射血受阻,心肌肥厚,心肌耗氧增加,容易发生心绞痛。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肥大中,也可能出现类似心绞痛表现,但儿童表述可能不典型,需要医生结合相关检查进行判断。 水肿:多见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表现为下肢水肿、腹水、胸水等。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体循环淤血,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肿。比如全心衰竭时引起的心肌肥大患者,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淤血,会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腹部膨隆,有腹水形成。对于老年慢性心肌肥大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水肿症状出现时更要注意评估心脏功能及进行综合治疗,因为水肿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晕厥或接近晕厥:在一些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突然改变体位或运动时,心输出量骤减,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或接近晕厥。例如患者从卧位突然站起时,可能会发生晕厥。儿童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影响较大,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心肌肥大的症状可能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中有所不同,如老年人群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儿童患者症状可能被忽视,因此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有心肌病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肥大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025-10-15 15: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