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脏发热难受怎么回事

    心脏发热难受有心血管疾病相关和非心血管疾病相关常见原因,心血管疾病相关包括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等,非心血管疾病相关有胃食管反流病、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该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针对病因处理,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可能会出现胸部不适,包括有发热样的难受感觉。例如,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心前区的异常感觉,其发病与年龄、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年龄段更易患冠心病。 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心肌的炎症性病变。病毒侵犯心肌后,心肌细胞受损,可出现心脏部位的不适,如发热样难受,同时可能伴有心悸、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因病毒感染引发心肌炎,发病前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心包炎:心包发生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心脏部位的异样感觉,包括发热难受感。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起心包炎,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原因有所差异,自身免疫性相关的心包炎在特定年龄段的人群中可能更易出现。 非心血管疾病相关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至食管,可引起胸骨后不适,有时这种不适可能被患者描述为心脏部位的发热难受。其发病与饮食习惯、肥胖等因素有关,肥胖人群由于腹部压力增加,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不同年龄段均可患病,但肥胖的中老年人群相对风险较高。 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精神因素、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患者可出现心脏部位的各种不适,包括发热样难受,但相关的心脏检查并无明显异常。其发病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可诱发神经官能症。 出现心脏发热难受时的建议 及时就医检查:出现心脏发热难受的症状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检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关注病毒感染相关指标,中老年人群则需重点排查心血管疾病等。 针对病因处理:如果是心血管疾病引起,如冠心病需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能涉及改善心肌供血等;心肌炎则需针对病毒感染及心肌炎症进行治疗;心包炎根据病因进行抗感染或抗免疫等治疗。如果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需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餐后立即平卧、控制体重等,必要时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治疗。如果是神经官能症,需进行心理调节,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或辅助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心脏发热难受时,家长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要及时带儿童就医,排查心肌炎等严重疾病,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和代谢特点,在检查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发热难受可能提示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在就医检查时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 女性:中青年女性出现心脏发热难受,除了考虑常见疾病外,神经官能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要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家人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2025-09-30 12:58:59
  • 右心衰的症状

    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症状有消化道症状、呼吸困难,体征有水肿、颈静脉征、肝脏肿大,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儿童相对少见且多继发于左心衰或先心病,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女性妊娠等特殊状态易诱发,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相应病史表现。 症状表现 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脏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较常见的症状。例如,肝脏淤血肿大时,可导致右上腹饱胀不适,影响消化功能。这是因为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内脏淤血,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受限。 呼吸困难:单纯右心衰竭时通常不存在肺淤血,气喘没有左心衰竭那样明显。在左心衰竭基础上并发右心衰竭时,因肺淤血减轻,故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时有所减轻,但右心衰竭时右心排血量减少,会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增快,同时体循环淤血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肺换气不足,也会加重呼吸困难。 体征表现 水肿:体静脉压力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表现为始于身体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比如,长期站立或坐位的患者,水肿首先出现在双下肢,卧床患者则首先出现在腰骶部。这是由于右心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回流减少导致水肿。 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颈静脉怒张是因为右心房压力升高使颈静脉回流受阻,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是指按压肿大的肝脏时,可见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这是由于压迫淤血的肝脏使回心血量增加,已充血的右心房不能接受回心血流而使颈静脉压升高所致。 肝脏肿大:肝脏因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竭可致心源性肝硬化,晚期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受损及大量腹水。肝脏淤血肿大,质地中等,有压痛,随着病情进展,肝脏可逐渐变硬,发生肝硬化改变。 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儿童右心衰相对少见,多继发于左心衰或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右心衰除了有上述成人右心衰的一般表现外,可能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右心衰竭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导致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右心衰患儿,会表现出活动耐力下降,比同龄健康儿童更容易疲劳,活动后气喘明显加重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右心衰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老年人右心衰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消化道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呼吸困难也可能被认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同时,老年人对水肿等体征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延误诊断。例如,老年人右心衰时出现的水肿可能不明显,而仅表现为倦怠、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女性:女性右心衰的症状与一般人群无本质区别,但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右心负荷会增加,更容易诱发右心衰。妊娠晚期,孕妇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若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就可能出现右心衰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加剧等。而且女性在围绝经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也可能增加右心衰发生的风险。 有基础病史人群: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右心衰时,多是在左心衰基础上发展而来,除了右心衰的一般症状外,还会有冠心病相关的胸痛等病史表现。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右心后负荷增加,逐渐出现右心衰症状,如长期高血压未控制,出现右心衰竭时,会有长期高血压的相关表现回顾,同时伴有右心衰的体循环淤血症状。

    2025-09-30 12:58:24
  • 血压高压高低压低怎么回事

    血压高压高、低压低即脉压差增大,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如年轻人,病理性包括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相关指标有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正常范围及意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年轻人、有基础病史人群情况不同,需综合考虑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制定诊疗方案。 生理性因素:部分健康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可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运动员,由于心脏收缩力强,收缩压较高,而外周血管阻力相对较低,舒张压相对较低,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强,同时血管的弹性较好,外周阻力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 病理性因素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在心脏舒张期,主动脉内的血液会反流回左心室,导致舒张压降低。而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射血增多,使得收缩压升高,从而出现脉压差增大。例如一些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风湿热导致主动脉瓣病变,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血管壁变硬,弹性减退,心脏收缩时,动脉扩张不充分,导致收缩压升高;而心脏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力减弱,舒张压降低,进而引起脉压差增大。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导致收缩压升高。同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使外周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舒张压降低,出现脉压差增大的情况。 贫血:严重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了代偿,会加快心脏的搏动,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而由于贫血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降低,从而出现脉压差增大。比如一些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 相关指标及意义 收缩压(高压):正常范围一般在90~139mmHg之间。收缩压升高可能提示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血管弹性改变等情况。例如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就可能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舒张压(低压):正常范围一般在60~89mmHg之间。舒张压降低可能意味着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主动脉瓣关闭等问题。如果舒张压持续低于60mmHg,则属于舒张压偏低。 不同人群的情况及应对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高压高低压低的情况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适量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脉压差增大的基础疾病,如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年轻人:如果是年轻运动员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属于生理性的,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也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期过度劳累等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如果是由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例如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贫血患者则需要明确贫血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等。 总之,血压高压高低压低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2025-09-30 12:57:20
  • 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是什么

    高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电生理,使静息膜电位降低、除极减慢、动作电位时间先短后长,传导速度减慢易致传导阻滞;抑制心肌收缩功能,随血钾升高收缩力渐弱,因抑制钙离子内流及降低其敏感性;极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室颤等;儿童耐受弱,轻度高钾也易现严重后果;老年人常伴基础病且肾功减退,高钾影响更显著;有基础病史患者如肾疾、内分泌病患者受高钾影响更重。 一、心肌电生理改变 高钾血症会显著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内钾离子浓度远高于细胞外,当血钾升高时,心肌细胞静息膜电位降低,导致除极减慢。研究表明,血钾浓度轻度升高时,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可能缩短,但随着血钾进一步升高,动作电位时间会逐渐延长。例如,当血钾浓度达到7-8mmol/L时,心肌细胞的0相除极速度明显减慢,这会使心脏的传导速度减慢,尤其是在房室结、希-浦肯野系统等部位,易导致传导阻滞,如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严重时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 二、对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高钾血症对心肌收缩功能有抑制作用。一般来说,轻度高钾血症时,心肌可能还能维持一定的收缩力,但随着血钾浓度升高,心肌收缩力逐渐减弱。机制在于高钾可抑制钙离子内流,而钙离子是心肌收缩的关键离子。细胞外高钾使心肌细胞复极化时钾离子外流增加,进而影响钙离子的内流,导致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降低,最终使心肌收缩力下降。例如,在一些肾功能不全合并高钾血症的患者中,常可观察到心音低钝、心脏扩大等心肌收缩功能受损的表现。 三、心律失常的发生 高钾血症极易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出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当血钾浓度急剧升高时,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异位节律。例如,血钾浓度超过7mmol/L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高钾改变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均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心律失常,而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四、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儿童:儿童对高钾血症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儿童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即使血钾浓度轻度升高也可能较快出现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例如,在儿童肾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等情况下合并高钾血症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因为儿童心脏功能相对脆弱,高钾血症对其心脏的影响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本身心脏储备功能较差。高钾血症对老年人心肌的影响更为显著,更容易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同时,老年人的肾脏功能减退,对钾的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因此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预防高钾血症的发生,一旦发生高钾血症,应积极处理,以减少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患有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的患者,由于肾脏排钾功能障碍,是高钾血症的高危人群,高钾血症对其心脏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进一步加重心脏的损害,导致心功能恶化。而对于患有内分泌疾病(如Addison病等)的患者,也可能因激素水平异常等原因影响钾的代谢,进而影响心脏功能,需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密切关注血钾水平对心脏的影响。

    2025-09-30 12:56:45
  • 肺动脉导管未闭严重吗

    肺动脉导管未闭的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小型的可能症状少、影响小;中型会致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大型可致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心力衰竭等。不同年龄段影响有差异,新生儿期大型可致严重心衰,婴幼儿期中型及以上影响生长发育等,儿童及成人期可引发肺动脉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还可能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需及时就医通过检查采取合适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一、症状表现与病情轻重关联 1.小型动脉导管未闭:部分患儿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病情相对较轻。这是因为分流的血流量较少,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不显著,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也能较好耐受,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2.中型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同龄儿童等。这是由于长期存在左向右分流,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正常供应和生长发育过程。同时,可能会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因为肺血增多,易招致肺部感染。 3.大型动脉导管未闭:病情较为严重,可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婴儿吸吮乳汁时易疲劳、多汗等。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动过速、肝脏肿大等。大型动脉导管未闭会使大量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循环血量明显增加,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进而影响右心功能,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危及生命。 二、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差异 1.新生儿期: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暂时无明显严重表现,但仍需密切监测。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新生儿期就可能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因为新生儿心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难以承受较大的分流负荷。 2.婴幼儿期:此阶段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中型及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会明显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体重不增、身材矮小等。而且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频率可能增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若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3.儿童及成人期:长期存在动脉导管未闭会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若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发展,会使右心后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而且成年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也会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严重损害心脏瓣膜等结构,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障碍。 三、并发症及其严重性 1.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导管未闭处血流速度较快,内膜易受损,成为细菌等病原体附着的部位,从而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发热、心脏杂音改变、贫血、栓塞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且治疗较为复杂,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2.肺动脉高压:是动脉导管未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一旦形成,治疗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3.艾森曼格综合征:这是动脉导管未闭的终末期并发症,由于长期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压力升高超过左心,出现右向左分流,患者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生活质量极差,预后不良,往往需要心肺移植等极特殊的治疗手段,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预后不确定。 总之,肺动脉导管未闭的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需及时就医,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情,尽早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09-30 12:56: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