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做啥检查能查出心肌缺血

    多种检查可用于诊断心肌缺血,包括心电图检查可反映心肌供血、动态心电图可捕捉短暂心肌缺血、运动负荷试验可诱发心肌缺血辅助诊断、心脏超声可间接判断心肌供血、冠状动脉CTA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且不同年龄人群及不同状况人群检查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原理及意义: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肌缺血发作。它对于诊断间歇性心肌缺血具有重要价值。在年龄方面,儿童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需根据体重等调整设备参数;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如经常熬夜等)的人群,动态心电图能更全面地监测心肌供血情况;对于有心肌缺血相关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异常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是重要的排查手段。 运动负荷试验 原理及意义: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电图监测,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来诱发心肌缺血,从而辅助诊断。常见的运动负荷试验有平板运动试验等。不同年龄的运动负荷试验标准不同,例如年轻人可承受的运动强度相对较高,而老年人则需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对于有运动习惯但出现胸痛等疑似心肌缺血症状的人群,运动负荷试验能有效评估心肌供血;对于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由于其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较高,运动负荷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 心脏超声检查 原理及意义: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测量室壁运动等情况来间接判断心肌供血。当心肌缺血时,可能会出现室壁运动减弱等表现。在儿童心脏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对于肥胖人群,心脏超声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可通过调整检查方法来获取有效信息;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心脏超声检查能帮助评估心肌缺血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 原理及意义: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技术重建冠状动脉图像,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相关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造影剂的用量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人群,使用造影剂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加重肾功能损害;对于怀疑冠心病但不能进行有创检查的人群,冠状动脉CTA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原理及意义: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程度等情况。对于高度怀疑冠心病且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人群,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必要的。在进行该检查前,需对患者的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围手术期的心血管管理等。

    2025-10-15 14:48:18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有哪些症状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症状因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类型而异,一般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婴儿期起病急骤,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表现,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咳嗽等一般症状,心脏听诊心音低钝、可闻奔马律等,还有血压偏低、凹陷性水肿等体征表现,分暴发型(起病急骤易休克)、急性型(数日内现心衰表现)、慢性型(起病隐匿病程长,有轻度心衰及影响生长发育等表现),家长发现异常需及时带孩子就医。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本病最常见的表现,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起病可急骤,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可达每分钟60-100次以上,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肝脏肿大,短时间内可增大2-3cm以上,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水肿,开始为眼睑、面部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现有所差异,婴儿期发病的患儿,由于心脏功能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力衰竭症状出现较为迅速且明显;而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相对能耐受一段时间,但最终也会出现典型的心力衰竭表现。 咳嗽: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咳嗽症状,多为刺激性干咳,这是因为心力衰竭导致肺部淤血,刺激呼吸道引起。在婴儿中,咳嗽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体征表现 心脏体征:心脏听诊时,心音低钝,多数患儿可闻及奔马律,心率增快,可达160-220次/分钟以上。心脏浊音界扩大,由于心肌病变导致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减弱且位置下移。 其他体征:除了心脏相关体征外,还可能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这是因为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外周循环灌注不足所致。对于有水肿的患儿,可出现凹陷性水肿,水肿部位以低垂部位为主,如双下肢等。 不同类型的症状特点 暴发型:起病非常急骤,常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很快陷入休克状态,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这种类型多见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可能与患儿本身心肌病变较重,心脏储备功能极差有关。 急性型:起病相对暴发型稍缓,但仍较为急促,在数日内出现心力衰竭表现,病情进展较快,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来控制心力衰竭。 慢性型:起病隐匿,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患儿可能长期存在轻度心力衰竭表现,如活动后气促、乏力等,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比同龄儿童体重轻、身高矮,这类患儿多为年龄稍大的儿童,由于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机制,但长期的心脏病变会逐渐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症状因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家长若发现儿童出现上述相关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0-15 14:46:51
  • 患有急性心肌炎可以治好吗

    急性心肌炎多数可治好但预后因个体而异,病情轻的可完全康复,病情重的需住院监护治疗,恢复期需较长时间康复,少数会发展为慢性心肌疾病,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患急性心肌炎有不同特点及影响,需根据具体病情及时规范治疗并采取个性化措施。 一、病情较轻的情况 部分急性心肌炎患者病情较轻,在及时去除病因并经过适当休息等一般治疗后,心肌炎症能够逐渐消退,心功能可恢复正常,患者可完全康复,不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例如,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轻度急性心肌炎,患者经过严格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等处理,多数在数周内心肌炎症可得到控制,预后良好。 二、病情较重的情况 1.急性期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急性心肌炎患者,需要及时住院进行监护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针对心肌炎症的处理,如使用一些营养心肌的药物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如果出现心力衰竭,可能需要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改善心功能;如果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进行纠正。 2.恢复期及预后 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急性期过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心肌损伤的表现,如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学轻度升高,但通过进一步的康复治疗和定期随访,心功能可逐步改善。然而,少数病情极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慢性心肌疾病,预后相对较差,但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儿童患急性心肌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感染的病毒毒力较强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较重的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休息和营养支持,且要警惕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儿童急性心肌炎的治疗和护理中至关重要,如严格控制补液速度等。 成年人:成年人患急性心肌炎后,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如果是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成年人,相对来说恢复的潜力较大;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成年人,急性心肌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预后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心肌炎时,心功能储备较差,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避免药物对肝肾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 总之,急性心肌炎多数可以治好,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2025-10-15 14:46:28
  • 急性左心衰的症状

    急性左心衰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咳嗽咳痰(早期白色浆液性泡沫痰,加重可粉红色泡沫痰)、乏力疲倦(心排血量降低致组织灌注不足)、少尿及肾功能损害(肾灌注不足致少尿,长期可肾功能损害)。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这是因为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左心衰竭时心脏的泵血功能进一步受限,肺淤血加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例如,患者在行走几百米后就出现气促,需要停下休息。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参与原本喜爱的跑动等活动;老年患者可能在日常的家务活动,如扫地、做饭等时就出现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患者不能平卧,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而端坐位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有长期高盐饮食的情况,可能会加重水钠潴留,进而加重心脏负荷,使端坐呼吸的症状更明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小支气管收缩,肺泡通气量减少,以及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咳嗽、咳痰 咳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一般在劳力性呼吸困难的基础上出现,随后可能伴有咳痰。起初可能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因为左心衰竭时肺淤血,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刺激咳嗽反射,同时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肺泡内形成泡沫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患者,其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可能会加重咳嗽症状,且不利于呼吸道的恢复,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乏力、疲倦: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减少,患者会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心功能下降后更容易出现乏力、疲倦,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洗漱等基本活动都可能受到影响。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少尿,这是因为肾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长期的肾灌注不足还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等。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急性左心衰时更易出现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因为其肾脏本身的储备功能已经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对肾脏灌注的影响更为显著。

    2025-10-15 14:45:48
  • 高血压吃花生好吗

    高血压患者可以吃花生,但要注意适量且选择合适方式,一般患者要控量并关注血压变化,合并肥胖者要严格控量结合运动控体重,合并高脂血症者要关注脂肪摄入并监测血脂,需根据自身状况调整,通过合理饮食搭配辅助控血压,密切关注身体指标变化,必要时咨询医生获个性化建议。 一、花生的营养成分与对血压的潜在影响 花生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叶酸、钾等营养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钾元素对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帮助调节血压有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可能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血压产生有利影响。然而,花生本身也含有一定量的热量和脂肪,如果过量食用,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引起体重增加,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又可能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血压患者食用花生的合理方式 高血压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花生,建议选择原味、未经过多加工(如油炸、高盐调味)的花生。例如,每天吃10-15粒左右的生花生或煮花生较为适宜。这样既能获取花生中的有益营养成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过量摄入不健康加工方式处理的花生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不同高血压人群食用花生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高血压患者 一般高血压患者在食用花生时要注意控制量,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将花生纳入整体的饮食计划中。同时,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因为个体对花生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如果在食用花生后血压出现明显波动,应及时调整食用量或咨询医生的建议。 (二)合并肥胖的高血压患者 对于合并肥胖的高血压患者,由于花生热量较高,更要严格控制摄入量。除了限制花生的食用量外,还需要结合运动等方式来控制体重,因为体重的降低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在饮食上要更加注重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选择,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因花生的过量摄入进一步加重肥胖状况,从而间接影响血压控制。 (三)合并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 合并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花生中的脂肪含量需要特别关注。应选择合适的食用量,并且在烹饪花生时尽量避免使用会增加脂肪摄入的方式。同时,要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因为花生中的脂肪成分可能会对血脂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血压。如果血脂在食用花生后出现明显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花生的食用量或考虑其他替代食物。 四、总结 高血压患者可以吃花生,但要注意适量且选择合适的食用方式。不同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在食用花生时需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调整,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辅助血压的控制,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指标的变化,必要时咨询医生以获取更个性化的饮食建议。

    2025-10-15 14:45:0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